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61节

  封面赫然是孙云霄的靓照,和“如何教育孩子”几个大字。

  孙云霄看到以后又想发作,但是最终只是挥了挥手,让小伙子出去,他自己要一个人静一静,现在他已经顾不上自己媳妇旅游公司的夏令营门票能卖几张了。

  还有,最让他感到恐怖的一点是,张潮怎么知道“补助”的事?虽然夏令营和“补助”无关,但是确实有人找他谈过这事……

  张潮的语言上爽了一把之后,心态终于平稳下来,恢复了淡定的神情,对肖亚娟道:“不好意思打断你了,你继续说。”

  肖亚娟也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是她第二次专访张潮,但面对“战斗状态”的张潮还是第一次,难免被这个年轻人的咄咄逼人给惊到了。

  等张潮重新把话头抛还给她,她才道:“刚刚你说‘日本80后这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有点像是一句气话,还是你真心就这么觉得?”

  张潮道:“当然不是气话,我就是这么觉得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叫‘昭和男儿,平成宅废’?”

  肖亚娟道:“在网络上看到过,但是没有深入了解。”

  张潮道:“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培养出来的男性都是‘男子汉’,而平成时代(1989~)培养出来的都是‘宅男’‘废物’。

  这描述的是日本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特质,他们不关心恢弘的时代命题,没有努力奋斗的欲望,不结婚,不买房,只喜欢宅在家里。

  这个词到底是日本人自己提出来的,还是中国网民的戏谑之作,我没有考证过。但是大家可能都误解了这两者,以为‘昭和男儿’和‘平成宅废’是对立概念。”

  肖亚娟惊讶道:“难道不是吗?一个是‘男儿’,一个是‘废物’。”

  张潮摇摇头道:“其实‘废物’恰恰是‘男儿’的延续。没有那些‘男儿’造就的畸形的社会文化,何至于让一代人都走向‘宅’和‘废’的道路?

  在日本的人群观念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就应当‘成长’为某种固定的样子。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类似的倾向,但是日本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显得格外刻板一些。

  例如孙教授眼里‘完美无缺’的日本小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礼貌恭敬……每天上校车前要在路边一鞠躬,放学回家戴着统一的帽子、背着一样的书包,过马路也要给让行的车辆一鞠躬,可可爱爱、绝不搞怪。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小学生,怎么长大以后就创造出了亚洲最叛逆的流行文化,和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情色产业呢?”

  肖亚娟道:“所以,所以你认为儿童时代的‘完美’,不代表成长不会出问题?”

  张潮点点头道:“儿童一方面是最容易受到引导的,但‘容易引导’的另一面,就是‘容易被压抑’。在《夏令营里的较量》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些端倪。里面很多日本小学生的‘吃苦’,都已经违背了人类本能了。

  弹簧原理我们都清楚,压得越深、反弹越厉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很多悖离传统观念和秩序的艺术家,无论名气多大,都游离在主流认可之外。

  即使如村上春树,也被认为是一个‘太过美国化’的作家而被日本的主流文坛排斥。其实无非就是他不爱用日本文学传统的手法和审美,也不爱刻画日本的亚文化人群而已。

  所以‘无法成为其他人所预期的那个人’,是纠结在许多日本人心中的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当然,我是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未必能得到他们自己的认可。

  当‘昭和男儿’们塑造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完美社会和崇高秩序给下一代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平成宅废’的诞生。”

  肖亚娟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呢?”

  张潮坦然道:“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不少在童年时代挨过饿,基本的温饱都只能勉强保障,更别提优秀的教育条件。

  而像我这样生活在县城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对‘现代文明’也认识浅薄。你知道小时候我妈让我看《夏令营里的较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

  肖亚娟:“是什么?”

  张潮笑道:“我的第一反应是‘夏令营是什么’。”

  一句话又逗得众人笑了起来。许多与张潮同龄的观众都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经历,发现都有类似的体验。

  张潮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可以再往上数一代人的童年经历太参差了,所以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以后,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用胡适的一句诗形容就是‘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但是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被那么统一的社会文化塑造过,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注定会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来。

  所以我对孙云霄教授的反感,不是因为他说日本的儿童教育有多好,而是因为他所谓的‘好孩子’实在太整齐了。无论他用多少美好的语言来包装,都不能改变他的教育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

  只不过,孩子们要应的‘试’,从学校出的考卷,变成他理想中的社会规范而已。”

