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控不控热度没什么所谓,这边不比华国。女演员和导演正常聊剧本而已,能有多大影响呢?这点儿小事放在欧美娱乐圈完全不值一提。”
世界各地的娱乐圈都混乱。
也要看对比的对象是谁,拿华国娱乐圈和欧美娱乐圈对比的话,华国娱乐圈都显得有些纯情了。
见李俞不买帐,华娜的人咳嗽两声立马转移话题:“电影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了,一桌子新鲜的食材我们已经给李先生准备好。
现在到了考验李先生厨艺的时候了,我很期待李先生最后能给我们端上一桌什么味道的美味。我想,这桌美味的香气一定很迷人。”
“我想,应该是钞票味的吧。前提是你们不插手我的工作。”李俞胸有成竹道。
对方明显很意外,他们没想到李俞的底气居然这么足。
听李俞讲话的口吻,好像让《芭比》成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他们也听出了李俞的弦外之意,不让他们插手电影的艺术创作过程。
像这种控制欲强的导演,他们一般是不喜欢的。
他们更喜欢那种受他们掌控的导演。
但是,谁让李俞能给他们带来钞票呢?
在李俞这种财神爷面前,哪怕是他们也要让步。
“放心吧,我们不会插手《芭比》的艺术创作过程。”对方承诺道。
李俞是跟他们签的协议的。
如果《芭比》失败,李俞就得马上把《海王2》拍出来。
《芭比》这部电影,他们可以放手让李俞去操作。
赢了万事大吉,输了有《海王2》找补回来,没什么所谓。
《芭比》这部电影的取景还是比较简单的,在洛圣都内基本能把所有戏份拍完。
芭比王国里的戏份主要在华娜兄弟影城里拍,海岸的话就在洛圣都的威尼斯海滩取景。
在开机这天,果然有狗仔记者问到酒店的事了。
李俞怎么可能承认他在酒店里干了坏事呢,他回答说:“不信谣,不传谣,我那天只是在进行正常的试镜工作而已。
聊完剧本后,我们就离开酒店各回各家了。
在好莱坞这边,很多时候试镜都是在酒店里进行的。
我和罗碧绝对是清白的,那些断章取义的媒体编造一些假新闻很简单。
他们故意放出我和罗碧一起进入酒店的照片,我们离开的照片他们却没有放出来,还说我们一个晚上没离开。
我在这里跟大家澄清,都是不可信的假新闻。”
不管那些记者怎么说,李俞主打的就是一个嘴硬,就是死不承认。
剧组里的演员们看到李俞正气十足的模样相信了他们的导演是清白的。
他们觉得这些无良记者跟苍蝇一样讨厌。
导演都说了没有那回事,只是正常的试镜工作,记者仍然喋喋不休,真的太过分了。
直到几天后,他们在剧组里听到传闻,罗碧半夜进入李俞的房间。
他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有些时候记者的报导是准确的。
这一回,真的是他们冤枉了那些记者。
对于李俞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牌导演说,运用各种新技术拍摄难度很高的电影他都尝试过了。
和那些高难度电影相比,《芭比》的拍摄真的非常简单。
这就是一部主打情怀和女性主义的喜剧。
上一世,这部电影只拍了三四个月就杀青了。
李俞拍这种难度不高的电影速度非常快,仅用了三个月就顺利收工了。
《芭比》这部电影拍的速度快,上映的话最快也得是明年的事了。
李俞不可能在家里躺一年时间等著《芭比》上映然后拍《小丑》或者《奥本海默》。
他要在好莱坞打开市场,但不会放弃国内市场。
是时候回华国拍一部纯正的华语电影证明他的存在了。
他国内票房第一的宝座都丢了好几年了,被国师超了,被陈楷鸽超了,被吴景超了。
是时候重新证明他在华语影坛的统治力了。
故事的题材类型方向他在米国拍《芭比》的时候已经想的差不多了。
陈楷鸽正在拍《盛世之下》。
这是李俞给陈楷鸽重新写的新剧本。
《猫妖传》那个老剧本已经被陈楷鸽丢掉了。
《盛世之下》讲的是玄宗朝天宝年间大唐从巅峰盛世陨落的故事。
在《盛世之下》的剧本里,李俞用文字清晰的阐述了为什么安史之乱一定会爆发。
那是无数个矛盾的积累,唐朝的上层建筑的贵族,特别是关陇贵族在长安和洛阳载歌载舞,附庸风雅。
全天下的财富、粮食、美人源源不断往长安和洛阳输送。
那是真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盛世之下》的剧本非常优秀,很写实,很有深度。
不过像这种太写实太有深度的电影往往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观众看起来不够爽,不够解气。
那些趴在唐朝这个大机器身上疯狂吸血的贵族们很多都跑路了。
他们垄断了上升通道,让寒门学子和普通人永无出头之日。
他们掌握大量田产却不缴纳赋税。
他们作了那么多恶,大部分人最后居然没有事,遭殃的大部分还是普通的百姓。
真是应了那句话。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看完《盛世之下》后,很多观众都会感到压抑。
李俞就来弥补这个缺点,他要拍的是一个落榜书生的故事。
这个书生落榜后写过这么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唐朝的寒门士子,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容易多了。
而且他的故事观众看起来绝对够爽,因为他真的把长安城里的绝大部分贵族都砍了,凭借一己之力对从汉魏开始成型的门阀士族造成沉重打击,绝对是狠人中的狠人。
第651章 到底谁是贼?
