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134节

  “巴郎子来的正好嘛,刚好有个事跟你唠唠,我没记错的话,你家是不是养了十几只羊的嘛,还有几头猪崽子嘛。”

  苏阳笑着从兜里掏出一根烟,问道:“对嘛,张叔,是不是乡里有什么养殖扶持政策了?”

  “哎呦?”张军楞了一下,“你小子是能掐会算啊,这事都能让你给猜着了?”

  苏阳谦虚的笑笑,擦了根洋火,给张军点上,又给自己点着。

  “害~我这也是瞎猜的嘛,去年咱们镇上搞承包河床,卖了不少的钱,经济正在势头上,今年要是不整点花样出来,那经济势头不就下去了嘛。”

  张军抽着烟,缓缓吐出一口气,“嗯,是这个理儿。”

  随后摊开手上的小册子,看了看,上面是张军记的笔记,指着上面的几行字。

  苏阳逐字逐句的念了起来。

  “凡是家里养殖羊群超过三十头,公家按头数补贴,每只补贴10元,加盖羊圈三十平。养猪超过二十头,每只补贴20元,加盖猪圈三十平....”

  “养鸡鸭鹅等家禽的....”

  “养牛、骡子的.....”

  “另外,镇上防疫站专家免费给牲口问诊、打针、开药,还有配种指导,养殖大户还有额外补贴,还发养殖荣誉证书,公家给找销路,让大家放心大胆养,养肥不愁卖。”

  苏阳读完几页,这跟自己想的差不多,最主要的是公家给找销路,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养。

  “巴郎子,咱们村也就村头有一家养羊的,三十多头能够到政策,你这里嘛,倒是还差点。”

  “张叔,现在过完年了,我本来也准备再养一些的,现在剩下的饲料不少,还能再养几十头羊,到时候还得麻烦你给上报一下。”

  “这个好说,为人民服务嘛。”

  苏阳将一盒烟塞进了张军兜里,张军也是啧啧两声,推脱了两个回合也都习惯了。

  “张叔,我这有个事还得麻烦你一下,想用下村里的大喇叭,我想在村里再招点人,现在接的单子多了,人手有点不够。”

  张军一听立刻从椅子上坐了起来,拍了下自己脑门,一把拉住了苏阳的手:“哎呦差点忘记了,你说这个,我倒是想起来了,咱们市里在评选劳模,我今天开会,镇上的书记直接点名让你上,让我通知你一声,说是准备点发言稿啥的。”

  “劳模选我?张叔你不会搞错了吧?”苏阳直接头大,自己的事情就够多了,还要整这些台面上的事。

  “哪能搞错啊,头年的时候咱们镇上不是评选过一次‘亚克西青年’嘛,这次可是领导同志直接点名的,你想想,咱们和田地区有几个巴郎子能像你这样的,还有那什么大会堂嘞!

  “阳子,你家祖坟都得冒青烟啊!”张婶儿从屋里出来,脸上笑眯眯的,“阳子,今天晌午在这吃个便饭再走。”

  苏阳起身摆摆手:“不了婶儿,我这还有事呢,下回再吃。”

  随后张军拉着苏阳来到屋里,屋里的黑白电视机响着《新闻联播》。

  苏阳多看了两眼。

  张军跟着骂骂咧咧的,来到屋里插上了电源,大喇叭“刺啦”一声通上了电。

  “阳子,你讲两句吧。”

  张军拉出一张椅子坐在旁边,欣慰的看着苏阳,自打苏阳的名字屡次在领导面前出现,自己脸上也跟着有光,这种刷新的频率直接甩开了周围其他村子,按照时间来算,明年的现在自己就该升迁了,如果这次劳模评选顺利,或许今年就能提前升迁。

  “噗噗噗....喂喂...”

  此时大家伙都在家里做饭,或者干完活在家里看《新闻联播》,等着后面的《天气预报》,庄稼人就是看天吃饭,这年头天气预报是唯一可以了解未来天气的手段了。

  大家听到大喇叭的声音,纷纷从屋里跑了出来,大喇叭一响就是大事,值得大家出门讨论个把小时。

  不像在后世,有啥事只在群里艾特一下,再哔哔两句长语音,没有一点仪式感。

  “乡亲们打扰大家几分钟时间,我是咱村的阳子,现在呢有个事跟大家说一下,现在北大窑的鉴定所呢,急需一些人工,想再招几个人,但是这次要求比较严格,除了认识石料子之外呢,还要求会识字,有文化,有意向的呢,等会吃过饭到村口集合一下....”

