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立的消息一经传出,本地民众纷纷前往。
镜头由远及近给到金女大的门前,魏特琳和程瑞芳等人正焦头烂额地维持秩序。
不过金女大是女子学校,工作者也都是女性,时值乱世,魏特琳只能先允许妇女和儿童进入。
一个少女搀扶着断了胳膊的父亲,想要双膝跪地哀求却无法放手,脏污的小脸上写满了心急如焚:
“华小姐,求求你让我爹进去吧!没有人照顾他会死的。”
魏特琳心如刀割,温声劝道:“五台山小学和交通大厦都接受男性难民,带你父亲过去吧。”
她回头喊了一名工作人员:“给这个孩子拖一辆板车来。”
少女两行清泪流下,将父亲靠在墙边,忙不迭地给魏特琳磕头:“谢谢!谢谢!谢谢华小姐!”
这场景看得台下各国观众都心有戚戚然。
乱世人,不如狗。
银幕上闪回着一帧帧乱离人的愁苦,各处的难民营几乎爆满,镜头最终停在了金陵神学院。
秘书韩湘林站在拉贝身后,看着他跟刘得华扮演的金陵卫戍区司令唐生智咆哮,神情激动。
“唐司令,你必须让士兵们都退出安全区!不然我们会有被轰炸的危险!”
唐生智漠然地看了他一眼,本不想理睬,但考虑到他为中国民众做的事情,还是不咸不淡地解释道:
“这一处是金陵城内的高点,我军要在此布置高射炮阵地,拉贝先生请回。”
说完就背着手离开,他的副官挡住了还要据理力争的拉贝两人。
唐生智是一个政治面貌和立场复杂的国军司令,早年在北伐中立下功勋,但北伐后的“实用主义”立场凸显,在此不予置评。
但1937年的金陵保卫战中,他在多数将领主张弃城而走的情况下,誓死与金陵共存亡。
并亲自督战,带病指挥,甚至驾驶坦克穿梭于炮火中,被西方记者称为“金陵疯子”,并坚决拒绝日寇劝降。
唐生智的军车行驶在金陵兵荒马乱的街道,车身在镜头中从彩色渐变成为黑白。
紧接着是一段黑白的历史合成影像,类似《阿甘正传》中多次插叙的真实影像,紧密地同电影结合在一起。
这是为了提高历史传记影片的真实性,也避免一些过于血腥的镜头的拍摄和呈现。
从12月1号开始,日寇执行《大陆命令第八号》后,以华中方面军8个师团20万兵力分三路推进。
5号完成对金陵的合围;
8号突破外围防线;
9号向向雨花台、光华门等核心阵地发起总攻,松井石根空投《投降劝告书》遭唐生智拒绝。
10号,日寇第九师团突入光华门城洞,守军以汽油焚烧日军敢死队,谢承瑞团长率部肉搏击退敌军。
12号,雨花台失守,朱赤、高致嵩两位旅长殉国,紫金山天文台被攻占,守军教导总队伤亡殆尽!
12号下午4时,因未预留渡江船只,约10万守军滞留江边,遭日寇屠杀。
华人观众们目眦尽裂地在农历新年第一天的柏林,看着金陵城在历史影像中一步步陷落。
刘伊妃、刘晓丽、张纯如、张盈盈等女性都已经泪流满面,所有人在这一刻都肝胆皆裂地看着左上角的时间戳。
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叫这个数字倒退、暂停,让12月13号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画面中惨遭屠戮的国军将士的身影渐渐淡出,镜头猛得推近,给到一位满脸脏污的国军士兵。
他回望着血色中的金陵城,火光在眼中跳动,却照不亮眼底的绝望。
没有泪水,只有一种钝痛般的麻木,仿佛连痛苦都已被硝烟熏干。
血雾笼罩的夕阳从他侧脸斜切而过,将消瘦的面庞分割成明暗两半暗处是死亡,亮处是未灭的信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3号暮时,当第一面鬼子旗帜插上城楼时,电影画面骤然转为彩色,但色彩饱和度极高。
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血红与铁青的色调扭曲,仿佛地狱之门洞开。
至此,金陵沦陷!
华夏民族历史上最痛的一块伤疤,即将被血淋淋地撕开!
呜呼哀哉!何其痛也!
银幕上扭曲的血色刺痛了所有华人观众的眼睛,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骤然的哭声像一把尖刀,瞬间划破了电影宫的寂静。
她死死攥住座椅扶手,指甲深掐掌心,泪水在惨白的脸上纵横。
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被历史灼伤的痛。
长江岸边,数万军民滞留在码头。
镜头从高空俯冲而下,却在接近地面时突然静止,画面定格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老照片被握在了张纯如的手中,观影者们如释重负,仿佛这样就可以逃避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而不见。
这也是导演路宽刻意安排的转场。
第三幕的剧情太过压抑绝望,叫入戏的观众们看得痛不欲生。
而他这想通过《历史的天空》传达的远不是绝望,因此在大屠杀到来之前,留给观影者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
青年导演想给他们混沌的意识带来一束光,一束此前刺破了乌云的光
张纯如。
“纯如?纯如?”
