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9节

第267章 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腊月二十六,就在张潮一家人揣着60万,在福海市区看房的时候,孙云霄的专访也登上了《新燕京报》的专栏,标题是《“应试教育”的流毒,正通过血缘传播?》

  【问:“孙教授,您认为张潮背叛了素质教育,是源自其家庭的影响,是什么促使你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答:“这里我要更正一下说法,说张潮背叛了素质教育并不准确。从他父亲最近要出的这本作文辅导书,还有他一直以来的言行,可以证明张潮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认可的也是应试教育。

  他的父亲,把对应试教育的崇拜刻进了他的骨子里,所以他才会说出‘坚决站在应试教育这一边’这种话。但是他又凭借写作才能获得了顶级学府的破格录取,走的恰恰是素质教育之路。

  所以更准确地讲,张潮自己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投机者’,吃完饭就砸锅。他有什么资格斥责别人是投机者呢?”】

  【问:“所以您觉得对青少年来说,张潮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榜样是吗?”】

  【答:“当然不是。张潮是一个用‘素质教育’的外皮包装起来的‘应试教育’信徒,不能代表中国青少年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

  他父亲出那本作文辅导书,虽然还没有发售,没有看过具体内容。但是大体不会脱离市面上作文辅导书的套路,就是教孩子们怎么应试,怎么用一些套路去博取阅卷者的欢心。

  张潮成为了作家,他父亲却还在教其他孩子应试。我不好说这种行为算不算‘虚伪’,但肯定不够真诚。】

  【问:“哦?看来您不建议家长和学生购买这本《我教儿子写作文》?”】

  【答:“我当然不会这么建议,这要交给市场来决定。但我觉得家长和孩子都要想清楚一点,看作家的父亲介绍的教育经验,是不会让自己成为作家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又学了一套僵化的写作套路在脑子里,对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写作素质,一点作用都没有。”】

  ……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那篇发表于1993年的报告文学《夏令营里的较量》,在刊发的时候有一个让人侧目的按语‘日本人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请问这是您的观点吗?如果是的话,您现在是这个观点吗?】

  【答:首先我要澄清一点,这句按语不是我的观点,也不是《夏令营里的较量》要表达的观点。我主要想通过这篇报告文学传达对中国孩子素质的担忧。

  想不到10多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追捧鼓吹‘应试教育’的所谓青年偶像。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担忧。】

  ……

  整篇专访有关张潮父子的内容其实占比不多,却是最引人关注的一部分,甚至被提炼成了标题。

  虽然专访不在「深度报道」专栏里,但是「深度报道部」的李烈还是知道了此事,并且向报社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即使之前和张潮闹过不愉快,可没必要这么往死里得罪。

  不过领导给出的答案是冷冰冰的几个字:“做好你自己份内的事就好了。”

  李烈也只能无奈地收声。

  张潮接到从燕京打来的提醒电话的时候,已经陪着父母看了三套房了。这个时代大家买房还没有那么多理论指导,父母是看到哪套都觉得挺好。

  要知道,2007年就连“学区房”的概念都才刚刚开始成型。

  虽然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就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但是那时候商品房都还不成熟,人口和工作的流动性也没有那么大,所以不太谈得上“学区房”规划。

  到了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调了“就近入学”的原则,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才赫然发现原来房子与孩子的教育关系竟然这么紧密。

  也就从去年开始,“学区房”才成为买房的焦点因素,但也只是在中大型城市才这样。

  长福县是个小县,县城拢共也就3个中学,初中阶段教学质量差异不大,高中又是凭考试成绩入学,所以普遍没有“学区房”概念。

  张潮作为“过来人”,既然怂恿父母买房,自然要把这事办得妥当一点。所以拉着二老多看了几套房子。

  最后确定在一个叫做“鼓楼庭苑”的新盘买房。这个楼盘再过2个月就要开盘了,现在正处于预售阶段。全盘都是10层以下的小高层,户型从80平到140平不等,单价平均在5500元左右。

  就是不太安静,旁边就是鼓楼大街商圈,车流量、人流量都大。在售楼处里,都能听到外面的人声、车声。对于常年居住在小县城的张潮父母来说,有些吵闹了。

  他们不太理解张潮怎么这么中意这里的房子。

  张潮耐心地拿着地图,以小区为中心,画了一个圆圈,告诉父母这个小区周边集中了鼓楼小学、省机关幼儿园、福海一中等多所省内有名的学校,顺利的话,孩子可以住在这里一路读到高中,甚至都不用住校。

  所以张潮找人了解了这个小区将来的学区划片以后,就拍板要这里的房了,然后和父母强调道:“以后你们自己出来买房,重要的事情就三件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就是位置!位置!位置!

