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267节

  “这就是我想做的生意,把苏尔电视机出口到波斯湾国家。”

  “罗恩巴巴,你的意思是说把这些货悄悄带上船?”维诺德眨眼。

  “不,不是走私,我们要光明正大的做。”

  “你已经打点好那里的官员了?”维诺德眼睛一亮。

  “很遗憾,没有。”罗恩耸肩。

  “啊,那我需要怎么做?”

  如果让维诺德给某个黑帮大佬送子弹,或者摸清他们的底细威胁一番,那他二话不说就能办妥。

  突然转行卖电视机这种正经事嘛,还真有点难为他。

  他粗人一个,哪懂得什么商业运营。

  “你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带一批样机过去,问问那些知名的经销商或者商场,对苏尔电视机是否感兴趣。”

  “这是先探探路?”

  “可以这么说,记住了一定要和他们强调,我们的货足够便宜,只有国际价格的一半。”

  “哇,那肯定没问题!”维诺德摆头,“阿拉伯国家也有很多穷人,毕竟迪拜只有一个。”

  “那最好,如果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就走正规渠道去接触他们的官方机构。”罗恩递给他一份资料。

  “这是什么?”维诺德好奇的翻看。

  “海湾国家技术认证的流程,还有如何申请进口许可证的说明。”

  “这我点看不太懂”维诺德尴尬的摆摆头。

  “我会派几个助手配合你,这些活他们会搞定。”

  “那就好办。”维诺德松了口气。

  让他打架没问题,那正是他擅长的。但和官方打交道,那就完全两眼一抹黑了。

  “你这次去只负责牵头工作,如果有搞不定的地方就打电话,我会亲自飞一趟迪拜。”

  “罗恩巴巴,你早该来了,那里的姑娘不差。”

  “鬼扯,我还差这些?”罗恩笑着摆手。

  “总之,你放心,回去我就办这件事。”

  维诺德兴冲冲的走了,他现在常驻迪拜,俨然成了那里的地头蛇。

  把电视机出口到海湾国家这件事,罗恩当然要用现成的资源。

  走私是不可能走私的,他那么大的企业,肯定要规模化出口。

  奈何阿拉伯国家太多,一个个去接触太费时间。

  所以罗恩准备先走GCC和G-Mark认证(海湾合作委员会),贴了这张标识后,苏尔电器的产品就能在成员国间直接流通。

  维诺德的任务是打头阵,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先搞定,顺便也探探当地市场对苏尔电视机的反应。

  贾姆讷格尔的工厂还要扩建,等产能上来的时候,说不定出口手续已经搞定。

  为了尽可能的加快扩张速度,罗恩多个决策,齐头并进。

  在古吉拉特邦又呆了一周,完成苏尔园区的签约仪式后,罗恩就马不停蹄的飞回孟买。

  没办法,刚消停几天就又有麻烦找上门。

  低价倾销,多么新鲜的词。

  在印度,一个很多人饭都吃不上的国家,“倾销”这种说法,实在有点违和。

  反垄断起诉,是由孟买家电行业委员会提交。

  多家公司联合声讨,当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就是Videocon和Onida。

  甚至罗恩还知道,真正的主谋是昌达尼,Onida的老板。

  上次的萤火虫计划,出力的是Videocon,Onida最多只能算是敲敲边鼓。

  这次反垄断案,对方一改上次的敷衍,变得十分主动。

  原因很简单,苏尔电器又把18寸彩电的价格打下来了。

  合资公司的彩电,因为价格相对Onida没便宜多少,昌达尼也就忍了下去。

  但这次新推出的至臻版彩电什么鬼?15000卢比,那几乎比同行便宜了近一万卢比!

  价格战不是这么打的,那几乎砍到了Onida的大动脉。

  彩电是他们的主力产品,而且从JCV引进的生产线还在建设。

  苏尔电器这一招,相当于直接废掉了Onida的现有市场,以及未来的所有投资。

  昌达尼急了,他如果不有所动作,那Onida未来的日子就难过了。

第282章 寒碜的富人

  昌达尼不仅是Onida的创始人,他还是消费电子和电视制造商协会(CETMA)的会长。

  他在这一行干了十多年,自认为已经了解印度人的消费习惯,并充分把握市场。

  Onida在他的带领下一路顺风顺水,从最开始的代理销售、到组装贴牌、再到自主生产,一步一个脚印。

  昌达尼很自豪,十年前印度还是技术的荒漠,是他把电视机带进了这片辽阔的次大陆。

  那时候Videocon还不成气候,Onida真正做到了让普通人享受观看电视机的权利。

  就连“Onida”这个名字也很有故事,当时昌达尼正绞尽脑汁想为新成立的公司取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他想别出心裁,不是印度人千篇一律的以姓氏为名,或者漫天神佛乱飞。

  他妻子指着杂志上的一个名为 Oneida的餐具品牌说,“这个不错,我喜欢它。”

  昌达尼也很喜欢,无他,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日本味。

  在这个年代,日韩品牌就代表着先进技术,尤其是电视机市场。

  就连欧美家庭都用他们生产的电视机,难道这还不能说明什么?

