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87节

  此外列车还设有普通的坐票车厢,和专门观景车厢。其中观景车厢的座椅可以调整到面对车窗;餐车上的食物也十分丰富。

  可以说一趟不折不扣的观光列车。

  张潮放好自己的行李,把洗漱用品在自己包厢的小卫浴室里摆好,就感觉列车顿了一下,随即一个沉重的“起步”,他的这趟横穿北美大陆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这时候包厢的门被敲响了,打开来露出了苏珊和许蕊雅的笑脸,许蕊雅问道:“我和苏珊要去观景车厢看风景,你要不要一起去。”

  张潮想了想,现在也没什么忙的事,采访也不急于这一时,于是就答应了。大卫米勒还正在写着什么,就没有同去;摄影师则正好需要拍几组空镜头,也要去观景车厢。

  四人一路穿行,来到了观景车厢。

  此时这里已经三三两两地坐了人,并且还有不少人正在往这边走。三人直道“幸运”,连忙挑选了连在一起的座位坐了下来,摄影师则在一旁拍了几组几人观景、聊天的镜头。

  列车已经起速了,窗外的风景正一帧帧划过眼前。往远处眺望,能看到旧金山市区的轮廓;穿过雾气缭绕的湾区,回头就是在美国大片里被摧毁了无数次的金门大桥。

  这一段旅程是向北沿着湾区崎岖的海岸线行进,穿过里士满、圣巴勃罗后,一面就是高耸的悬崖峭壁,一面是波涛汹涌的海面。列车就在这山海间劈空而行。

  不到两个小时,列车就驶入了加州的内陆地区。这里的风景又是一变,广袤的中央谷地是加州农业的心脏地带,肥沃的土地上铺展着一望无际的田野,金、红、绿……不同颜色的作物和果树,将这里装点得异常绚烂。

  张潮感慨道:“真是好地方啊!”

  许蕊雅问道:“中国不是也有这样的平原农作带吗?”

  张潮道:“有倒是有……不过像北美大陆这样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恐怕全世界都独一份。”

  许蕊雅捂嘴笑道:“那欧洲人来以前,这里怎么几乎什么农业都没有?”

  张潮好奇问道:“倒也是……你知道原因?”

  许蕊雅道:“因为北美大陆的山长错了啊!”

  张潮:“?山怎么还有长错的?”

  许蕊雅道:“北美的大型山脉都是南北走向,无法阻挡和延缓北极的冷空气南下,这在以前可是致命的无论对人还是农作物。

  加州算暖和的,像早期殖民点纽约、波士顿这些地区,一夜之间就可以降到零下20度甚至更冷,别说印第安原住民了,有工业品优势的殖民者的死亡率都可以高到60%以上,很多殖民团一个冬天以后就全部死光了。

  一直到加拿大在北极边缘架设了第一条连通美国的电报线路,有了最早的‘天气预报’,北美的农业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张潮恍然大悟,随即联想到了什么,道:“怪不得《我的叔叔于勒》里,一家人要把败家子于勒送到这里来,原来是让他自生自灭的意思。”

  许蕊雅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五彩斑斓的田野,道:“其实……身为华人,对眼前这片土地的感情是既骄傲,又复杂的。”

  张潮在这些问题上愿意当听讲的乖宝宝,于是知趣地再问道:“为什么?”

  许蕊雅沉思了一会儿道:“我们脚下这条铁路,最早就是华工修建的。这一段铁路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脉,工程难度极高,危险性极大,原计划是14年才能修通。

  但有了华工加入以后,只用了7年就通车了。1869年5月,由华工修建的这段铁路,和爱尔兰工人修建的另一段铁路终于普罗蒙特里尖峰相汇合,成为美国第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线。

  不过在贯通仪式上,楔下最后一枚铁道钉的,却不是他们。而就在13年后,美国政府就通过了《排华法案》,不仅中断了华人借修铁路来美国的机会,也剥夺了已经在美国的华人的公民权。”

  张潮听完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陷入了沉默当中。

  许蕊雅又道:“我们眼前的这片田野,之所以能像今天这样肥沃、高产,也离不开华人。中国移民改良了加州的水利灌溉技术,拯救了本来已经陷入干旱危机的加州农业,让这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从旧金山到萨克拉门托(加州首府),再到斯托克顿,华人在这里洒下了多少血汗。可……”

  许蕊雅没有讲下去,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旁边的苏珊也听得懂中文,此刻安慰许蕊雅道:“政府的那帮蠢货,会付出代价的!”

  许蕊雅轻轻擦擦眼睛,连忙道:“不好意思,我大学有修‘华人移民历史’这门课,所以感慨多了点。我们还是欣赏美景吧!”

  张潮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是许蕊雅的话,却在他心里留下了不浅的痕迹。

  列车又开了一个多小时,到早上10点半左右,终于缓缓停下这是“加州和风号”的第一个停靠站,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

  张潮还想在观景车厢多呆一会,这时大卫米勒过来了:“张,我们的第一个嘉宾到了!”

