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就不再回来
直到现在
我还放不开……”
下午4点多,张潮才回到家里。没等坐定,张潮母亲就急吼吼地说:“怎么到现在才回来?你们吴校长打了两三个电话,让你赶紧去一趟学校,有大事。”
“啥事?”
“他没说。不过问了下你准备报哪个大学。”
“那你咋说的?”
“我就按你说的说呗,燕大!”
张潮心想大概和录取有关,就换了身干爽的衣服,花10块钱打了一辆摩的,赶到了学校。
一到校门口,就看周主任在门卫室等他,看他来了连忙带他去了小会议室。
一进门,就看到校长吴兴雨正在和两个客人聊得正欢。
看到张潮进来,几个人都起身,其中一个梳着四六分、头发却各种潦草翘起,长着一双眯眯眼的中年男人先开口了:
“这就是张潮同学吧?听你妈妈说你要去燕大?其实说起‘作家班’,燕大没有那么好。你来我们燕师大,我做你的班主任好不好?”
张潮定睛一看,这不是《活着》的于华吗!
第62章 这小子比我还懂《活着》
于华是燕师大与鲁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的首届学生,1988年入学,1990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是这个班的杰出代表。
这次燕师大复办“作家研究生班”,特地聘请他做文学院的创意写作教授。此时正是于华国内外声誉的巅峰期,去年8月,他前往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并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进行巡回演讲。
于华也有心在国内推广创意写作进入大学课程,因此与燕师大一拍即合。
张潮没想到燕师大竟然释放出这么巨大的诚意,顿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落座以后,于华没有再谈录取的事,而是聊起了张潮的小说,而且不是属于严肃文学的《少年的巴比伦》,而是刚刚在《青年文学》上发表的小说《你的名字》。
“你这个小说写得有意思,我昨天连夜把它看完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到的?”
“唔……一个同学问我能不能写一个‘结局圆满的青春爱情故事’……”张潮也没有避讳什么,把写这部小说的缘由讲了。
“哈哈,这个同学是女同学吧?”
张潮没有否认,笑着点点头。
“那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写了。这种文字风格国内以前没有见过。里面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都有点‘意识流’的味道了,但却不琐碎,而是活泼、细腻……
哦,你的断句和分段也特别精巧。整体读起来有点像岛国的‘轻小说’。”
“您知道‘轻小说’?”
“去年我在美国的时候,遇到一个岛国的文学教授,向我介绍了一下,还给我看了一些翻译的片段。”
“可能我写的时候,没有想得那么复杂,纯粹就是想写一个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看得懂、也喜欢看的故事。自然而然就写成这样了。”
“那你这个改变风格的能力我很羡慕。我一天到晚被人说‘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都被说烦了。我下次写个鬼故事,就写人死了以后过了头七,又回来阳间的故事,吓死他们。”
张潮听着眼皮直跳,连忙转移话题,说到了《活着》,道:“您的《活着》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它改变了我对人世间苦难的看法。”
“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也真怪。《活着》把生活写得那么苦,你们却喜欢看。”
“可能是因为我们从这部小说里看到了‘希望’。”
“哦?”于华顿时来了兴趣。外界对于《活着》虽然诸多赞誉,但是多是从其批判性出发,或者着眼于其中的暴力描写,却鲜少有人说能从《活着》里看到希望。
张潮沉吟了一下,强忍内心某种恶作剧即将得逞的欢乐,尽量用一种平静如水的语气开始说道:
“我第一次看《活着》,是在高一。看完以后说实话心里很难受,就像憋了一口气,有人用铁锤锤你的背那样的感觉……
后来再次看,却让我泪流满面,有一种情绪得到宣泄的感觉,心里反而感到舒服了。因为这次看,我看到了虽然被厄运不断折磨的一个人,但是他最终却能够豁达……
我觉得您的作品,不管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都有一种共性就是直接的苦难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他们并没有战胜苦难。但是他们也不在乎了,放下了。人生难得圆满,悲欢离合才是常态……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总是来回摇摆只要摆着,你就赢了……”
现场的其他人听得目瞪口呆。只有于华不断点头道:
“对。”
“是的。”
“没错。”
直到张潮说完。于华才感慨道:“之前听说燕大的钱立群教授来考察过你,说你的现当代文学理论水平不错,我还有点不信。
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活着》,虽然更多的是感性的理解,但是却也让我看到了你的水平,也听到年轻人的心声。今天真是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这时候燕师大另一个来的招生老师,开始介绍“作家研究生班”的录取方式。
这次“作家研究生班”还是采用鲁院委托燕师大培养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成为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员,然后再进入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学习,学制2年。
鲁院之前已经明确表示,可以录取张潮进入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张潮年龄实在太小,又是高中刚毕业,如何认定他具备“本科水平”,需要给上级部门以及社会舆论一个交代。
燕师大表示张潮要到学校进行一次面试,难度不会很高,也会提供参考书目和知识点范围,他好好复习一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于华道:“这一届的‘作家班’,我既是授课的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你一毕业,就是‘硕士’。而且‘作家班’最重要的,是能带给你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
听完两人的介绍,张潮陷入了沉思当中。说实话,燕师大给出的条件十分诱人,诚意也很足,说不动心是假的。说起在中文专业方面的排名,它也仅次于燕大而已。
但是张潮对燕大的印象确实很好,而且本科也好,硕士也罢,学历现在对张潮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他更在乎的是体验和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他只能满怀歉意地对于华等人道:“于华老师,十分感谢燕师大和您对我的肯定,但是您也知道我之前属意的是燕大。所以我还需要再考虑考虑,才能答复你们。”
于华也比较洒脱,表示理解,让张潮考虑清楚了,再答复不迟。
就在要离开之际,张潮突然问道:“两位老师是今晚就走吗?”
