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93节

  林楚生此时也放松下来,意犹未尽地道:“可惜,可惜……”

  外国人好奇道:“可惜什么?”

  林楚生道:“可惜这次实在太仓促了,美国那边没有办法配合我们的行动。只是说他‘种族歧视’……我不觉得张潮会被这样的攻击打倒。”

  外国人叹了一口气道:“自从‘燕京春天’被关闭以后,NED方面对经费审核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这次能让主播在新闻节目里抨击张潮‘种族歧视’,已经是我动用了私人关系的结果了……

  要是等流程走完、经费下拨,恐怕张潮都已经回来中国了。”

  林楚生闻言一愣,吧嗒了一下嘴,眼神顿时显得犹豫起来。

  外国人看到他的神色,立刻明白了对方在想什么,连忙亲热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不用担心,经费会有的,这次就当先帮我一个忙。”

  林楚生脸色变换两次,才道:“希望我的努力不会白费。不过你们也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次风波未必能动摇张潮的根基。

  后面还有很多行动要接续上,才能真正让张潮臭掉、倒掉。”

  外国人点点头,道:“到时候,还需要你来主持大局。”

  林楚生一看表,站起身道:“好了,我下来够久了,要先上去处理一下工作。摩根先生,很高兴这次能和你交流,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一直这么愉快。”

  外国人摩根举起咖啡向他致意:“一定能。我还要再坐一会儿,你先上去吧。”

  说罢,目送林楚生走进了那栋略显老旧的大楼。随后,一阵寒意沿着脊梁慢慢爬上了摩根的后脑,让他不禁打了一个颤。

  即便是在“一线”工作了超过30年,摩根也很少见到林楚生这样的人物能随时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中切换自如。

  知识分子、公民、流氓、媒体人、叛国者、阴谋家……更是在中国南方的媒体圈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其擅长内容运作。

  如果不是工作,摩根不想和他哪怕有一秒钟的接触林楚生隐藏在眼镜后的目光,总让他想到蛇的信子……

  想了一会儿,摩根举起咖啡杯一饮而尽,然后也举步离开了小小的咖啡馆。

  远在美国的张潮,还不知道万里之外的祖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他刚美美地从睡眠中醒来,打着哈欠洗漱完,去餐厅吃了一份早餐,又施施然去了观景车厢,欣赏窗外的美景。

  现在正是早上7点半,列车刚刚驶离爱荷华州的奥塔姆瓦,继续向西穿越爱荷华州的广袤农田和典型的中西部风光。车窗掠过的是大片的玉米和大豆田地,不时点缀着小镇和乡村的悠闲景致。

  旅程中有一段,列车与密西西比河平行而驰,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似乎在诉说自己当年的辉煌。

  “你怎么还有闲心在这里看风景?”许蕊雅的声音在声音在背后响起。

  张潮转头看去,只见她和苏珊两人都面带愁容,不禁感动又好笑,说道:“那还能怎么办?呆在包厢里唉声叹气不成?”

  许蕊雅一时语塞,然后问道:“那你在想什么?今天下午的记者会,想好说什么了吗?”

  张潮笑道:“我在想,马克吐温。”

  “嗯?”这个答案让两人都懵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闲心琢磨个外国作家。

  张潮指着窗外的景色道:“密西西比河啊!这可是密西西比河啊!你们两个不都是搞文学的,没有点感触吗?”

  许蕊雅和苏珊:“……”我们就不该来。

  张潮继续道:“这可是诞生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密西西比河;这也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里的密西西比河……

  马克吐温、威廉福克纳,他们成就了这条河;这条河也成就了他们。可以说,我对美国文学最初的印象,就是这条河。

  你们说我能不激动吗?”

  许蕊雅和苏珊:“……”老大,你犯文青病是不是有点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了。

  张潮看她们仍然一脸懵圈,露出“孺子不可教也”的神情,继续道:“马克吐温,你们没有想到什么吗?”

  许蕊雅从牙缝里蹦出来几个字:“《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不是说了吗?”

  张潮摇摇头道:“不是这部。其实在中国,他最有名的作品不是这两部长篇小说,而是一篇不起眼的讽刺小品,叫做《竞选州长》。你们看过吗?”

  许蕊雅和苏珊,一个点点头,一个摇摇头。毕竟《竞选州长》确实不算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在中国,它是因为特殊原因被抬高了,选入了语文课本,因此在几代人心中家喻户晓。

  张潮看向窗外的密西西比河,说道:“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真相。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竞选市长的人,被几个孩子抱住大腿叫爸爸,我该怎么办呢?”