  首先考察学区,附近划片的中小学是哪些;其次看交通,去市里主要的单位、公司聚集区方不方便;第三看周边有没有大型的超市、商场这些。”

  见父母还是有些不理解,张潮进一步解释道:“不能用‘自己住’的想法来买。要‘自己住’,当然选环境好、周边安静的地方,最好出门就能到江滨公园散步。因为我这情况,你们也不需要考虑孙子的学校问题了。

  所以必须用‘租客住’的心理去买。租客里面最稳定的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特别是家庭租客。就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自己上班近点,日常生活方便点……”

  说了半天,张潮父母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们俩倒也不是笨,而是这种思维和他们过往的生活经验相差太远,同时现在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正处于怎样一个房地产狂飙突进、野蛮生长、长达15年的超级周期里。

  房地产广告甚至成了逐渐没落的纸媒,最大的广告收入来源。

  原来还在旁边殷勤介绍的售楼小姐,完全被张潮喧宾夺主了,她也不知道眼前这个家庭怎么这么奇怪,做主的竟然是看起来还“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儿子。

  好不容易等张潮说完,她连忙道:“目前我们在售的户型有89平米的三口之家宜居房,有102平米的三代同堂房,还有118平米的尊享房,138平米的……”

  还没有说完,张潮就打断了,问道:“要是我们一口气买两套,有没有折扣?”

  话说完,就连他父母都惊了,连忙把张潮拉到一边,悄悄地道:“怎么又买两套了?我们手头这60万也不够啊。”

  张潮道:“出租的话,89平的三室一厅小户型最容易租出去,这里位置这么好,干脆买两套好了。他们现在是预售,又不收全款。等过2个月正式开盘,老爸的第二笔版税也差不多到账了。

  加上之前给你们的20万,是不是还没有怎么花?不够的话拿出来凑一下,肯定就够了!”

  这么一说,张潮父母才放下心来。

  张潮又把他们拉回了售楼小姐面前,道:“两套89平的三口之家宜居户型,全款,可以先付定金,剩下等交房那天再付。你这里能申请到多少优惠?”

  售楼小姐看着斩钉截铁的张潮,才明白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家庭,原来经济实力这么深不可测,而且最有底气、最能做主的,正是眼前这个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伙子,顿时眼神都有点迷醉了……

  等到签完约,交了钱,张潮一家三口才离开“鼓楼庭苑”的售楼处。

  张卫国拍拍装着合同和附赠的好几张购物卡的公文包,仍然有些不真实的感觉,问道:“这,这几十万就这么花出去了?”

  张潮点点头道:“教育出版社小气了点。老爸这本书肯定大卖,他们直接预付100万版税都不吃亏。要是刚刚有100万,那就可以直接买4套了。”

  母亲拍了一下他的胳膊,嗔道:“4套房?吓死人了!买那么多房子干嘛?到时候装修也一大笔。”

  张潮道:“装修你们就别多管,简约、朴素、大方,水电、五金装好点,省得整天修。到时候租金按市场价便宜个200、300,很好租的。

  最重要的是稳定,不折腾……”

  三人絮絮叨叨说了一会儿,终于过来一辆出租车,张潮伸手拦了下来。三人钻进车里,司机师傅问道:“老板,去哪里?”

  张卫国下意识道:“去长福……”没说完就被儿子拦住了。

  张潮道:“师傅,聚春园。”

  父母都是一愣,母亲问道:“去那儿干嘛?”

  张潮道:“现在回去12点了,做也来不及,还不如找个饭店。咱们就去聚春园尝尝鲜。师傅,聚春园,走吧。”

  的士司机比了个“OK”的手势,红色的小车就开往福海最有名的老酒楼、传说中“佛跳墙”的发源地聚春园而去。

  父母也沉默下来,似乎忽然明白了儿子最近带着他们买房子、吃酒楼的心意。

  随着张潮踏上了文学道路,名气越来越大,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过去两年,张潮只有趁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家呆个几天,然后又匆匆离去。

  燕京、上海、香港、西安……国内的城市跑不够,他还要去日本、去美国。很多时候,作为父母,也都是从电视里、报纸上才知道儿子的行踪。

  这固然有对儿子成就的骄傲、欣慰,但何尝没有失落和担忧呢?

  别人家的孩子,19、20来岁,还在读大学,至少每年寒暑假还能回家陪陪父母。就算工作了,由于福海经济不算差,所以大部分也是回来找工作、结婚生子。

  想见父母、或者父母想见的时候,随时都能见上。

  但是张潮不一样,从2004年高考后,匆匆踏上去往燕京的飞机以后,他的生活轨迹就和家里渐行渐远。

  这一次张潮从贵州直接回了长福家里,一呆就是一个月,是2年多来一家人最悠长的团聚时光。张潮似乎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极力地弥补过往2年陪伴的缺失。

  无论是卖力地给父亲卖书,还是带着父母买房,又或者像现在这样一家人一起去吃大酒楼……张潮嘴上不说,但心意都在行动里了。

  不一会儿,车就到了聚春园。2007年的聚春园还没有翻修过,对比其他“中华老字号”,显得有些陈旧落伍了。但是门口“聚多冠盖,春满壶觞”的对联,还是向络绎不绝的食客亮出其辉煌的历史。

  临近春节,正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包厢肯定是没有了,张潮一行三人只好在大厅找了个位置。

  来这里,必点的自然是佛跳墙,其他几个热菜则是爆炒双脆、煎糟鳗鱼、荔枝肉……张潮还想再点,却被母亲打断了:“这几个就吃不下了,别点了。”

  张潮这才把菜单递还给服务员。张卫国看着儿子,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说话,只是拍拍张潮的手。

  吃饭中途,张潮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以后脸色不是特别好看。张卫国有些担心,问道:“出什么事了?”

