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道:“我早上去医院检查了,就是些瘀青和血肿,大的已经放了血、贴了药,小的自己慢慢就吸收了。下午也没别的事,就过来了。”
夏所长道:“以后可不许这么干了。抓坏人那是我们警察的事,你这大作家要真伤了哪儿,我们全所可就吃不了兜着走咯!”
张潮连忙保证道:“昨晚不是没经验吗,脑子一热就……以后保证在后面老老实实地呆着。”
这时候余占冬走了出来,见到张潮来了也很惊讶,不过还是笑道:“那以后有经验了,你还要第一个冲上去不成?”
张潮也笑了起来。
夏所长眼睛一瞪道:“还敢说!就是因为你没个正形!所以昨晚差点出事!”
张潮连忙为余占冬开解了几句,就跟着余占冬进了办公室。
今天几个民警再看到张潮,明显热情了很多,尤其是凌丹蕾,一双丹凤眼直往张潮身上瞟。
张潮道:“怎么,我今天多长了个鼻子不成?”
众人哈哈笑了出来。昨晚张潮的行为虽然冲动,但是也博得了他们的认可。
张潮最近这两三个星期,在豆腐胡同派出所蹲点体验生活,真切感受到了校园以及文学、文化界以外的人间烟火气,就好像阿飘长了腿,能脚踏实地了。
这也是张潮为什么坚持要来的原因。创作,是一个自我销蚀的过程。作家一动笔,就是在“内耗”这里的“内耗”,不仅仅指的是个体经验,更多的是精神因素。
所以一个作家停下创作的脚步,往往不是他没东西可写了,而是他无法再从创作中寻找到感动了。一旦这种状态延续的时间够长,这个人就丧失作家的能力。
金庸在写完15部武侠小说以后就逐渐封笔,到80年代连明报的社论都不写了。而等到1999年,他再次起心动念,开始修改自己的作品,却几乎都是在画蛇添足。
所谓的“世纪新修版”,虽然文字上更精美、逻辑上更严密,却没有人觉得比早前的“三联版”更好。
张潮上一世看过《倚天屠龙记》的新结尾,周芷若在张无忌眉笔掉落于地以后,又里嗦地补充了一大段话,告诉张无忌再过十年八年,他心里又会念着她周芷若了……
张潮对此的评价只有一个:“金庸只是想弥补自己的遗憾,但与小说本身无关。”金庸的才气还在,但已经不是一个作家了。
今天所里比较清静,警情不多。余占冬等人都在给昨晚的行动补充一些材料。
张潮也比较安静,自己写自己的东西,偶尔询问一些问题。
就这样一直到晚上快下班,张潮站起来道:“昨晚的行动让我开了眼了。今晚我请大家吃饭,务必赏我这个脸!”
其他民警都望向余占冬,余占冬见张潮十分真诚,也推辞不过,就让大伙各自给家里打个电话,交代晚上不回去吃了。
吃饭也没出胡同,就在所旁边的火锅店,除了要值班的给打包外,在所里的其他人基本都去了。
虽然没有酒,但这顿饭也吃得宾主尽欢,余占冬对张潮的评价又上升了一个等级这小伙子,能处!
散场以后,张潮把自己的车开过来,坚持要送余占冬回家。
车开了十几分钟,就陷入到燕京下班高峰期的车流拥堵中。
余占冬问道:“能抽烟吗?”
张潮笑道:“别人不行,您没问题。”
余占冬把窗户打下来,点上一根烟,先深吸一口,缓缓吐出烟圈,才道:“你小子,别憋着了,想问什么问吧。”
张潮讶道:“您怎么……”
余占冬道:“要是这么点事都看不出来,我这20多年就白干了。你也别老和别人打听了,他们也不敢说。”
张潮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我确实对您很好奇。尤其是知道您当年是公安大毕业的高材生,却在这个小派出所当了半辈子片警……”
余占冬道:“嗨……什么高材生。都什么猴年马月的事了……你真想知道?”
