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88节

  但是在《美文》杂志上,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读者来信塞满了《美文》编辑部的邮箱,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老年人,许多都是国内城乡变化的见证者。

  对于张潮笔下,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中,仍然保持了古朴样貌和淳厚民风的南方小城,有着天然的共鸣。

  张潮的散文笔调清冷、细腻、淡雅,于描摹中带着丝丝愁绪,与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宛如来自东南沿海的一缕清风,吹散了“大散文”泛滥以来,笼罩在散文界上空那团过于厚重的云层。

  贾平娃没有想到张潮竟然真能做到这一点,思虑再三,亲自给张潮打了一个电话:

  “3月1号,在西安有一个‘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我决定把你这一系列散文作为其中一个专题。希望你能来参加。”

  “报销不?”

  贾平娃一口茶差点没噎住,缓了好几口气才答道:“你小子……报销。火车硬卧,飞机经济舱。来了住西北大学的招待所,会议就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开。”

  “好!”张潮看了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处于毕业季的他要上的课很少,时间还算宽裕,于是答应下来。

  去参加这个什么会倒是次要的,主要张潮前生今世都没有去过西安,所以很想去看看这个N朝古都,看看兵马俑,看看“烂怂大雁塔”。

  何况这一趟还能报销!

  研讨会是3月1号,张潮提前两天就到了,不过没有告诉贾平娃,就准备自己逛逛。

  这时候西安的气温基本都在0度以上,不算冷,但是比燕京还要干燥的天气结结实实给了张潮一点古都震撼。

  张潮只觉得两个鼻孔已经脱离了自己的身体,遁入了异次元空间。只有把里面厚厚的血痂抠出来的时候,才短暂回到了脸上。

  不过宏伟庄严的兵马俑,以及藏品精美的博物馆,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而且大雁塔看着也不是那么“烂怂”嘛!

  第二天,张潮还抽空去了一趟西北大学参观。这里的中文系办学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学科底蕴深厚,教研力量也很强;

  同时,西北大学还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大学“作家班”的重镇,贾平娃和池子健都在这里求学过。

  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学活动,几乎都绕不开这里。

  张潮漫步在还有些萧瑟的校园风光中,看到文学院大楼一楼大厅,已经挂上了大大的横幅:

  热烈祝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不少学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布置会场,看来明天会议的规模不小。

  张潮耳边也传来同学们的议论声:

  “明天都有谁来?”

  “贾平娃肯定来啊。还有阿莱、萧复兴、刘亮程……”

  “还是这些人啊……”

  “听说张潮会来哦!”

  “一个师姐下午去打印三角牌,看到有他。”

  “哇,那有没有机会要个签名?”

  “张潮不是写小说的吗?这是散文研讨会,他来干嘛?”

  “你不看《青春派》或者《美文》吗?他最近每个月都写一篇散文发在两本杂志上。都是写他家乡的小人物、小事情。”

  “哪有空啊!老师开的书单都看不过来了。写得怎么样?”

  “我家张潮还有写得不好的时候?”

  “你这是迷妹滤镜!不算数!”

  “那段剑军教授呢,够不够权威?他这学期第一周的课,就专门讲到了张潮的散文。他的评价是‘不落窠臼’‘清新过人’。”

  “评价这么高?”

  “他还用国画举例子,说张潮的散文技巧,就像水墨画里的‘没骨画法’,不见锋芒,不勾轮廓,却精神内蕴。

  青年作家里有这份散文功底的,极为罕见。除了张潮以外,只有一个叫李娟的女作家,也有这种风格。

  但是李娟又比张潮显得更干净、纯粹、朴素一些。张潮文青气略重,李娟则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始感。”

  “怎么又蹦出来个李娟?她又是谁?”

