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菜农逆袭 第123节

  洪中接过钱,又抽出两百块钱递给陈家志。

  “收你9000,本来说好给你凑两亩,这次多来了66平,就给你优惠200元。”

  “嘿,你这面积还精准到个位数了。”

  “生意嘛。”

  洪中把钱收回,坐上了摩托车,才又不经意的问:“对了,最近卖菜怎么样,好卖吗?”

  “还行。”

  “挺好。”顿了下,洪中又说:“我先走了。”

  “慢走。”

  洪中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了碎石路上,看着溅起的点点泥浆,陈家志皱了皱眉。

  似乎哪里不对劲。

  洪中今天来了,但又好像没来,差点意思,差点什么呢?

  站在屋檐下,陈家志眺望着菜田,大多数菜田就这么暴露在天地之下,被暴雨冲刷后显得异常脆弱。

  “洪中今天没掐菜。”

  “他没问我地里的菜怎么样,反而问的市场上菜好不好卖。”

  陈家志隐隐抓住了点东西,有些东西不能联想,一想就感觉串起来了。

  洪中,洪彪,黑娃儿~

  应该是一起的。

  只是暂时还没有证据。

  他也不必去找证据,甚至没必要深究,就这样装不知情,即使以后出事了,也找不到他头上来,找到他,他也不知情。

  反而可以一次次加价,如果黑娃儿和洪彪不是一路人,还有56号档口兜底。

  如果真是一路人,面对他的加价,黑娃儿肯定会同意,然后他又可以缓步加价到合适的位置~

  陈家志心里有了底。

  市场定下来了,短期目标和规划也有了,现在就是要稳下来,多卖菜赚钱。

  换句话说,老实干活。

  雨后的天依然阴沉沉,不明亮,显然后面还有雨。

  薛军还在睡,陈家志拿了伞便出门去,早上没巡田,也没安排工作,但敖德海、戚永锋、敖德良各自做了安排,还行~

  菜受雨影响不小,湿漉漉的,即使有遮阳网,也变得很脆弱。

  技术和管理再好,也得尊重自然规律。

  其他人的菜就更别说了,一不小心就会腐烂~

  …

  洪中回了农资店,在大榕树下停了辆面包车,他皱眉向车里的人呵斥。

  “怎么想的,把车停这?”

  黑娃儿从车上下来:“我等会儿就走,中叔,陈菜农怎么样了,是不是没地方卖菜了?”

  “你想得美!”

  “那天我听到市场上有人闹事,就想着万一他呆不下去,我们不就能多买点菜了吗?”

  “别想美事了,有好菜还怕卖不出去,赶紧走!”

  “好~”

  蔬菜的利润比想象中还高,一天只是三百斤菜,就能给他们带来快两千元收入,现在都迫不及待想扩大规模。

第127章号

  陈家志站在丝瓜架子前。

  一场暴雨过后,留给菜农的是满目疮痍,丝瓜苦瓜仿佛发出了更歇斯底里的哀嚎。

  藤蔓上、枝叶上、瓜体上都留下了可怖的疤痕。

  但在逆境之下,依然还有相对完好的瓜。

  风雨过后,会陨落一片星辰,也会冲出一群黑马。

  “汪汪汪~”

  黑白两只狗子踩着泥泞的土地,向他奔跑而来,狗腿上全是泥,打着光脚板的易龙在后面追。

  “慢点,别摔了。”

  “舅舅,黑仔和白仔看到你,就疯了似的往这边跑。”

  “哈哈,可能巡田习惯了。”

  “难怪,黑仔和白仔好像一早就出来菜田里跑了一圈,沾了一身泥,回去被舅娘骂惨了。”

  “哈哈~”

  两只狗崽子站在田边摇摆着短短的尾巴,毛发上有干了的泥,也有才弄上去的。易龙也没好到哪儿去,小腿上、胳膊上、衣服和裤子上也尽皆是泥土。

  “你玩啥了,也弄这么脏?”

  “没玩啥。”

  “一个人无不无聊?”