张潮点点头。
余占冬叹了一口气,道:“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20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局里的刑警队。当时年轻,就想破大案。我们当时的队长姓程,是局里的破案能手,也是我崇拜的偶像。”
“后来大案真的来了,细节我就不能详说了大概就是我们辖区发生了一起恶性的杀人案。”
“程队长当时的行动很果断,判断凶手就在我们辖区,还没有走远,马上封锁了进出要道,展开了大排查。凶手确实被我们堵在了窝点里。”
“后来凶手露面了,我们就去抓人。人呢,是先被治安联防队给抓住的,过程,比较激烈吧。”
“再后来,他就死在了我们的审讯室……”
“结果经过对现场以及他们躲藏窝点的进一步勘察,以及对他身份的核实,我们才确定凶手应该是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而且主犯就是他儿子。”
“他露面是故意的,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他儿子成功跑出了包围圈。而且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犯案,在其他地方他们还背着两个案子。只是当时的条件落后,没办法及时并案,导致出现了漏洞。”
“人死了,主犯跑了,案子没破,得有人担责任。79年这种事就入刑了。出事这一年刚好被抓了个典型。程队长把事都扛了,判了5年。”
“队里好几个兄弟都被扒了警服。我年轻,大学刚毕业,就背了个重处分,来了豆腐胡同,一呆就到了现在。这就是我的故事,很无聊吧?”
张潮沉默了很久,才道:“人抓住了吗?程队长呢,他后来怎么样了?”
余占冬道:“抓住了。98年,在火车站,买假票的时候被铁警连他连票贩子一块按住了,他挣扎得太厉害,被瞧出来不正常,带回去按了指纹查出来了。
程队长……出来以后就做点小生意,95年的时候得肝癌死了。这个故事,值得写成书吗?”
张潮想了想道:“我有一个更好的故事,你要不要听?”
余占冬:“哦?”
张潮跟着车流往前开了一阵,又被堵住了,才道:“如果程队长出来以后,从来没有放弃抓捕这个漏网之鱼……”
第152章 《刑警荣耀》!
“在十二年里,程队长在门头沟的工厂当过保安,南下沪上做过装修工,在陕北当过麦客,又去了深城做出租车司机……”
“他是个很出色的人,干什么都能干得很好。但是每次都与那个凶手擦肩而过。甚至有一次,他在深城开夜班车的时候,载过那个凶手……”
“他一次又一次放弃已经有起色的生活,冲进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为的就是抓住那个凶手。”
“80年代到90年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20年。时光的洪流把程队长身边的一切冲刷得面目全非,唯一不变的就是程队长自己。”
“最后程队长找到线索,发现凶手买了假身份证,在海南和一个带孩子的寡妇结了婚。”
“程队长来到海南,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追捕……”
张潮说完了故事,车刚好开到了余占冬家楼下。但是余占冬没有下车,张潮也不说话。
过了许久,余占冬用一种因为过度压抑情绪,而显得有些颤抖的声音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程队长……”
竟然无法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张潮明白他的心情,笑着问道:“这个故事太离奇了吗?”
余占冬摇摇头,调整了一下情绪才道:“其实程队长在出狱以后,知道凶手还没有缉拿归案,还真常常找局里的老同事询问进展,还帮忙分析线索。他太想破这个案子了。
但是80年代不比现在,各家的经济条件都差,没什么富余。那时候程队长的父母都生病了,儿子又要上大学,他媳妇儿一个人实在担不住这个家。
他就只能先顾着家里,也就出不了门……”
说罢又转头看着张潮,颤声道:“我想,如果他真是你故事里那样无牵无挂的,那他肯定也会踏上故事里这条路。他是个拧巴的人,越是拧巴,就越是执着。
他要是能看到你写的故事,九泉之下,也会瞑目吧。”
张潮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余占冬拍了拍张潮的肩膀,下车回家。
张潮说的,主体骨架自然是来自于《三大队》。
《三大队》原本是网亿人间工作室的一个非虚构故事,后来分别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两个版本,而且从票房和收视率来说,都取得了成功。
但是影版和剧版都各有各的问题。
影版的问题是为了突出程队长这个主人公的悲剧性,部分情节脱离了实际,例如在监狱里被狱霸欺负,以及局里不肯给他师父发放抚恤金。
剧版的问题是为了凑够20多集的时长,增加了太多额外的人物和情节,冲淡了情绪。同时追踪过程过于依赖巧合,例如程队长在边境城市,不仅入住了凶手入住过的旅店,甚至住到了一个房间。
