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86节

  众人:“……”都不明白张潮怎么突然开始讲食物了。

  这时候张潮却不继续讲下去,而是突然对马伯慵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马伯慵本来坐在角落里看张潮表演,完全是个小透明,突然被张潮问到,不免有些慌乱,但是看到张潮鼓励的眼神,又镇定下来,知道这是张潮给自己的一个机会。

  他看了眼手上的笔记,思索了一下,很快就答道:“因为强烈的反差。食客在吃臭豆腐的时候,鼻子闻到的与嘴里吃到的反差越大,就越觉得嘴里的豆腐美味。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嗅觉,吃‘臭豆腐’的时候可能就未必觉得它比普通的豆腐好吃到哪里去。

  其实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美食’比如法国的蓝纹奶酪,德国的干酪,泰国的榴莲……”

  马伯慵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睛瞟向张潮,但张潮却丝毫没有接过话再说的意思,又看见其他人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谢尔顿这个人也是一样。因为他‘毒舌’或者说‘刻薄’的这个特质太突出了,导致他身上只要出现一点正面的表现,大家都会觉得‘可爱’。

  这也是开头部分他拒绝‘基因诈骗’后,我们能对他之后的‘刻薄’格外宽容的原因。

  所以,这部剧集其实不需要额外为谢尔顿设置‘可爱’或者‘人性’的桥段,按照正常的剧情往下走,观众自己会解读出一个‘可爱’的谢尔顿来。”

  马伯慵说完,略有些局促不安,但是查克洛尔的赞美很快为他驱散了这种不安:“说得好,小伙子。”然后又转头问张潮:“这就是你推荐来我们剧组实习的编剧?”

  张潮含笑点点头。

  查克洛尔笑道:“对人物有这样的解读,确实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了。好了,你继续说。”

  马伯慵又惊又喜,想不到自己就这样得到了查克洛尔的认同,于是接着道:“相比于谢尔顿,其实从第一集来看,莱纳德更合适作为驱动剧情的核心人物。

  他身上的人物弧光实际上比谢尔顿更明显一些,作为团队里最‘正常’的一位,他更能体现‘天才’与‘世界’妥协的那一面,这可能也是这部剧集要展现的某些主题?

  另外他能忍受做谢尔顿的室友,他与拉杰、霍华德的互动更亲密,他和佩妮也更像情侣,佩妮的开朗、外向,也能弥补他的沉闷、内向。

  本质上谢尔顿和‘色情狂’霍华德、‘遇上女人就说不出话’的拉杰一样,只要确立基调和关键词,关于他们的内容就很好成型。

  但是挖掘莱纳德这个人物身上的‘常人’特性,会对其他三个‘极端’形成很好的平衡,不至于让剧集走向反面……”

  许蕊雅第一次看到能这么从容地在一群“大人物”当中侃侃而谈的马伯慵,顿时大感欣慰,甚至在桌子底下悄悄地向他竖了一个大拇指。

  就这样,关于试播集的讨论,在张潮发起以后,一路聊到了傍晚都没有结束。查克洛尔大手一挥,让员工给他们买了几盒披萨来给大伙充饥。

  吃过了披萨,几人又继续“头脑风暴”,直到福克斯电视网的两个高层都开始打哈欠了,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亲自送张潮、马伯慵等人来到公司的楼下,查克洛尔有些感慨地说道:“没想到你对美式情景喜剧的理解这么深刻。

  如果去年就能见到你,说不定那一集试播集就不会失败了。还有你,马,你的‘故事感’确实很强,希望你能为团队贡献更多的精彩脚本。”

  张潮心想自己不是对美式情景喜剧理解深刻,只是多看了两遍12季的《生活大爆炸》而已……

  这时查克洛尔忽然问道:“这部剧集的名称我们还没有定下来,你有什么建议吗?”

  张潮想了想,道:“既然主要角色都是物理学家,那么剧名就用某种物理定律,或者物理假说吧?我的物理很差,其他方面就给不了建议啦。”

  查克洛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张潮并没有把《The Big Bang Theory》这个名称直接给出来,因为他知道不管是小说作家,还是剧作家,内心都是极为骄傲的。

  你给他建议或者提示他能接受,但是直接给个名字,反而可能会促使对方往其他方向思考。张潮也不清楚“The Big Bang Theory”这个名字在剧集推广上究竟起了多少作用,所以只敢轻轻顺水推舟一下。

  几人作别后,张潮一行人坐车回到了位于帕萨迪纳的“基地”。

  走进客厅,张潮就把外套一脱、包一扔,瘫在沙发上,连声叫苦道:“累死洒家了。刚下飞机就和人高强度头脑风暴,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使唤。”

  马伯慵和许蕊雅先把各处的灯打开,让整个房间沐浴在柔和的光线里,然后才坐到沙发上。

  他们两人还处在兴奋当中,尤其是马伯慵,这是第一次和世界一流的影视编剧团队接触,在张潮的刻意让渡下,后半程“潮汐文化”方面几乎都是他在说,张潮只在关键点的插两句话。

  马伯慵感叹道:“我现在才知道,原来美剧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是这么来的?”

