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0节

  何冀萍老师毕业后加入燕京人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写的第一部戏《好运大厦》演了上百场。接着她又写了一部戏,更是成为人艺除了《茶馆》以外演出场次最多的保留剧目《天下第一楼》。

  婚后她随着丈夫去了香港,开始写影视剧剧本,徐客的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剧本就是出自她手。

  何冀萍此时虽然已经年过50,但是精神状态极佳,留着清爽的短发,戴一副无框眼镜,知性而优雅。

  她上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把大家给难住了:

  “写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剧本,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

  有的学员回答:“故事!”

  有的学员回答:“人物!”

  有的学员回答:“主题!”

  ……

  就连张潮,也抛出了一个答案:“矛盾,冲突!”

  结果都被何冀萍一一否定了,看没有人回答了,何冀萍才说出答案:“身为一个影视剧的编剧,你第一个要考虑的是钱!”

  众皆哗然。

  何冀萍等声音平息之后,才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可你们都误会了。我这里说的钱,不是指编剧的稿费,而是指影视剧的制作经费。”

  何冀萍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钱”字,接着说道:“小说、散文、诗歌几乎完全属于作家个人,但是剧本不完全属于编剧个人。剧本为了影视项目服务,它更类似于一张建筑图纸,告诉工地上的每个人该做什么,是个多方统筹、协调的结果。

  所以编剧在动笔之前,一定要知道这部戏的预算大概是多少,然后在预算范围内,写出精彩的故事。小说家可以天马行空,编剧不行。比如你绞尽脑汁写了一场‘火烧圆明园’的戏,导演说‘没钱,拍不了’,那你的劳动就白费了,这是在做无用功……

  此外,编剧还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从投资人、导演、主演……纷繁复杂的要求中,梳理出剧本要讲述的重点。一个剧本,从筹备到最终完成,编剧可能要开无数个会……”

  随着何冀萍深入浅出的讲述,在座的五十多名学员,才逐渐开始了解影视剧剧本创作,和小说散文创作,竟然有如此大的不同。

  张潮认真地做着笔记今天这堂课,算是来着了!

第74章 你不要过来啊!

  上完了课,何冀萍老师问大家道:“你们基本都有发表过的小说、散文之类作品吧?”

  见到众人都点头了,何冀萍继续说道:“那很好。就从你们自己的作品当中,选择一篇或者几篇,写出一个剧本大纲,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作业,明天交给我吧。”

  下课后,张潮宿舍里的几个人就开始为这个作业发愁。

  张潮倒不愁,因为他虽然名气大,但是小说一共只发表了三部,挑起来特别容易,经过昨天的事,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少年如你》。

  其他几位作品都不少,选哪篇就成了个难题。这个故事并不是说随便找个故事写就成,要按照何冀萍老师在课堂的讲授内容,从预算、市场定位、观众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张潮看胡学玟愁得吃饭时候都心不在焉,于是善意地提醒道:“我觉得吧,老胡你那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挺好!人物生动鲜明,戏剧矛盾突出。改出来保准是个好剧本!”

  都在一个宿舍,互相看看其他人的作品,是一种基本的尊重。

  胡学玟恍然大悟,道:“对啊!我这是当局者迷!”

  晚饭过后,张潮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专心写《少年如你》的剧本大纲。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大纲,编剧要酝酿很久,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有可能,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所以何冀萍选择让学员以各自的作品为蓝本,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的准备功夫。

  《少年如你》这部小说本身就脱胎于张潮看过的电影,只不过在“转码”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张潮自己的思考而已。所以再“逆向”回电影的剧本大纲,并不是难事。

  张潮对这个电影的市场定位仍然是一部高度商业化的类型片,所以有必要删减其中会影响电影节奏的心理描写和背景交代,一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也进行了合并或干脆删除。还有部分过于暴力的欺凌情节,出于审核考虑,也要进行处理。

  电影的剧本大纲并不需要多长,大概也就是1000字到2000字之间。难的是把故事的主线与情节的起承转合都交代清楚。不过这也是张潮的强项,因此他用了2个多小时就基本完成了。

  这时候其他几个没有剧本创作经验的室友还在对着稿纸冥思苦想,张潮则悠哉悠哉地洗漱休息了。

  第二天,大家都把作业交给了何冀萍。作为业内顶尖的编剧,何冀萍批改作业的速度很快,没到周末,大家就收到了写满批改意见的作业。

  唯独少了张潮的那一份。

  张洪杰打趣道:“看来你是要被一对一辅导了!”