原故事过于干瘪的细节,一方面给了改编者极大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内核的张力。
尤其是电影、电视剧,都加入了“三大队”原有成员重新“归队”,一同破案的设定。这种“回归”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一一离开的过程,目的是衬托出了主人公程队长的悲壮感,却也把他“包裹”进了一个“壳”里。
所以无论是影版还是剧版的导演、编剧,显然对塑造一个极致的“孤胆英雄”缺乏信心,所以需要给他找伙伴即使这些伙伴最后都一一离开了。
而在张潮心目当中,原故事里程队长孤身一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踪凶手,才是整个故事最有魅力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里,他对抗的对象,不仅仅是狡猾的凶手,还是整个外部世界、世俗观念施加在他身上的摧残。
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甚至不是一个热血故事,读者也好,观众也罢,看完以后心里涌起的不应该仅仅是大仇得报的共鸣感,还应该激发起对自己人生,以及理想主义的某种审视。
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不通俗化”的构思,明明是一个可以大卖的、兼具悬疑和热血色彩的小说,偏偏要往严肃文学路上整。
要是被某些势利眼的出版社编辑知道了,肯定脸上笑嘻嘻,背地里却骂他“文青病又犯了”。
不过张潮是真舍不得这么好的故事,在小说创作阶段,就用热血番的套路去庸俗化地进行包装。
影视剧改编的话,那就肯定完全是市场走向了,这点上张潮从来不固执,毕竟那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止他一个人的钱。
接下来两天,张潮把故事提炼成了一个几千字的大纲,交给了余占冬,让他从一名老民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一下,在整体的故事逻辑和重要情节上,有没有违背时代特点的问题。
上一世虽然影版和剧版都看过,但时代背景差了近30年,中国社会的环境,以及公安办案的流程、手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总不能让1990年的程队长送桶装水吧?
余占冬也很重视,帮着修改了三天,再交给张潮的时候,草稿上的修订、批注、增补,密密麻麻填满了稿纸的空白处。
张潮道:“这本书写完以后,一定把您的名字也署上去。”
余占冬摆摆手道:“用不着。这算是给程队长和我自己弥补点遗憾吧。对了,小说叫什么名字?”
张潮沉思起来。现实世界里,余占冬和程队长也不在什么“三大队”,而且这个名字在如今也缺乏故事性。
想了一会儿,张潮道:“先叫做《刑警荣耀》吧。以后创作过程有了灵感,再换不迟。”
余占冬道:“这个名字响亮!”
这部小说张潮准备年后再动笔了,不过影视化的立项工作倒是可以现在就进行,这也是他先把故事大纲提炼出来的原因。
这次张潮他们没有找华宜,而是找了伯纳影业。而《窝头会馆》改编权之前正是卖给了伯纳影业。
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第一家拿下发行权的民营电影公司。这两年不满足于只做发行业务,正积极往上游制作产业链进军,所以对好剧本、好故事的需求非常强烈。
《窝头会馆》他们的开价比华宜高了近20%。张潮在后世也听说过“伯纳出品、必属精品”这句口号,所以也并没有执着于一定要和华宜合作。
但听完张潮说的故事,伯纳影业的老板,也是资深电影人的于东,却皱起了眉头,道:“故事非常精彩。但是……立项上可能比较困难。”
张潮问道:“为什么?”
于东答道:“2004年以后,涉案剧就很难审批通过了,而且还不允许在黄金时段播出……”
第153章 斯蒂芬金:这部小说让我心里发毛
2000前后,是中国涉案剧的高峰期,很多真实的刑事大案、要案被搬上荧幕。
比如刻画悍匪白宝山的电视剧《末路》,还有刻画悍匪董雷的《121大案》,甚至有部干脆就叫《中国大案纪实》。
这些电视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而专业。有些甚至直接让办案的刑警本色出镜。拍摄风格也极为狂野,很多镜头能止小儿夜啼。
但是架不住收视率确实高!
这种拍摄手法,却暴露了许多专业刑侦、讯问的手段,因为参与拍摄的警察有些根本不知道这是会播出的电视剧,还以为是只供公安参考的内部教学片。
老百姓就看个新鲜,但是实打实地强化了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
所以2004年后,就颁布了一个《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不仅收紧了审核标准,而且把涉案剧踢出了黄金档。
后者比前者更致命。毕竟审核收得再紧,只要不一刀切,大家也能想办法腾挪一下,钻钻空子。但是不让上黄金档就太致命了,等于直接断了对相关剧种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