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513节

  现场一片安静,观众都有些懵,望着大屏幕怔怔出神,谁也没想到电影就这么结束了,他们还以为会有一场大战呢!

  不过这份安静很快被一个清脆的掌声打破,紧接着,更多的掌声响了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又是鼓掌又是叫好。

  心一直悬着的乌尔善,重重地出了口气,露出了无比灿烂的微笑。电影的主创都站来起来,微笑着互相拥抱,庆祝首映成功。张然也笑了,他一直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电影中的两段VR,现在看来,反响很不错。

第1105章 两个字牛比

  放映厅的灯光亮了起来,强烈的光线让很多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过观众的掌声并没有丝毫的减弱,所有人在都在用力地鼓掌。

  现场观众大多是年轻人,是80后和90年后,他们基本是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没有经历《高山下的花环》和《闪电行动》这些国产战争片的熏陶,对粗糙的国产战争片也不感兴趣。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美国大兵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中,展现美国军力,很多人总是忍不住会想,要是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就好了。

  现在他们终于等到了一部这样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中国人不光拯救了世界,而且展现了中国人的血性和勇气,因此,对他们来说,自然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现场很多记者本来不是特别看好《全频带阻塞干扰》,因为《未来启示录》实在太强了,可以说是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乌尔善水平虽然不错,但远远不如张然,想要达到《未来启示录》的水准,根本就不可能。

  但此时,现场的中国记者们已经将原本拟定的嘲讽性标题抛到了脑后,开始思考新标题。《全频带阻塞干扰》思想性和艺术性确实不如《未来启示录》,但就可看性而言,绝对在《未来启示录》之上,内容更加震撼,也更具感染力,现场嘉宾和观众发红的眼眶说明了一切。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好莱坞有名的商业大片导演,拍过《独立日》、《哥斯拉》、《2012》等顶级科幻大片,但在看完《全频带阻塞干扰》后,他有种被重拳击中面门的感觉,整个人都是懵的。他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中国人缺乏想象力,现在他只想说,谁他么说中国人没有想象力?跟《全频带阻塞干扰》所展现的想象力相比,好莱坞电影简直弱爆了!

  卡梅隆跟普通观众一样,也在冲《全频带阻塞干扰》主创不住鼓掌。这部电影不但剧情跌宕起伏,场面激动人心,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特效;而且极具感染力,特别感人,连他都不由自主的落泪了。

  在卡梅隆看来,《全频带阻塞干扰》故事一环扣一环,高潮一波接一波,最终在万年炎帝号撞击太阳时,达到了顶峰,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极致。整部电影对气氛的营造可谓登峰造极,尤其是两个VR镜头,具有超强的带入感,整个观影过程简直让人就连呼吸都忘了。

  当然,就艺术性而言,《全频带阻塞干扰》肯定不如《未来启示录》,张然是真正的天才。《未来启示录》不光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而且对人类文明、对历史都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而且还是续集,《全频带阻塞干扰》能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了,还要求有内涵、有思想深度,这真的有点为难人了!

  在卡梅隆看来,《全频带阻塞干扰》最为惊艳的是对VR的运用。他以前一直不看好VR电影,认为VR不能剪辑,拍摄短片没问题,但拍两个小时的长片,问题就很大。他没想到张然他们会在采用这种方式,将2D电影和VR结合起来;更没想到这种2D和VR组合带来的观影效果会这么好。

  卡梅隆正想着,身旁的道格·里曼突然问道:“你觉得电影怎么样?”

  卡梅隆转头看向道格·里曼,微微点头道:“非常出色,我很喜欢!尤其喜欢那两段VR,我觉得在未来几年,VR电影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的潮流。”

  道格·里曼诧异的看了卡梅隆一眼,心想你不是说VR不可能用来拍电影嘛,没想到变得还挺快的,不过这话肯定不能说出来,他十分肯定地道:“我也特别喜欢那两段VR,代入感比3D电影要强很多,未来我可能也会在电影中加入VR技术。”

  道格·里曼没有告诉卡梅隆,他最近正在筹备《明日边缘》的续集。在《明日边缘》中,有跟《全频带阻塞干扰》近似的外骨骼装甲,完全可以将VR移植到电影中。当然,到底要不要在《明日边缘》续集中使用VR,还得看观众对《全频带阻塞干扰》两段VR的反应。

