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搔更短的老头手里捧着一盏茶,看了眼目光澄澈的孙女,温和的声音带着淮阴方言特有的韵律,像淮河水波轻轻拍岸。
“小如,爷爷给你讲讲古好不好?”
“好呀!”
阁楼里,光线昏黄而温暖。
小张纯如盘腿坐在地上,木地板吱呀作响,灰尘在斜射的光柱中缓缓浮动。
幼年的女作家双手捧着一只青花瓷茶盏,两根麻花辫垂在肩上,发梢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晃着,俏皮而灵动。
“那一年,太仓的米仓烧了三天三夜,火光照得夜空像血染的绸子。。。”
他指尖轻叩茶盏,瓷器发出清越的颤音,和低沉肃然的述说形成鲜明对比。
“血火交织,敌寇凶顽,我军民悲壮,以血肉筑墙,前赴后继,死战不退寸土。”
张纯如的父母都是哈佛的高知教授,祖父、外祖父均为国党官员,她从小惯于听大人们聊些家国往事,是以极其入神。
张藩的脑海中突然翻涌起血色记忆,顿了顿道:“11月12号,沪上失守,敌寇沿长江流域迅速向西推进。”
“一个月后的12月13号,金陵陷落。。。”
阁楼外的风突然紧了,天光如刀,斜斜劈进窗棂。
李雪建嘶哑低沉的台词极具穿透力,现场所有观众的心情猛地提了起来
看过了宣传片和《如愿》MV,简单了解过这段历史的观影者们,都想到了那些不忍卒睹的场面。
幼年的张纯如感同身受着爷爷的讲述,不由攥紧了茶盏,青花釉彩下的手指微微发白。
电影镜头横拉,小阁楼窗外的明媚天空,似乎随着李雪建的声音阴沉了几分。
此处构图极其意味深长,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画框,将张藩与窗外的天空并置。
窗框分割画面,一半是老人的剪影,一半是流动的云层。
这位77岁的爱国老者身处异国,画框的边缘就是历史命运的藩篱和监牢,将他永远地困在了1937年。
现场所有人的脊背都不由自主地竖直,对这种萧索乖戾的构图颇感惊悚。
马丁斯科塞斯、王小帅等导演都敏锐地发觉到了场景亮度的变化。
斜射的昏黄光束,透过老式木窗的缝隙洒落,灰尘在光柱中浮动。
这种光影似乎模拟了历史档案的陈旧感,又暗示记忆的碎片化,光与尘的交织,如同未被擦净的历史尘埃。
小小阁楼外的天空,在懂行的观影者眼里,已经成为全片的重要意象:
天空,就是历史的画布。
张藩好像睡着了一般,在讲出金陵陷落后便沉默不语。
他不想说,也不忍说,更不知如何说。
“爷爷,然后呢?金陵我知道,姨奶奶从那里寄过桂花糖给我们吃!”
小张纯如急不可耐,年幼的她还想象不出从淞沪会战到金陵陷落的民族之殇。
李雪建扮演的张藩砸吧砸吧嘴,恰逢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踩着高跟鞋上了阁楼,一脸无奈地看着张藩:
“爸,别同纯如说这些,她还小。。。”
“呵呵,好!好!”老头乐得有人帮自己解围,只剩张纯如噘着嘴不满地看着妈妈。
“不告诉我,等我长大了自己看!”
张藩被萌态可掬的孙女逗得直乐,把她抱在自己怀里,带她玩最喜欢的摇摇椅。
在特效技术下,小女孩眼中阁楼外的天空在张藩讲到金陵后已悄悄色变。
铅灰色的云层如凝固的墨块,沉沉压向阁楼斑驳的窗棂,浮尘在光柱中翻滚,宛如1937年金陵城飘散的传单。
大银幕有一秒定格在了这片“历史的天空”。
美轮美奂的特写下,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小张纯如的瞳孔深处,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正随着云层的崩塌缓缓苏醒。
十多分钟的开场,已道尽沧桑。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是第二次观影,他潜心研究了这段历史,此刻结合开场前路宽的致辞,又品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小张纯如这幕戏中,提供给导演发挥的场景极其逼仄,就是这一小扇阁楼窗棂后的天地。
但这位天才导演恰恰就利用这块简陋的画布,将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的镜头线索和“画框”,几乎玩出了花!