  昌达尼深知买得起电视机的印度人,必然瞧不上国产,他们对国外品牌有种盲目的崇拜。

  “Oneida”这个名字很不错,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

  不过为了避免可能的法律纠纷,他把名字中的字母“E”去掉,变成了“Onida”。

  这一招奏效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Onida”是日本品牌。

  凭借这机智的取名法,昌达尼快速站稳脚跟,顺利度过了创业初的脆弱期。

  但贴牌终究是贴牌,Onida的大多数利润都被日本的JVC收走。

  他们拿到的毛利润只有10%不到,扣除各种成本后能有5%就不错了。

  昌达尼当然不甘心,借着印度经济自由化的东风,他也开始和JVC进行本土化生产的谈判。

  事情很顺利,去年他们敲定了各种细节,今年安泰里工厂已经在建设全套的生产线。

  这多亏了苏尔电器和NEC合作时,大张旗鼓的宣传。

  或许是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JVC也对Onida敞开了深度合作的大门。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苏尔电器新推出的18寸彩电,售价低到令人发指。

  昌达尼让人推算过,即使Onida完全实现自主化生产,也不可能定价在一万五千卢比。

  他们的成本都比这高,想要盈利,最低价也要一万八千卢比以上。

  这还怎么玩?他的安泰里工厂还未实现本土化改造,就已经落后。

  继续下去,等待Onida的只有死亡,昌达尼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是行业会长,利用身份之便,以“低价倾销破坏市场”为由向印度竞争委员会(CCI)提起反垄断诉讼。

  他指控苏尔电视机进行不正当竞争,要求查封工厂并处以十亿卢比的天价罚款。

  为了显得指控言之有据,他还提交了一份所谓的成本分析报告。

  以印度当前的市场环境,15000卢比根本造不出合格的彩电,更别说盈利。

  尤其是四千卢比的黑白电视机,这大概只相当于同行制造成本的70%。

  这种掠夺性定价,无疑违反了印度的反垄断规则。

  昌达尼来势汹汹,他团结了协会里的相当一部分同行,准备逼迫马邦政府对苏尔电器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部分舆论也开始发力,质疑苏尔电器以伤人伤己的残酷手段,不惜一切的掠夺市场。

  这很显然阻碍了印度本土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国内的技术迭代更新。

  总之,各种大帽子往苏尔电器头上扣。

  昌达尼不确定这是否奏效,但没办法,很多骚操作他不能用。

  自从上次萤火虫计划失败,Videocon吃了大亏后,没人再敢轻易对苏尔电器使用手段。

  要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昌达尼也不想与苏尔为敌。

  换作寻常人,他早就想办法买通官员查封对方的工厂,或者以串联境外势力为由,直接把竞争对手送进去。

  别管多离谱的理由,在印度都说得通,前提是你舍得花钱。

  可惜这一招对有钱有势的人无效,因为他们同样拥有代权。

  就比如苏尔电器,那里有上万名工人,哪个政客敢得罪?

  各种贿赂不说,光是选票就足以让他们在苏尔面前低头作小。

  开玩笑,那可是孟买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最大的金主。

  没那个官员会不开眼,愿意去找苏尔的麻烦。

  昌达尼在这里经营多年,他试探过,往日里的那些关系听说对付是苏尔电器后,个个避而不见、要不就是左顾而言它。

  这个对手成长的太快,简直像坐火箭一样,让人措手不及。

  寻常手段不起作用,他只能从法律体系想办法。

  昌达尼望着马拉巴尔山的顶端沉默不语,他的住所也在这著名的富豪圈。

  窗外是阿拉伯海,头顶是辽阔的蓝天。居室干净整洁,实木家具大气优雅。

  下午站到窗边,向外远眺,视线所及处空无一人。这里是印度,而富人区竟不见人烟!

  每当有外来者带着瞻仰的心情“误入此地”后,都会奢侈又贪婪地望远景,悠闲地凝视棕榈树和退潮时懒洋洋的海水。

  近处的人家把毛巾晒在晾衣绳上,无风,毛巾立得笔直。

  啊!这种生活有太多的人梦寐以求。

  不过昌达尼却不甚满意,马拉巴尔山的富人圈也是分档次的。

首节上一节267/3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