  当《全频带阻塞干扰》主创走到观众席正前方,向观众鞠躬致谢时,现场观众看着前面的演员们,想起他们在电影中的精彩演绎,以更加猛烈的姿态鼓掌,同时高呼着他们的名字:“张然!张然!”、“程龙!程龙!”、“李老师!李老师!”、“林云!林云!”……

  现场观众反应太热烈了,以至于整个剧组鞠躬三次,向观众表示感谢,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才徐徐落下帷幕。

  电影放映结束后,张然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世纪影都的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在自由提问环节,有一大半的问题都是冲着张然来的。张然是全场最亮眼的存在,即使程龙这样的巨星,也被张然盖住了光芒。

  其中很多问题是关于导演的,搞得《全频带阻塞干扰》是张然拍摄似的。张然不得不提醒记者们,乌尔善才是电影的导演,有关导演的问题请向乌尔善提问。

  与此同时,参加完首映礼的影迷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跟《未来启示录》一样,几乎所有影迷在评价这部电影时都会提到一个词“震撼”,不过和《未来启示录》不同的是,大家在评价《全频带阻塞干扰》时还多了一个词“感动”。

  影迷“逆风飞翔”在微博上激动的写道:“这部电影超级震撼,也超级催泪。我哭了好几次,被感动一塌糊涂。直到现在,林云引爆炸弹,程龙要求政委在自己阵亡后把尸体砌进掩体,以及庄宇他们驾驶万年炎帝号投身进太阳,这些画面还在我脑海里反复浮现。其中最感动的是宇航员们和家人告别的戏,我真的哭惨了!最震撼的戏是庄宇他们驾驶飞船撞向太阳,真的有一种凄美到无法言语的壮烈!”

  在豆瓣《全频带阻塞干扰》的页面,影评人电子骑士发了篇影评道:“我觉得《全频带阻塞干扰》真的燃爆了,看完这部片子感觉好莱坞大片真的弱爆了!就可以看性而言,《未来启示录》都没法比,绝对是国产类型片的里程碑。2个半小时的电影节奏全程紧绷清晰,既热血又震撼。叙事、人物、情感、动作、制作都完全是无可挑剔。尤其是那两段VR镜头,窝草,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说什么3D,什么IMAX统统弱爆了!”

  在《科幻世界》吧,网友“刘电工最吊”激动的发帖:“十几年前读高中的时候,看《科幻世界》就被电工的这篇小说震撼了,后来才知道原版是中国版,为了出版把中国改成了俄罗斯。在看完中国版后,我就一直在想要是能够拍成电影就好了,现在梦想成真了。刚刚看完电影,感觉实在太悲壮,实在太震撼了,绝对的震撼。我觉得比《未来启示录》还要好看,《未来启示录》讲的是美军,而《全频带阻塞干扰》讲的是解放军,那种感觉完全不同!对了,最牛逼的是有两个VR镜头,真的把我震傻了!啥也不说了,等电影正式上映后十刷!”

  看完完《全频带阻塞干扰》,周黎明在回酒店的路上,一直在想着该怎么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只是电影的镜头不断在他脑海里闪过,让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

  回到酒店后,周黎明在电脑前坐了好一阵才冷静下来,理清自己的想法,并敲出了文章的题目“《全频带阻塞干扰》是一部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周黎明十足如飞,高速敲击着键盘,将脑袋里的想法变成了文字:“现在的青少年对董存瑞,江姐,黄继光,邱少云,甚至吴琼花都了解很少,十七年电影,有一整套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编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十七年电影所宣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中国电影里久违的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里被大声的弘扬……”

  就在此时,周黎明手机突然响了,他不得不停止输入,拿起了手机。是张小北号码。周黎明知道张小北拥有科幻迷和电影迷双重身份,又是张然和刘慈欣的双重粉丝,对这部电影极为关注,打电话来肯定是问电影怎么样的。电话接通后,张小北的一句话果然就是:“老周,《全频带阻塞干扰》看完了吗?你觉得怎么样?”

  周黎明直接道:“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牛;两个字,牛比!三个字,很牛比!四个字,牛比到爆!整部电影两个半小时,全程高能,完全没有冷场,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里面的两段VR镜头,真的是燃炸了!我好多年没看到这么震撼的戏了,心脏真的快要蹦出来了!不夸张的说什么《拯救大兵》、什么《黑鹰坠落》统统弱爆了!”