  随即回头对两人粲然一笑:“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

第304章 集体破防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39分,「加州和风号」准时进入芝加哥联合车站。

  今天的站台与以往不同,挤了不下二十个记者、摄影师,都在焦急地等待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走出车厢。

  虽然Simon&Schuster出版社已经在联合车站的办公区租赁了一间会议室作为新闻发布会场地,但记者们还是想采访到刚下车的当事人张潮。

  通常这时候人的防备心最弱,不小心就会说漏嘴。

  蓝白色涂装的「加州和风号」车轮缓缓停下,一声悠长的汽笛宣布这一趟历时52小时14分钟的旅程正式到达终点。

  在众位记者期盼的目光下,卧铺车厢的车门发出气动装置特有的“呲……”声后顺利打开,旅客开始鱼贯而出。

  大家骤然看到眼前这么多的记者和镜头,纷纷吓了一跳,不过很快明白怎么回事后也就嘟囔两声散开了。

  等到普通乘客全部离开,大卫米勒才打头领着张潮一行人走出车厢。

  两天来,第一次出现在“光天化日”下的张潮,从衣着到妆容都精心打理过头发一丝不苟,唇边的胡须也用心修剪成清爽但略成熟的样式;穿一身定制的蓝灰色毛呢西装,脚下是一双擦得闪亮的牛津鞋。

  这个形象是大卫米勒和许蕊雅等人商议以后定下来的。美国东海岸地区一贯崇尚老派精英的风格,不能像在西海岸那么随便。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张潮的身边还站着一个面孔看起来明显是印度裔的陌生年轻人,似乎并不在此前媒体情报里。

  记者们先抓重点,立刻蜂拥向前,把话筒塞到了张潮的嘴边,各种口音的提问更是应接不暇

  “张潮先生,请问你是否要对‘我使用母语写作’这句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呢?”

  这个问题还是颇为友善的,张潮定睛一看,对方话筒的标签是大大的“FOX”,顿时明白了。

  “你是否是因为基兰德赛的印度裔身份,才说出这句话的?”

  “你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吗?”

  “基兰德赛作为女性作家的代表,是否冲击到了你身为男性作家的权威感?”

  “你是否会为你的言论道歉?”

  “使用母语在你看来就是写作的唯一标准吗?那纳博科夫呢?”

  ……

  张潮从容地在人群中站定,说道:“首先我要澄清一点,说我是‘种族歧视者’,是对基兰德赛女士,以及印度人民最大的污蔑。”

  记者:“……”怎么听起来怪怪的,“种族歧视者”不是现在你脑袋上戴的脏帽子吗,怎么成别人的了?

  还没有等记者们回过味来,张潮又说道:“‘使用母语写作’纯粹是一种文学理念,我只是在陈述事实,而非传达观点。”

  立刻就有记者开口追问:“但是英语就是印度的……”

  张潮立刻打断道:“作家是一种身份,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性别的。好了,剩下的我们去发布会上说。”

  说罢把麦克风推开,大踏步向前走去,记者们也只好跟在他的身后边跑边追问。

  奈何张潮已经打定主意不开口,一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这里同样坐着七八个记者,这样一共就有近30个记者、摄影师参加发布会,即使在美国文学界,也算是大阵仗了。

  大卫米勒先代表Simon&Schuster出版社发表了官方声明,无非就是出版社坚决反对,也不存在任何种族歧视的行为,签下基兰德赛就是证明;

  同时也表达相信张潮并非种族主义者的态度,“使用母语创作”仅仅是文学观点的分歧,绝不是作品高低的论断。

  这种套话记者们当然没有兴趣听,很快就起哄让他赶紧结束。大卫米勒也知趣,在上面站了不到三分钟就下来。

  张潮从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站到了话筒前。

  看到张潮,记者们又激动了起来,纷纷把手高高举起,希望能成为第一个提问的人。

  张潮在人群中巡视一圈,终于在角落里看到一个印度裔面孔,虽然与前天见到的不是同一个人,不确定是不是《美国印度人报》的记者,但还是指向对方:“请那位记者提问,对,第三排最右边那位。”

  那位印度裔记者有些懵,他这次来本来就是凑数,没准备自己会被叫到,毕竟张潮也不是傻子,没必要触霉头。不过既然已经被叫到了,他还是站起来问了个“常规”问题:

  “你好,我是《美国印度人报》的记者拉吉夫。现在美国的舆论界普遍认为你的‘母语写作论’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请问你是否承认自己存在这种‘偏见’呢?”

  张潮微笑问道:“首先你说的美国舆论界‘普遍’认为我存在种族歧视,有没有什么依据呢?”