李俞要拍落榜书生黄巢的故事,当然不是因为他推崇黄巢。
黄巢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臭。
史书对他的评价基本是刽子手、吃人狂魔、无情屠夫这些很不好的词汇。
黄巢的起义军组织很差,他对下面的起义军控制力没有多强。
在起义军各地转战杀往长安城的路上,有很多无辜的百姓死在起义军的屠刀下,这些都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可是历史评价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很玄学。
黄巢的起义军杀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曾国藩带领的清庭官军在镇压太平军期间多次下令屠城,大量普通百姓被杀。
按理说,黄巢和曾国藩干了很多一样的事。
曾国藩居然能被清庭称为‘完人’‘半个圣人’。
现代仍然有很多人夸他治家有方,能文能武,是个顶级权谋大师。
这就让人很难绷了,都是对普通百姓造成巨大伤害的人,一个是留下千年骂名的屠夫,另一个是千古‘完人’。
他们两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和百姓屠杀,黄巢对士家门阀进行屠杀。
这可能是他们的历史评价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要不然怎么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呢?
那些人看到同类被黄巢物理消灭了,哪能不狠狠踩黄巢呢?
杀杀泥腿子就得了,黄巢这家伙不讲武德,连黄老爷都敢杀,还对著黄老爷家的族谱搞消消乐,必须得踩他。
回到京城后,李俞说干就干,他翻阅了大量史料,计划早日把新剧本写出来。
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结局是黄巢打进长安城,三品以下官员全部留用,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杀掉。
如果是这样的话,电影可以非常爽,但是电影就不够深刻了,而且有一种洗白黄巢的感觉。
李俞不想洗白黄巢。
黄巢是一个刽子手,只是他这个刽子手比较特殊而已,对百姓和世家大族一视同仁。
他屠杀世家大族时,普通人会觉得很解气。
但这并不能说明黄巢是一个好人,也无法抹掉他的起义军错杀很多无辜百姓的事实。
李俞想在保留很大一部分爽点的情况下把剧本写的更有内涵一些。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能完全照著史书来了。
李俞打算跟当年的《满江红》一样,干脆直接架空历史。
这样的话他会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也免得电影上映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刺,说他歪曲历史。
他直接告诉大家架空了,告诉大家电影里的剧情都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历史上通通没有。
什么?他们说他们从李俞的电影里看出某一段历史的影子?
那是他们的个人判断,和李俞无关。
李俞会给他们送上免责声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决定了架空的方向,李俞把大唐改成大夏,黄巢改成黄潮……
闭关半个月后,李俞总算把剧本写出来了。
很巧的是,李俞刚把剧本写完,在米国拍完《绿皮书》的国师回到国内,并来找李俞了。
《绿皮书》那两千多万米元的投资都是李俞出的。
华娜卖李俞面子,在拍摄方面给国师提供了一些便利和支持。
李俞专门写了个剧本,还给他提供了拍电影的经费让他再次冲击奥斯卡,国师的内心自然是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