  张潮摇摇头道:“小事。”剩下就没有多说,张卫国也没有追问。

  张潮其实是接到了省台记者肖亚娟的电话,问他有没有看到最新的《新燕京报》,上面有与他相关的专访。

  张潮大半天都忙着陪父母买房子,自然没有看到,于是肖亚娟就把大概内容转述了一下。张潮一听到对方把话题牵扯到自己的父亲,本来挺云淡风轻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塞了管火药。

  所以等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张潮的脸色才有些不好看。但是现在最要紧的是陪好父母,其他的事都要往后放。所以很快又谈笑风生起来。

  这期间,在大厅的张潮还被同样来就餐的忠实读者发现了,和对方合了影、签了名,但是坚决拒绝了对方为自己买单的做法。

  1个小时后,一家人酒足饭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聚春园饭店。

  张卫国感叹道:“不愧是‘佛跳墙’发源地,这一盅的味道真是绝了。”

  母亲还是一样节俭,嘟囔道:“不是和咱们县的‘坛烧八味’差不多么?就是加了鲍鱼、海参、鱼翅这些东西。”

  张潮忽然笑道:“要不然它怎么老在美食电影当‘反派’呢?”

  父母不明所以,张潮大概解释了一下道:“就是因为佛跳墙太豪华、太美味了,所以好多美食主题的影视剧,在最后的决斗阶段,大反派都想通过做佛跳墙来取得胜利。

  最后呢,往往被主角一道特别简单、特别家常的菜打败,然后每个人都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表示这怎么可能。但尝过主角的这道家常菜以后,又觉得是合情合理的。

  像周星驰的《食神》就是这样。佛跳墙比不过一碗加了叉烧和煎蛋的‘黯然销魂饭’。”

  父母都很奇怪张潮为什么突然说这么多。

  张潮忽然笑着问父亲道:“老爸,你觉得我是佛跳墙,还是家常菜?”

  张卫国一愣,思索了片刻,回答道:“佛跳墙也罢,家常菜也好,关键是有人愿意吃,觉得好。至于价值的高低……你还记得鲁迅的《拿来主义》吗?”

  张潮点点头。

  张卫国继续道:“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所以别说是家常菜了,就算是鸦片,只要用对了地方,那也是一味好药材。”

  张潮“嗯”了一声。这时候,出租车来了,张潮把父母送上了车,自己却没有上车,而是说:“我去省台一趟,你们先回去。我办完事就回,大概今天晚上;也有可能是明天。”

  父母知道张潮肯定遇到事了,没有多说,只是嘱咐他早点回家。

  一直到吃晚饭,他们也没有等到张潮回家但是却在电视里看到了张潮的身影。

  只见他一身休闲装,坐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道:“……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提醒一下广大的家长和同学即将上市的这本《我教儿子写作文》,已经被‘素质教育’专家孙云霄亲口认证为很能应对语文考试作文的一本书,学了里面的技巧,相信作文拿个高分,不成问题!”

  张卫国都呆了,这是咋回事?

  只听儿子继续道:“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用那句话还给孙云霄‘日本80后这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第268章 孩子已经站起来了,大人们还跪着

  由于是从半截看起的,张卫国不知道之前主持人问的两个问题是什么,但是大概也推断出是因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这事,不禁焦急道:“他不是说过不纠结这事儿了吗?他这一回应,就掉进陷阱了啊!”

  张潮母亲拍了一下自己老公,道:“你先听儿子说什么。”

  夫妻二人这才静下心来,认真看儿子讲了什么

  “孙云霄教授喜欢把‘素质教育’放在嘴边,尤其是喜欢把日本对儿童的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典范进行宣传。我倒觉得‘推广日式教育第一人’这个头衔更适合他。”

  “来了来了……”坐在张潮对面的肖亚娟内心一阵兴奋,那个熟悉的张潮要来了,但是表面上她还是要维持一种公平的态度,所以还是很冷静地问道:“看来你并不同意把‘素质教育’和‘日式教育’划等号。”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不能划等号,虽然孙教授一直想让两者划等号。我们从他的成名大作《夏令营里的较量》可以看到,他推崇的儿童的高级素质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吃苦’。

  日本小孩能背20公斤的包,一天走50公里,甚至还放话要走100公里。病了也要走,累吐了也要走主打一个人均阿童木,安上喷气筒就能飞那种。”

  一番话说得现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都笑了,但张潮却无比认真,对着镜头继续问道:“今天我们看这些数字为什么觉得荒谬、觉得可笑?”

首节上一节159/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