沉思中的张纯如被邵子平唤醒,扮演者刘伊妃恰到好处了给出一个迷惘的眼神。
“对不起,邵博士,我走神了。”
“你太累了,你需要休息。”
邵子平心痛地看着这个二十七岁的华裔女孩,难以想象她瘦弱的身躯中,竟然蕴藏着这样坚韧的意志和力量。
面色有些苍白的张纯如冲他摆摆手:“没事的,我撑得住。”
台下眼尖的观众能够看得出插叙这段历史的前、后,张纯如清减了太多。
可想而知,那位华人女演员也是在拍摄过程中配合逐渐减重的。
邵子平无奈地点点头,看着张纯如乘车离开。
大银幕出现无人机的航拍镜头。
1995年的纽约在银幕上铺展开来,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亮光。
黄色出租车如工蚁般在百老汇大道上川流不息,街头艺人吹奏的萨克斯声与华尔街急促的电话铃声交织成一片。
这座城市的每一寸空气都跳动着金钱与活力的脉搏。
镜头扫过中央公园,晨跑的精英们踩着最新款耐克鞋掠过草坪,与几分钟前金陵城的断壁残垣形成尖锐、残忍的对比。
张纯如此行是来找自己《钱学森传》的编辑苏珊,后者还不知道自己相熟的这位女作家已经着手《金陵大屠杀》的撰写了。
苏珊兴奋道:“Iris,普利策奖得主《天堂与大地》的作者麦克杜尔格,已经同意为《钱学森传》做序了!”
很可惜的是,她没有在后者的脸上看到一丝欢欣鼓舞。
张纯如勉力笑了笑,虽然形容有些憔悴,但眼神却依旧亮得可怕:“苏珊,谢谢你。”
“我今天来是想同你商量一件事。”
“嗯?”
“我想自费出版一本书,这对我的故乡和同胞来说很重要。”
苏珊惊讶道:“中国?你先和我讲讲新书的题材。”
张纯如喝了口水,语气平淡地向她简要叙述了这大半年的求索的成果。
苏珊听得大惊失色,她没有恶意地脱口而出:“不会吧?日苯人这么彬彬有礼,他们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艹!
柏林电影宫的台下很突兀地爆了句粗口,观影者们听了这句话恨意勃发。
他们不是恨苏珊这样被蒙骗的西方人,而是恨侵略我们民族的仇敌,在二战后却能摇身一变成为国际绅士。
张纯如对她的反应早有预料,耐心地翻开包掏出笔记和照片递过去,看着这位关系要好的出版社主编,逐渐面无血色。
“简直令人作呕!太可怕了!”
“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
如同平地起惊雷,一幕简单的对话突然峰回路转!
现场的成名导演们惊讶地看着按照中心构图的苏珊和张纯如两人突然被镜头横拉,苏珊的扮演者凯特布兰切特直面镜头!
为什么?
为什么让一个出场不到一分钟的配角打破“第四面墙?”
所有人惊疑不定地看着电影画面,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背对着大家,过肩给到凯特布兰切特的惊讶眼神。
背后的书架上,赫然放着《纽伦堡审判》、《辛德勒的名单》等讲述二战灾难的经典著作!
王小帅瞬间看得浑身寒毛直竖!几乎控制不住想站起身来!
这是导演路宽,通过凯特布兰切特这样一个配角在声色俱厉地控诉和讽刺!
《纽伦堡审判》、《辛德勒的名单》等书,都是被西方反复讲述的“正义史诗”。
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西方人在自怨自怜本民族的伤痛时,为什么因为日苯崛起的带来的利益,对中国人的民族伤疤选择性失忆?
在王小帅眼中,这位依旧像在北电辩论时尖锐的青年导演,通过这种精妙的视觉语言,赤裸裸地揭露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的历史话语权垄断:
他们可以反复讲述奥斯维辛的苦难,却对金陵的三十万冤魂视而不见;
他们精心记录纳粹的罪行,却对鬼子的暴行轻描淡写。
镜头中的《纽伦堡审判》等二战叙事经典,此刻不再是荣耀的勋章,而成为了沉默共谋的证明。
这个设计最辛辣的地方在于,他没有赤裸裸地直接批判,而是用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引得观众去思考
为什么辛德勒救下的千余人被永恒铭记,而金陵安全区里拉贝、魏特琳保护的十万民众,却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近乎消失?
路宽用电影语言完成了对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解构和讽喻!
导演的私货此刻似乎也成为了明枪,深深地扎进西方电影人的心中。
路老板不管他们会不会反思,但这是他掌握了偌大的资源和财富后,向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偏见,甩出的第一记响亮耳光!
自张纯如开始,东方大国的血泪史,再不容你们肆意地涂抹和践踏!
虚伪的人权卫士们,请从你们丑陋的道德高墙上一跃而下,化为齑粉吧!
现场的华人导演、演员,越来越多的专业电影媒体记者后知后觉,洞悉了这一段“彩蛋”。
他们在速写本上笔走龙蛇,记录下这个显而易见的电影爆点。
刘伊妃美目逡巡,在第一排捕捉到了爱人的侧脸。
这一刻,她的整个世界都凝固在了方寸之间,满溢着倾心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