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57节

  陶国栋“嗖”一下把书收了回来,连忙道:“这书,不卖。”

  姑娘手里已经拈着一张嘎嘎红的“毛爷爷”,闻言愣住了:“您这里不是书店吗?书店不卖书?”

  陶国栋连忙解释了一下规定,谁知道姑娘豪爽地道:“这样,你把这本书提前卖给我,我这一百元都给你,你也不用找了。”

  陶国栋瞪大了眼睛,问道:“姑娘,你没事吧?这部书明天一早去哪儿就都能买到了,你早这几小时干嘛呢?印出来的书还能再改不成,不都一样吗?”

  姑娘急了,跺着脚道:“不一样,不一样!明天人人都能买到,发「微博」有谁看啊?”

  陶国栋没听懂这姑娘说的是什么,但却更加谨慎了,直接把书又搁回柜台里,说道:“姑娘,真不能卖。被发现了我可就倒霉了!”

  姑娘可怜巴巴地看着眼前的中年男人,哀求道:“老板,就这一次,一次。我绝对不和别人说是你卖给我的。”

  陶国栋可不管这些。开书店求的就是个稳当,尤其是他这种卖教辅为主的学生书店,对渠道还挺依赖的,所以不会轻易冒险谁知道人家有没有什么追查手段呢?最后还是狠心拒绝了眼前的姑娘。

  姑娘见哀求无果,眼睛滴溜溜一转,问道:“老板,这本书确实只能明天卖是吗?”

  陶国栋点点头道:“姑娘,我不是都说过了嘛,明天卖。我开店早,七点就开门,你也可以早点过来嘛!”

  谁知姑娘一指墙上的时钟道:“明天早上七点是明天,明天凌晨零点零一分也是明天,对吧?”

  陶国栋:“呃……”他隐隐感觉到对方想说什么,但来不及阻止

  “所以,只要再过1个小时40分钟,就是明天了。老板,你就先别关门,等过了零点,你把这本书卖给我再关门好吗?”

  这姑娘一边说着,一边牵着陶国栋的手轻轻地摇着,仰着小脑袋,水汪汪的大眼睛又开始扑闪扑闪。

  陶国栋被炫得差点一口答应,但是忽然家中领导横眉怒目的金刚法相突然浮现在心里,连忙把手一扯,从姑娘的玉指间挣脱出来,再次强调道:“姑娘,你还是明天早上来吧。”

  然后在对方失望的目光中,先把她请出了书店,接着关掉了电灯、拉下了卷帘门。

  陶国栋飘忽忽地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当成新鲜事说给了老婆听。结果只惹来老婆的一阵嗤笑:“我看你哦,是在店里睡着了,发了一个梦。

  还会有小姑娘为了一本小说要和你在店里待到12点?那书皮是金子做的,还是书页是金子做的?你这个人真是搞笑!”

  陶国栋急了,连声道:“你知道什么?那本书叫《原乡》,作者可有名了!那个小姑娘就这么摇着我的手,一直求着我,我都是想着你……”

  话没说完,就看到老婆的脸色不对劲,眼睛瞪得像铜铃,眉毛竖起来像两把钢刀。

  “你是说,那个骚娘们摇你的手了?”老婆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陶国栋后脊梁的皮都紧起来了,不过就在老婆的巴掌要扇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一个声音拯救了他

  “爸,你说咱们家店里有张潮的《原乡》?真的假的?能不能现在就去店里拿回来,我想看!”

  陶国栋夫妻二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站在房间门口,眼睛扑闪扑闪看着他们的宝贝女儿……

  陶国栋不愿意为了漂亮的小姑娘把书店开到12点,但是这个孔子却有的是人钻

  南京最大的连锁书店「世纪书城」,遍布整座城市的12家店面,今晚就是个不免之夜。

  所有店长和员工,晚上8点接到临时通知,要求今晚加班,时间不固定,看销售情况而定,目标只有一个能在第一时间发售张潮的新书《原乡》。

  总店方面会再给各分店补充一批《原乡》的货源,务必保证每一个进店的读者都能买到。

  接到通知的「世纪书城」员工内心的OS十分统一:“疯了吧?”

  只听说过连夜排队抢春运火车票的、连夜排队抢专家号的,谁听说过连夜排队抢小说的?就算作者是张潮也不能这么荒谬啊!

  但是他们很快就听说,其他几家民营的大型书店、连锁书店,也都发布了“加班令”只有国营的「新华书店」老神在在,该吃吃、该睡睡,天塌下来有教材专营顶着!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个大城市轮番上演,其中原因很简单:

  《原乡》的发布会是下午结束的,口碑是当晚爆炸的!