  苏阳一连广播了两遍,这才关上了喇叭。

  “张叔,没事我就先回去了。”

  “行嘛,那个劳模的事你别忘了哈,等过段时间就下来证书了,到时候咋地也得在咱村里庆贺一下啊!”

  苏阳摸摸头,叹了口气:“张叔,没必要这么隆重吧,一个劳模而已嘛。”

  “啥?”张军一愣:“你个巴郎子说啥胡话呢,这劳模能跟那劳模一样嘛,这以后都是你的本钱,你还年轻,以后有用得着的时候。”

  苏阳无奈点头道:“行吧,我回去研究研究。”

  这年头咱们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劳模,劳模就是劳动模范的意思,最近几年各行各业都有劳模。

  养鸡有养鸡劳模,养猪有养猪劳模,服务员当好了也能评个劳模,苏阳嗤之以鼻,哪怕是掏粪掏好了,都能给你个掏粪劳模。

  到时候随便糊弄一下就好了,眼下还是挣钱最重要。

  苏阳走出院子,蹬响摩托车回到家里,陈二牵着骡子刚好走进院子,犁耙上沾着泥土,正用铁棍敲打上面的犁钉。

  苏老汉从屋里拎着暖壶倒了一碗水,苏老娘忙活着在屋里做饭,按照惯例,干活干到饭点上,习惯留人家在家里吃个便饭。

  “陈叔,赶紧坐下来歇会喝口茶。”苏阳上前接过铁棍,继续敲打着上面的黄泥,如果不敲下来,第二天就会上锈。

  “人嘛倒是不累,就是牲口累。”陈二笑着,从地板车上拿下一捧棒子粒,放在地上给骡子吃了起来。

  苏阳敲完黄泥,从屋里掏出一百块钱,“陈叔,这是骡子的工钱,十亩地忙活一天,能累死个人,你别让了。”

  陈二捏过钞票,塞到兜里,“行嘛,那我就不客气了。”

  苏老娘做好了饭,饭菜的香味从屋里飘出来,“二哥,这从山东老家带的扣肉跟汆丸子,你尝尝。”

  在井台上洗了把手,便来到屋里开始吃饭了,来回跑了一天,早已经饿了。

  “妈,我就不等你们了,我先吃了,等会还要去广场上招几个人。”

第161章 这里头学问深着呢

  “阳子,北大窑咋还要招人呢?”苏老汉问道,过惯了穷日子,生怕多花钱。

  “这里的事你就别管了,活多了自然要招人了呗。”苏阳叨了一块子肉片夹在馕饼里,三口并两口的咬进嘴里,本来不爱吃肥,但是饿急了,还是肥肉油多,能量高。

  “对了,过几天我想再去一趟山里,再买一些羊回来,咱们这得凑够三十头,公家到时候有补贴,还给咱盖羊圈,不要钱。”

  苏老汉放下筷子,在心里索摸了一阵,“三十头羊也不是不能养,要是给盖羊圈,多少都能喂,就是这草料就怕到时候不够吃。”

  “河筒子里的芦苇子快长起来了,到时候收一些,再打成草料。我再去咱们镇上的面粉厂,买一些麦糠皮,再加上磨好的鱼干粉,撑个半年一年的没问题。”

  苏老汉听着好像也是个办法,秉承“公家免费的东西,不蹭白不蹭”的原则,这事很快也就同意了。

  陈二在一旁听着也是有些激动,以前只养几口牲口,现在满院子的活物,自己看着都乐呵,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十里八村想搞养殖的人,都会过来找陈二请教养殖知识,比如牲口胀气了,猪拉稀了,羊吃了塑料纸了等疑难问题,在陈二这里都能得到解决,最关键的是不用花钱请兽医,送两包烟就行了。

  “陈叔,后面羊圈的事还得多辛苦你,有啥用钱的地方尽管开口,别客气。”

  “放心吧阳子,跟着你我也活出个人样了,再说了,我也就会这个,我还嫌养的不够多呢。”

  苏阳笑笑,“这匹骡子,这两天给我留着点,我还得去一趟东山口。”

  “放心吧,这匹骡子谁都不借。”

  苏阳咽下最后一块馕饼,起身道:“你们慢慢吃,我先去村口了。”

  苏阳来到村头广场上,很多人听着喇叭,饭也没吃就赶了过来,现在有个活干不容易,来得早希望能争取争取。

  陈大明家离广场最近,搬个椅子就坐在广场中央,跟个钉子户似的,死活不挪地方。

  “我是第一个到的,谁都不能跟我抢,这个活我今天是干定了!”

