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的确有这么一种可能过10年、15年,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把文坛的这个时代命名为‘张潮时代’,或者用你来作为时代的符号、标签。
但是你这么直接地在现在就提出来了,会不会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轻浮感,你不怕再惹上更多争议吗?”
张潮这次没有犹豫,很快回答道:“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在炫耀,也不是在试探。你可以看看我出现之前的年轻作家群体,和我之后出现的年轻作家群体,会发现已经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如果我否认这来自于我的影响,那我就太虚伪了。当我在‘博客中华’网站上发布那三篇文章的时候,借用漫画里的一句话就是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缓缓转动。
我说自己重新定义和改变了这个时代,不是指我一个人成为焦点,而是指从我开始,中国文学的生态发生了变化,大家不仅要关注我,还要关注他们。
年轻作家最需要的就是关注,我也是在读者不断的正反馈下才走到今天。如果中国文学错过了这代人,那真的太可惜了。”
徐知远恍然大悟道:“所以你突然这么说,其实不是冲动、不是自恋,也不是狂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宣言,你在代表你这一代的作家宣言?”
张潮不置可否,而是道:“我只是不想他们熄灭。”
他太清楚上一世没有自己的这10年,中国文坛多么地落寞和沉寂。这10年里几乎所有冒头的、被寄予厚望的“80后”,最后都被证明接不过余华、莫言、格非、迟子建他们的班。
原因很复杂,但是结果就是这样。
重生之后,张潮沿着一条他自己都没有设想过的人生轨迹,一路火花带闪电地走到今天的这个位置,蓦然回首,才发现中国文学已经变了天。
这10年里叱咤风云的韩涵,已经在张潮的光环下黯然退场,最近1年多,无论是他的书,还是他的言论,都几乎不再被人提及。
韩涵似乎已经真的转型成了一个专职的赛车手,他的博客当然还有人看,却已经不像张潮记忆里那样时不时爆破一下人们的眼球。
这10年里商海弄潮的小四,无论是《最》系列杂志,还是他的“青春伤痛文学”,都被张潮挤压到了边缘地带,无论是销量还是影响力,都平平无奇。
就连张潮包装推出的邢思媛,都能凭借“大小姐文学”,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这样的下沉市场,与小四战得难分难解。
再这么下去,汪精卫姨太太的豪宅,小四怕是买不了了。
没怎么受到张潮冲击的,反而是张越然、周佳宁、蒋峰这样的“二线选手”,他们的读者群与张潮的有所重合,至少互不冲突。
张潮近乎于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阅读口味,让他们知道文学原来可以做到通俗但不狗血、精致但不小众,甚至带动了一波“纯文学”阅读热潮。
年轻读者是文学生态最重要的土壤,只有这份土壤变得更有耐心、好奇心、包容性与探索欲,才可能滋养出更多优秀作家。
而张潮“带”出来的一批“《青春派》作家群”,包括马伯慵、双学涛、龚婉莹、陈春成……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汰换了相当一部分的“《萌芽》作家群”。
说起来都是“80后”作家,但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内涵与影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代“80后”,是真正可以延续80年代文学热潮的一代两个“80”,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但是张潮也深切地感受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仍然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的状态。
上一代“80后”作家群,有“新理念作文大赛”这个平台,为他们做了一次漂亮的集体亮相;而这一代“80后”作家群,恰恰缺乏这样一次机会。
历史上伟大的文学潮流,优秀的作家、诗人往往是以群体姿态登上文学舞台,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旧风气、旧形式,开启新时代。
现在却只有张潮一个人。
既然别人不愿意捅开这层窗户纸,那么张潮决定自己来捅。
他之所以选择来到“单向街书店”,参加这次的沙龙,除了徐知远是他的燕大学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小众场合,很适合自己说点“过头的话”,然后通过这群“文艺青年”慢慢散播出去,渐渐发酵起来。
张越然似乎也想到了什么,微微失神。她们这些“《萌芽》作家群”,似乎就少张潮这样一个人但即使真有,又怎么能如此有底气地说出来?
张潮就不一样了,他的作品、他的声望、他的影响力,形成了对同时代其他所有作家的碾压,他的“狂妄”在这种语境下,竟然显得那么合理。
想到这里,张越然不禁问道:“为什么呢?”
张潮:“嗯?”
张越然意识到自己竟然把心中所想脱口而出了,连忙补救道:“你为什么要为‘这一代’做这些事?你已经站在聚光灯的最中央了,为什么还要把光分出去?
要知道,很多人哪怕自己兜里有打火机,抽烟的时候还要向别人借火呢?”
