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看,这里就是张潮的故居!
张潮在“新家”里只住了一天,就搭飞机回福海了。倒不是他想来个“衣锦还乡”,而是福海作协盛情邀请他回来参加一个青年作家座谈会,并作为主要与会者发言。
要是这个邀请是通过邮件或者电话发来的,他推也就推了。可这次福海作协鸡贼,特地让同样参加高研班的老乡,也是《东南风》杂志的副主编妙宽亲自转达的。这让张潮张不开嘴拒绝,既然推辞不了,那只能从命。
飞机在云层间穿梭了2个多小时,张潮就见到了阔……(划掉)小别1个多月的故乡。
下了飞机,张潮打了个车就直奔福海作协给他订的酒店。活动一共两天,行程也比较密集,所以暂时先不回长福。
福海作协主席再见到张潮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之前让孙振海去做张潮的工作让他加入作协,结果没成功不说,孙振海的精神还大受打击,至今萎靡不振。
现在就算自己开口,恐怕张潮也不会答应了。他要加入作协,八成要落在燕京那边。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这个主席确实有失职之处。
张潮倒没有想那么复杂,纯粹就是不想有个什么头衔拘着自己。目前对他来说,学生的身份反而最自由自在。
说是青年作家座谈会,但是在座的除了张潮,也基本都是30到40岁之间,和在高研班的课堂上一样,他总显得格格不入。
唯一给张潮留下印象的是来自厦岛的女作家徐萍,笔名须一瓜,既是因为那部改编自她小说的电影,也是因为那个在岛屿上读书的综艺节目。
剩下的便乏善可陈。作家的创作终究要看个人,会开得再多,口号再漂亮,该写不出来还是写不出来。
两天的会一开完,他就背着包匆匆打了辆车奔回长福了。
的士开到登云路小小的路口就停下了,张潮沿着熟悉的道路,径直向家走去。状元坊、进士第、老水井、古书院……
近了,近了,熟悉的乌瓦白墙近了;
近了,近了,爸爸的咳嗽声近了;
近了,近了,妈妈的饭菜香近了;
近了,近了,穿红带绿的旅游团近……
嗯?什么鬼?旅游团?
张潮只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正围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戴着统一的红帽子,手里还举着一面小绿旗。
登云路这一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算一个小景点,所以偶尔有旅游团来这里并不奇怪。但是自己家是80年代盖的夯土墙房子,有什么好看的?
这时候人群中有个年纪稍大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指手画脚、热情洋溢地介绍:
“大家看这面墙,这扇门,这颜色,这门上的门笠,墙边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里的一模一样?”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里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们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张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现在大家手上都拿好书,一起拍个照!”
只见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掏出自己随身带的《青年文学》和……《燕京卡通》封面恰好都是给《你的名字》配的彩图贴在胸前,然后在自己门口摆好POSE,合影留念。
“什么玩意儿?故居?我啥时候死的?怎么没人通知我呀?”张潮的思绪现在完全陷入混乱当中。
这时候手机响了,掏出来一看是老爸,连忙接起来问道:“喂?爸,咱们家门口怎么……”
“你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
“座谈会的饭我没吃,直接打车回了。”
“你别回了,被他们看到你就跑不了。赶紧来你舅家!”
挂了电话,张潮赶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钻小巷绕小路,一路到了登云路另一边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见张潮就把他拉进了屋子里。
放下包,张潮还处于发懵的状态,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潮父亲叹了口气,答道:“还不是你那个小说《你的名字》搞出来的事!”
“?”
接着张潮父亲解释了半天,他才明白怎么回事。
之前陆金波告诉他“《青年文学》卖疯了”不是个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如果说《花城》因为《少年的巴比伦》而热销,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那么《你的名字》对这个时代十六七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少年来,就是一发入魂的精准狙击。
这部小说从想象力、语言、情感、人物……包括那个让人意犹未尽的圆满结局,每一点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每一点挠的力度都恰到好处。
这个时间段,青春爱情小说要么是爱而不得的苦,要么是“明媚忧伤”的涩,要么就是得发腻的甜,而《你的名字》用一场属于少年的盛大的奇幻冒险,为“怎样才是完美的青春与爱情”做了一个明亮的注脚。
这段时间的《青年文学》脱销的速度比3个月前的《花城》还要恐怖。
而7月20日《燕京卡通》以封面推荐的形式开始了《你的名字》漫画版的连载,一口气就登了30页。夏答秀美、清俊的画风与《你的名字》相辅相成,同样引发了热销。
在《你的名字》前,《燕京卡通》作为地域性极强的漫画杂志,很少能过长江。但是7月号发行3天以后,就接到了大量来自南方的增订电话。
这些信息对张潮来说基本是被蒙在鼓里的。因为这段时间他不是上课,就是写作,为了提高效率,他不仅谢绝了所有采访,而且刻意不去看、不去搜有关自己的信息,避免影响情绪。
“那之前小说也卖的好啊,怎么没这样?”
“不知道哪个缺了大德的旅行社,发现你小说里很多场景就是用的咱们家和附近的房子,就开始搞宣传,把到咱们家参观搭进长福旅游产品里做了其中一个项目。
这不是正放暑假吗,你是不知道,多少学生跑过来看。好多还要敲敲门问你在不在家。我和你妈最近这段时间时不时就要过来你舅这边避一避。”
张潮听得头都大了。
这时候母亲走过来了,端着一盘刚切好的西瓜,说道:“我看啊,你这小说写得越好,咱们家就越热闹。跑不掉的!”神色既忧愁,又骄傲。
张潮只能先吃两口西瓜解解心烦。
母亲道:“你也别着急,放完暑假就好了嘛。”
父亲道:“你等着……”说完去了里屋,不一会吃力地抱着大大一个纸箱出来。
“这是?”