  ……

  张潮回答完这个问题后,采访很快就结束了。这次采访是张潮第一次谈及他对教育的看法,带给人的震撼却不亚于哪一次他谈文学。

  倒不是他的理论有多精深,观点有多新奇,而是他谈论的内容都有着比较坚实的社会观察基础,这就让不少人深思了。

  尤其是他对外国教育的看法,说不戴滤镜都轻了,简直是戴了逆向滤镜。在张潮之前,抛开历史恩怨不谈,日本在国人心目中简直是完美国度

  科技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国民素质高,礼貌到甚至过了头……尤其是GDP,2006日本GDP总额4.60万亿美元,中国是2.75万亿美元,人均更是差出一个数量级。

  向美国、向日本、向德国、向新加坡……学习,并且认为“年轻一代”素质被发达国家拉开更远的悲观论调,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流。

  张潮却敢逆版本地喊出“日本80后这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顿时让很多人年都不想过了,只想投身到这舆论大潮当中。

  「张潮说的对,孩子们已经站起来了,大人们还跪着!你们就是跪着的那些人!」

  「张潮就是在煽动民族情绪。吹牛之前先看看人家的现代化水平不说别的,美国、日本再小的便利店都能刷信用卡,多方便。中国做得到吗?」

  「美国人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吹牛谁不会,你倒是做一个啊?」

  「张潮自己不也要靠日本人帮他做动画片,牛逼他自己做一个啊!」

  「从学习到创造是有过程的,日本不也是从美国学的动画技术?它用了多少年才赶上?」

  ……

  众人在网络上炒得不亦乐乎,最煎熬的就是孙云霄。

  作为这次争论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舆论上无论同意张潮还是反对张潮,几乎一边倒对他进行了鞭挞。虽然他一再澄清,自己和张潮只是观点分歧,与利益无关。

  但是没人相信啊!

  尤其是张潮那句“孙教授对日本的深厚感情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孙云霄每次看见都要破大防。

  更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太太那边。旅行社不得不站出来表示,“日本研学夏令营”活动属于正常的经营行为,目的是促进中日少年儿童相互了解,不存在私相授受的情况。

  但是为了平息舆论,旅行社也不得不先让孙云霄的太太先放个长假,避避风头。

  这下孙大教授连在家里都不安生了,每天面对的都是怒火中烧的老婆……

  张潮作为漩涡的中心,反而是最安静的。他谢绝了一切后续采访和约稿,专专心心、安安静静地陪着父母,在家里过了一个清净年。

  贴春联、杀鸡鸭、卤猪脚、做年夜饭、守夜、放鞭炮……

  张潮几乎把前几年没来得及陪父母做的事情,都足额足量的补上了。就连他原先最腻歪的“走亲戚”,这次都服服帖帖、毕恭毕敬的走完了。

  尤其是他封的大红包,足以让收到的孩子们完成不少梦想前提是没被爹妈收去“存起来”。

  办完这一切,正月初六的下午,难得天气晴朗,张潮就这么和父母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了南方特有的湿冷,让人忍不住要慵懒下去。

  抬头望去,天空是一片淡蓝色,只偶尔有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过。

  张卫国喝了一口茶,舒适地躺回摇椅里,随口问道:“你什么时候走?”

  张潮也瘫在躺椅里,想了一下才答道:“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办的事,不着急。”

  母亲好奇道:“怎么,你这几年不都有一堆事要忙吗?”

  张潮伸了个懒腰道:“我决定了,以后我不找事,都让事来找我。”

  母亲没太听懂,父亲张卫国却有点懂了,问道:“你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潮点点头道:“现在的我,除了创作以外,再主动找什么事,那就真的做不了我自己了。别人给我找的事,就已经够忙不过来啦……”

  张卫国笑道:“你的意思是‘不找事,也不怕事’?”

  张潮道:“不管好事坏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什么好怕的!”说罢一蹬腿就要起身挥斥方遒一下,结果躺椅表示不同意,靠背直接躺平,让张潮来了个后空翻……

  ……

  “兵来将挡要是女将呢?”

