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92节

  大卫米勒摇摇头,道:“不,她强调了她要来。她说‘之前的犹豫是因为这一次商业宣传’,‘而听到张潮的话后,忽然意识到自己非来不可’。

  并且让我对张潮说,‘不必带有负罪感或者其他任何特别的情绪,我们希望只是一次有趣的聊天。’”

  许蕊雅愣了一下,问道:“就这些?”

  大卫米勒摊手道:“就这些。”

  张潮在一旁听完了全过程,“哈哈”笑了一声道:“你说我落入了陷阱,但显然基兰德赛女士并没有。她很有智慧,也很有勇气。

  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会有很有趣。”

  大卫米勒犹豫了一下,问道:“那芝加哥的发布会?”

  张潮想了想看,问道:“如果你们安排新闻发布会,一般选择和谁合作?”

  大卫米勒道:“电视媒体方面,一般是CBS,它就在纽约,是东海岸最有影响力的电视网。纸质媒体方面就多了,《纽约客》《纽约时报》……”

  张潮道:“那这次加上FOX吧,我和他们有些交情。另外,那家《美国印度人报》,你们邀请了吗?”

  大卫米勒怒气冲冲地道:“那就是一张只在印度裔社区发行的小报纸!我们怎么可能邀请他?”

  张潮大大方方地道:“叫上,务必要叫上,有用!”

  大卫米勒一时语塞,不知道张潮怎么玩什么把戏。

  许蕊雅在“潮汐文化”待久了,见多了张潮的骚操作,知道他肯定已经想到了破局的办法,于是提醒道:“米勒先生,如果按照出版社高层的方案,你一定会失去张潮。

  按照张潮的来,则有机会为《大医》第二部,营造出更大的声势。”

  见大卫米勒还是不理解,于是又说道:“中国有句老话‘死马当成活马医’……”

  一通解释下,大卫米勒终于被说动了,对张潮道:“希望你的神奇魔力,在美国也能奏效。高层那边我会去说服。”

  张潮这才又问道:“我们这次对话之旅的第一集是今晚播出?”

  大卫米勒点点头道:“是的,你和斯蒂芬金的对话的剪辑今晚10点在CBS播出。今天你和黎翊云的对话素材,下午在她下车的时候已经交给了来交接的工作人员。

  按照计划,应该是在明晚播出。但是现在……”

  张潮道:“计划不能改变!而且相关内容的剪辑,我希望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来参与。”

  大卫米勒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事已至此,只能按照许蕊雅说的“Treating a dead horse as if it were alive for medical treatment。”同意了张潮的这个请求。

  几个人商量完这些,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列车早已经驶离了丹佛站,一头扎进了墨色的夜晚中。

  「加州和风号」今晚将离开科罗拉多州,进入内布拉斯加州。张潮看着时刻表,忽然想起《生活大爆炸》的佩妮就来自内布拉斯加州。

  因为她,谢尔顿在选择帕萨迪纳以外的居住地的时候,直接在美国地图上给内布拉斯加州打了一个大大的“X”号。

  相比之前的内华达州,内布拉斯加州更加“地广人稀”,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仅有200万人口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人口稠密区的张潮,很难想象相当于中国一省大小的地盘,仅有中国中等规模城市人口,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身为作家,对人类生活的参差形态,自然永远抱有好奇心。只可惜经过内布拉斯加州的全程都在夜间,等睡醒,列车又要进入爱荷华州了,连“浮光掠影”都做不到。

  张潮不禁感到有些可惜。

  因为心情不佳,所以几人都没有选择去餐车用餐,而是选择了送餐服务。

  张潮点了一份套餐,包含一份珍珠天妇罗虾前菜,一份美铁特色牛排主菜,和一份巧克力勺蛋糕甜点。味道不错,但是张潮现在真有点怀念中餐了。

  吃完晚餐,又掏出今天买的茶包泡了一杯茶,总算聊胜于无。

  办完这一切,他才翻出手机,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拨通电话给一个个不同的人……

  美国的夜,就是中国的日。

  张潮那句“我用母语写作”,在第一时间,就随着互联网被传回了中国,甚至有网络媒体第一时间把张潮那段采访配上了字幕,挂在了网络上。

  看到的人都感慨一句:“这小子,还是这么会戳人心窝子!”