  窝在沙发里的张潮眼睛都不睁,懒洋洋地说道:“你之前的小说,太刻意要去塑造‘面面俱到’‘复杂’‘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其实读者最关注的是人物最显著的那个特征,也就是‘长板’。

  ‘长板’够长,读者就会自动忽略,或者容忍那些‘短板’。当然,‘短板’也不必不可少。我们人,往往都是掉进自己挖的坑里。

  把自己从这些坑里往外刨的过程,既推动了情节,也让人物有成长。既然是通俗小说,核心人物没有‘弧光’,就是最大的问题。”

  反正现在也没有外人,张潮把话说得很直白。

  马伯慵也不以为意。其实这些道理他都懂,但是没有今天张潮的启发,以及与好莱坞一流编剧之间的碰撞,这些道理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成实际的写作经验。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黄杰夫也回来了,而且满脸通红,看着没少喝。

  他看到张潮就狠狠地扑上去拥抱住了,要不是张潮拿手推挡得及时,怕是要一口亲上来。

  黄杰夫道:“Boss,我爱你!我爱死你了!你的每一个‘预测’都是准确的,我们马上就要……”

  忽然看见马伯慵、许蕊雅还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连忙尴尬地闭了嘴。张潮满脸嫌弃地推开他,坐了起来,刚想要说什么,忽然间手机“叮咚”一声,是黑莓的邮件提示声。

  张潮一看是自己在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出版社Simon & Schuster的主编大卫米勒发过来的,就点开看了一眼。

  谁知道越看到后面,眼睛瞪得越大,最后从牙缝里蹦出来一句英语:

  “What The Fu**!?”

  其他几人,都错愕地看向张潮,不知道是什么邮件才能刺激得他爆粗口。

第296章 东方快车之旅

  见大家都好奇地看向自己,张潮道:“Simon & Schuster为了给《大医》第二部造势,为我安排了一个活动,从旧金山搭乘列车到纽约,一共三天时间。

  期间他们会全程派人跟踪拍摄我的行程,做成特别节目播放。”

  众人还是懵圈,这不是好事吗?怎么你还一脸不情愿。

  张潮无奈道:“他们每天都会邀请一个美国作家上车,与我进行对话,拍摄、播放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个。”

  ……这也是好事啊!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作家对谈,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多好!

  张潮把手机屏幕翻过来,朝大家一晃,道:“他们邀请的其中一个人,是基兰德赛,印度裔女作家,得布克奖那个。”

  众人:“……”好吧,知道张潮为什么无奈了,出版社这是要搞事情!

  张潮接着解释道:“Simon & Schuster最近刚把基兰德赛签下来,要她把下一本交给他们出版。不过大卫米勒也是在征询我的意见,如果我不同意他也可以换人。”

  许蕊雅这一阵刚把基兰德赛的《继承失落之人》翻译成中文,因此对基兰德赛还比较了解,于是说道:“基兰德赛未必有她的同胞那样的情绪。

  从小说和访谈来看,她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写作者。”

  张潮摆摆手道:“我不是担心和她聊聊会怎么样,我这不是怕聊完了又搞出什么风波吗?我出国前答应过……唉,算了,不说了。”

  马伯慵道:“要不然就推掉吧?”

  张潮沉思了一会儿才道:“还是聊一聊比较好。我对基兰德赛本身也没有什么偏见,她获得布克奖的小说我也看了一部分,确实写得好。

  大卫米勒能发邮件征询我的意见,说明他有把握能征得基兰德赛的同意,我如果拒绝的话,反而显得我小气了,或者害怕了。

  而且我也有一些想法,可能在与她的对话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效果些。”

  既然张潮都这么说了,那其他人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许蕊雅为了张潮能应对得更从容些,特地又要了大卫米勒发给他的对话嘉宾名单,第一时间给张潮找了这些人的资料。

  首当其冲当然是基兰德赛,印度裔美国女作家,生于1971年,母亲安妮塔德赛也是名小说家,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可以说是文学世家了。

  还有一个旅美华人作家黎翊云,也是女性,出生于燕京,90年代燕大毕业后先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研读了免疫专业硕士,期间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工坊,并转型成为作家。

  2003年她发表了一篇内容酷烈、惊悚的小说后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迄今为止她的所有作品都以英文创作、发表。

  最后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他去年就曾经为张潮的小说《消失的爱人》站过台,双方属于“神交已久”,无缘得见。

  前两个都还好,马伯慵看到最后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羡慕起张潮来。原因无他,马伯慵就是斯蒂芬金的忠实拥趸,一直用斯蒂芬金“写东西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的原则指导自己创作。

  而且也不能把斯蒂芬金单纯地看成一个恐怖小说家,他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是获得此奖的唯一一个通俗小说作家。

  他的获奖理由包括:高超的叙事技巧,对新秀的提携,对学校和图书馆的慷慨捐赠,以及其作品所吸引的大量读者。

  马伯慵总结道:“这个名单有意思!”

