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事实是否如此,何考也不清楚。
何考吃过刀鲚,但那是小时候的事了,爷爷在家里做的。至于鱼已经忘了从哪里来的,据说镇外的河中就有。
但如今就算没禁渔,何考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能捞着那么珍稀的刀鲚。
李修远居然又问道:“小考,你打算怎么做呀?”
何考:“这我还真没做过,请问您想怎么吃呀?”
李修远:“蒸的时候将豆腐切成片,垫在鱼底下,这豆腐也有讲究……”
随着话音还发来一道神念,倒不是很复杂的妙诀,就是一道菜谱,否则以何考的二阶修为也无法解读,但这道菜谱的讲究却不少。
李长老指定了邻省锅县的白豆腐,而且还指定了豆腐坊呢,除此之外又指定了邻省铜丘市出产的白姜,强调了品种和品相。
至于醋的要求,则邻近的伏波市所产,也指定了某一家醋坊,在附近的超市里恐怕找不到,最靠谱的采购办法就是去当地。
为了帮何考节约时间,神念中还很贴心地给他发来了一份导航地图。
做这道菜用的料并不多,就是家常做法,无非葱姜蒜之类。姜指定了白姜,李长老的菜谱中却没有葱蒜,居然要他用薤白,以叶代葱、以根代蒜!
这道菜还有个名目坎离抽添白玉蒸。
薤白称野葱,栖原一带田间地头很常见,何考却苦笑道:“李前辈,现在是阳历一月份,时节不对啊,上哪去找薤白?”
江道祯:“不用总叫什么李长老、李前辈,直接叫李伯伯。”
就算叫李大爷也不解决问题啊,但何考还是改口道:“李伯伯,这时节上哪去找薤白?”
李修远:“这你就不知道了?显然还差点见识啊!薤白可是多年生草本,冬天咋就没有了?”
“您要是让我去挖根茎是可以的,可是新鲜的叶……”说到这里何考突然住嘴,立刻点头道,“明白了,我这就去备料。”
栖原一带找不着,但是南方温暖地区却是有的,就比如南花市北郊的那个森林公园里,何考好像就看见过薤白,这个时节也有生长。
小时候语文课学过一首诗,诗中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而何考今天是东到铜丘买白姜、西至伏波购陈醋、南下南花采薤白,北上锅县找豆腐……南花就不说了,另外几个地方他是怎么去的呢?
何考买了新车之后,有那么一个多月,高雪蛾总派他出外勤,成天回不了办公室都在外面跑。同事们以为他得罪了娥总,殊不知就是他自己让娥总安排的。
隐蛾能够瞬间到达的,是自己曾去过且能记住的地方,那就得多跑一些地方啊,所以他开着车到处转。
他每天逛的地方大多是公路沿线,基本上是以栖原为中心半径五百公里之内的区域,所以菜谱上提到的几座城市,何考还都去过。
哪怕需要采购白姜的铜丘市,堪堪就在离栖原五百公里远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开车的公路里程,而非直线距离。
何考曾经的行进路线,不可能恰好路过指定的店铺,但那也好办,出现在距离最近的地点然后再叫车便是,还好如今叫车很方便。
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难题是上哪儿买今天刚捞的刀鲚?
幸亏何考已经有经验了,赶紧上网去查吧,果然查到了真有人养殖。
刀鲚人工养殖非常困难,产量也非常有限,目前还仍在研究试验阶段,所以目前市场上并未推广,养殖场的那点出产都有人订购。
何考查到的人工养殖基地,也是他能赶到的地方,于是故技重施,找到那里好说歹说,花高价按李长老的要求买来了三条,先拿回家继续冰鲜着。
这道菜不能着急做,得等其他菜尤其是那道獐快好了再上锅,然后一起端上桌。
好不容易把料都备齐了,何考又搓着手问道:“江大爷,李伯伯,你们还想点什么,一次都说齐了,我也好去准备。”
江道祯:“也不用太复杂,就咱们三个人,四菜一汤吧。”
李修远:“四个菜已有两道荤的,再来两个素的,咱俩一人点一个。”
江道祯:“那我点一道冬笋,别放盐,割几片肥火腿煸油,硬火爆炒。”
何考:“毛竹笋就行吗?”
