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个和张潮要好点的同学围了上来,都想问问退步200分是怎么做到的,文综交了白卷吗?
所幸课间只有十分钟,上课铃一打,所有好奇宝宝都回到了座位上。
这节课是语文。语文老师名叫张婷,名字普通,诨号却不普通“婷美”看过倪虹洁当年“做女人,挺美!”广告的,应该都知道什么意思。
“婷美”今天穿的格外漂亮,粉色的高领修身毛衣,把她的优点修饰得格外突出,头发盘在脑后成一个淑女髻,又有几缕垂在脸旁,加上优雅的无框眼镜,愈发显得高冷清纯,让人很难相信她已经年届而立了。
陈欢从后面用手捅了一下张潮的肩膀,悄声说:“‘婷美’今天遇到什么好事了,穿这么漂亮?”
张婷心情好的时候就穿得漂亮,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穿得潦草,在班上已经不是秘密了。
张潮悄声回道:“我哪儿知道去。她……”
“张潮!”冷不丁,张婷点了张潮的名字。
张潮心里暗叫不好,想不到刚讲小话就被点名了。今天看来流年不利,估计又要被训一顿。但老师有命,不得不从,他也只能从座位上站起来:
“到!”
“知道我为什么叫吗?”张婷问道。
“报告老师,我不该课上讲话,对不起。”张潮老老实实地向张婷道歉。
“你刚才讲话了……?”张婷显然没想到张潮会这么回答,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道:“上课是不该讲话。但我叫你起来不是因为讲话。你知道,这次一模,你考了多少分吗?”
张潮心里一阵烦闷,考砸了就考砸了,有必要老王讲了你又讲吗?但还是大声回答:“337分。考的不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张婷又是一愣,心想今天上课才三分钟,转折比小说还多,337分是什么鬼成绩。但这不是她这节课的重点,于是接着说道:“……337分,是不太理想。不过,你知道你语文考了多少分吗?”
张潮道:“不知道。王老师只公布了总分。”
张婷这时脸上的笑容再也控制不住了,大声对全班同学说:“145分,张潮在本次模考中,语文考了145分。”
全班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语文不比数学、英语,主观题是真“主观”,尤其有个玄学的“作文”,所以得到140分以上的简直凤毛麟角。
张婷接着说道:“145分,不仅是全班最高分,也是全校最高分,还是,全市最高分!”说罢带头鼓起掌来。
同学们都不由自主跟着鼓掌。
张潮心里松了一口气,心里也很高兴。单科全市第一的成绩,如果能保持到高考,甚至有希望争一争全省语文单科第一,那么如果那时候有什么大学愿意特招他,这个成绩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待掌声停歇,张婷道:“张潮同学,你的语文之前就很不错,这次竟然能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张潮心里一动,想到了一些可能性,就回答道:“之前学习语文,虽然也能考120多130,但觉得自己进入了瓶颈。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找到了一些学习的窍门。这些窍门,我觉得适用性还是比较广的,如果同学们愿意听,我会分享给大家。”
张婷原本以为张潮只会客气一下,没想到竟然要拿真东西出来,不禁喜出望外。她知道这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应试的方法,往往在学生里更受欢迎,而且她也很有兴趣知道张潮进步的秘密。
张婷道:“你是现在就能讲讲,还是需要回去准备?”
张潮道:“择日不如撞日,就这节课吧。张老师,可以吗?”
张婷道:“当然可以,现在就来‘翻转课堂’,你上来,我下去听。”说罢就让出了讲台。
张潮也不怯场,大踏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望着讲台下面一双双年轻而纯净的眼睛,顿时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中年时代,在讲台上挥斥方遒的岁月。
第10章 高谈阔论,满堂皆惊
张潮脑子里闪回了无数画面,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如同流水一般淌过大脑。
语文被人视为“玄学”,主要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答题标准,同时受到出题者、答题者和阅卷者三方的主观因素影响。
但是在从小语文成绩就好,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张潮眼里看来,所谓的“玄学”,本质上是没有摸对语文考试的规律。
首先是语文知识框架不完整,并且缺乏版本升级的意识。例如小学、初中教学中会把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主要是以表达方式作为区分依据。
而高中语文则回归了文学,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解读方式。但很多高中生脑子里装的还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已经不能和高考的阅读要求相匹配了。
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能说“我”去咸亨酒店做小学徒是因,孔乙己死去是果吗?
带着旧版本的知识体系,能打赢新版本才怪!