  (晚上还有一更)

第297章 来自“恐怖之王”的启示

  “你好,金先生!”张潮克制住内心的激动,向眼前的戴着眼镜、笑脸灿烂和蔼的老人伸出了手。

  如果说这趟旅途有哪个作家最让张潮期待的话,那无疑是有“恐怖之王”称号的斯蒂芬金。至于基兰德赛和黎翊云,一个和他有“纠纷”,另一个虽然是华人,但完全不熟。

  斯蒂芬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位让他激赏的年轻作家,站起身来和他握了握手,并且开玩笑道:“你的小说让我的妻子想和我离婚了。”

  大卫米勒和张潮都“哈哈”大笑,大卫米勒还道:“那你应该抓紧把第八本《黑暗塔》写出来,这样塔比莎就不会让你变成杀人犯。”塔比莎是斯蒂芬金的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作家。

  《消失的爱人》的男女主角尼克和艾米都是作家,双方的矛盾就起于丈夫尼克的写作事业受阻,经济收入严重下滑。

  斯蒂芬金能用这个来玩梗,说明他确实看过了这本书,所以一年前他的推荐与站台不是只为了钱。

  而对大卫米勒来说,《消失的爱人》被兰登书屋抢走,是他编辑生涯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所以他一定要通过《大医》来证明自己的眼光。

  打完招呼以后,张潮和许蕊雅就坐到了斯蒂芬金的对面,苏珊则和斯蒂芬金坐一起;摄影师在门口架起了摄影机。

  幸亏是能铺开床的大包厢,坐进这么多人也不会显得拥挤。四人在折叠成对坐沙发的床铺上各具一角,悠闲地倚在靠背上,每个人面前的小桌板上都放着一杯咖啡。

  斯蒂芬金率先开口道:“你们的旅程才刚开始,感觉怎么样?”

  张潮道:“风景很美……呃,不过听了一点关于这里的历史,心里稍微有些沉重。”

  斯蒂芬金也是博学多识之辈,稍微一想就知道是什么“历史”了,于是道:“对于个人,或者小部分来说,来自国家或者更大群体的暴力,往往是真正的恐怖。

  张潮问道:“所以其实您的小说当中那些吸血鬼、怪物、复活的死尸、异空间的魔神、永不消散的死灵,都是现实中某种恐怖的映射?”

  斯蒂芬金没有回答,而是道:“个体就像一只甲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皮鞋踩碎了。什么是最大的恐怖?未知就是最大的恐怖。”

  张潮接过话头道:“可悲的是,这只甲虫甚至到死都不知道踩碎自己的其实不是皮鞋,而是穿着皮鞋的人类。而踩碎它,也许是有意的,比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把它从树枝上抓下来,扔到地面上一脚踩碎;

  但更多是无意的它只是爬过某条路,以往经过无数次都没事,偏偏这一次有个人也经过那里。踩碎它以后人类还要喊一声‘倒霉’,然后找个台阶将它的尸体从鞋底剐蹭下去。

  对甲虫来说,什么时候被孩子捉走,什么时候路上有人,都是无法预测的未知。我们人类在这个宇宙里,或者个体面对群体的时候,就像这样一只甲虫,有着金光闪闪的甲壳,但对能毁灭自己的力量,却无能为力。”

  斯蒂芬金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的英语很不错……你看过我的小说?”

  张潮坦然道:“您的小说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的并不多,我只看过其中很少的几部。但是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互联网上流传得太广了。

  《魔女嘉莉》《闪灵》《宠物坟场》……哦,还有伟大的《肖申克的救赎》。”

  斯蒂芬金“唔”了一声,然后道:“里面很多电影,其实与我的原著相差甚远……呃,毕竟电影是导演的作品,而不是作家的。

  听说你的《消失的爱人》也要被拍成电影了?”

  张潮笑道:“嗯。不过剧本我没管,怎么拍我更没有管。您说的对,那是导演的事。不过……”

  斯蒂芬金好奇道:“不过什么?”

  张潮道:“如果只从观看的角度来看,作为您作品的观众,要比作为您作品的读者,要愉悦得多。”

  斯蒂芬金问道:“为什么?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吗?”

  张潮点点头,很坦诚地道:“确实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在读您的小说的时候,经常被您繁琐到有些唠叨的叙述抱歉,我用了这个词,但绝不是贬义,而是在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打扰得无法专心到情节上来。您的小说里有太多美国文化的元素小镇、乐队、电影、名人、广告、俚语……几乎占满了章节的大部分篇幅。

  这些对我来说太过于陌生了。但是电影就不同,这些元素被可视化地静置在画面的不同角落,并不会打扰我们欣赏人物和情节。

  所以我才说,做您的观众,比做您的读者更为愉悦。”

  斯蒂芬金爽朗地大笑起来,对张潮道:“其实这在我的预料当中我在自己的大部分小说当中,首先是在塑造一个属于我记忆的‘美国’,然后才能让人物拥有合理的动机和选择。

  这也是你的《消失的爱人》异常‘干净’,而《大医》格外‘繁琐’的原因吧。”