张越然说话和她的小说一样,十分善用精巧的比喻,这句话让台下的气氛莫名轻松了不少。大家纷纷从张潮刚刚庞大的话语信息的压力下疏解出来,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张潮道:“要我说实话?因为我觉得太无聊了啊,一直只有我一个人。”
徐知远和张越然都是一愣:“就因为这个?”他们以为张潮又要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来,结果只是这么平平常常的一句。
张潮点点头道:“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复杂。我想这个舞台上多一些人站到聚光灯下,不管是与我同行的,还是向我逆行的,都成。
只要不继续死气沉沉下去,我不介意有人可以把我挤到舞台边上去。”
徐知远笑道:“这好像有点难。”随即像是发现了什么,有些激动地道:“我的解读是,这其实是你生命意识里一次使命感的迸发,你觉得要为这个时代承担点什么,你要带着‘这一代’往前走,不是吗?”
“不是!”张潮斩钉截铁地道:“徐师兄,不要给我上价值!我说了,我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所有的文学创作和媒体传播,出发点都是为了我自己。
至于说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绝大部分不是我的初衷,我也无法预料。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不会否认,但你别想让我负责。”
徐知远、张越然,还有小广场上的听众:“……”这都什么极品渣男的言论。
张潮进一步补充道:“就像我之前说的,历史是条河,滚滚向前、不舍昼夜。不要试图用‘时代’这种历史的‘切片’,来禁锢自己的思维。
有没有我,‘这一代’都会往前走,只不过方向、速度可能与有我不太一样。今后的我,也会和以往的我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生活、去创作。
我只是把已经存在的事实告诉你们,但不想代替你们判断这是好还是坏、是香还是臭,更别提‘带着往前走’我又不是拉车的驴。”
场上又是一阵笑声,此刻大家才完全放松下来,但同时内心的兴奋不减。
他们隐隐约约觉得张潮打开了一扇门,只是这扇门朝哪儿开、怎么进,他们还摸不到。
徐知远想得则深远得多,他意识到张潮今天的发言肯定已经酝酿许久,只是借由这个场合表达了出来,自己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深度的提问,更是成了张潮观点的抓手。
以往他总是习惯把嘉宾的话,用“上价值”的方式,曲解为自己想要向听众或者观众传达的观点。今天完全被张潮强大的控场能力给反客为主了。
这下他知道之前他对话的那些沙龙嘉宾的感受了为什么有人听完他的问题后,就干脆沉默不语。
原来是因为真的很憋屈啊不过这次他觉得自己的憋屈是有价值了,甚至如果能引出张潮更多的“真心话”,他不介意再憋屈点。
奈何时间有限,他只能抓紧将这个沙龙收尾,于是提出了一个很俗常的问题道:“今天这里坐着的几乎都是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作为‘这一代’最闪耀的青年作家,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张潮笑道:“‘忠告’?我有这么暮气沉沉吗?”
徐知远道:“那就是‘经验分享’吧。你认为你人生当中有哪些经验,是值得在场的年轻人借鉴的。”
张潮闻言,“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像书本一样在眼前快速翻动,最后竟然叹了一口气,说道:“如果说有,那就是奉劝大家,不要用‘阅读经验’替换‘社会经验’,不要轻信任何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群体幻觉,不要把来‘单向街’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
在今天,还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真实地描绘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语境下交流层级的扁平化,个人话语权被放大,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文盲,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而体验情感变得异乎寻常的艰难……
做一片顺着水流轻快而下的叶子,可能比做一块沉在水底,很久才翻个身向前的石头,有价值的多。”
张潮说完这番话,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和思索当中。在这一场对话里的张潮,虽然依旧有犀利的一面,但却罕见地流露出了许多温情和善意。
只有张潮自己知道,这场对话只是开始,他心中开始萌发的那个“世界”,还没有被镌刻到理想的版图上。
(万字双更完毕,求月票!)
第294章 《生活大爆炸》,应该这么演!
“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your captain. I hope you've enjoyed your flight with us today. We are now making our final approach to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随着一阵英文播报,张潮掀开了眼罩,睡眼惺忪地看了一眼窗外。此刻飞机已经穿出云层,远远地可以看见洛杉矶的海岸线轮廓了。
他把座位打直,拿起还剩半瓶的苏打水抿了一口,发现气已经跑完了,当白水喝又有点怪味儿,于是又放了下来。
因为是头等舱,所以空姐没有着急过来收毛毯什么的。张潮回头看了一眼,发现黄杰夫、马伯慵、许蕊雅都已经醒了过来,要么在出神地看着舷窗外的景色,要么在窃窃私语。
几人看到张潮以后,都打了下招呼,又各自忙自己的了。
这两周张潮忙坏了,不仅要和“潮汐文化”的众人做各种工作交接,还跑了三场签售,去燕大、燕师大进行了两次座谈会,总算把一些“人情债”给还了。
这次除了马伯慵、许蕊雅之外,黄杰夫也被他带了过来,原因无他美国的次贷危机恶化,金融系统开始出现雪崩了。
在3月份,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随之美股开始大跌
4月份,美国房产成交量暴跌,同比到达历史低位,房价也开始跌跌不休。
这些都促使张潮让黄杰夫前期在美国的投机布局到达了关键时刻,因此需要他来美国控一下盘。张潮给黄杰夫设置的撤出节点是2007年末到2008年初,可以早,不可以晚。
因为到了那时候,就是金融大鳄和国家资本们“魔龙狂舞”的时刻,张潮他们只是资本额小小的投机者,没必要在火中取栗。
届时无论是张潮这个出资者,还是黄杰夫这个操盘者,或者是他在美国找的几个合作者,应该都能获得足够丰厚的回报。
张潮一边想着,一边稍微收拾了一下东西,刚把眼罩、耳机、笔记本装回包里,就感觉飞机震动了一下,说明飞机已经开始进入机场空域,准备开始降落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张潮一行四人已经通过安检,拿到了自己的行李,并且找到了接机的人,这次是“20世纪福克斯”安排的。
张潮现在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个有价值的作家,而且还是剧集项目的合作者,重视程度自然不同。
不过这次接机的车却没有朝着酒店比较集中的市中心或者好莱坞方向开,而是直奔着帕萨迪纳而去,不到1个小时,就进入了一处安静的社区,然后停在一处独立屋前。
马伯慵和许蕊雅一脸懵圈地下了车,看着眼前这栋上下两层、带有前后花园和一个车库的大房子,问道:“这是……?”