其次是答题缺乏行文规范。不像数理化,天然存在步步推导的解题步骤,很多人在答语文主观题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什么就答什么。有时候把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放前面,得分的知识点放到了后面;有时候又把不同知识点混答到一个答题序号里;有时候一个点答得很长,另一个点只答寥寥数字……
造成这种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各种参考答案本身也没有一定之规,不同的出题老师给出的答案都带有自己的答题风格,有些简略,有些详细。学生盲目抄一遍答案收获十分有限。所以语文被认为是刷题费效比最低的学科。
第三个问题知识点深度挖掘不够。与数理化等知识点呈现线性递增的学科不同,语文往往是在同一个知识点下面不断深挖。例如比喻修辞,小学三年级就学了,可初中还在考,高中也在考。但每个阶段考比喻,都会往深了去拓一层。
从最简单的“……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比作……,十分形象生动”,到“比喻的相似性”“造一个借喻句”“‘好像……似的’句式就是比喻句?”各种花样翻新。
更遑论其他更复杂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牵涉和交叉。
相比于2024年,2004年的高中语文还没有那么变态,各知识点的边界也更加清晰,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小说散文化”“延宕效果”等严重超纲的题目。
张潮深吸一口气,开口道:“大家好,我想分享的,首先是心态。作为受阅卷者主观性影响最强的学科,语文考试,考的不仅仅是你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是一场你和阅卷者之间的心理博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愿意在试卷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班上的讨论声顿时嗡嗡作响,不断有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读书读得多的。”
“字写得好看的。”
“有文采的。”
……
“长得帅的……”
全班同学都哄笑起来,最后搞怪的是陈欢,不过马上就被张潮一眼给瞪了回去。现在同学们都还带着玩笑的态度来看待张潮的分享,觉得他语文成绩虽然有点吓人,但还不至于能做大家的老师。
不过张潮没有理会这些,而是把大家的答案一一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转身道:“既然大家都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那么再想想自己试卷里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这样的学生吗?”
众人都沉默下来,开始思考自己的答卷是否太“原生态”了一些。
张潮接着道:“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学生,那么能不能‘伪装’成这样的学生?剩下半年时间,大家谁很难完成本质上的蜕变,但是至少得会‘装’,‘装’成一个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丰富的阅读积累、规范的答题习惯的学生。”
“这还能装?那你说说看怎么装?”说话的是刘心语,这次的第三名,也是班上的学习委员。
张潮笑道:“好装。我们首先从规范答题说起。大家还记得这次模考的这道题吧‘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复杂而富有人性的深度,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道题看着简单,每位同学都能拿到一些分数,但总是拿不圆满,会有扣分点。”
“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往往沿用初中的答题习惯这么答‘小说中的父亲是个善良、疼爱子女、精明能干的、有些贪小便宜、……的人’,一个很长的‘定语从句’。这么答就过于冗长,而且容易遗漏。”
“我现在介绍一种方法,可以让答案显得规范而清晰。这种方法就是‘人物角色分析法’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在班上,大家都是学生,而回到家里,则成了‘孩子’。不同角色在特征、性格、作为、品质上都是不同的……”
张潮侃侃而谈,不时在黑板上书写着提纲。班上的同学也从一开始的看热闹,逐渐认真起来。他们发现张潮讲的内容,是过去闻所未闻的,听起来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不少同学已经掏出笔记开始抄张潮的板书。
搬了椅子坐在后面的张婷也十分吃惊。因为张潮的表现已经远远超出她的预期了。有很多方法,她过往只是在教学中模糊地感受到,并没有真正领悟,经过张潮这么一点拨,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她想起张潮的父亲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虽然都是在乡下教书,但却是当年少有的厦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也算名声在外。这可能就是家学渊源吧。
张潮这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我建议大家答题的时候呢,一律使用这样‘三段式’答题法,这是我用起来觉得很顺手的答题格式。在我们刷题的时候,建议吃透参考答案以后后,将不同表达的参考答案,都改造成‘三段式’,这样才能做到写过一道题写过,掌握一道题。”
“可是语文的知识点很混杂,实在很难梳理,也很难确定一道题该回答哪些点。”提问的是申明。
张潮答道:“那是因为我们同学普遍缺乏比较强烈而清晰的‘文本意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不同文本各有其根本创作目的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文本特征。而所谓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表现特征而服务的。”
“例如小说,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那么虚构、叙事,就构成了其基本特征,而人物、情节、环境的小说三要素,都是从属于基本特征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构人物……”
申明一边听,一边点头,时而还补充一些问题。张潮也都给予回答。
高三(2)班,彻底成了张潮一个人的舞台,黑板上的板书也越来越多,终于在下课铃响时,填满了整个黑板。
语文是第二节课,下课了是一个20分钟的大课间,要去操场做操。可是高三(2)班的学生们显然都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不做操,继续听张潮介绍经验。
老师张婷无奈,只好同意,并且亲自去年级办公室,向级长说明了情况。高三总归有些特权,对他们的早操本来就抓得不严,因为高三老师拖堂实在太普遍了。
于是张潮只好再接再厉,继续讲解。不过这实在是一时半会讲不完的,等到了第三节上课铃响了,这场个人“脱口秀”才不得不结束。张潮把写剩下半截的粉笔向前一抛,精准地落进了粉笔盒里,潇洒地一鞠躬,走下了讲台。
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整整持续了一分钟,把进来上课的数学老师赵汝东给整懵了,心想我这么受欢迎吗?