  张潮道:“看来出版社这边确实想让我聊出一点东西来。一个印度背景的跨文化作家,一个中国背景的跨文化作家,一个纯正的美国作家。

  我有点期待这次的旅程了!”

  一边说着,一边给大卫米勒回了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这份嘉宾名单,并且同意每次对谈前再揭晓具体是三人中的哪一位受邀。

  大卫米勒收到邮件以后大喜过望。

  他是这次宣传活动的总策划。在两周前得知张潮会先到洛杉矶处理事务,然后再来纽约参加新书发布会的时候,他就有了这个构思,并且征得了张潮的初步同意。

  之所以是作家对话的形式,大卫米勒还是受到了张潮的启发。

  一个ID是“Ting Lan”的油管UP,最近半年在自己的账号上分享了几十个张潮采访和参加电视节目的视频,而且贴心地配上了英文字幕。

  大卫米勒无意中看到了其中张潮毕业答辩直播的视频,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夜看完了所有的内容。

  他这才知道张潮不仅小说一流,而且口才了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诘难,都能找到巧妙的反击办法,语言更是犀利、透彻,理论功底也很好。

  这样的能力,只让他在发布会上做背景板,说点应景的套话那就太可惜了!

  于是就有了这次“列车上的文学对话”的活动。人选方面,斯蒂芬金和黎翊云是早就定好的,基兰德赛则是在签约以后临时“加塞”进来的。

  想到前段时间的论战,大卫米勒就浑身颤抖多好的宣传机会啊,早知道说什么也要把张潮拽来美国领奖,《大医》第一部说不定能再多卖个十几二十万册。

  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不能“放过”张潮,一定要把他的宣传价值榨干!

  两天后,张潮和担任翻译的许蕊雅一起来到了旧金山的埃默里维尔站,他们将要在这里搭乘“加州和风号”列车,一路横穿美国,直达芝加哥联合火车站;然后换乘“湖滨特快列车”,抵达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整个行程历经75个小时,将会经过11个洲,能见识到美国绝大部分的地形地貌,山地、盆地、沙漠、森林、高原、草原……应有尽有。

  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专门包下了一节车厢,作为这次节目录制的场地。

  张潮两人一到候车室,就工作人员被引到车站站台上,这里早有出版社的人员在等候,包括大卫米勒在内,还有一名摄影师,和一名记者,一共3人。

  而记者也不是陌生人,正是之前要对自己施展美人计、但后来却成了不错的朋友的苏珊。凭借《纽约客》上那篇记录张潮从纽约前往爱荷华大学旅程的报道《一路向西》,她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凭借报道来养活自己了。

  本着用生不如用熟的原则,张潮直接点名让苏珊负责这次旅程的文字报道,出版社方面当然无有不可,苏珊更是兴奋地推掉了其他行程,提前两天来到旧金山做准备。

  不知不觉间,张潮在美国也有了较为稳固的“朋友圈”了,不再是第一次来“卖版权”时,碰一鼻子灰的无名小卒。

  张潮注意到他们身后的车厢已经涂上了活动的英文「Conversations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不禁笑道:“这是准备在车上谋杀我吗?”「Orient Express」翻译过来就是「东方快车」,「Conversations」则是「交谈」的意思出版社把这次宣传活动命名为「东方快车上的交谈」

  Simon & Schuster出版社显然在这里玩了一个梗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朽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英文名称就是《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而他们这趟旅途乘坐的列车,就是从北美大陆的西头,一路横穿到北美大陆的东头,称为「Orient Express」一点问题也没有。

  大卫米勒也开了一句玩笑道:“如果我们有谁死在这趟列车上了,你的小说也会像《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畅销上100年。”

  张潮:“……”美国人果然生冷不忌。他实在接不上这话,于是转头对苏珊道:“这次报道就可不能用「一路向东」了!”

  苏珊自信满满地道:“这次的标题我想好了,就叫做「星星照耀东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你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之星。而中国是世界的‘东方’,纽约是美国的‘东部’

  而你从‘东方’来,这次又要前往‘东部’。这个标题一语双关,你看合不……”

  张潮连忙道:“不合适!《一路向东》挺好的,就用这个了!”

  苏珊一脸纳闷地看着张潮,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不过这事张潮说了算,她也只能郁闷地接受了。

  几人在车厢面前合了影,就拎着行李上车了。

  “加州和风号”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有1个行李间、2个盥洗室和1个淋浴间,此外还有4个小包间、1个家庭套房。

  二层则是多个小包间,和5个带有独立卫浴的大包间组成。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包下的就是二层连在一起的5个大包间。

  其中张潮一人一个包间,同公司的大卫米勒和摄影师一个包间,许蕊雅和苏珊两个女士一个包间。剩下的2个包间,一个给嘉宾休整用,另一个则作为采访间使用。

  大、小包间之间有公用卫生间和楼梯间形成的自然隔断,避免了张潮与其他作家对话时被好奇的游客打扰。

  这样的安排无疑也是精心策划过,尤其是房间的安排,既尊重了张潮的地位和价值,又不会太刻意。

首节上一节186/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