  果然,下课以后,张潮被单独叫去了办公室。何冀萍老师正等着他,手里是他写的剧本大纲,和《少年如你》的小说。

  何冀萍和蔼地说道:“你就是张潮吧,我看了你写的剧本大纲,觉得很不错,是这届学生里最有‘电影味’的一份。如果不是你年纪这么轻,我几乎以为是出自一个老编剧之手。”

  张潮道:“可能是因为我那部小说在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先有大量的画面涌进了脑海。所以在情节的安排上,波澜更加明显一些……”

  张潮边说,何冀萍把剧本大纲递给了他。大纲上只改了寥寥几行。

  听张潮说完对剧本的构思,何冀萍又问道:“我看了你的大纲,又花了点时间看完了小说,发现你似乎对小说内容做了比较多的简化。你不担心这会削弱故事的艺术性吗?”

  张潮道:“何老师您不是说过,编剧动笔首先要考虑的是‘钱’吗?我觉得在大纲里,要先把故事呈现好,能把投资拉来,比较重要。”

  何冀萍听完笑了起来,说道:“你可真是个好学生。”

  接着问道:“现在你这部小说的影视剧版权卖了没有?”

  张潮坦然道:“有导演派人和我接触过。但是我没卖。”

  何冀萍点了点头,张潮为什么没卖,她没有多问,圈里这种买卖成不成的太多了。她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兴趣把《少年如你》影视化?”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有。只是我和电影圈没什么交集……”

  何冀萍笑了笑,道:“这个故事非常好。无论是主题,还是人物,又或是其中包含的戏剧张力,都是一流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资源我可以帮你找找看。”

  张潮眼睛一亮,《少年如你》影视化要是由何冀萍来牵头,那么结果应该不会太差,于是道:“如果何老师肯帮这个忙,那是最好的。”

  何冀萍笑道:“那我可就拿着你这个大纲,去拉投资了!不过能拉来多少投资我还不知道,但是这个电影,我倒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导演人选。”

  “哦?哪位?”

  何冀萍没有卖关子,吐出了一个让张潮眼皮直跳的名字:“港岛的许安华导演。”

  张潮眼前一黑,强按捺住内心吼出“你不要过来啊!”的冲动,继续听何冀萍往下说:

  “你这部小说题材有些敏感,影视化可能不太容易过审,国内似乎也没有先例。但如果把背景放在港岛就没有问题了。校园霸凌本身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导擅长的女性视角,对这部电影是有加成作用的……”

  张潮倒不是不喜欢许安华,反而很尊敬她。她拍的很多电影,都已经成为港岛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她本人各种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项也是拿到手软。但许导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她90年代开始完全转型为文艺片导演以后,所拍的片子基本都是票房毒药。

  去年刚刚上映的《玉石观音》,请来了港岛最当红的明星谢庭锋担当主演,结果仅仅收获了800万的内地票房,以及惨绝人寰的7.7万元港岛票房。投资方赔到吐血。此后好几年都没有人敢找她拍戏。

  张潮可不想自己的小说影视化出师不利,那可能会影响到后续其他作品的影视版权销售。

  何冀萍说了一会儿,发现张潮不搭茬,脸色也有些苦,于是问道:“怎么了?”

  张潮决定坦白,苦笑着直接答道:“何老师,您说的都很好,许导演也是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但是她的电影,那个,票房……”

  何冀萍哈哈大笑起来,道:“你这小伙子,心眼比岁数还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怕许导的电影不卖座嘛!这确实是个问题,估计啊,投资人看到导演是她,连夜就要撤资跑路……好了,我会替你把好关的。卖不卖,最后决定是在你手上。”

  张潮感激地点点头。

  何冀萍道:“最后一个问题,剧本谁来写?你自己要不要试一试?”

  张潮看何冀萍跃跃欲试的样子,恐怕他一松口,何老师可就要自己上了,于是决定“还是我自己写吧,这几天听了您的课,对写剧本很有兴趣。到时候我再请您把把关……”

  何冀萍眼中失望之色一闪而过,不过还是道:“那成。你这个故事找到投资肯定没问题,多还是少而已。只从拍摄、制作角度考虑,大概就是中等规模。你就按照现有的这个大纲,写出剧本来。”

  “谢谢何老师!”

  “我最近会比较忙,看剧本可能没空。这样,我找个人协助一下你。”

  “……行吧。”

第75章 来自张潮的恶毒诅咒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潮的课余时间,除了完成高研班的作业,就是投入到《少年如你》剧本的创作当中。就连小说《蜗居》也不得不暂时停工。

  一周后的周日下午,张潮就带着写完的一部分剧本,打车去了位于南锣鼓巷东棉花胡同的中戏。前几天,他和何冀萍介绍来协助他的一位编剧在邮件里约好了,今天来中戏过一下剧本。

  一部戏有多个编剧是正常情况,哪怕是原著作者亲自下场,一般也不会排斥其他编剧参与。比如“国师”早期的作品《红高粱》,改编自默言的小说《红高粱》《高粱酒》,第一稿剧本就是默言自己写的。但最后的成稿,仍然被其他编剧改、删、增过,与第一稿的面目大不相同了。