  “不无聊,还有两只狗呢。”

  “汪汪~”

  天空的色彩是灰暗的,两人两狗沿着菜田边缘的小径走着,畦沟里偶尔还能看到积水,菜叶子上更满是水珠。

  巡完田,三家工人都还在忙着,陈家志一家一家的走过去,易龙和两只狗也都没离开,听着他安排工作。

  哪些是立马需要做的,哪些是后面要做的,还有需要长期预防的。

  也算不上安排,可能用交流或者提醒更为合适。

  有些事项已说了很多次,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总会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陈老板,西兰花该移栽了,栽芥兰那还剩下半块地,把西兰花移栽过去,剩下的苗栽到5号地那半亩上,你看可以不?”

  “可以。”

  “那我明天开始移栽。”

  西兰花的出苗率不是很好,起初发芽率还行,但过了夏至后,幼苗就各种死,最终的出苗率可能仅六成。除了气候原因,可能也和种子有关。

  但苗期死,总比以后死苗损失更小,他能接受,西兰花也能移栽七八分地。

  7号和8号地里,都各有一批人在埋头间苗,李秀也在,陈家志便没有去细看。

  他到了戚永锋夫妻收菜的地,编号为7-2号,是6.11~6.12播种的菜心,一筐菜还没装完,应该才刚开始。

  陈家志也蹲下收菜。

  而易龙和两只狗仔见他又开始无聊的干活,一溜烟撒腿跑了。

  掐了几根菜,陈家志停了下来,“永锋,晚一点收菜吧。”

  “志哥,太晚收菜可能赶不上时间。”

  “我来帮你们,或者再叫两个人。”陈家志想了想,说:“湿度太大了,这样的菜,即使到市场还没腐烂,到食堂也烂了。”

  “那多叫两个人吧,让他们两家各出一个人,志哥你多休息一会儿。”

  “也行,我去和他们说。”

  “那我晚点收菜。”

  “嗯,每筐菜少装一点,装三四十斤差不多了。”

  “好。”

  陈家志心想,也许是时候按标准装筐了,在后世,菜心和芥兰一筐的标准重量是30斤,客户拿菜都是一件一件拿,每件菜也都有大、中、小三种标准。

  当然,也一直有散装的。

  30斤一件的标准装法,不仅利于储存,对大型基地和大批发商管理也更为便利。

  不用现场称重,不用分装,直接提货。

  唯独需要的塑料筐比较多,较贵,在市场也容易遗失。

  但马上要有自己的档口了,可以慢慢试试。

  另外,陈家志也在反思,在现有条件下,有没有更好的收菜和管理方式?

  因为他想减少干农活的时间,把时间用在管理、统筹和市场经营上,尤其是江南市场,日交易量没个几吨,说出去都丢人,得抽出时间先找货源凑一凑呐。

  他琢磨了一阵,还真有办法,便又把戚永锋三人叫到一起,做了新的调整。

  每天所有人一起收菜,平分提成。

  另外,为了逐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陈家志还会给三个名义上的管理人出菜提成。

  管理的地块每出一斤菜,敖德海等人都能额外获得1分钱提成,一个月能多几十到一百的收入~

  随着能力提升,规模扩大,收入也会逐步增加,管理人员的收入是很高的。

  就如前世他和易定干,零几年时在沪市就偶尔月收入上万。

  同时规模扩大后,三人也会逐步脱离农活,会更轻松~

  敖德海、戚永锋、敖德良三人听了之后,也很激动,这是实打实的收入增加。

  唯独现在地少了,三人恨不得管理的菜田能立马扩大!

  但又感觉自身能力还不够,陈老板明显更钟意易定干、李明坤和郭满仓~

  得多学啊!

  安排好后,陈家志也期待着这种模式下的效果。

  七八九月他会继续深度管理,亲身参与,指导培训~

  但进入秋冬季后,是个正常的农民都能种出菜心,他就可以试着半脱产了。

  …

  如此这般,又是入夜,陈家志‘提溜着’李秀回了家。

  “别拉着我,我自己会走。”

  “肚子饿了,晚上吃什么,下面吧,简单省事。”

  “你不是不喜欢吃面吗?”

  “有酸菜鱼汤呢,拌面好吃。”

首节上一节123/33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