江道祯呵呵一笑:“既然你问了,咱也不好意思就点普通的毛竹笋,就用这种紫玉斑竹笋吧,看看菜市场有没有卖的。”
李修远接茬道:“菜市场恐怕没卖的,你自己想办法去挖吧。这东西,口感隔夜如隔世,就得吃现挖的,炒之前稍微用滚水焯一下……小考,你会做吧?”
何考点头道:“放心吧,这道菜常做。”
他原本还后悔自己干嘛要多嘴问一句,直接去弄毛竹笋不就行了吗?但是转眼一看,随即便放下心来。
因为江道祯说话时掏出来一条带皮的竹片,亮紫的颜色、明黄的斑点,竹皮看上去晶莹如玉,仿佛带着天然的包浆。
这种竹子何考见过,江老头摆棋摊坐的那把小竹椅,便是这种材质的。刚才在固山深处找獐子的时候,他恰好看见了一片这样的竹林,那就去挖吧。
“那么李伯伯,您点的另一道素菜是什么呢?”
李修远:“简单点,就来一盘炸桑叶吧,文火小煎。”
炸桑叶就是一道当地尤其是邻省芜城一带的家常菜,通常在开春的时候吃,采刚刚长出来不久的嫩叶子,挂上一层很薄的芡油炸。
嫩桑叶表面有一层鹅黄的小细绒,因此能挂得住芡。
这道菜不仅考验手艺,更考验火候,也有个名目叫做黄芽碧叶自春然。
油温不能太高、时间不能太久,芡炸得有点酥脆就要捞出来,叶子还是嫩绿色的,口感非常不错,虽是素菜但也很适合下酒。
海外那个桑岛国所谓的天妇罗,就是古时从东国学的这种厨艺,但是滋味差远了。
何考这回学乖了,没说时节不对上哪儿去采嫩桑叶?在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有的桑树一年四季都长叶子,南花那边应该有。
就算南花那边采不着合适做菜的嫩叶,萨哇国总有吧?何考刚从萨哇国回来,印象中在那边好像也看见过桑树。
何考:“菜点齐了,那么汤呢?”
江道祯冲李修远道:“你是客人,汤你点。”
李修远:“汤嘛,口感清淡些,就来一个莼菜蛋花汤吧。”
这道菜倒是很简单,附近的农贸大市场就能给置备齐了,但李修远说完后见何考没再追问,顿了顿又补充道:“莼菜也要新鲜的,最好是刚摘的小红莼。
至于蛋嘛,最好是野生的竹鸡蛋,别用苗蛋哦!”
所谓小红莼,就是很嫩的、叶片卷在一起尚未舒展开的莼菜,只能看见叶背的颜色。因为新鲜莼菜叶片背面是红色的,所以也叫小红莼。
所谓苗蛋,又称毛蛋,就是能孵出小鸡的蛋。
莼菜倒也好办,何考找个抄子现捞都行,哪怕到太姑市去给他们捞!至于竹鸡,那还真是巧了,他刚刚在白马山中还见过竹鸡的窝,窝里也有蛋。
何考折腾了半天找獐子,山里的獐子没找着但也不是没有收获,在白马山找到了竹鸡、在固山找到了紫玉斑竹,算是提前预定了食材。
食材虽然有了着落,但是摸蛋、挖笋、采桑也很费工夫,把何考给忙得够呛。
两位长老坐在堂屋里悠闲地喝着茶,趁着何考不在,李修远问道:“江老鬼,你看这小子的火候,是不是差不多了?”
**
PS:黑陶炖獐、白玉蒸鲚、金斑油笋、碧桑春叶、红莼蛋花,奉上四菜一汤,求月票!
第137章 坎离抽添白玉蒸
火候这个词很微妙,甚至不好准确地翻译。
就比如说炸桑叶吧,油温不能太高,但也不可能很低;时间不能太长,但也不可能很短;挂芡需要很薄,但又不能挂不上……
那么能否用标准化流程来解决呢?