  还是那句话,编剧是为剧组服务的,剧本不是一件“私人作品”。

  周日不塞车,只用了半个小时,张潮就到了中戏门口。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学府,中戏的校门却格外朴素低调,一个不大的传统中式飞檐门头,如果不是门两边的立柱上挂着书有校名的白底黑字牌子,简直就像一个阔气点的四合院。

  由于专业比较特殊,尤其是表演系美女云集,所以中戏和其他大学不一样,一般不许外人随便进出。校外人员要有人领着才能进去。张潮到了校门口,就给对方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女生,她让张潮在校门口等一会儿。

  不到10分钟,一个圆圆脸、颇为清秀、二十出头的女生来到校门口,一看到他就问道:“你就是张潮吧?”

  张潮点点头。

  女生自我介绍道:“秦文,戏文系大三。学姐说你在写剧本,让我来帮帮你。”

  “学姐?”

  “哦,就是何冀萍老师。她是我们戏文82届的学姐。”

  这时候张潮的手机也响了起来,正是何冀萍打过来的,她在电话里道:“……小张,小文是这两年戏文系最好的苗子,剧本功底很扎实,之前已经跟过项目了。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她。放心,她人很可靠。”

  张潮道:“好的,何老师。我们已经碰上面了,就在中戏。”

  趁着张潮打电话,秦文和门卫解释了他是来商量剧本的,这在中戏倒是常有的事,所以登记了一下就放他进去了。

  中戏校园很小,建筑排布也十分紧凑,不时就能看到俊男靓女路过。

  张潮问道:“怎么你们学校暑假留校的同学这么多?”

  秦文答道:“燕京剧组多,寒暑假学校也不禁止大家接戏,所以留下来了。”

  张潮跟着秦文路过篮球场,恰好五六个女生端着脸盆、穿着宽松的T恤与短裤,从他们身边经过。这些女生个个都高挑、秀美,头发湿漉漉的,弥散出一阵甜腻的香气,整片空气似乎都燥热起来。

  其中一个女生注意到了他们,和秦文打了个招呼,又问道:“师姐,这是谁啊?”

  秦文答道:“张潮,作家,来商量剧本的。”

  那女生讶异极了,道:“你就是张潮?那个‘午夜潮汐’?我看过你的小说,那部《你的名字》,写的真好。想不到在这儿能碰上你。认识一下,我叫柏雪。”

  张潮客气和她招呼完,几个女生才离开,走没多远,就叽叽喳喳地不知聊些什么,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秦文微微侧头,瞟了一眼张潮,问道:“漂亮吗?”

  张潮坦然道:“漂亮!”

  秦文想不到他这么诚实,鼻子里轻轻“哼”了一下,又问道:“哪个最漂亮?柏雪?”

  张潮道:“呃……没看清。”

  秦文嗤笑道:“是没看够吧?”

  张潮有些莫名其妙,只觉得这个秦文怎么一见面说话就有点夹枪带棒的。

  秦文边走边说道:“你写的剧本大纲还有原著小说我都看了。整体都还行,但是有一些情节需要和你讨论一下。”

  两人就没有进图书馆,而是绕着一块小草坪,聊起了剧本。

  秦文道:“你们小说作者改编自己的作品呢,一般有个问题,就是舍不得放弃小说中的内容,觉得自己写的情节、人物,哪哪都好。你的剧本大纲倒是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很难得。”

  张潮不置可否,这都是何冀萍老师之前就夸过的。

  秦文继续说道:“但是大纲是大纲,剧本是剧本。我希望你的剧本不是用回车键把小说稿简单分个段,增加几句对白,就觉得它是个电影剧本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小说的戏剧性,是不同的。”

  张潮微微一笑,温声问道:“你还没有看过我写的剧本吧?”

  秦文抬头看了一眼张潮,发现他并没有生气,有些意外,态度也软化下来,不过还是嘟囔着道:“你们写小说的不都是这样吗?《霸王别姬》不就是……”

  张潮知道她说的是一桩著名的公案。《霸王别姬》的原著作者是香港作家李璧华,同时也是电影中署名第一位的编剧。但是根据“第二编剧”卢苇老师的说法,李璧华完成的第一稿剧本只是将小说改成了剧本形式而已,根本没法用;最后片场用的剧本,几乎是卢苇重写过的。

  但是由于李璧华不肯放弃合同中的编剧条款,所以最后仍然在编剧一栏署名了,并且排到了卢苇的前面。为此卢苇与导演陈铠歌大吵一架。又过了几年,卢苇出版自己的剧本集,将《霸王别姬》也放进去了,结果还被李璧华提告了。

  张潮道:“还是先看剧本吧。”

首节上一节40/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