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801节

  像是带着电影中张纯如的气质走出了银幕,但又确确实实是她自己。

  身边的路宽眉梢微动,默不作声地听着小刘调整好话筒后的对答,很放心地将场面交给她。

  这些年来,两人一起经历过的波折太多。

  香江小天王截胡、周军和华艺黑料攻击、水磨镇车祸、邓温迪恶意构陷、右翼疯狂骚扰。。。

  开始是路老板给还没长大的小姑娘撑伞,再后来是两人并肩面对这世上的风雨。

  凡六七载,携手同行,共赴诸难,每临危局,皆能配合默契,险处还生。

  “看来百田记者今天是有备而来。”

  刘伊妃微笑看着专程挑事的右翼记者:“你讲的这位陆导演,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被绳之以法,个中原因我们今天不讨论。”

  百田尚树知道路桑是大大滴狡猾,但还没有特别看得起这位花瓶一样的女演员:

  “我们今天只讲艺术和作品,从剧本上来讨论路桑的电影,做一些文化交流。”

  “至于这位陆导演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被人诬告陷于囹圄,我不关心。”

  小刘心里哂笑,被你个老鬼子一屁蒙对了,就是洗衣机干的“坏事”!

  她面色清冷:“那好,我同你聊一聊你所谓的艺术和作品。”

  “评价一部历史传记片的优劣,底线是要还原事实,不能虚构妄想,这个观点你认可吗?”

  “认可。”百田尚树微笑:“所以我才认为路桑电影里把日苯兵的形象通通打入谷底,是不恰当的,这太脸谱化,也不符合事实。”

  “和你们中国这位陆钏导演的剧本,有一定差距。”

  “看来你还是比较无知啊,百田先生。”

  小刘的言辞突然锋芒毕露,记者们对着她一顿快门咔嚓,镜头里的女演员脊背笔直如青竹,眸光沉静似寒潭。

  “你手里的剧本我也看过,我简单提几点违背历史事实的细节吧。”

  “第一,陆钏的剧本刻意淡化拉贝先生在救助难民中的作用,为了突出情绪,让他给难民们下跪。”

  “根据《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程瑞芳日记》,真实历史是难民们给他下跪。”

  “第二,陆钏剧本中的唐先生,即拉贝的秘书,原型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韩湘林,是个有担当的中国人,在战时担任国际委员会的后勤主任,救助了很多可怜人。”

  “但在你手里的这份剧本里,韩湘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卖主求荣。”

  “第三,陆钏剧本中把大屠杀和慰安妇制度混为一谈,而根据张纯如的考证,后者的设立时间在1938年1月,而不是1937年年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以上说的观点有《拉》、《魏》等诸多东西方普遍认可的史料证实,百田尚树如果感兴趣,剧组可以让历史顾问团队给你上上课。”

  “说得好!”、“太棒了!”

  居文沛等在场的华人媒体立刻奉上热烈掌声,真是令人惊喜的应答,看来能在电影里演成这样,是真的下了死功夫的。

  百田尚树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也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问题,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来胡搅蛮缠。

  这份剧本和《楠方》的报道都是临时传真到酒店,专程拿来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以混淆视听。

  他哪里知道太郎这把枪这么废物,这么多历史常识问题的错漏,你拍尼玛的电影啊?

  历史题材剧本,连基本跟史实的吻合都做不到,就跟写历史频道小说乱弹琴一样,是不会有说服力的。

  百田尚树发现自己真的“上树”了,有些进退失据的窘迫。

  身后同行们的窃窃私语,上下打量这位《产经》评论员的目光,都有若实质地叫他难堪。

  “百田记者?百田记者?”刘伊妃“善意”地提醒年过半百、鬓角灰白的右翼记者:“你如果还有问题,不妨回座位坐着讲,但最好遵守现场秩序。”

  少女睫毛轻颤,颊边梨涡若隐若现,分明是娇憨模样,吐出的字句却绵里藏针。

  居文沛总算寻着了机会,同一帮华人媒体一起鼓噪施压,驱退了老记者。

  百田尚树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对着台上剧组、台下记者们分别鞠躬:“我保留我的意见,至于刘小姐指出的问题,我会再研究,打扰了!”

  说着径直离开了采访现场。

  最遗憾还是西方媒体。

  除了专业的电影媒体外,这里面其实也不乏索尼、东芝、丰田等企业暗中联系的墙头草。

  如果刚刚真的能“两败俱伤”,或者辩出个有争议的局面,他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就雄文。

  特别是路宽,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他现在是很多西方媒体的靶子。

  譬如今天现场第一排的德国顶级媒体《明镜周刊》,在后世5月刊登《北平的谎言》一文,言称东大通过奥运粉饰任权问题。

  法国最权威的电影类综合媒体《费加罗报》,也是戛纳影展的官方合作新闻媒体,在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被暴徒袭击时,把袭击者描述为“自由卫士”。

  北美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不必提,都是老黑子了。

  因为路宽的身份、财富、名望、地位,以及六七年以来在国内外编织、串联起来的利益网络,他免受了很多攻击和困扰。

  但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整个西方对于正在崛起的东大的昭彰的恶意,显然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肩上扛着总导演的头衔,只要你代表了国家利益,就永远是舆论工具的靶子。

  一旦他犯错,不说别人,新闻集团转瞬即至。

  今天现场路老板不得已的沉默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现在的他,也远不是从前孤军奋战的他了。

  刘伊妃是个聪慧的女子,在洗衣机主观、客观的打击、磨炼下,特别是这两年经历、见识的多了,成长极快。

  一幅他精心绘就了七年的画,中途自己醒悟过来跳出了画框,再与他结合时,已经拥有了完满、成熟的灵魂。

  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百田尚树败退,小情侣的目光在镁光灯下短暂相接。

  刘伊妃冲男友微不可见地挑挑眉邀功,台下的快门声骤急如雨,把路宽微笑的表情收束在镜头中。

  小鬼子打岔了几分钟,柏林影展的新闻官继续点名。

  国内期刊《电影艺术》记者吕松:“路导,借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讲,我们其实之前通过您和陆钏导演两位的剧本对比,除了对待历史细节的还原存在差距外,其实在镜头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别。”

  “陆钏导演剧本的很多关于战争和日军的镜头设计,都比较。。。”

  吕松斟酌一下:“都比较雄伟吧可以说,请问路导对于您和他的镜头设计,特别在敏感的战争、屠杀场面上,有什么看法。”

  《电影艺术》是国内隶属于文联旗下电影节协会的专业电影杂志,很具有学术性、权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首节上一节801/10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