  张小北听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D电影和VR电影是两种东西,怎么可能在一部戏里同时出现,不由问道:“我没听错吧,你是说电影里面有VR镜头?”

  周黎明解释道:“电影里面人类士兵不是要穿外骨骼装甲嘛!在电影开始之前,程龙就上台提醒大家,当他在电影里戴上外骨骼装甲的头盔时,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最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这么做不妥,会让观众出戏。没想到非但不出戏,而且代入感特别强,那种感觉特别神奇,就好像真的进入了战场,看着敌人向我开火,看着身边的战友被打死。其中有个镜头,二团长被一枚穿甲弹击中,上半身被打成了血花,身体碎片一下喷过来,不夸张的说,我尿差点都吓出来了!”

  张小北激动地道:“窝草,这绝对是张然的主意,只有他才有这样的创造力。听完你的描述,我今天肯定是睡不着觉了。”他马上道:“老周,你不是跟张然认识嘛!能不能帮我弄张票!如果能弄到票,我直接打飞机过来!”

第1106章 继续拍摄

  众多的媒体记者在发布会结束后,在第一时间赶回记者中心,开始埋头写稿子。第二天一早,国内各大媒体都刊发了《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影评,清一色的好评。

  《之江日报》以“国产大片再次核爆”为题,将乌尔善和《全频带阻塞干扰》夸上了天。文中写道:“《全频带阻塞干扰》可以说让人对乌尔善刮目相看,他的电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国产战争片在经历多年的高大全后,终于让人看到一部有内核的影片,着实感到兴奋。乌尔善开启了新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电影对林云、庄宇、许广志、十号首长这些人物的塑造,突破了以往战争片的主旋律模式,重新对人性、情义进行思考,也让观众在心理上得到回归,甚至给出一些人活下去的依据。”

  《文汇报》以“血性回归”为题,对《全频带阻塞干扰》进行盛赞:“《全频带阻塞干扰》很男人,很有血性,很有爆发力,庄宇、许广志他们比李云龙更让观众血脉贲张,电影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身影就象战火中依旧英挺的旗杆,竖立在每个观众心上。近些年来,许多人认为小鲜肉现象在社会上盛行,并且越来越严重,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并引发了担忧。而《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出现,将会杀住这股歪风,纯爷们、不怕死、枪激战,将会让一切所谓的花样美男靠边站。”

  《解放军报》在第11版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篇名为《雄浑崇高,具警世意义》的文章。文中写道:“《全频带阻塞干扰》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既极度写实更饱含诗化的美学风格,在惨烈中努力营造出一份崇高之美。同时,全片成功塑造了一群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庄宇、林云、许广志、十号首长,每一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全片浑然一体地展现出极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电影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十年后的未来,但整部电影不仅具有前瞻价值,更具警世意义。”

  张然对国内的评价并不担心,他知道《全频带阻塞干扰》在国内肯定是好评如潮。除了少部分公知会高呼“手淫强身,意淫强国”之类的口号贬低这部电影外,绝大部分媒体和观众都会给出好评,电影的口碑和票房绝对会大爆。不然,他也不敢在电影开机的时候就喊“60亿”!

  张然真正担心的是国外媒体和观众的口碑,毕竟连《金陵十三钗》这种片子都被扣上了政治宣传片的口号,更何况在《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解放军、以及中国人是救世主。肯定会引发部分媒体和影评人的反感,从而给出低分;但有多少影评人会因此给出低分,他没有把握。除此之外,有多少外国观众能接受中国人拯救世界也是一个问题。

  早上起来,张然和《全频带阻塞干扰》剧组主创就开始接受媒体采访,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看报纸了。直到晚上回到家,张然才有时间浏览北美和欧洲媒体给出的评价。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在张然看到的十三家重量级媒体中,有一家给出了100分,有一家给出了50分,其他媒体的评分大致在80分到90分之间。

  作为好莱坞最重要的两大媒体之一,《综艺》给《全频带阻塞干扰》打出了90分,给出的评价是:“就艺术性而言,《全频带阻塞干扰》不如《未来启示录》,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看完电影被深深震惊,沉默许久。整部电影延续了《未来启示录》的残酷和震撼,战争戏真实得可怕,再加上演员们贡献的绝佳演技,以及VR技术的运用,令这部电影称得上伟大一词。”

