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54节

  王小曼停了下来,讷讷地道:“那您……”

  张潮指了指其中的两个户型道:“一套这个最小的,189平;一套这个最大的,358平。两套,都要高楼层,临江,但不要是同一栋楼。”

  张潮说得太干脆,王小曼一时间没有反应过,直到张潮提醒了一声:“那个徐总准备的合同可能只有一份,你是不是要再准备一份?”这才醒过来。

  等她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地为张潮办好所有的手续,张潮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王小曼那种脚踩棉花的不踏实感才减轻了一点。

  张潮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红色的卡片递给王小曼,开玩笑地道:“你仔细看看,是不是超市购物卡。”

  王小曼这才满脸通红地接过卡片,看了一眼,是张正常的银行储蓄卡。

  拿来POS机,连着刷了8次,每次刷成功那悦耳的“滴”声,都能让王小曼心里的石头往下落几分,同时内心也被张潮的财力所惊叹,两套房子小一千万花出去了,他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当作家这么赚钱吗?

  怀揣着种种复杂的心思,和年轻女孩的那一点悸动,王小曼终于把盖好章、备好案的合同递给了张潮,然后道:“恭喜你,成为我们「阳光白金汉宫」的尊贵业主。

  您将在「阳光白金汉宫」享受到最优质、最贴心的服务!”

  张潮随手把合同塞进包里,道:“感谢,走了!”说罢起身就准备离开。

  王小曼还“沉浸”在幻想里,突然听张潮这么一说,一时间有种难以言说的幻灭感,下意识地道:“啊?你,我……”

  张潮笑笑道:“这一单提成不少吧?好了,不用送了,我自己能走。”

  离开「阳光白金汉宫」的售楼处,张潮很快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对司机道:“师傅,机场。”

  在车上,张潮想起了王小曼送自己到门口时那种感激中带着期待、期待里带着哀怨的表情,暗自摇了摇头:“这个网络小说的经典桥段,试过以后也挺无聊的。”

  张潮买这两套房子,一套小的是留给自己的,一套大的当然是留给父母的。别看现在两位还正当盛年,住在县里没什么,等老了还是住市区好一点,毕竟这里是省城,有全省最好的医疗资源。

  刚刚他甚至想把银行卡直接交给王小曼,让她帮忙用卡里剩下的几十万买些家具和小电器,安置进自己要住的那套房子里,省得还让自己或者父母操心。

  因为接下来一段时间,他将在燕京、纽约、东京连续参加自己的小说《原乡》的首发仪式。

  但仔细想想,还是打消了这念头。体验网文桥段是一回事,真把人年轻女孩子招惹到了又是另一回事。

  张潮其实和角川书店以及兰登书屋商量过,能不能他本人就不用到场,录制一个VCR现场播放就行,但是都被对方严词拒绝了,表示已经为《原乡》准备了史无前例的盛大仪式,他本人必须出现在现场。

  否则日本、美国的书迷都会暴动的!

  经过近一年多持续不断的争议、造势和媒体曝光,张潮在两国的声势已经达到了绝大部分外国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用兰登书屋编辑麦德琳的话说就是“除了《哈利波特7》与Jk罗琳……”

  今年7月份,JK罗琳的《哈利波特7》举行了全球首发,盛况空前,毕竟这是个全球性的超级IP,受众比张潮这样偏向纯文学的作品要多得多。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张潮的受欢迎程度显得异乎寻常的夸张之前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首发新书也没有受到这样的期待。

  现在张潮在美国,同时贴着“华人之光”“少数族裔的骄傲”“反歧视先锋”“反‘滥用歧视’先锋”“全世界最酷的小说家”“美国左翼文化圈的希望”“美国保守主义同路人”……的一堆乱七八糟的标签,有些还互相矛盾。

  但是美国人不管这个,除了个别极端分子外,几乎每个文化、政治阵营都嚷嚷着“张潮是我们的人”,引用张潮几部作品里的文字,甚至都成了一种时髦。

  就像前一阵美国国会日常嘴炮,一位议员就脱口而出:“你就是‘艾米’,嘴上说得好听,心里不知道在酝酿什么阴谋!”