  正月初八,张潮上QQ的时候,收到了一个链接。

  打开来,是发表在门户网站上的文章,标题是:《为父亲鸣冤来自一个女儿的公开信》。

  文章落款是“孙然”,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孙云霄的女儿。

  通篇回顾了自己父亲在促进中日青少年和儿童交流上做的贡献,尤其是让更多中国家长、中国青少年认识到了日本教育的可取之处。

  自己作为女儿,受到父亲影响,不仅坚持要在国内就读有日语课程的中学,而且跟随父亲多次前往日本交流、考察,也参加了日本方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和日本学生一起登山。

  她现在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驻日本的记者,从事就是促进两国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事业。

  她对中国、日本青少年的看法,就没有父亲那么极端,认为在中国青少年在努力学习、团结互助、活泼开朗、做家务劳动等方面较强,日本青少年则在独立性、责任心、节俭环保、体育煅练、文明礼貌方面较强,各有优劣长短。

  父亲之所以会把日本教育和日本青少年捧得很高,一方面是有“时代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国青少年能取长补短,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怎么就被张潮形容成自卑,甚至某种阴谋了呢?

  文章写道:

  「张潮的言论,伤害的不仅是父亲的形象和我们一家人的感情,也伤害了两国青少年交流的真挚友谊,伤害了所有为此做出努力的人们,甚至可以说让两国关系倒退了!」

  「我的父亲一生都在教育领域耕耘,尤其在家庭教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建树,促进了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革新,让很多家长更懂得怎么爱孩子、怎么教育孩子,这是不容抹杀的!」

  「张潮在采访中对教育言之凿凿,似乎胸有成竹。请问他除了对我那个兢兢业业为教育奉献一生的老父亲大肆攻击以外,能为教育做任何贡献吗?」

  「作为女儿,我要为我的父亲鸣冤,要为我的家庭鸣冤,要为两国友好的事业鸣冤!」

  「张潮,这世间不容你这样的投机者和诡辩者横行!」

  张潮仔细看了一遍文章,不禁哑然失笑。这位姓孙的记者应该比自己大个几岁,也算是同龄人了。和亲爹站在一条战线上,倒是可以理解,尤其是面对张潮,态度还这么坚决、激烈,也可以入选“新二十四孝”了。

  只是前一阵刚看过这姑娘18岁时写的去日本访问考察经历的文章,张潮心里是一点也同情不起来。

  那篇文章里,孙然提到了日本的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专座,即使没人坐着,也没有日本的健全人、年轻人会去坐,素质很高。

  但这都没啥,关键是她的文章里后来提到“头一次我们也没有坐,第二次非常非常累了,看见车上一个人也没有,偷偷的坐在那儿,当时还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张潮不禁感叹撒谎顾头不顾腚原来也能遗传。既然“车上一个人也没有”,那说明都是空座,为什么还要“偷偷”去坐“老弱病残孕”专座呢?

  难道日本还有只有“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公交或者地铁?

  为了表现中国青少年的素质不如日本青少年,她也算是“以身入局”了吧?

  这种对“脸面”的轻视态度,让张潮也是佩服,于是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网页什么时候可以上线?好,尽快完善,争取开学后大家都能看到!”

  说完挂了电话,想到自己后续的计划,内心还真有点同情起孙云霄和孙然父女来……

  (这……算三章合一了吧)

第270章 我们上学的路

  这是开学的第一天。

  早上5点半,天才蒙蒙亮。树林里子还不时传来夜枭的呜咽声;草叶上露珠才刚滑到叶尖,堪堪悬住;就连村里的大公鸡也识趣地趴在窝里,等待气温再暖和一些。

  什雷村的三年级小学生韦恩泽已经穿好了棉衣、背上了书包,牵着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妹妹,准备出发了。

  老师说今天上课前要举行开学仪式,他想早点到,这样就可以帮老师打扫一下教室,说不定还能争取到当升旗手的机会。

  刚走到村口,就看到村长和一个脖子上挂着大大的相机的年轻人站在那里,似乎早就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村长领着年轻人向他们介绍道:“这是李兆叔叔,也是个作家,今天他会跟着你们一起上学。”

  韦恩泽听到“作家”眼睛亮了起来,仔细打量眼前的年轻人。他留着长发、戴着黑框眼镜,脸色也白皙得多,一点也不像那个人。

  韦恩泽有些失望。他有些想那个爱讲故事、能骑猪的哥哥了。

  李兆蹲下身来,温和地对韦恩泽道:“是张潮让我来的哦!”

  听到是张潮让他来的,韦恩泽高兴起来,但又有些疑惑地问道:“要一直跟到学校吗?”

  李兆点点头。韦恩泽道:“那你跟上了,路上不好走,你要注意哦!”

  李兆潇洒地一甩长发,道:“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还怕这点路?”

首节上一节161/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