  另一家好莱坞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给为《全频带阻塞干扰》打了85分,他们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电影,在战场和人物内心里,导演都设置了冲突的存在。影片血腥、暴力,但是能让人沉思和冥想,电影以其纯熟的电影语言在黑暗的死亡气息中依然制造出一份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帝国》杂志的影评人给出了75分:“和《未来启示录》相比,《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思想和艺术性要逊色很多。不过作为一个只拍了三部电影的年轻导演,去跟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相比,无疑是很不公平的。就娱乐性而言,《全频带阻塞干扰》做得更好,电影一开始就用一场战争戏快速把观众带入紧张情绪中,随后更是高潮不断,紧张部分让人都不知道从那里呼吸。”

  法国《费加罗》报的影评人打出了80分:“电影拥有令人震惊的想象力,令人震惊的特效,以及令人震惊的VR技术。电影拥有令人震撼、真实的战争场面,不夸张不回避,其中一些血腥的镜头让邻座姑娘会捂着眼睛大喊,Oh No。作为一部科幻战争电影,《全频带阻塞干扰》成功地将优雅与残酷融合在一起。”

  翻完媒体给出的评价,张然又到社交网络和影迷论坛看了看。抢到《全频带阻塞干扰》首映票的外国影迷极少,当为数不多的影迷将他们的观影体验,以及跟万年炎帝号的合影发到网络上后,顿时引发了众多《未来启示录》粉丝的热议。在Fly上,他们分享的照片和观影体验在极端的时间内就有了上万条留言,点赞数更是迅速突破十万。

  更夸张的是,中国影迷在中国网络上的留言都被狂热的粉丝翻译成了英语,然后一堆外国影迷从中国影迷的言论进行种种分析。其中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飞船撞太阳、普通电影与VR电影的完美融合,成为粉丝们议论的重点。

  张然心里颇为感慨,以往都是好莱坞大片在美国首映,中国影迷从社交媒体上搬运美国影迷的评论,没想到这次情况翻过来了,是国外影迷从中国搬运中国电影的评论。他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他也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更多影迷看完电影后,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观影体会。除了部分观众抱怨电影太过血腥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

  这个时候,烂番茄和MTC的评分也出来了。在烂番茄上,总共54家媒体给出了评价,50鲜4烂,新鲜度93%,平均分为7.8分。而在MTC上,有18家权威媒体给出了评分,一个30分的差评,一个50分的中评,其他的全都是好评,包括三个100分,最终MTC给出的平均分为82分。作为一部商业片,而且有《未来启示录》珠玉在前,能够取得这个评分,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媒体和影迷给出的大量好评,让原本就对《全频带阻塞干扰》充满期待的影迷们更加期待,无数观众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所有人都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待电影正式公映。

  而这个时候,张然已经回到南京石湫影视基地,继续《正义天使》的拍摄工作。《正义天使》拍到现在,就剩下张纯如在南京的戏份,以及一些收尾戏。

  1995年7月,张纯如从美国前往南京。她选择的路线是先从美国飞到广州,然后坐火车北上南京,这与钱学森的回国行程类似。《钱学森传》是张纯如的第一本书,这时候这本书已经写完,但还没有正式出版,张纯如想借机感受钱学森当年的行程。

  张纯如抵达南京的时候正在生病,但她只休息了半天,第二天就拉着杨夏鸣等人去采访幸存者。她的问题非常多,也非常具体。她想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候,南京普通老百姓当时穿什么鞋子,早上吃什么饭,怎么生活,怎么烧饭,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她听不懂幸存者说的南京方言,现场只能依靠杨夏鸣的简短翻译,但她拿着摄像机把采访过程全录下来。回到工作室后,张纯如会重放录像,让杨夏鸣详细翻译幸存者的回答。

  在幸存者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很多人家境贫寒,生活在棚户区,屋里堆满了瓷器碎片,散发着浓烈的潮湿和发霉的味道。张纯如心里很难过,每次采访完,都会给对方留下一些钱。

  张纯如觉得太不公平了,许多曾经蹂躏南京人民的东瀛人从东瀛政府领取全部养老金和其他津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受难者却默默地忍受贫穷、耻辱,或是漫长的身心痛苦。