  在日本就不用说了,张潮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集体偶像,除了“帝国的执笔者”外,他还是“东京拯救者”“东方的文字魔术师”,还有“日本老龄化终结者”……

  这么高涨的读者热情,张潮如果不在《原乡》首发仪式上出现,恐怕角川书店要和他翻脸。

  在美国、日本两个全球最重要的图书市场齐心协力地拱火下,拿下《原乡》大陆地区版权的陆金波也坐不住,连续两次升级了《原乡》的首发仪式规格,为了方案头发都熬白了,但还是无法最终敲定。

  只能一个电话,提前把张潮从福海摇到燕京来。

  毕竟论起图书营销,张潮要说自己是第二,国内也没人敢说是第一了。

  张潮就是在这种情况,匆匆忙忙地回家收拾了几件衣服、挎了个包,奔向机场而去就是在中间抽空花八百万买了两套房子而已。

  在飞机上,他终于有时间打开电脑,仔细看起陆金波给他发送的首发仪式方案。

  本来他不太想管这件事,毕竟搞这样的大型活动需要操持的细节实在太多,他弄过两次以后就不想参与了。但是这次毕竟陆金波真金白银地砸了好几百万,张潮也不好意思再三拒绝。

  方案看了前面几页,他就皱起了眉头。

  陆金波确实十分重视这次的《原乡》首发,仪式从举办地点、媒体规模、参与人数来说,都创了国内新书发布会的记录。

  单单场地的租赁、布置,恐怕就要花掉大几十万,可以说诚意十足了。

  但是张潮觉得这里面始终缺少一种共鸣,一种与《原乡》这部小说主题的共鸣,一种与自己读者的共鸣。

  没有了这种共鸣,这场发布会就像一个空心的橘子,徒有其表。

  陆金波,在做了十年商人以后,最终还是丧失了了文人的底色。

第373章 新书发布会的主角,不是张潮?

  “杨老师,杨老师,你等等我!”《京华时报》的实习记者顾琳背着装了相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话筒零零碎碎一大堆东西的工作包,气喘吁吁地跟在资深记者、同时也是她师傅的杨卫华身后,一拐一扭、气喘吁吁地道。

  杨卫华轻装上阵,只拎着一个三脚架,悠哉悠哉走在前方,步子不快,但步幅很大,加上他一米八十多的身高,顾琳根本赶不上,他嘴里还不紧不慢地道:“谁让你穿高跟鞋来着,我们跑新闻的,最重要的就是跑得快!”

  顾琳实在受不了了,腾出一只手来,一狠心把高跟鞋脱了下来,光着脚紧跑几步,终于赶上了自己的师傅,有些小委屈地道:“人家想着……不能给您丢人嘛……”

  杨卫华瞄了一眼顾琳的大红唇、深眼线和粉扑扑的脸蛋,道:“你这是给同行看呢,还是给张潮看呢?”

  顾琳心事被看穿,闹了个大红脸,过了一会儿才讷讷地道:“这不是我第一次采访他嘛……”

  杨卫华笑了,他知道自己这个徒弟是张潮的铁杆粉丝,就连这次采访也是反复央求了自己才答应带上她,所以也不想打击这个小姑娘,只是淡淡地道:“我们首先是记者,这点你不能忘记。”

  顾琳红着脸连连点头,又问道:“师父,你之前采访过张潮?你觉得他好不好采啊?”

  这下轮到杨卫华沉默了。他当然采访过张潮,但没有专访过,属于围攻齐天大圣的十万天兵天将之一,不过也对张潮接受采访时的印象深刻。

  思索了一会儿,杨卫华道:“大部分人印象里,张潮面对媒体要么是牙尖嘴利,要么刻薄恶毒,要么油嘴滑舌……

  但其实那都是他的策略,而不是本性。实际上只要不怀着恶意去挑衅他,他比那些名流、明星好采访的多,也不敷衍。”

  顾琳眼里冒着小星星,一脸“我的男神果然是人中龙凤”的表情。

  没一会儿他们走进了全国最有名的开会场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的大小会议厅其实都可以出租,新闻发布会、签售会、演唱会,甚至婚礼都可以在这里举办。

  当然费用也比较贵,最便宜的也要5万元,而且只有“半天”。

  陆金波原先计划租的场地是燕京图书大厦的会议中心,但是随着张潮在国外的动静越弄越大,他连着换了两次场地,最后索性一次到位,找到了这里。

  这里也许不是燕京最贵的活动场地,但绝对不会有人觉得排面不够。

  当然这里也不是想租就租,需要介绍信,最后还是作协方面出面协调,才在最后关头紧急上车。

  陆金波在自立山头以后,最大的特点就是挥金如土,不管是给韩涵20%的版税,还是给王硕1个字1美元的保底稿费,都是他营销的一部分。

  今天的《原乡》发布会也是这样要办,就办出个盛况空前!