影片开场,李雪建扮演的张藩入画,路宽采用低角度广角镜头拍摄张藩倚窗而坐的姿态。
窗框将他与窗外的天空切割成两个时空,这是个人被历史洪流禁锢的无力感。
张纯如和阁楼窗棂间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大人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不忍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触碰那段悲惨回忆。
但第一幕的最后,张藩将孙女置于自己的腿上,结合她嘴里所言的“我长大了要自己看”,人物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完美融合。
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继续,观众已经彻底代入了导演为大家预设的场景,耐心地等待这段故事的后续。
小张纯如眼中的天空有了些许变化,一个主客观视角的对调,站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27岁的张纯如了。
“哇!”台下传来一阵惊呼,真是酷肖其人。
19岁的刘伊妃原本脸型和身材就和张纯如近似,通过化妆增龄,在电影中看起来同张纯如一般无二。
这是之前给《返老还童》中张漫玉进行妆造的团队的杰作。
大银幕左上角一行深入浅出的字幕盖上了时间戳,1995年12月14号。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巧合
1937年12月13号日寇陷金陵,翌日开始在平民区大肆烧杀强抢;
近一甲子之后的1994年12月14号,在阁楼发着呆思念爷爷的张纯如下楼,和同伴出发去一起去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这是由当地华人社区协助,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的图片展。
二战后,鬼子政府长期回避历史责任,导致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史维会的成立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镜头一转,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社区,一辆汽车稳稳停下。
小刘扮演的张纯如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纤细的手腕。
此时她刚刚完成《钱学森传》的编写工作,从大学转读新闻系开始,她就对撰写历史人物和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张纯如和同伴往社区中心走,面容隽秀,肤色因长期泡在档案馆而略显苍白,但唇角自然微扬,透出一股内敛的活力。
这样的角色形象,19岁的刘伊妃可谓得心应手。
镜头切换到社区的图片展走廊中,摄像机跟着她的步伐缓缓推进,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次第呈现。
她首先看到的是1937年金陵城沦陷后的街道
堆积如山的平民尸体,被焚烧的房屋残骸,以及鬼子士兵持刀站立在遇难者旁的狞笑特写。
转角处,一组照片让她的脚步猛然停滞。
一个衣衫不整的母亲被残忍地砍下头颅,将死未死之际,仍旧紧紧地抱着怀里的婴儿。
张纯如愣住了,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一幕。
她从小就听祖父讲过淞沪会战、金陵大屠杀,但长辈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哪里有这样惨绝人寰的图片来得刺目!
一个特写给到扮演者刘伊妃,大银幕上女作家的瞳孔在光影交错中剧烈收缩,下颌无意识地绷紧。
这里又是路宽天才般的构图:
机位只给了刘伊妃一个转瞬而过的特写,随即从侧后方拍她的神态动作,银幕正中心给所有观众呈现的是那一幕历史惨剧!
在侧面的中低机位里,张纯如逐渐佝偻的背部线条,像是承受着无形的重量。
光束透过画廊的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锐利的阴影,泪水在眼眶中蓄积却未落下,呈现出一种克制的震撼与悲怆。
她突然伸出手去触碰相框,想去触碰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
脑海里倏然出现幼时爷爷那一句戛然而止的“金陵城陷后。。。”
大银幕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王小帅、杜琪峰等导演瞬间睁大了眼!
目光所及,手持镜头跟随着跟随张纯如在昏暗走廊中移动,惨烈照片以特写叠化呈现。
每张照片闪过时,画面短暂抽帧,制造视觉卡顿感,模拟记忆的碎片化。
随着张纯如回忆出现的1983年的阁楼上,幼年的她仰视张藩的剪影,窗棂的阴影和窗外的天空似乎彻底化作了监牢!
紧接着镜头推移到了画展的照片处,黑白胶片质感插入闪回。
现实、幼年、历史!
十秒之内的三重时空,在张纯如面前融为了一体,给角色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
马丁斯科塞斯身边的王小帅忍不住侧头道:“这是多机位蒙太奇?”
老马丁微微一笑:“再听听。”
王小帅猛然又看向银幕
张纯如所在的画廊的抽泣声、玻璃展柜的轻微震动声;
透过照片隐隐可闻的炮火轰鸣和鬼子狞笑;
还有张纯如自己的逐渐放大的心跳和耳鸣,不断变大!不断变大!
最终是一声尖锐的爆鸣,覆盖了所有声部,归于平静。。。
连带着场下的观影者也随着情绪起伏跌宕,呼吸急促。
银幕化作黑洞,通过光影和多重声部,仿佛要被电影生生地撕扯进那段惨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