比如保持恒定的油温,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这么做或许能保证大部分的桑叶炸得都还可以,却几乎不可能达到最佳口感。
虽然都是掌心大小的嫩桑叶,但叶片本身的大小、厚薄、老嫩程度还是有区别的。甚至因为环境气温的不同,从锅里捞出来的冷却速度也不同。
就算这些都相同,挂芡的厚度也做不到完全一致。
用上述方法生产炸薯片之类的工业化食品,当然没问题,甚至就应该那么做,才能保证品质与口感的稳定。
用同样的方法去炸桑叶,也能超过这世上大部分人在家做菜的手艺,却永远满足不了那两位长老的口味……也就是说,达不到火候崇正的要求。
李修远方才问江道祯,何考的火候怎么样了?当然不是指做菜,而是二阶修炼。
江道祯反问道:“这一下午,你估摸着他动用了多少次隐蛾之能?”
李修远:“已达百次了吧。”
江道祯:“可有意?”
李修远:“渐至无意。”
江道祯:“可心浮?”
李修远:“气定如常。”
江道祯:“那我看就差不多了。”
李修远:“这顿饭能吃出结果吗?”
江道祯:“那谁能说得准!希望如此吧。”
李修远叹了口气:“二境破关,就难在火候,太多弟子都迈不过这个槛,偏偏师尊还不好明面督促,甚至多说几句都不合适。”
江道祯:“所以才需要仪式,这四菜一汤也是晋阶仪式,就看他的缘法了……我说你那道白玉珍,点得很妙啊!”
李修远笑道:“我可是煞费了一番心思。”
江道祯:“我是说,你给我都点馋了!”
李修远:“其实是我自己也有点馋……听你这意思,火候还是吃不准?”
江道祯:“一千多年都没人修炼过隐蛾术了,我掌握的法诀也不完整。二阶之后,全得靠他自己,想必是他从隐蛾之物中得到的心印传承。”
李修远:“可你已经突破七阶大算师了,难道就不能推算一番吗?”
江道祯:“千年来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七阶大算师,偏显得我能耐吗?”
李修远:“不必厚古薄今,那些前辈,未必有你了解隐蛾术。”
江道祯:“我也只能大致判断隐蛾术的修炼特点,至于火候把握,道理都是相通的……”
隐蛾术有什么特点?首先一阶的修炼需要快速破关,按江道祯的评估,最好在一个月之内就突破二阶。
但这种事情想急也急不了,所以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入门前的筑基阶段根基要特别扎实。何考无疑是符合要求的,江老头没有白等二十三年,
何考成为一阶潜行者之后,只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就破关成为二阶刺客。
所有术法在二阶时,都要求循序渐进,否则会伤及形神。而隐蛾术的二阶修炼,与一阶时恰恰相反,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既不能冒进又不能松懈。
话说得容易,但实践中做到却很难。
人的“行为心理”对应模式就决定了,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必须要保持起码的正反馈模式,总得能得到激励、看到希望。
起初时倒没什么,只要过段时间就能感觉到进步,哪怕进步只有一点点。
何考自己制定了一个量化评价标准,以连续动用九次隐蛾之能为一个台阶,将二阶修为分为九级。
某天他能连续穿行空间九九八十一次时,便是二阶九级圆满……恰恰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最恰当的时候破关,也是一种对火候的把握
如果他感觉到这件事没有尽头,无论再怎么修炼下去,都看不到更高境界的风景,会不会有所懈怠呢?
与懈怠相对应的,他会不会感到焦躁呢?又或者会对师父、对自己、对法诀产生怀疑,有那么一丝怀疑与动摇?
气浮则意动,意动则神不在,二境破关,其实就是火候工夫。火候又称抽添,用在修行中,不能浮浅地只理解为动态平衡、恰到好处,更有难以言述的玄妙。
有口诀云“抽添功夫,勿忘勿助”。
但既不忘记又不惦记,气不浮意定、意不动神凝的自然状态,哪有那么简单?哪怕每天去健身房撸铁,也要刻意照照镜子看肌肉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