“都是同事孩子买你的书、杂志,拜托我让你给签下名。不多,就200来本,后面还有一箱。”
“……”
第79章 文债如山
第二天一早,下定决心的张潮就对父母说了:
“爸,妈,买房吧?”
“嗯?一点点小麻烦就卖房?卖了我们住哪?”
“……不是卖,是买!”
“……一点点小麻烦就买房!买了我们住哪?”
“当然是买的新房那边!你们也要改善改善居住环境。咱们家房子太老了。”
“不能一有钱就乱买东西,何况房子这么贵。这钱我们还要存着给你……”
“我已经买了。房子。”
“嗯?”
“燕京,海淀,走路就能去燕大上课。”
“啊?”
“70万,过完户了。”
“我……你……”
历经一番口水战,张潮终于把父母拽到了全县城唯一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里。他不想买什么新房,就想买个别人已经装修好的准新房。因为现在长福的新房全是毛胚,没有精装房一说,张潮不想父母再费那个事去装修。
不过买什么样的房子,又是一番争执。
“买个两房一厅就好嘛,我们俩一间,你回来的时候住一间,完全够住了。”
“那我回来要写东西,不还要一间书房。”
“那,那就三房好了,多一间做书房。”
“那要是我结婚了呢?有孩子了呢?”
“那,那买四房?会不会太大了、太贵了?以后房价跌了怎么办?”
“是啊是啊,咱们长福人少,县城里谁家还没个房子啊?”
“……”
张潮不想费口舌了,直接让中介按照四房、准新、已装修的标准开始筛选。
这年代长福的土地供应不算紧张,所以房子普遍盖的偏大,动辄就是120平米往上。再过几年就没这好事了,到张潮重生前的2024年,80多平米的房子,开发商的广告也是“三代同住无忧大户型”。
同时符合张潮几个要求的房子寥寥无几,稍微挑了两处比较近的,马上就约看房。
一处就在胜利北路,房子是90年代盖的员工集资房,后来办了红本,面积得有140平往上。就是房龄高了点,格局也比较老。装修就别说了,那一水的彩色水磨石地砖,回家看着和回单位似的PASS!
另一处稍微远一点,在碧水岸附近,是2000年以后新盖的商品房小区。房主是个生意人,买来是给儿子做婚房的。结果儿子结完婚就带着老婆去沪上发展,不回长福继承家业了。
空着心疼,租出去又怕搞坏装修会掉价,只好忍痛割爱。
房子有130多平米,装修、家具、家电都还是崭新的因为就婚礼前后住了十几天,然后空了快1年。房主叫价2400一平米,比碧水岸的毛胚房单价还高。
当场吓得张潮妈妈就要拉着老公儿子离开。
张潮没走,而是和房主展开了拉锯战。经过近2小时的讨价还价,最终以30万元整成交。剩下的手续就交给中介去跑了。
张潮父母整个过程都被儿子牵着鼻子走,直到签字的那一刻,母亲还犹在梦中,难以置信地问道:“30万,就这么花出去了?”
张潮催促道:“还有中介费的……哎呀,你快签吧。买房子这种小事写长了读者不爱……不是,买房子这种小事,早买早享受,晚买它也没折扣。”
大事砥定。
在张潮的催促下,父母终于在他再次飞往燕京以前,搬了进去。他又只在“新家”里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去福海机场飞燕京了。
张潮心想,看来我和房子缘分有点浅啊……
回到北大街东院的新家,张潮开始填欠下的文债。
答应给陆金波的杂评集,9月前就要交稿,可还差2万字左右。6月份刚在燕京见面的时候,他朝人家拍着胸脯说7月份能搞定,结果现在都8月了,进度还和6月份一样。
事儿一多,他就把这茬忘了一干净!
《少年如你》的剧本写了不到2万字,大概还要再写2万字才能完稿,何冀萍那边已经在催了,希望他9月初能拿出初稿。
《蜗居》刚刚开了了头,不过好在这小说没人催,可以往后放放。
8月份还剩下20天,欠的文债4万字,看起来不多,日更2000字左右就行了。但是鲁院那边还有课,不好请假;8月17日是燕大新生报到日,接着18-19日新生体检,20日开始军训到26日。
月底他还要去沪上参加书展。
而9月5日,又是燕师大研究生新生报到日。
张潮现在感受到什么叫“文债如山”了,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要更会拒绝别人才对,当初要是对来大姐一咬牙、一狠心,自己就能多出10个整天的码字时间,
不过蚊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张潮决定先把杂评集写完,剧本尽量往后拖一拖。毕竟一份协议是9月份前交稿,一份协议是10月份前交稿就行。
但是杂评也不好写。不管是社会评论、文艺评论,还是新闻评论,都得有的放矢,不能瞎说八道。
改编不是乱编,杂评不是胡评。张潮在书房的座椅上往后一仰,思索起来。
忽然他想到了自己在鲁院的几次发言,以及围绕《蜗居》产生的种种讨论这些不就是素材吗?
打开办公软件,新建文件,输入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