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看着眼前潮水一样涌入影院的观众,心里知道《你的名字》票房肯定差不了。
他现在是在日本,《你的名字》的首映式。这么短时间就又来一趟,不仅是为了逃一下剪辑“三晋风流”专题片的苦差,也是因为首映场的最后,有一个特别的仪式。
新海城目前还是个“准新人监督”,所以首映式并没有弄得特别盛大,就是在新宿国际影城外面弄了一个不大的展台,然后电影的制作团队在上面亮亮相。
张潮作为原著作者和投资人之一,排在新海城和角川历彦后面,第三个上台。而他的出现,也给首映式带来了第一个高潮。
因为不少来买票的观影者,都是原著的书迷,对于张潮这个“异域风情”的作者,自然充满了好奇心。
张潮这两年篮球打得少了,身上放了点肉,但是配合他那1米8的身高和宽大的骨架,把之前在美国公款报销的定制西装撑得满满当当,颇有点英武逼人的压迫感。
日本书迷哪见过这么一号不戴眼镜、不驼背、体型正常,走路虎虎生风,表情顾盼自若,毫无本国卑谦姿态的作家,顿时眼睛都直了。
特别是女书迷,当场就又尖叫起来,用假名发音喊着“张潮”,希望他能注意到自己。只恨手上没有应援的荧光棒,不然一定砸几支上去。
张潮倒不是不想礼貌性地看看自己的热情书迷,但一个回眸就看到了一群O型粗腿的矮萝卜,大张着长满“八重”的嘴巴,朝自己大喊大叫,顿时吓得一激灵,不敢再细看第二眼。
心想日本的审美还真奇葩“八重”主要因为日本喂养小孩的食物太精细绵软,导致许多人的下颌和牙床发育不良,牙齿挤到一块去形成的多重牙。
这本来是一种生理畸形,应该通过加大宣传、改变观念来改善,但是日本人的选择是,把“八重”美化成一种可爱的象征。以至于有女艺人为了显得“卡哇伊”,特地去整形医院把牙齿整成“八重”。
就连日本的大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曾在自己的随笔中写过:“不自觉中渐渐的对自己并不怎么整洁的八重齿产生了怜爱之心。”
这种全民自下而上式的自我催眠,也算是民族特征之一了吧!
张潮一边想着,一边配合着工作人员走流程,在台上亮相、挥手、合影,然后与所有主创一同进入了影城的主影厅,坐到了第一排的位置。
不到10分钟,能容纳300个观众的影厅就座无虚席了。灯光暗下,银幕亮起,《你的名字》正式开启了放映之旅。
很快,新海城特有的画面美学风格就让现场开始响起了惊呼声。在这个时代,日本绝大部分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审美都停留在两极
一种是以日本动画赖以成就辉煌的赛璐珞技术,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独有的画面风格。宫崎骏那种坚持纯手绘的动画理念,更像是制作艺术品而不是商品,其实很小众,因为太贵了。
张潮心目中赛璐珞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是《吸血鬼猎人D》。上美厂的《宝莲灯》也是用赛璐珞技术完成的。
第二种就是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始的3D动画,除了早期设计阶段,几乎不需要画师,完全在电脑上完成动画的制作过程。
近年来多次创下票房奇迹的《怪物史瑞克》《冰河世纪》都是其中的代表作。3D动画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表现好莱坞对动画的审美:夸张、疯狂,极致的变形。
而新海城这个“新人监督”似乎走出了第三条路。
《你的名字》中的人物还是走传统的手绘风,但是背景却精美绝伦、细节拉满,简直像是将现实世界用电脑渲染了一下就放进了动画里。
但妙就妙在新海城并没有简单地复刻现实场景,而是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绘,尤其是重制了所有材料的质感和光影,让画面不仅真实、细腻,却又干净、纯粹,产生了一种近乎梦幻的视觉享受。
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在他的操作下,近乎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尤其是他特别使用“天空”来加强画面的深度。在《你的名字》观影过程中,那清澈悠远的天空、明亮温和的光线、灿烂多变的太阳,让现场的惊呼声就没有断过。
因为这样的场景表现,最能勾起人们对故乡、对家、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而《你的名字》的故事风格又完全契合了新海城的叙事偏好,所以虽然这时候的他还没有《秒速五厘米》等作品的积淀,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与张潮印象里几乎一致。
看到一半,张潮忍不住用英语对身边的新海城说了一句:“你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
受宠若惊的新海城连忙低声致谢。
张潮笑着问道:“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来中国参加中国版的首映?”