黄杰夫有些得意地道:“最近刚刚买的,算是咱们的人以后来美国的一个落脚点。哦,纽约那边也有,不过是高层公寓。”
马伯慵迟疑道:“最近美国房价不是跌的厉害吗?”
张潮一拍他的肩膀,道:“放心,杰夫买的肯定不会亏。我们先进去看看吧。”
房子是标准的美式大House,客厅、餐厅、厨房、洗衣房、观影厅等功能间一应俱全,还有2间书房和4个卧室。所有家具和日常用品都配齐了。
就连车库里都停着两辆车,一辆朴朴素素的丰田凯美瑞,和一辆六座的商务车。
四人都有正事要办,各自选了房间,放好行李,洗漱以后,就分头出发黄杰夫奔向市中心,要和投资伙伴见面;张潮则带着剩下二人,直奔好莱坞而去。
今天下午4点,就是查克洛尔制作的这部还未确定名称的剧集的试播集内部试看环节,特地掐着张潮来洛杉矶的时间点放的。
待三人来到查克洛尔制片公司的办公室时,两名编剧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两个主演约翰尼盖尔克奇、吉姆帕森斯,以及福克斯电视网的两个高层已经在此等候了。
简单寒暄以后,张潮等人就跟着查克洛尔来到了制片公司的小放映室,这里只有10个座位和一个150寸左右的小银幕。
等几人坐定,放映室里的灯光就暗了下来,一束光打到幕布上,没有片头、没有音乐,剧集就这么开始了
【第一个镜头是一条走廊的拐角处,走来一高一矮两个年轻人,高个子穿着漫画“闪电侠”主题T恤、短袖套在长袖外面,跌跌不休地说着“双缝实验”的相关内容。
矮个子年轻人一头卷发、戴着眼镜,夹克里面叠穿着帽衫和T恤,愁眉苦脸地听完高个子对“双缝实验”的描述以后,问了一句:“好吧,这有什么用?”
高个子道:“我认为这可以用在T恤上!”
(第一阵笑声)】
张潮看到这个开头,与记忆中的基本完全一样,才放下心来。这说明自己和福克斯的介入,并没有让两个编剧改变方向,《生活大爆炸》还是按照原来的模样被拍了出来。
但是马伯慵和许蕊雅都没有笑出来,两个人都有些不太明白“双缝实验”用在T恤上这件事有什么好笑的。
而说出本剧第一个“笑点”的“谢尔顿”扮演者吉姆帕森斯,此刻没有听到其他人的笑声,不免有些紧张。这是他闯荡好莱坞以来,接到的第一个主角,如果剧集不能被正式订购,意味着他的一切都要回到原点。
而饰演“莱纳德”的约翰尼盖尔克奇则淡定得多,他之前已经有过不少演出机会,算是好莱坞小有名气的配角。
【两人走进一间办公室,里面一个黑人大妈看都不看他们,专心致志地在做手上的拼词游戏。
矮个子等的不耐烦了,上前看了两眼,就说道:“横1是‘爱琴海’,竖6是‘纳博科夫’……”
(第二阵笑声)
被打扰了兴致的黑人大妈无奈地放下本子,看着两人道:“需要我帮忙吗?”
矮个子尴尬地道:“是的。请问这里是高智商米青子库吗?”
黑人大妈一脸无语地道:“如果连这还要问,也许你不该来这里。”、
(一阵爆笑)】
放映室里,也响起了一阵轻笑声,这部剧其中一个主角的名字“谢尔顿”正式出现了。因为有来自中国的金主观影,所以制片公司贴心地进行了翻译。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许蕊雅和有留学经历的马伯慵自然不需要,但是“谢尔顿”的台词中包含太多口语中不太常用的长单词,所以张潮还是要看一下。
两人低声讨论了一下,至少在这开头部分,并没有出现吸引他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