  “大明,你要点脸吧,你家开着大超市,一天都挣好几十,还跟俺们这些人抢啥呢?”

  陈菊听到这话就不乐意了,磕着瓜子站在陈大明身旁:“哎,他三大娘这是什么话,俺们开超市是服务大家伙,再说了,挣钱凭本事,咋到你嘴里就变味了呢。”

  正当大家吵吵的时候,张军和苏阳来到广场上,按照惯例,张军站在台子上清清嗓子,开始铺垫开场白。

  随后苏阳上台说了几句,关于本次扩招就三个要求,要么有文化,要么审美高,要么懂玉雕。

  这些人一听有点疑惑,这三个词听着都懂,但是联系到一块,跟自己没啥关系啊。

  “阳子,这啥是审美啊?”陈大明一脸懵逼的问道。

  “是啊,审判、审问、二婶子俺都懂,但啥是审美?”

  苏阳笑了笑,给大家解释了一番:“俗话说,审美就是就是你的眼光好不好,就好比刘小成娶了个如花似玉的热巴嫂子,那人家就是眼光好,审美就高。”

  陈大明一听,似乎明白了,便看向身旁瞪眼的悍妻陈菊,“阳子,你看俺媳妇咋样,我审美够不够高?”

  这话一出,大家伙乐呵呵的笑了起来。

  苏阳看着陈菊,直接干沉默了。

  “大明啊,我是举个例子,你也不能生搬硬套啊,审美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不一定都拿媳妇举例子,你说是吧?”

  老少爷们笑的更厉害了,个中意思大家听的出来,人家热巴嫂子是村中一枝花,就算现在三十出头,那也是长得年方二八。

  陈菊可是披着人皮的母老虎,陈大明都被收拾的服服帖帖,让躺着绝不敢站着。

  说到这,大家看向一脸害羞的热巴嫂子,俏脸一红,藏在刘小成背后,羞死个人。

  “阳子,你这话啥意思,老娘比热巴差哪了?我胸大屁股大,孩子都生了俩....”

  说到这,陈菊忽然一顿,似乎意识到哪里不对。

  旁边的热巴嫂子一跺脚,扭头回家去了。

  “哎哎哎....热巴,我不是那意思啊。”陈菊在背后补了一句。

  张军立刻打圆场,“行了行了,都别贫了,按照阳子说的,都照看照看自己家的媳妇,觉得审美高的都留下,剩下的让阳子自己选。”

  苏阳一愣,这特么扭曲意思,你们是一个顶一个啊,老子是选人,不是选美啊。

  苏阳看了眼陈大明,“行吧,大明算一个,先不说审美,起码有点子文化。”

  “高云高方你们兄妹俩,还有明生嫂子,小灵姐....”

  苏阳在人群里点了五六个名字,都是上过学的文化人,看书写字不在话下,学习起来也快一些。而且审美也还不错,起码在村里穿着各方面的都挺时髦。

  “行了,人我都已经选好了,明天八点钟大家去北大窑报道,先培训几天再考试,合格的上岗,不合格的就算了,再重新选。”

  大家听到还要考试顿时有些心虚,不过为了能有个活干,别说考试了,就是把自己烤了都愿意。

  苏阳选完人,大家就各自散去了。

  陈菊得意的挺直了腰板,硕大的胸脯在陈大明面前晃了晃,“大明,今儿要不是凭借老娘有几分姿色,你压根就选不上,娶了我就偷着乐吧。”

  陈大明叹了口气,“是是是,多亏了媳妇膀大腰圆。”

  陈菊撇嘴一笑:“还不赶紧回家,锁门,等你哈。”

  陈大明扶着那小板腰,一脸不情愿的走进房门,自己找的媳妇,哭着也得伺候完。

  .....

  苏阳回到家里,在自己屋里拿起本子开始学习,今天估计要熬夜补习了。

  关于玛瑙鉴定和玉雕的常识,大家伙都是陌生的状态,需要总结成册,才能供大家学习。

  不过,苏阳干想确实是想不出来,系统只是鉴定作用,要想总结玛瑙鉴定方法,还得去一趟文化局,那里起码有现成的资料。

  索摸到半夜,苏阳才将玉雕的常识根据系统中的提示写了出来。

  苏阳现在才知道,玉雕是一门很复杂的门类,没有几十年的功底,难称一声大师。

  这比“劳模”的含金量高多了,怪不得人家马、陈在行业内名号响当当,还能当选一个人大代表,关键时候还能在上面递句话,玉雕行业谁说了算,懂行的人说了算。

  这里的学问深着呢!

首节上一节134/3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