新海城惊喜地道:“我可以吗?什么时间?”
张潮道:“《你的名字》已经确定引进了,你是导演,能来最好。时间大概在1个月后,我让同事联系你。”
新海城兴奋地点点头,同意了。
两人不再说话,继续观影。
100分钟的电影在大家充满惊喜、悬念和温暖的观影体验中,不知不觉播放完了。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时,所有观众都还沉浸在影片结尾主人公在长长的台阶上,交错回身,说出“你的名是……?”的感动中。
短暂的沉默后,影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整整持续1分多钟才停歇。这对于含蓄的日本人来说,已经算是难得的致敬了。
就在大家以为灯光要亮起,主创们要上台接受采访的时候,刚刚走完字幕的银幕却没有暗下来,而是闪现出一个倒计时
10、9、8、7……
等到倒计时结束,银幕中出现了观众们刚刚看过、还很熟悉的新海城风格的天空和白云;
然后镜头慢慢往下,一座十分陌生的高塔出现在眼前,紧接着是看起来和日本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摩天大楼……
等到主人公“龙”说出中文的那一刻,现成的观众才恍然大悟
原来《你的名字》还套拍了一个“中国版”,这是预告片!大家的好奇心又被调动了起来,画面中的异国场景同样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哇,好美。原来中国也有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古代建筑!”
“不愧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呢!”
“中国也这么发达吗?这些高楼大厦都是在中国取景的吗?”
“《你的名字》本来就是中国作者写的中国故事啊,你们都忘了吗?”
“其实这部才是‘原版’,我们刚刚看的是特供日本的版本吧?”
“好美啊!这里是哪里?好想去!”
……
影厅里到处是影迷们热情的讨论,几乎所有人都对这部“原版”《你的名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预告片时长不过2分钟,等“中国首映时间9月30日”的字样出现时,观众席上还响起了意犹未尽的“诶”声。
这时候影厅的灯光才全部亮起来,主创人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后转身挥手,再次享受了一次观众们的热情掌声。
工作人员趁此间隙,在台上摆了5张单人沙发和1个小桌子,然后邀请包括张潮在内的几个主创人员上台接受记者和影迷的提问。
现场当然给张潮配了一个翻译,但是并没有翻译新海城他们的问答内容,所以在前面一段时间,张潮完全是“鸭母听雷公,轰隆隆不知道说什么”(家乡俚谚),差点睡着。
等了十几分钟,终于有记者提问他了,张潮才赶紧打起精神
“请问张潮桑,作为原作者,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新海城监督这样的新人?对于目前的动画版,你是否感到满意?
还有,我认为,今天日本版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制作一个中国版呢?是出于市场和票房的考量吗?”
张潮从容地回答道:“首先还是新海城导演的真诚打动了我,他对于得到《你的名字》的制作权十分执着,既打动了角川历彦先生,也打动了我。
恰好我看过新海城导演的早期作品,虽然没有一部是长片,但是独特的风格和先进的制作方式,完全符合我对《你的名字》动画版的期望。
而成品,大家也都看到了,已经不仅仅是优秀了。甚至可以说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动画风格,我认为新海城导演未来是能在动画发展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张潮对作品如此高的赞誉,是现场所有人包括新海城本人都没有想到的,让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监督顿时就要热泪盈眶“在动画发展历史上留下一笔”!
这是何等评价?岂不是说自己将来有望与手冢治虫、宫崎骏这样的大师看齐;至不济,也是大友克洋吧?
要不是现场不合适,新海城立马就想站起来给张潮鞠个躬!
张潮顿了一顿,才郑重其事地回答第三个问题:“我是一个中国作家,《你的名字》是一部中国小说。无论这部动画的制作主力是哪一国的人,我都坚持它要讲中国的故事。
所以在我心目中中国版《你的名字》,才是原汁原味。我相信,中国的观众,也更愿意看到一部内核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动画电影。
至于技术层面,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与新海城导演,不仅是一次合作,也是一次学习。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也能用中国自己的人才、自己的技术,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二天,《你的名字》中国版要上映的消息,以及预告片,就铺天盖地地占满了报纸和电视的娱乐板块。
连带张潮的采访也纷纷被转载,尤其是他“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观点,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和讨论。
王仲军自然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相关报道,人都麻了,连忙打电话给那个影评人,告诉他马上把自己要他写的那篇影评给撤下来。
但是人家告诉他“已经晚了,这一期的《大众电影》已经印好了,马上就要发到读者手上……”
王仲军绝望地扔下了电话,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那篇影评的名字就叫做:
《中国电影“外国化”,究竟是好还是坏?》
第243章 这个,就叫做专业!(两章合一)
(上一章最后一段改了影评文章的名字)《中国电影“外国化”,究竟是好还是坏?》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核心观点是:
【中国的电影人首先要把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拍好。心心念念外国有多好,甚至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投资拍一个外国的故事,哪怕噱头再多、票房再高,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也毫无益处。……】
这个“控诉”,在《你的名字》中国版预告片正式上线、张潮“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观点发表前,完全是针对张潮的。
《你的名字》明明是中国作家写的中国故事,却拿去日本拍成了日本动画,并且张潮往里面投钱了,还要引进国内,这不妥妥的“吃里扒外”,或者“崇洋媚日”吗?