  虽然也有人认为张潮这句话不过是“实话实说”,但是实话往往才是最伤人的。

  一直很关注张潮这次美国行踪的作协也坐不住了,王蒙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张潮甩下一句话潇洒转身的视频也就看了七八遍,然后“啧”了一声,才道:“真让人不省心啊……”

  主管作协外联的肖文兵都急了,对王蒙道:“王老,你也太护着他了。张潮一句话,我们的‘中印文学论坛’和‘中印作家交流论坛’还办不办了。”

  王蒙奇怪道:“这和这两个论坛有办不办什么关系?”

  肖文兵道:“怎么没关系。张潮他和作协……”正说着,他忽然想起来张潮并不是中国作协的成员,于是只能闭嘴了。

  但立刻又道:“那个基兰德赛,不是印度的……”刚出口,他又意识到基兰德赛只是“印度裔”,但并不是国籍意义上的“印度人”,她现在是“美国人”。

  王蒙笑呵呵地道:“所以你急什么呢?我就说了嘛,张潮在作协外,起到的作用可能超过在作协内,你们非不信。把他这么个‘孙猴子’拘进来,是准备让他当‘弼马温’,还是‘齐天大圣’?”

  肖文兵,以及其他一众围观看热闹的作协领导:“……”

  王蒙道:“既然是孙猴子,就该放他到天地间自由自在去。”

  “可是,可是……”

  “还可是什么?印度国家文学院那边要问,你就这么答张潮不是作协成员;就算是,我们也无法约束人家的言论自由。

  唉,何况人家也许压根就不在乎呢?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散了散了!”

  作协这边“天下无事”,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舆论就“天下无事”了。

  很快,新浪博客上就有一篇署名为“世界风”的文章悄悄火了,标题是

  《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

第303章 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真相

  《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还是很巧妙的

  它首先指出了基兰德赛之所以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并不是因为“母语”或者“非母语”的因素,而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本身就是“英语”和“印地语”两种。

  “英语”之所以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因为印度遭受英国的侵略,当了英国200年的殖民地,这是历史因素,并非个人能控制的。

  所以张潮用“创作使用母语”来刺激基兰德赛,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和不尊重。

  【回顾中国民族的百年沧桑,我们也曾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对印度、对基兰德赛,更应该抱有一种同情与理解。】

  【“揭疮疤”绝不是一种理性、友善的交流态度,张潮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代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撕下了文明的面纱,赤裸裸对一名女性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女性,在印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名作家,已属不易之事;而能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获得认同、取得成功,更是一种奇迹。】

  【此刻,基兰德赛不是一个人她是全世界亿万独立女性的象征;印度也不是一个国家名称它是所有被侵略过的国家的代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张潮用自己无知、傲慢的嘴脸,给整个中国,和所有的中国人抹了黑。】

  【中国要想融入世界,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就不容许有这样“文化沙文主义”的代言人活跃在舆论舞台上。】

  【我要代表张潮,代表全体中国人,向基兰德赛和全体印度人民深深鞠一个躬,说一声:“我错了!我们错了!”】

  【认不认识基兰德赛,只是一个文学问题;支不支持道歉,是一个良心问题!】

  【今夜,我们都是基兰德赛;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

  ……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还是很强的。“种族歧视”在中国没什么市场,但是“百年屈辱”“帝国主义侵略”这种说法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的。

  张潮那句“我用母语写作”的话没头没尾,确实也容易让人觉得是对那位印度女作家的攻击。

  这让许多张潮的支持者都没有办法为他辩白,心中还隐隐觉得“这次,大概是他错了?”

  在2007年,这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毕竟张潮这样影响力的作家,已经默认代表某一方面的国家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中国人如何如何”。

  极短的几个小时内,网络上要求“张潮道歉”的声浪不绝于耳,这篇《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的文章,点击量更是破了百万次。

  署名“世界风”的博客,风头也很快盖过了韩涵、徐才女,大家纷纷都在猜测这个ID背后究竟是谁?