  杨卫华和顾琳经过安检后,根据礼仪小姐的指引,坐电梯上了三楼,来到了发布会的主场地:小礼堂。

  陆金波虽然有些浮夸,但是还不至于疯到去租万人大礼堂,所以眼前这个700多个座位的小礼堂最合适不过。

  这次的新书发布会,除了100多家国内外媒体外,就是通过「微博网」的粉丝抽奖活动,抽到了300多个张潮的读者来现场参与对话与签售。

  所以杨卫华、顾琳进入小礼堂后,这里面已经济济一堂,热闹非凡了。

  两人挤到前排,找到了自己的媒体席位,迅速架起照相机,然后才有空看起这场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布置

  小礼堂的主席台完全看不见传统的条桌、红桌布、讲台、话筒的设置,而是在背景墙上张贴了一幅巨型喷绘幕布,以深褐色榕树气根为基底,气根缠绕着泛黄的纸片、锈迹斑斑的铁盒、破损的日记本等物品。

  幕布中央有一大片方形的凸起,用质感极强的暗红色灯芯绒给盖住了,想必就是一直秘而不宣的书名。

  主席台两侧,则分别是旧金山唐人街的造景,和颇具科幻色彩的层层叠叠的记忆幻境;始终有一个黑头、白风衣的背影隐现其中。

  主席台中央则被完全空出来,没有摆放一桌一椅,倒是在前排密密插了几排的稻子当然是模型。不过特别逼真,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恍然想起:

  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稻子应该都收割完了吧?

  顾琳有些兴奋,也有些迷惘,问自己老师道:“不是听说张潮的新书是科幻小说吗?怎么现场的布置这么‘乡土’?”

  杨卫华也弄不清张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道:“活动马上开始了,等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时候现场观众席的灯光忽然暗了,主席台上特意布置的几组射灯、氛围灯打开了,以暖色调为主,混了些许光,给布置好的场地渲染了出了浓厚的“故乡感”。

  不用提醒,全场所有人的嘴巴都主动闭上了,几百双眼睛紧紧盯着台上。

  不一会儿,一道追光灯的光束打在了主席台的右侧也就是上场的台口一个黑黑的小脑袋往外探了一下,又很快缩了回去。

  大家从现场的音响里听到了这样的“争吵”声:

  “人好多,好哈人,你先出!”

  “你先出!刚刚又装硬卵!”

  “你是男的,你先出!”

  “你是我姑姑,又比我大,你先出!”

  “胆小鬼!”

  “小鬼屎!”

  “你在做朗样嘛?”

  “丝儿!”

  “憨包!”

  “好鬼火戳!逼款卵款!”

  读者、记者都懵了,说这些话的都是小孩子,有男有女,年纪最大的听着也不过10几岁的样子,都带着浓厚的乡音,虽然里面不少词听不懂,但想来也不是什么好话。

  张潮这是搞哪出?

  正莫名其妙之际,从台口又探出来一颗黑脑袋,只是这次并没有缩回去,而是在犹豫了一会儿以后,脑袋往前一拱,带出个身子来。

  追光灯打在她身上,大家才看清原来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女,最多也就十三四岁。头发黑黑的,扎成了两根粗粗的辫子:脸盘则是健康的小麦色,嘴角也带着笑,只是有些不太自然。

  少女显然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注视着,眼神中露出惊恐的神色,随即往台口看了一眼,似乎得到了什么鼓励,渐渐镇定下来。

  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介绍起自己来:“大家好,我叫梁细妹,来自贵州什雷村。是……是张潮哥哥让我们来首都看一看的。”

  说罢,就小心地往前挪了几步,身后又“牵”出一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圆滚滚的脑袋、圆滚滚的眼睛,似乎有些惊魂未定刚刚正是他第一个探出脑袋,又缩了回去。

  也许正是得到了梁细妹的鼓励,他也用稚嫩当嘹亮的声音介绍自己道:“大家好,我叫韦恩泽,也是来自什雷村。张潮哥哥说带我见见世面,才能成为男子汉!”

  说罢拱着梁细妹又往前走了几步,这样又一颗小脑袋出现在舞台上,这次是个小女孩,只有六七岁的样子,已经没有惊恐的表情了,奶声奶气地道:“大家好,我是韦恩花,我哥哥来了,我也来了,我昨天坐了飞机,在天上飞……”

  孩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场面,虽然不惊恐,却也有些不知所措,早忘了刚刚准备了什么内容,随口就把这两天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韦恩泽连忙回身捂住妹妹的嘴道:“莫丢嘴!跟我来!”

  韦恩花连连点头,韦恩泽才松开手。

  可爱的举动,惹得现场响起了一阵阵笑声。

  大家现在哪里还不知道,张潮是把他“隐居”了两个月的什雷村的孩子们给带来了!

  尤其是韦恩泽和韦恩花,不正是「我们上学的路」网站置顶的那个帖子里的兄妹吗?他们跋山涉水的上学路,也不知道让全世界多少人揪心、多少人流泪。

  据说现在什雷村收到的捐款,不仅给这条路搭了索桥、安了悬梯、装了护栏,甚至就连年久失修的学校,也在暑假得到了重新翻修。

  据说张潮那部“一气化三清”的奇书,也源于给这些孩子讲的一个故事……

  只是为啥带这些孩子来这本新书发布会,不应该是《逐星者》那次就带过来吗?

  众人还是有些懵圈,不过台上的孩子们已经像小老鼠叼着尾巴一样成串地走出来了

  “大家好,我叫梁厚生……”

首节上一节254/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