于华一愣,道:“我们订的机票是明天的。”
“太好了!方便告诉我您住哪个酒店吗?我带几本书过去,您给我签个名。”
于华哈哈大笑,答应道:“好!”
张潮接着道:“那我能带另一个同学一起去吗?她也是您的读者。”
于华:“……”
回酒店的路上,于华不断回想着张潮今天说的话,突然对身边陪同的老师说道:
“特么的,这小子怎么好像比我还懂《活着》!”
(突然感觉这章码起来会比较乐,于是就直接码了发了,让兄弟们一起乐一乐……)
第63章 被张潮卡BUG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燕大的招生组很快知道了燕师大的行动。他们也没有想到于华竟然愿意到燕师大做教授,还要带班。
按理说这种大作家闲云野鹤惯了,作协开会都不乐意去,是不爱给自己揽管理责任的,谁知道于华这是抽的什么风。
曹文宣埋怨孔磬冬大意轻敌,连忙给长福三中方面打了电话,让他们告知张潮和他的父母“稳住!”“不要轻举妄动!”
第二天,曹文宣就出现在长福三中的小会议室里,他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访客。
天底下的事,最怕“较劲”两个字。原本张潮名气再大,也不至于让国内两所顶级高校这么争抢。
但是之前和港岛的大学较劲,把事情抬高到了人才培养体制孰优孰劣上,燕大不得不以国内专业龙头的责任感和智慧,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结果现在燕师大的行径,简直是骑在燕大头上拉痢疾。要知道,高校之间,尤其是顶级高校之间,互相别苗头的历史动辄要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计算。
而燕大、燕师大又都源出京师大学堂,历史上互相之间又历经多次专业转、并,再转、再并……所以在校史书写上多有分歧。
原本这些都是口舌之争,但燕师大这次截胡,真让燕大急眼了输给谁也不能输给燕师大啊!
见到张潮后,曹文宣的第一句话就是:“燕大和燕师大,一字之差,就是一百年的底蕴之差。你不要被他们忽悠了!”
张潮忙道:“曹教授,您别急,我还没有答应燕师大呢。”
“不是我急,我是怕你年轻,一看到‘研究生’什么的就冲动。”紧接着,曹文宣把燕大这次的政策解释给张潮听。
燕大这次同样延续了历史上的做法,和鲁院合作招生。但不需要一定是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员资格,只要是鲁院“文学创作函授班”的学员就可以。
但是门槛有三:
1、出版过的专著、作品集不少于1本,或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作品不少于2篇,并且要通过专家审核,认为其文学创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2、能通过鲁院举行的文化课考试以及专家的面试。
3、年龄在24周岁以下。
这几乎就等于是给张潮量身定制。24周岁以下的作家,同时能满足以上条件的凤毛麟角。
张潮疑惑道:“这,这不是萝卜坑吗……”
曹文宣一指身边的中年人,道:“这是鲁院管这一块工作的邹副院长。光明,你和他说说。”
邹光明年过五十,却保养得非常好,看起来还不到四十岁,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慢条斯理地解释道:“24周岁这个限制,不是我们特地为你设置的,而是当初政策就是这样超过24周岁就不能参加高考了。不能参加高考,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大学生。
只有因为特殊情况超龄的考生,才可以通过申请可以免除限制,现在早没有这种考生了。
高考24周岁限制这个规定,一直到2001年才放开。但是这次复办‘作家班’,用的政策文件还是1984年下发的,里面仍然有这个规定。
我们也研究过,到底是按现有政策,还是按老文件,最后决定还是按老文件比较稳妥一些。”
张潮听的直想竖大拇指,这些人在制度的缝隙间游走的能力真是强,什么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曹文宣接着道:“我知道,一个‘研究生’的名头,很诱人。但是这次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都是从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里里选拔的。这些人都是各省作协,以及军报、兵团这些省级单位报送的。
年龄最小的,恐怕也至少有30岁左右,甚至有40多岁的。你看88年于华入学的时候,几乎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有28岁了。
你还不到20岁,天天和一群30多岁40岁的叔叔在一起生活、学习,能舒心吗?
你来我们燕大,是插班到本科同学里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少部分创作专业课,才单独上。他们都是你的同龄人。
来燕大,才能给你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大学生活!”
张潮一下子就被曹文宣这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不愧是写童话和青少年文学的大作家,拿捏张潮的心理真是很到位。
正因为张潮心理年龄40岁,所以他对重走青春路的渴望才会格外强烈。曹文宣虽然不知道这一节,但是他这句话对任何有文艺情怀的青少年来说,杀伤力都很巨大!
就在张潮几乎要张口答应的时候,办公室周主任突然敲门进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抱歉打扰一下。刚刚接到燕师大招生老师的电话,说于华老师飞机晚点了,还在福海,马上赶过来,让张潮先别急……所以……”
曹文宣大怒,骂道:“这还有没有工作纪律了!怎么一个个都管不住嘴呢!”
“哎呀,老曹,少安毋躁。人家燕师大也是爱才心切。”邹光明劝说道。
“我不管,今天一定要有个结果!”曹文宣真的怒了。
邹光明道:“那也得等于华他们过来嘛。你们这些大人较劲,不好让小张同学夹在中间难做人的。”
张潮感激地向邹光明点了点头。
不久之后,于华就带着燕师大的招生老师,赶到了三中。双方开始开闭门会议,连张潮本人都不许在场。
两大顶级高校的代表,在小小的会议室内开始了长时间的口水战,吵得天翻地覆,就连大道都磨灭了……
最后还是邹光明看不下去了,一敲桌子:“我有个方案,你们要不要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