  张潮被噎了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斯蒂芬金反将一军姜就是老的辣。

  张潮只能心悦诚服地点头同意道:“确实如此。《消失的爱人》中关于美国乡下生活的细节和法律相关的内容,我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大部分地方只能匆匆一笔带过。”

  斯蒂芬金接话道:“《大医》写的是你熟悉的历史、熟悉的文化、熟悉的人群,可以在其中肆无忌惮地刻画细节,所以这本小说我读起来更加真实,也更加有质感些。”

  张潮自嘲道:“这就是《大医》卖不过《消失的爱人》的原因。”

  《消失的爱人》出版一年多来,仅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销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相比之下,《大医》相应地区的销量不到100万册,确实有点“不够看”。原因当然是中国近代史背景的故事,英语地区的读者普遍不太感兴趣。

  斯蒂芬金意味颇长地问了一句:“那你今后会放弃这种更有质感的叙事吗?美国图书市场能带给作家的收益,是其他任何地区都不能媲美的。

  从《消失的爱人》来看,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成为美国畅销榜上的常客。”

  张潮毫不犹豫地道:“不可能。您会为了中国市场放弃您的那些‘唠叨’吗?要知道中国市场也很大,带来的收益可能仅次于美国。”

  斯蒂芬金同样道:“不可能。”

  说罢一老一少,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有出名的小作家,为了能多卖几本书,往往会苦苦思索市场的口味,为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但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却几乎不太考虑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就是市场本身。

  张潮眼前坐着的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很多读者平常几乎不买书,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新作,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以斯蒂芬金每年至少出一本书的高产量来说,不可能部部都好,但是他写得再烂,销量打底都是200万部起。所以早在1987年,他的《黑暗塔II》就创下了首印100万部的记录。

  某种角度上,JK罗琳都不如斯蒂芬金毕竟她还没有在《哈利波特》系列以外证明过自己的市场号召力。

  仅从销量来看,张潮有向斯蒂芬金靠拢的趋势。他现在哪怕写纯文学作品,国内的“死忠粉”们也会直接爆卖大几十万册。

  好多读者,这辈子买的“纯文学”作品,除了张潮,也没别人了。

  所以这两人都没有解释原因,更没有唱什么“作家就是要坚持信念”的高调。

  许蕊雅作为职业翻译,又是“午夜潮汐”的员工,早对张潮小说的销量麻木了,倒没有什么太大感觉;但是一旁做记录的苏珊看懂了两人的默契后,内心别提多羡慕了。

  她现在给多家报纸供稿,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1万美元,交完税也是妥妥的中等收入阶层。现在她已经不用在布鲁克林的黑人区租阁楼了,而是搬到了体面一些的中产社区。

  在美国吃“文字饭”这个普遍收入偏低的圈子里,她已经可以挤进前10%了。

  但是和同为靠文字为生的斯蒂芬金、张潮相比,苏珊的年收入,折算下来大概只相当于他们几页稿纸的版税。

  想到这里,苏珊的笔一颤,记录得更认真了一个张潮赏识她,就已经让她从阁楼搬进了公寓;那如果斯蒂芬金也赏识她呢……

  苏珊内心对张潮更是感激涕零了,另外还忍不住偷偷联想要是,要是当初“色诱”张潮成功了呢……

  张潮自然不知道苏珊此刻的内心戏有多丰富,完全沉浸在和能“呼应上”的前辈作家的交流里。某种程度上,斯蒂芬金可能比王蒙更理解自己,毕竟两人作品的畅销,都是市场化的结果。

  趁现在两人聊得正好,张潮问出了今天第一个关键的问题:“斯蒂芬,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促使你一直创作恐怖小说。把读者‘吓到’,究竟有哪些迷人的地方?”

  斯蒂芬金先是“呵呵”一笑,然后道:“迷人的当然是出版社的支票……”

  张潮笑道:“Come On……斯蒂芬,你知道这个答案骗不了我!”

  这时候斯蒂芬金才反问道:“你认为恐惧是什么?”

  张潮沉思了一下,道:“恐惧是人类最本能、最根源的情感之一,优先于爱、恨、悲伤、好奇……”

  斯蒂芬金继续问道:“还有吗?”

  张潮又想了想,道:“恐惧来源于人的生存本能,是人类躲避危险、保存生命所必要的情感所以它甚至不是一种情感,对吗?

  它是刻在几乎所有生物基因里的行为意识。只要有意识的生物,都会在基因的驱动下,远离或者消除让自己恐惧的根源。”

  斯蒂芬金这才点点头道:“这就是‘恐惧’让我着迷的原因。恐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存机制。

  即使我们仍然把它定位为‘情感’,那它也几乎是优先级最高的一种。无论爱、恨、悲伤、好奇……在我看来,都是围绕着‘恐惧’而生。

  我们因为恐惧孤独、恐惧被更强大的外力摧毁,所以要用‘爱’去连接不同的个体。

  我们因为恐惧失去,恐惧被抛弃,所以才会产生‘恨’,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试图通过排斥和攻击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张潮略有所思地道:“我们因为恐惧未知和不确定性,所以才会有‘悲伤’,它让我们在失去或面对困境时能够释放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调整。

首节上一节18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