  就在来现场的传统媒体都觉得自己肩扛托起《原乡》销量的重担的时候,现场那些早了一天拿到书的读者,天都没黑,就开始在「微博网」上疯狂秀起了手上的新书。

  首先是炫封面的

  陆金波这次对《原乡》的装帧设计下了苦心:封面整体的色调是深蓝色的,浮现出波浪纹样;浪尖托起一株根系裸露的榕树;树干半透明如琉璃,枝叶伸展为汉字笔画;

  根系末端化作墨色丝线垂入海浪。右下角烫银书名「原乡」二字,笔触如刀刻斧凿。

  不仅图案设计精美,而且摸上去是浮在纸面上的,如同浮雕这用的是凹凸压印工艺,成本不低。

  再加上设计同样精美的腰封、主题书签,和专属的赠言卡片,这一波操作简直把翘首以盼许久的网友、书迷给炫码了。

  然后就有人开始炫序言

  翻开封面,就能看到他的老师于华写的《写在你翻开这本小说前面》:

  【……我总以为,记忆是活人的刑具。活人不得不背着它,像背着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而在《原乡》当中,记忆是鲜活的生命……】

  【……我年轻时总想写刺痛人,让人“呐喊”的东西,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疼痛是发不出声音的。……】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在想:这小说在写乡愁吗?看完以后,我知道不是。乡愁太轻,像一片落在水面的柳絮。而《原乡》里的人,是被连根拔起的树。他们的根须上沾着血和土,血是活人流的,土是死人化的。……】

  【……好的小说从不提供答案,它只负责剖开伤口,让读者看清里面的蛆虫和嫩芽。放下这本小说,我又一次听见那些沉默的呐喊。……】

  于华的序言整整写了3000多字,完全不见敷衍,简直是一篇专门写给《原乡》读者的阅读指南,其中的真知灼见和个人感悟,也颇让读者触动。

  这哪里是读书?压根是一场自发的大规模新书「开箱」虽然在2007年,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

  接着就是炫小说正文

  《原乡》中那些令读者感到新鲜、感到兴奋、感到迷惘、感到震惊、感到失落……的片段,也都被至少上百名读者用照片或者文字分享到「微博」上,然后配上自己的感受

  【“读《原乡》哭到窒息,尤其是顾峰在唐人街寻找林荣生那段,真是把所有迷思都写出来了。我们带着「故乡」出走,又因它撕裂。科幻外壳下的痛,太真实了。”】

  【冲着张潮第一部科幻小说来的,结果被文学性暴击!记忆碎片化叙事+三代人时间线,烧脑但过瘾。就是林小海的精神分裂设定有点致郁,后劲太大……】

  【林小海搜索父亲踪迹无果那段,完全是我的家庭缩影。原来“失根感”不是孤独的……但结尾短诗“乡是躁动的根须”治愈我了。】

  【迷惘!叙事跳跃到需要边读边画关系图……但顾峰与记忆空间震颤的隐喻太绝了!用理性裁剪乡土的混沌?张潮这是在挑战读者认知边界。】

  【求影视化!唐人街烟雾中交织各时代华人的画面,镜头感拉满。但多重维度叙事怕是要让导演秃头……(张导考虑下?)】

  ……

  而这些封面照片、内容碎片和读者评价,又以惊人的速度被复制到门户网站和论坛之上。虽然不少人都疑惑他们读得有这么快吗?

  但这些信息还是如同病毒一般传播开来,并且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尽快看到这部小说。

  当天晚上几个电视台对《原乡》新书发布会现场实况的剪辑播出,也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一时间,谁能先人一步看到这部新小说,竟然成为互联网上年轻人“攀比”的一项活动。

  可是再怎么说,《原乡》也得等到第二天才能开售。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就有人想到了熬到12点再买这一招可哪家书店会开门到午夜?

  最终架不住问的人多,最终促使许多大书店临时决定加班,并且都向上级渠道要求增加《原乡》的货源

  当天晚上11点,中国图书销售史上从未发生的一幕,在这些民营书店的门口上演了

  一个又一个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顶着午夜秋寒,排着长队,就等着一本新书的开售!

  其中最长的一支队伍,更是排出两三百米,在书店外的马路上折了几折。

  这让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懵了: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热爱文学了?

  “中国人大概没有这么热爱文学;”张潮坐在陆金波的对面,抿了一口茶,继续道:“但我很确定的是,全世界人民都爱凑热闹中国人也不例外。”

  陆金波此刻已经麻木了,压根不想说话,一脸“对对对,你说的都对”的表情。

  就在1个小时前,他的手机就被各地经销商打来的电话给冲烂了,此刻处于电量耗尽的关机状态,还被张潮嘲笑:“让你追时髦,这iPhone的电量那是开玩笑的?”

  不过在关机前,他从员工那里得到了最重要的一条信息:“根据各地汇总的数据,我们准备的150万册首印,应该会在1天之内销售完毕,最迟也不会超过2天。

  现在各地都要求加印,老板,我们还要加印多少?”

  150万册,一天销售完毕,这都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路金波表情复杂地看着张潮问道:“这……都是你计算好的?”