  要知道在2007年,博客总点击量“破亿”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单篇文章几个小时点击量破百万,算得上“轰动”了。

  关键是命门切得准,恐怕张潮本人也很难回应这种质疑。

  “怎么样,效果不错吧?”中国南方,羊城一间咖啡厅隐蔽的角落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向眼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得意地说道。

  这是工作日的下午,有闲工夫在这儿喝咖啡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打包带走,此时更是只坐着他们一桌。

  外国人朝他竖起了大拇指,用赞叹的语气说道:“没有想到,方老师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

  中年男人略微扬起下巴,说道:“他们就是不懂,对付张潮,不能凭蛮力。要用这儿!”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外国人赞赏地道:“林,你真是一个天才!从几年前你为布什总统‘虚构’的那一份就职演讲就能看出来,你拥有这方面的天赋。”

  名为“林”的中年男子喝了一口咖啡,自豪地朗诵起来:“……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烂缀的演讲。

  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一次演讲中,他假称这段文字是来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讲,不仅震撼了现场的大学生们,更在事后广为流传,一度在搜索引擎当中,比真正的演讲内容排名还要靠前。

  “林”朗诵完以后,又不屑地笑道:“你不知道当时那群傻X有多激动,真他么好骗。还他么大学生、大学教授呢,全他么一群没脑子的傻X。”

  外国人一边倾听他深情并茂的朗诵,一边轻轻地为他鼓掌,结果没想到最后又听到一串脏话,连忙用夸奖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精彩极了!即使布什总统听到这一段,也不会反对它出现在自己的演讲稿里。

  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

  “林”想了想道:“现在高层保护张潮的力度很大,纸媒和电视现在都不敢报道,只在网络上流传。但是没有关系,张潮起家就是在网络。

  只有在网络上形成了质疑张潮人格的强大思潮,他的根基才会动摇。”

  外国人疑虑道:“这点之前不是没有人试过,但是都……”

  “林”从鼻子里轻蔑地“哼”了一声,然后才道:“他们都太保守了。总寄希望于张潮自己犯错什么文章代笔,什么录取作弊……这都太容易被张潮反证了。

  只有那些看起来和张潮不可能沾边的事在网络上流传,大家的兴趣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也才会逼得张潮在不断的回应中露出破绽

  就像这次,这家《美国印度人报》就做得很好!他们就逼张潮说错话了嘛!”

  外国人顿时对“林”的思路大为倾倒,追问道:“那这不就是……不就是Fake News(假新闻)吗?老百姓会相信嘛?”

  “林”再次露出轻蔑的表情:“这就是你们之前犯的一个大错,让他们暂时相信有什么用?张潮三两下就澄清了。所以不要追求让这些愚民们相信,而是要让他们感兴趣。

  张潮刚澄清一条,就会发现还有五条、十条在等着他。而且一条比一条离奇,最终让他疲于奔命,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见外国人还是不理解,“林”举例道:“比如网络上有一条传言说‘张潮其实是个变性人,他家里为了要个男孩,就给他做了手术,从女生变成了男生’。

  你说,张潮是回应呢,还是不回应?”

  外国人目瞪口呆,“林”不禁又洋洋得意起来,接着道:“他要不回应,那这条传言就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包括曾经支持他的人。

  他要回应,该怎么回应?是去医院出具一份体检报告,还是开新闻发布会当场脱裤子?他这么做了,同样会有人觉得他是小丑,开始取笑他。

  既然都是谣言,就不要在乎其真实性,而要突出其荒诞性越荒诞,人们越喜欢传播。所以你们以前那种‘九真一假’的思维过时了;‘九假一真’,甚至‘十假无真’,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效果。”

  外国人叹服道:“林,NED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如果是在美国,这么做,恐怕是要被判刑。”

  “林”闻言笑道:“有赖于你们对‘世界风’这个账号提供的技术保护。”

  外国人夸道:“从某种意义上,这里才是言论自由的土地。林,这次结束以后,我会推荐到香港的BBC任职,那里有一个亚太地区新闻主管的职务空缺。”

  “林”先是脸色一喜,但随即就变得严肃起来,用一种近乎虔诚的语调道:“打倒权威,是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用谣言倒逼真相,是公民的神圣权利!谣言是存于人心深处的真相,是群体表达意愿的方式,是大众对抗宣传和谎言的武器。

  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

  而我,林楚生,正在行使我身为知识分子和公民的使命和权利!其他的收获,只是”

  外国人:“……”一时间也无法分辨林楚生到底是在他面前表演,还是真的信了自己这套说辞,但无比佩服林楚生这惊人的语言组织能力,竟然能把“造谣”说得这么高尚,这在美国的媒体人里都是罕见的本事。

首节上一节192/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