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黄智峰没见过,其他人也没见过。
当看到林思成刮涂完第一层漆灰,众人还没意识到什么。就觉得这小孩绝对炼过,不然不会这么熟练。
包括黄智峰也暗暗感叹:是不是自学不知道,但经验绝对有,而且足够丰富。
但当林思成刮完第二层,黄智峰发现了不对:已经涂了两层灰。为什么这胎壳,没见厚多少?
等第三次烘干,刮涂第三层漆灰时,黄智峰凑近了一点。
但没看几眼,他瞳孔一缩:第三遍的细灰刮过去,胎壳之前有多厚,现在依旧有多厚?
等于,一丁点儿的厚度都没有增加,那涂上去的那么多的灰去吧哪了?
总不能这小子为了耍花活,故意涂了这么薄?
下意识的,黄智峰和姚汉松对视一眼,姚教授却摇了一下头。
他也发现了,但现在下结论太早,得等最后一次烘干成型,拆掉内模再看。
黄智峰吐了口气,耐着性子等。
再次入炉,速烘,衡烘,差不多半小时,漆胎成型。
抽掉夹层的陶土板,再轻轻一掏,“兹”的一声,木胎脱落。
黄智峰目光灼灼:“小林,检一下?”
当然要检一下。
林思成点头,把漆胎交给了检测人员。
机器就在旁边,速度很快,差不多十分钟。
看着显示屏,男女老少十多位,我看看你,你看看我:这个数据,是怎么测出来的?
环向抗拉强度:≥25 MPa。
弯曲模量:≥4 GPa(三点弯曲测试)
冲击韧性:≥9 kJ/m(夏比冲击试验)……
可以这么说:这个数据表现,比裱糊十多层,厚度五毫米以上的漆胎的强度和韧还要高?
但再看厚度:2.2……
实验室里渐渐沉默。
姚汉松没说话,只是盯着检测报告。黄智峰双眼灼灼,像是钉在了林思成脸上:“怎么做到的?”
林思成言简意赅:“堆漆!”
咦,大漆……他会补瓷?
不对,他本来就会补瓷,介绍的时候特地提过:家传的手艺,他爷爷的古瓷补的极好,业内闻名。
但没说,他还会用漆线补瓷?
抗拉强度值这么高,韧性这么强,能将漆线拉多细,多长?
黄智峰没吱声,看了看姚汉松:你不说他是自学的吗?
姚汉松也没吱声:你光听他讲他爷爷会补古瓷,却不问他爷爷补的什么瓷?
清粉彩!
你再去问问,谁家补粉彩用大漆?
两人默然对视,遂而,黄智峰又拉住林思成的手,脸上带着浅笑:“接下来是打磨,然后髹涂(刷朱漆,累积漆层厚度),这两个比较简单,交给漆工就行。”
“当然,漆肯定得你自己来调,所以后面这几周,小林你隔两天就得过来一次……来了也别急着走,咱们好好探讨探讨……”
姚汉松也点头:“毕竟设备全,物料也够,想练手,随时都能上手!”
林思成握住黄智峰的手:“以后肯定要麻烦黄教授!”
黄智峰笑的更开心:“不麻烦不麻烦!”
师生二人又对视一眼:多一个人支持,也能多一份技术力量。
近期两人的主要目标就是申遗,所以黄智峰不提,他们也会经常来。既便两天来不了一次,也得一周来一两次。
主要还是为了借用一下省博的实验室:传统工具好弄,那些高精尖的精密加工和检测仪器,连学校都没有。
王齐志的意思是问问校长,看能不能让学校整一套。但林思成估计,校长不会答应:光是一台多功能的小型机床,就要八九十上百万美金,合人民币六七百万。
等铁质项目立项,学校自然而然的就会买。
近阶段,就只能蹭……
大致约了一下下次的时间,再一看表,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五点。
林思成又挨个感谢了一遍,不管是研究员还是技工,态度与之前截然不同。
惊讶中带着几丝好奇,客气中带着几丝佩服。
两方道别,姚汉松和黄智峰亲自把他们送下了楼。
坐进车里,王齐志捏了捏眉心:“省博这边基本没什么问题,回去后我捋一捋,看哪天跑一跑区里。”
“老师,和省博谈好后,再跑也行。”林思成想了一下,“要不,先让爷爷走动走动,透透口风!”
王齐志眼睛一亮:“也对!”