但现在就成了无的放矢了。张潮这是利用日本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制作出了跨时代的中国动画,并且还趁机培养了自己的动画人才。
花了小钱,办了大事这在2006年,妥妥的是老成谋国之举啊!
但是《大众电影》上发这么一篇份量颇重的文章,总不能是无的放矢吧?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找这个“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拍外国故事”的电影是哪一部。
王仲军看到舆论的变化汗都下来了,连忙叫停了最近声势煊赫的《夜宴》宣发活动,生怕有人注意到他们。
但是作为今年国内最受关注的两部国产大片,《夜宴》最怎么可能藏得住呢?很快就有媒体将矛头对准了它
原因很简单,《夜宴》是一个套皮的“莎士比亚故事”,原型是《哈姆雷特》,只不过把背景放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首先,《夜宴》的人物关系,完全是《哈姆雷特》人物关系的再现:皇子无鸾对应王子哈姆雷特,厉帝对应克劳狄斯,婉后对应乔特鲁德,青女对应奥菲莉娅,殷隼对应莱欧提斯。
就连电影里的亡魂都和《哈姆雷特》中的冤魂出现方式几乎一模一样。
其次,《夜宴》的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和《哈姆雷特》不能讲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比一克隆。都是按照“老皇帝猝亡太子得急召回宫发现母后改嫁相互试探“戏中戏”复仇……最后血溅宫廷。”
就连其中谋杀、毒酒、爱情、阴谋,都是一股子“莎味儿”。
《夜宴》的导演冯晓刚都不讳言这一点,他在之前的采访中就提到,《夜宴》是主创团队和莎士比亚“do了一次i”,生下来的另一个“哈姆雷特”。
所以这原本是电影的“卖点”,结果王仲军一番操作下来,成了电影的“雷点”了。
就在同一期的《大众电影》里,就有这么一篇文章《夜宴:中国版哈姆雷特的突破性尝试》。
这下舆论翻了天了,就在《夜宴》9月10日首映式前,各大媒体的文化、娱乐板块,都在讨论一件事
像华宜这样用中国人自己的真金白银和宝贵的历史形象,套皮拍一个400年前的英国宫廷故事,到底算不算“崇洋媚外”了。
《夜宴》之殇:中国的影人何时才能自信?《青年报》
是中国导演失格,还是“莎士比亚”夺舍?《羊城日报》
借鉴不怕,怕的是没有创新、不敢创新!《南国日报》
讲好中国的故事,首先得把脊梁挺直!《经济晨报》
……
一轮舆论轰炸下来,不仅身处漩涡的王仲军懵了,就连张潮也懵了。
他在日本讲那番话,确实留了和华宜打嘴仗的后手,可是怎么自己还没有出手,《夜宴》看起来就要扑街的样子了呢?
虽然有不少记者找上门来,希望他发表对《夜宴》的看法,但是张潮全部都回绝了。
在舆论战方面,他还是比较喜欢要么冲锋陷阵、要么挖坑埋人,落井下石打死狗这种事情干起来确实有点索然无味。
何况他还有正事要做。
原来是上美厂的领导和老画师们也看到了《你的名字》的预告片,对这里面出现的动画制作方式大感兴趣,通过同在上海的《新芽》杂志,向张潮发出了邀请,希望能来上海进行一下“技术交流”。
张潮接到邀请以后,其实还是有点犹豫。一方面作为80年代生人的他,对上美厂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作为新中国唯一一家美术电影制片厂,它曾经创造了那么多令70后、80后心醉神迷的动画作品。
无论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还是完美结合了神话故事与戏剧元素的《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还是敦化壁画风格的《九色鹿》……还有幽默的《三个和尚》、动人的《雪孩子》、异想天开的《猴子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