  张潮耸耸肩,答道:“一半一半吧。不过,你觉得这就是《原乡》的极限了吗?”

第377章 战争,一触即发!

  2007年11月1日,恰是一个周日,也是《原乡》正式发售的第一天,各地书店的排队盛况就已经震惊了各路媒体。

  清晨送到各个报摊的报纸上面,《原乡》发布会的新闻余温未散,记者们又要哦揉着惺忪的睡眼,开始跑书店现场,采访排队的读者和书店的员工。

  “我是燕师大文学社的,凌晨四点就来排队了!我们社团准备把《原乡》当本月共读书目。”

  “我专门集张潮的签名版!他上次的《逐星者》首版签名版,现在都溢价20倍了。这本《原乡》首印150万?呵,等着瞧吧,半年后肯定炒到天价!”

  “我俩通宵排队就当约会了!他喜欢科幻,我喜欢乡土文学,张潮这书简直是给我们量身定做的……看完再决定要不要带对方见家长!”

  ……

  燕京图书大厦的一个经理说得更直白:“凌晨三点就有人蹲门口!我们紧急从仓库调了800本,然后提前1个小时开门,结果两小时售空……现在每人限购一本,黄牛举着‘代购’牌子都被我轰走了。

  张潮这书哪是卖书,是卖刚需房!”

  由于销售高峰来得比预计早了太多,150万册的首印虽然都是“实书”,但是大部分还在各个渠道的仓库里,一时间也没有办法马上送到终端书店。

  而且这还存在地区性的供货不平衡,所以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即使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一时间首印150万册的《原乡》,竟然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奇景要知道这可是2007年,中国的印刷工业早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遥想20多年前,出版社每年连纸张都是有配额的,出现一本畅销书想加印都得层层审批……

  买到的读者欢天喜地,没买到的自然垂头丧气如果问书店什么时候才会有下一批书,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知道。”

  有些买到《原乡》的人,转手3倍,甚至5倍的价格,都有冤大头收。

  毕竟在中国的年轻文学爱好者当中,能比人家早一步看到《原乡》,几乎成了一件可以拿来炫耀的事。

  这时候一则消息开始在网络上开始流传有一个地方,可以原价买到《原乡》!

  不过通过这个“地方”的不是某个地址,而是一个网页链接:「当当网《原乡》专卖页」

  在这个页面上,读者不仅可以以29元的原价买到《原乡》,而且网站承诺“当天下单,当天发货”,以及“北上广深,隔日必达”。

  同时还提供“线上消费、线下刷卡”和“货到付款”等便捷支付服务,全面惠及消费者!

  一时间整个网络都轰动了隔日必达,也就是说下单后的第三天就能收到?这都什么神仙速度!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快递,如果不是同城,别说“隔日达”了,三天送到都算快,五天送到是正常,一周送到你也别急。

  于是「当当网《原乡》专卖页」在上线的第一天,就遭遇了巨大的流量考验。有不少网友下了单不是为了买看书,而想看快递能不能做到隔日达。

  「当当网」的李国清,在这一天直接坐镇刚建成没多久当当燕京的物流中心,一心一意现场监督《原乡》的快递发包情况。

  身为日理万机的CEO,李国清也要兼顾别的业务,索性把几枚重要公章别在自己腰间。这样手下拿来的需要盖章的文件,就可以现场操作,而不用来回跑了。

  这时候他忽然想到几年前在「南国书香节」遇上张潮的一幕了……

  「当当网」这次一口气进了10万册的《原乡》,是李国清在董事会上力排众议签下的单子。

  除了对张潮的营销能力有信心以外,他还想借此机会突破「淘宝网」「易趣网」对「当当网」的围追堵截,至少要给人一种“当当送货很快”的印象。

  没有想到张潮的营销效果竟然这么好,原本以为至少要卖上一两个月的10万册《原乡》,竟然在网页上线的当天傍晚,就销售了一半多。

  这也让李国清捏了一把汗如果无法兑现承诺,那「当当网」就不是“出圈”,而是“出丑”了。

  但这同样是一个机会,一旦抓住了,就能在“网络书店”之外,再在消费者心里为「当当网」贴上一个正面的新标签。

  所以李国清一方面焦头烂额地指挥着物流中心的员工打包、发货,另一方面又向陆金波的「果迈文化」下了10万册的订单。

  「当当网《原乡》专卖页」的成功立刻引起了「淘宝网」和「易趣网」的注意。

  「淘宝网」是商家集市,本身不像「当当网」一样有自己的图书仓库,所以不可能进货自己卖,但还是迅速做出反应,临时上线了一个「淘宝《原乡》专卖页」,把少数几家淘宝书店集中在一起展示。

  为了和「当当网」竞争,「淘宝网」为所有《原乡》的订单提供了“快递补助”,消费者只要在书价的基础上再支付1.99元,就可以享受包裹到家的服务。

首节上一节25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