直到易定干三人先骑着车走了,陈家志点火时,易龙才小声说道:
“舅舅,我站你这边。”
“什么站我这边,我们又没什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陈家志笑了笑,又说:“被你爸爸知道了,恐怕得奖励你一顿竹条炒肉。”
“不怕,还有我妈呢。”
易龙说道:“我妈说了,我爸就是眼高手低,看到你一天卖那么多钱,眼红了,就想自己也和你一样赚大钱,但自己又懒又没本事~”
“哈哈哈,可别当着你爸这样说,那样你妈也保不住你。”
“那我来投靠舅舅你。”
“包吃包住啊?”
“倒也可以。”
“哈哈哈,我可不敢,你还是先把自行车买了再说。”
“对了,舅舅,今天给我多少钱,八块行不?”
“嚯哟,你还自己给自己开上工资了呢,可以,就给你八块。”
易龙咧嘴笑了笑,在老家,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工资也不一定有5块,而他一晚上可以赚8块,离自行车又更进了一步。
陈家志也感觉到了易龙的不一样,可能他现如今对青年和中年易龙印象比较深。
所以有时会有偏见,自动给易龙打上了懒散、花心、不靠谱等等标签。
其实少年易龙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至少懒散这点不存在。
在农村那种环境出来的留守儿童也很难有特别懒的。
相反,易龙对赚钱特别看重,前世那种懒散完全是被二姐和易定干养出来的。
一路无话。
回到菜场时,天色也灰蒙蒙亮了,后门灶房处也升起了炊烟。
时间比昨天晚了许多。
陈家志进屋后,李秀不在家,便难得的自己整理钱,先数一遍,再整理。
加上黑娃儿的菜,今早刚好采收了2335斤。
市场上统一售价3元,一共1335元。
黑娃儿1000斤菜,菜心3.5元/斤,芥兰芥菜3.6元/,一共3550元。
今早一共收入了7555元。
破纪录破得理所应当,乃至没有特别的兴奋。
但欣喜还是有的,也没人嫌钱多,菜农的财富就是这么一天天的积累起来的。
白天又是一天忙碌。
陈家志也没去存钱,昨晚又人前显圣了一番,李秀终于安静的在家里呆了大半天。
易龙也是在家里呼呼大睡。
日子又这么过了两天~
由于限制批零价差的影响,陈家志在市场上的菜价也出现了滑落。
普通菜心和芥兰芥菜相继降价。
但精品菜心稳住了3元,每天能稳定出11件货,也就是990元。
所以总收入只是略微下滑。
已经连着三天日收入在7000元以上。
陈家志也有意继续扩大精品菜心规模,减少乃至放弃普通菜心。
以后统一标准:只销售净重30斤一件的菜心、芥兰、芥菜。
全按件数拿货。
不分装、不零售。
只是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
七月十六日早上,台风后第五个晴天。
驾校的场地上同样燥热。
第三天来学车的陈家志已能熟练驾驶着解放CA141卡车跑来跑去,惊呆了他的教练,直接让他作好考试的心里准备。
练完车后,陈家志又匆匆回了菜场。
从李秀手里接过钱后,时隔三天又去银行存入了2万元,存款来到6.6万元。
随后又拿着剩下的两千块钱,去塑料制品厂拉回了定制的100个塑料菜筐。
等再次回到菜场时,已经是一点过后。
明明累得要死,却还要面对李秀一张幽怨的脸。
“家志,早上你去存钱时,有一个很好看的女人来找你~”
“她说她叫什么没?”
“徐闻香。”
第145章 初见徐闻香
“徐闻香。”
“我不认识她啊!”陈家志摇了摇头:“有说来做什么的吗?”
李秀说:“她有一个菜场,想请你去做场长,我说你出去了,中午要睡觉,她就说晚上再来。”
陈家志很惊奇,有点摸不着头脑,“她怎么找到我的,我根本不认识呀。”
顿了一下,他又问:“她和谁一起来的?”
李秀:“还有一个光头,应该是长期买你菜的和尚,此前也来过一次。”
“嚯哟喂,秀,你话一次性说完勒,我说呢,我也不认识那什么徐闻香。”
李秀低头看了看脚尖,想起那女人的打扮,她一个女人看了也感觉很惊艳。
“那你要不要去?”
“我在这里干得好好的,才凑够了30亩地,我疯了我才这离开,你也不想想。”
“我感觉那徐闻香有点厉害。”
“再厉害也不关你我的事,他难不成还能强迫我。”
陈家志进了屋,拿了衣服和水桶,便去洗漱。
随即想到了徐和前两天的怪异,想必是他介绍的,那徐闻香应当是云杉酒店的了。
陈家志也没放心上,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易定干、李明坤和郭满仓都有这个志气,何况是他。
傍晚。
陈家志起床后吃了晚饭,便准备去地里。
前两天的工作也很充实,陆续有更多的菜农选择退出,陈家志也趁机扩张。
不仅地扩大到了三十亩,还分成了三大块,重新进行了编号。
1号敖德海;2号戚永锋;3号敖德良。
每块十亩,每十亩地都相对成团,没有以前分散。
同时工人上,除了吸纳了金凤和小霞的男人,也把胡春梅的男人张卫东吸纳了进来。
这三对夫妻暂时协助敖德海、戚永锋、敖德良三对夫妻管理,收入组成同样是工资+奖金+收菜提成。
敖德海三人多一个出菜提成。
新拿了13亩地,这两天也陆续来了几车猪粪。
猪粪没有完全腐熟,在太阳的烘烤下散发出淡淡臭味,得多晾晒才能整地播种。
到了菜田里后,陈家志一眼就看到了李秀在边上转悠。
他心里松了口气,也走了过去,“李秀,累了没,你回去休息会儿吧。”
李秀摇了摇头:“我不累,就在边上走一会儿,也不干活,你去忙吧。”
七月的台风行情远没结束。
除了一开始两天只收了不到1500斤菜,此后连续4天,出菜都在2000斤以上。
陈家志早上巡田时估了一下,至少还能保持三天出菜2000斤。
所以任务依然很重。
不过也没人抱怨,收入和出菜量挂钩,每个人都巴不得这个时间能再长点。
何况陈老板带头,每天忙得上蹿下跳,脚不沾地。
早上巡田、学车,傍晚回来浇水、整地,晚上卖菜。
还得抽空去买各种物资~
所有人都指望着菜场能带来更多的收入。
大概八点时,便再一次准备收菜,除了竹筐,还多了三十来个塑料筐。
竹筐是给黑娃儿的,塑料筐则是在56号档口使用。
每一个塑料筐上都印了名字:陈家志,简单易懂。
陈家志说道:“以后用塑料筐装的,统一收排菜,净重30斤,手工还不会的就多练多学,现在给你们时间,一直学不会以后可没有收菜提成。”
敖德海问道:“陈老板,如果全收排菜,根条大小不一怎么办,根条太小的怎么处理?
现在菜好卖,价格也好,不要了浪费。”
陈家志沉吟道:“分两次收,第一次收中号和大号,手工做好,剩下的小号菜心再收一次,不用上下对齐。”
当下没有熟练工人,并不好做太细致的分级。
随后。
敖德海和德良两家人开始用塑料筐收芥兰,四人是老菜工,手工和速度都没问题。
陈家志则带着剩余八个人去采收黑娃的芥兰,一边收菜,一边教如何把菜排好看。
“主要是上下对称,在掐菜时就要看好叶片,上下两根菜各用一片叶子互相夹住,形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