不过很快他就看清了大家是给谁鼓掌那小子还在讲台鞠了个躬才走下去呢。再转头一看,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一堆板书,不仅书写美观,而且条理清晰,甚至有局部是很漂亮的知识拓扑图。
张婷的粉笔字赵汝东还是认得的,毕竟她是教师比武大赛的常客,而赵汝东则是资深评委。这真的都是张潮写的?赵汝东心里疑惑。
不过想起张潮这次的数学一模成绩,他气就不打一处来,狠狠叫住了张潮:“你给我站着!不准坐下!”
张潮还沉浸在重回讲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快乐里,冷不丁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只好尴尬地站在位子上。
赵老师一拍桌子:“叫你得意!你知道你数学考了多少分吗?”
张潮摇摇头,不过心里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数学这次考砸了在预料之内。
“8分!对,你没听错,你们都没听错,就是8分!张潮,你破纪录了!”
这下真的满堂皆惊了!
第11章 《你的答案》
8分当然不是全市最低分,毕竟交白卷的肯定有人。但是高三(2)班毕竟是学校的文科前段班,不是8班那样的放羊班,大家的底线还在。
哪怕陈欢这样渣渣,每次也能混个三四十分呢。
张潮的8分确实有点骇人听闻了,绝对是创了班级记录。赵汝东从教20多年,从开始带前段班以后,就没有一个学生在身体无恙的情况下,考出这样的成绩。
8分的成绩也严重拉低了平均分,更让他觉得丢脸。
而对张潮来说,虽然这大悲-大喜-大悲的循环十分刺激,但毕竟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所以对赵老师劈头盖脸的痛骂也是心无波澜,不过该做的表面工作还是要做。
“老师,我明白了!”
“老师,这次是我错了!”
“老师,下次我一定改!”
“老师,二模我肯定不让您丢脸!”
……
道歉一句比一句诚恳,好不容易才消了赵汝东的怒火。
与此同时,高三语文组备课室里,组长顾言,还有没上课的两个老师,被张婷叫到了一起。
张婷拿出一个听歌用的MP3,对几位老师道:“2班的张潮这次考了全市第一,大家都知道了……”说罢顿了一顿,毕竟张潮是她的学生,她心里还是很骄傲的。
顾言道:“市里的刘教研员还特地给我打了电话表示祝贺呢。以往第一名都在市里的学校,张潮给我们争了一口气。”
其中一个老师接话道:“是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张婷暗喜,不过也不能太喜形于色,那就起反效果了,还是说正事要紧:“刚刚上课我让张潮介绍一下学习经验,他也答应了。一开始我以为他会说刷题啊、背诵啊这些,结果不是。你们听听。”
说着,就把MP3插上数据线,连上了组里的备课电脑。MP3的文件夹里有一个单独的录音文件夹,张婷把最近的几份录音拷贝到了电脑里,然后用听歌软件“千千静听”打开来。
张潮的声音顿时就回荡在备课室里:
“……小说的视角,总体上要分成‘人称视角’和‘身份视角’,两者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答题的时候应该兼顾考虑……”
“……所有的问答题,都有其‘母题’,无非就是‘作用题’‘主旨题’‘内容题’……”
“……不要把作文看成是自己的心声抒发,或者某种文学创作。而要把它当成一道特殊的问答题……”
这个MP3拾音效果很一般,而且每次最长只能录5分钟, 5分钟之后就要重新操作。MP3的容量也有限,只有64M,张婷删了好几首歌才勉强录了断断续续的五六段。音质也很差,有时候还听不清。
顾言一开始也没有当回事,不过越听越严肃。听完以后,扶了一下眼镜,问道:“这都是张潮刚刚上课说的?”
张婷回答道:“是。我也没想到他能讲的这么好,简直不逊于,不逊于……”
顾言笑道:“不逊于我们老师,是吗?”
张婷点点。
顾言道:“其实说不奇怪也不奇怪。张潮这个学生原本语文成绩就突出,和1班的兰婷、4班的陶乐铭不相上下,都在年段前列,说明底子很好。这段时间可能受到了什么点拨,或者自己学习有了特殊的心得,突然间‘开悟’了,一举突破瓶颈,也属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