  “叫你上课不听!段教授说了,她以后也能成大作家的。张潮和她,一南一北,都写出了与文坛流行风格不一样的散文,可以被称为‘新散文’。

  如果张潮能抽出一点写小说的精力来写散文,作品更丰富一些,那他们两人就是‘新散文’的南北双壁了。”

  “那可不行……张潮还是专心写小说比较好……”

  张潮也没有料到才写了几篇散文,竟然就被中文系的教授关注到了,评价还这么高。

  不过就像那个学生说的,短期内他确实没办法抽出精力再继续写散文了。

  怕学生认出自己,张潮又用围巾围了下半截脸,转身就要走。结果却和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撞了了个满怀。

  张潮低头一看,这个女生留着披肩的长发,戴着黑框眼镜,相貌青涩而普通,此刻正一脸惶恐,连连向自己道歉。

  张潮觉得十分眼熟,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刚刚学生提到的李娟吗?

  鼻子里陡然一热,脆弱的毛细血管不堪重负,一道血流顺着鼻孔就流了下来……

第162章 文坛权柄之争

  李娟哪里见过一个男生一见她就流鼻血的,顿时也慌了,仿佛自己真做错了事,急忙就在身上寻找能止血的手帕、纸巾。

  嘴里还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张潮连忙阻止了她,把头一仰,再用大拇指按住流血鼻孔一侧的鼻梁,然后才瓮声瓮气地道:“没事没事,天气太干了而已……”

  眼见有学生注意到这边,张潮连忙低声对李娟道:“李娟老师吧?我是张潮,咱们换个地方说话?”

  李娟显然有点发懵,但“张潮”这个名字她还是知道的,看样子和电视上、杂志上看到也确实一样,于是就点点头,跟着张潮离开了文学院的大楼。

  两人在校园里找了个奶茶店坐下。张潮的鼻血这时候已经止住了,就是围巾上还有一团湿漉漉的血迹。

  张潮对惊魂未定的李娟道:“我这个南方人的鼻子,让您见笑了。您也提前来看看会场的?”

  李娟脸红扑扑的,讷讷了好一会儿,才道:“……我担心明天找不到,给人添麻烦……”

  张潮爽朗地笑道:“我看了您的《九篇雪》,写得真好。我为能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运,现在几乎没有作家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了。”

  李娟轻声道:“能不能不要用‘您’……我觉得很惶恐我写的都是‘小东西’,当不起你这样夸。我其实,不太会写文章。”

  张潮认真地道:“大部分的散文作家,问题恰恰就在于太会写了,而不会生活。或者说,他们距离真正的生活已经太远。

  但是你一直浸润在生活里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所以你的文字是活的。”

  李娟闻言,又抬起头来,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茫然又感动地看了张潮一眼,很快又低下头去,依旧用很低的声音道:“真的没有那么好……其实,你写的散文……”

  忽然发现说不下去,因为李娟确实没有看过张潮最近发表的这些作品,又不能像其他油滑的作家一样,没看过也能闭着眼睛瞎吹一通,所以就语塞了。

  张潮不以为意,依旧笑着道:“我写的散文很少,应景而已。这次来参加也是凑数。”

  张潮见李娟确实颇为“社恐”,也就不再勉强,稍微又聊了两句以后,就知趣地离开了。

  看到张潮走远,李娟也松了一口气。她对张潮并不反感,但是确实对与陌生人聊天压力山大。

  这次如果不是有知遇之恩的刘亮程老师力邀,她压根就不会来这个研讨会。不过想到明天要面对的一大堆的陌生人里,有一个今天已经提前打过交道,还对她抱着这么大的肯定和善意,她又感到一些心安。

  3月1日,“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正式拉开帷幕。

  早上照例是各个领导讲话,下午开始的专题讨论才真正进入正题。

  当然,专题讨论也没有多有趣,比如张潮参与的“大时代的大手笔”,主持人是白晔。

  此时的白晔50多岁,正值盛年,名声显赫,是当代文艺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在文坛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