  拉吉夫一愣,很快反应过来:“我们都看到了CBS的新闻,CBS是全美最大的电视服务商……”

  张潮道:“现在现场就有CBS的记者,还有FOX的,还有《纽约时报》《纽约客》《号角报》……你们认为我是个种族歧视者吗?”

  一时间被点到名的媒体记者都不吭声,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真的拿来给大家回答的,而是为了排除可能出现的干扰音。

  这是采访对象要和特定的采访者单对单的信号。

  美国记者们显然没有想到一个中国年轻人竟然这么熟悉采访的潜规则,一时间都饶有兴趣地看起戏来。

  拉吉夫显然紧张起来了。他虽然在《美国印度人报》做了多年的记者,但这份报纸本来就是小报,自己以往采访的也都是在美印度同胞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或者是那种“付费采访”有不少印度人在美国取得了一定成功后,会专门联系这份报纸的主编,对自己进行一次专访,好在亲朋好友中“人前显贵”。

  这种采访自然是要宾主尽欢,与眼前的中国年轻人咄咄逼人的语势截然不同。

  不过这其中也包含机遇拉吉夫调整好心态,说道:“你是否是个‘种族主义者’,应该问你自己,而不是这里的记者。

  ‘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成因,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你强调用自己‘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充满了对基兰德赛的挑衅和不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种族的标志,你歧视一个印度作家使用英语创作,就是在歧视印度和印度人。你,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请问,我说的对吗?”

  张潮闻言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还记得在我说出‘我使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这句话前,你的同事是怎么问我的吗?”

  拉吉夫一愣,这个自己还真没有注意过,注意力全放在张潮的回答上了,所以有点不确定地道:“他问的应该是,你和布克奖得主基兰德赛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张潮“呵呵”笑了一声,然后道:“他问的不是‘差别’,而是‘差距’。他问的原话是‘你认为和作为布克奖得主基兰德赛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拉吉夫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地道:“也许……大概吧。”

  张潮道:“你可以去求证,但我可以非常肯定,他问的是‘差距’。既然他这么问,那我的回答怎么会是‘种族歧视’呢?

  为什么你们一致认定我那句话的意思是‘我比基兰德赛更好’,而不是‘基兰德赛比我更好’呢?”说罢,仍然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着拉吉夫。

  电视台上影像被剪辑过,这是张潮在车厢里回忆时确认的,不仅提的问题在印度口音下显得十分含混,还把自己说出“我是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前面那句确认用的反问“差距?”给删减掉了。

  见拉吉夫愣在那里,张潮继续道:“按照你同事的‘善意’提问,不是应该认为我是在表达‘因为我使用母语创作所以和基兰德赛使用英语创作差距很大’这个意思吗?

  你们应该夸我‘谦虚’才对,怎么能说我歧视德赛女士呢?”

  拉吉夫此刻完全陷入了自我怀疑当中,作为《美国印度人报》在芝加哥地区的驻站记者,他对内华达州的同事为什么这么提问并不清楚,只是按照普通流程做了简单的准备,根本没有想到要应付这么复杂的局面。

  如果承认自己同事的提问是“善意”的,那张潮的回答就是自谦;如果反驳说自己同事的提问是带有“恶意”的,那张潮的回答是反击。

  哪一个都和“种族歧视”挂不上边!

  张潮知道这个拉吉夫已经没有“榨取”的价值了,转头又对其他记者道:“我在站台说过‘种族主义者’不是对我的污蔑,而是对基兰德赛女士和印度人民的污蔑。

  为什么我一说‘我和基兰德赛的差距在于我使用母语创作’,有些人就默认这是在贬低她,而不是赞美她呢?”

  一句话,问得在座的记者们哑口无言。

  不过CBS作为这次“种族歧视”报道的发起媒体,自家的尊严还是要维护一下,一个女记者很快问道:“我是CBS的记者乔安娜。

  虽然《美国印度人报》记者提问的方式有问题,但你这句话无论从语气还是神态,都是在表达一种优越感,而不是你所说的谦虚。你就是在反讽。

  我想,这点上美国的观众还是看得出来的。所以你确实有‘种族歧视’的嫌疑。”

  张潮立刻问道:“那你的意思是,我需要表达的正确态度是这样非英语母语者使用英语创作,要远远优越于使用母语创作对吗?

  也就是我因为使用了母语创作,所以远远不如使用英语的基兰德赛女士?英语必须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语言?对吗?”

  不等记者回答,他随即惊叹了一句:“How dare you(你怎么敢)?不,我宁愿认为这是乔安娜你的一句口误,而不是真的认为英语比中文,或者印地语更加高贵。

首节上一节193/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