顾问顾问,不一定只是技术指导。
王齐志的身份过于敏感,等于一上场就放大招,过于扎眼了。
老爷子就刚刚好:懂技术,人脉也广……
王齐志越想,就越是觉得合适:“你谈还是我谈?”
“老师你谈吧!”
林思成叹口气:突然间会的太多,真的会把老爷子吓着。
王齐志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呵呵呵的笑:“没事,习惯就好了!”
就像他,现在问都懒得问,而且问也问不过来:就像林思成,之前就没提过,竟然会找墓?
还有今天的戗金漆盒,从林思成带回来到今天,拢共也就四五天。只是查了查资料,琢磨了几天,他竟然就会仿了?
这个总是他亲眼所见,只能说:天才不需要理由……
第148章 汉代的棺材板
老普桑慢慢的驶了过来,半旧不新,漆色泛灰,少说也开了八九年。
不得不说,林教授是真朴素。
随即,车停在了门口,林长青和两位三十出头的男女下了车。
王齐志和商研迎了上去。
“林教授!”
林长青惊了一下,半开玩笑:“王教授,商教授,这么隆重?”
“当然!”
说笑间,三人进了办公室。
李贞沏好了茶,稍稍坐了一会儿,王齐志带林长青到了隔壁。还开玩笑,说是请他参观一下林思成的基业。
地方很大,近两百个平方,一隔两间。工作室这边早就投入使用,商妍的几个学生正在涮洗瓷片。
挺整齐,配备的设施也挺全。
大致转了转,几人又到隔壁,学校设备科的主任正带人设计场地。都和林长青认识,顺便打了个招呼。
起初,林长青还有些狐疑:只是一间个人工作室,能用多少仪器,犯不着让设备科的人专门设计吧?
但转了一圈,林长青越看越是惊讶。
靠东这一块,应该是高端清洗设备区,至少要配一台双波长的激光清洗机,一台低温等离子处理设备。
这两玩意只能进口,最便宜的德产货,两台都要二十万美金。
中间这一块,应该是显微操作区,需要激光定位仪、体式显微镜、显微操作臂。
显微镜还好,研究级的蔡司镜,也就七八万人民币。但定位仪,最便宜的一台,也要十万美金左右。
只是这几台,就接近三百万了,这还没算光谱仪、X射线等检测分析仪器。
给人的感觉,不太像是工作室,更像中小型的精密实验室。
问题是,这些设备学校又不是没有?
猜到他在想什么,王齐志解释了一下:“学校的设备,都是教学级,胜在实用,耐造。但要论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还是要差一点的。”
林长青怔愣的一下:只是补个瓷器而已,教学级的都不够?
王齐志却暗暗一叹:如果只是补瓷器,当然够。但如果用于研究技术,复原工艺,以及复原黄金工艺,那肯定不够。
比如处理特殊胎体:瓷器处理的是泥胎、釉料,金银器处理的却是金属,以及焊渣。功率太小,根本不起作用。
更关键在于,一旦开工,林思成随时随地都要用,学校不可能说借就借。
怎么,学生不教了?
所以,师生二人商量了一下:求人不如求己。
而且这还是林思成尽量缩减型号和功能的结果,按照王齐志设想,预算至少要翻一倍……
看王齐志不吱声,林长青却会错了意:王齐志怕不是担心,专利归属权的问题?
用学校的场地,用学校的设备,如果研究出了技术,应该怎么算?
基于这一点,确实要提前考虑。问题是,投入成本这么高,能不能赚的回来?
狐疑间,几人又回了办公室,王齐志将相关的资料全部取了出来。
又大致讲了讲:“林教授,我也不瞒你:十一前,我专程去了趟京城,本来是想插插队,但没插进去。之后又请人指点了一下:说是尽量不要越级,不然变数太大……
回来后,又和校领导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从区一级开始申报……林教授你门路广,人面熟,这一块还要麻烦你。”
真要申遗?
林长青暗暗狐疑,接过资料。
林思成跟他说的时候,只说申报项目主体为“青花瓷修复”,核心技术来自于“故宫瓷器修复组”。
但林长青很怀疑:这根本不是有没有核心技术和资料的问题,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研究和学习。
即便给他和商妍,其它的都别干,就专门研究这个。没个三五年的功夫,都不敢说能上手。
这还是基于他们俩长达几十年的专业学习,以及经验积累。如果换成林思成,怕不是得十年?
等学会,黄花菜都凉了,还申个什么遗?
暗暗转念,他打开文件夹。
资料上贴着照片,照片中是一樽修复好的哑光釉梅瓶:金枝璀璨,釉质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