  国内文坛在90年代以后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严肃文学不再在大众层面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像马原、孙甘露、格非等作家,实力上与默言、于华、苏童等人并不输太多,但是由于“晚出道”几年,或者没有大导演改编他们的作品,结果知名度上就远远逊于默言等人。

  于是文坛话语权就逐渐从作家转移到像白晔这样的评论家手里。绝大部分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年轻作家难以在读者层面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和世俗影响力。

  他们只能依赖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和推荐,才能在文坛内部获得专业性的认可,然后才能获取到维持他们创作的资源。

  这其实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生态。

  张潮看着大桌子另外一头的白晔,以及和他一起侃侃而谈的其他老作家,心里颇有一点腻味。

  前一阵针对《消失的爱人》的歪捧风潮里虽然没有他,但是去年在专业文学理论杂志上批评《蜗居》,他可没少煽风点火。

  虽然那场风波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张潮却也记住了这个人名字。

  而白晔此刻也在暗暗关注张潮。对于他来说,张潮这个年轻人的崛起,实实在在冲击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家的权柄。

  不同于小四、韩涵等人,张潮可真是把脚踩到了他的地盘上。

  《青春派》已经捧红了好几个偏纯文学的年轻作家了,双学涛、朱一叶、龚婉莹都是其中代表。

  据说这些人靠着张潮在营销上耍的那些小把戏,每个月不发表作品,都有小几千块的收入,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作家怎么能这么有钱呢?君子固穷不知道吗?

  年轻作家的正途不是应该这样吗苦苦熬上十几年,在小报纸、小杂志上发表几篇作品,被他这样的大评论家偶尔发现,或者被其他大作家推荐,然后才有机会在《收获》《十月》这些纯文学杂志发表……

  都像张潮还有《青春派》这样,长此以往,坛将不坛!

  而且最近和他交好的十几个评论家,因为参与了歪捧《消失的爱人》,结果都被敲打了。

  9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群体,文学评论家何时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

  白晔已经感觉到马上就要被自己容纳的“文坛唯一性”……(划掉)掌握的文坛话语权,在张潮的挑战下,已经摇摇欲坠。

  听说在张潮的建议下,《新芽》和《青春派》不仅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征文范围扩大到整个华语文化圈,而且时间推迟到了七月份。

  可以想见到时候这场活动的规模会有多么盛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白晔忽然没有了和身边的老朋友互相吹捧的兴趣。他咳嗽了一声,正讨论得火热的几个人就住了嘴。

  白晔笑眯眯地道:“我注意到,最近散文界又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的散文风格,与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颇有不同之处。

  我们不妨来一起聊聊看。李娟,你来谈谈你的创作心得。”

  本就缩在角落里的李娟惊慌地抬起头,就像被捏住脖颈的鸭子,眼里全是惶恐。

第163章 莫做空头文学批评家

  李娟完全没有想到白晔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佬会主动让自己发言,所以完全没有任何准备,讷讷地说不出话来。

  还好她的“伯乐”刘亮程也在,温声道:“没关系,你大胆说。”

  李娟低声道:“刘老师,要不然我还是不要说了。”

  刘亮程只好道:“李娟的第一本书,是我负责编辑的,所以我对她还比较熟悉。我抛砖引玉,先来聊聊看她的作品……”

  白晔打断了刘亮程的讲述,道:“亮程啊,我觉得咱们还是不要越俎代庖。小李只是害羞点,你给她一点时间。”

  刘亮程也只能无奈地停了下来。说起来他进入主流文坛的视野,还不到十年时间,《一个人的村庄》虽然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名声也很响亮,但是在这种场合,根基还浅。

  这时候李娟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她用自己特有的迟疑、犹豫、纠结的语调说道:“各位老师好,我是李娟,从新江的乡下来。其实我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

  “我其实不太会写作,也不太懂文学,我现在也分不太清自己写的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

首节上一节88/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