  在采访完夏淑琴后,张纯如对杨鸣夏说,等《南京大屠杀》写完,她就不再当作家,要去学法律,将来代表这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东瀛打官司。张纯如最后没有成为律师,但她从一个普通作家变成了人权斗士,开始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

  这天下午,剧组到中山陵美龄宫拍张纯如采访幸存者夏淑琴的戏。当时夏淑琴在中山陵美龄宫做临时工,张纯如他们正是在这里找到她的,而采访就在露天的树荫下进行。接着,夏淑琴带张纯如他们去了她的家人被杀的旧址。张然考虑过请夏淑琴本人来演,但最后觉得老人已经八十多岁,而拍电影又太辛苦,就从南京话剧团找了个老演员来扮演。

  《正义天使》剧组到达美龄宫后,张然开始给扮演夏淑琴的演员说戏:“张纯如采访夏淑琴的录像你看了,夏淑琴会不时用手帕擦眼睛,是由于当时流泪太多,落下了眼疾。你在演的时候,一点要注意这点。”

  演员点头道:“好的,导演,我会注意的。”

  张然正要往下讲,一个工作人员跑了过来。他告诉张然:“导演,张馨艺来探班了!”

  张馨艺从北电毕业后,演了不少戏,但始终不温不火。直到几年前出演《回家的诱惑》才开始走红,当然也算不上大红,只是小红。张然挺喜欢张馨艺的,这姑娘性格特别好,出了名的大大咧咧性格,为人处世很咋咋呼呼,被大家戏称为二姐。

  听到张馨艺来探班,张然不由笑了,《正义天使》剧组气氛比较凝重,张馨艺这个活宝到剧组来,气氛肯定要轻松不少,当即道:“让她进来吧!”

第1107章 道德困境

  几分钟后,工作人员将张馨艺他们带了进来。张馨艺一行三人,除了张馨艺和助理外,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张馨艺穿着一身米色长裙,远远看去倒像成熟女性了,不过动作和行为还是二乎乎的。她看到张然,连蹦带跳地跑了过来,站在张然面前笑嘻嘻地叫道:“张老师!”

  张然笑道:“哟,这不是二姐嘛!什么风把你出来了?”

  张馨艺听到张然叫自己二姐,呵呵笑道:“西南风把我吹来的!”她招招手,将助理叫了过来,从助理手中拿过一个小袋子,递给张然道:“张老师,这是给你买的茶叶。”又从身旁的男子手中接受一个大袋子道:“这些是我给剧组工作人员买的一些零食。”

  张然对旁边的副导演道:“把这包零食拿下去分给大家。”他大量了张馨艺身边的男子一下,问道:“这位是?”

  张馨艺赶紧介绍道:“这位是郭可导演。郭可,这是张老师!”

  郭可十分恭敬地向张然问好:“张老师,你好!我是郭可,是个导演,也是你的影迷,能够见到你真的特别荣幸。”

  张然笑着冲郭可点了点头,道:“听你的口音是四川人?”

  郭可马上道:“对对,我是蓉城的。”

  张然哈哈笑道:“那我们三个是老乡啊!”

  简单寒暄了几句,张馨艺讲出了自己来的目的:“张老师,今天过来是有件事想麻烦你,有部电影想请世纪巅峰发行,不是我拍的戏,是我资助的,一部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是郭导拍的。电影在去年5月就拿到龙标了,但因为没有发行费,又是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没有公司愿意发行。我就想请你出面,看能不能让世纪巅峰发行。”

  张然有些惊讶,在他的印象中张馨艺是个大大咧咧的傻丫头,没想到她会参与这种题材的电影。这种电影,张然肯定愿意帮忙,只是他不了解这个导演,也不知道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创作的,便道:“这样吧,晚上我们详细聊。你们在这儿呆着也行,到处逛逛,晚上来找我也行!”

  张馨艺马上道:“我们哪儿也不去,就在剧组等你,免得你到时候跑了!”

  剧组其他人听到张馨艺这么说都笑了,张然也哈哈大笑道:“我们剧组在那边有食堂,你们可以过去吃点水果、喝点冷饮什么的,晚上一起吃饭,吃完饭我们谈。”

  吃过晚饭,张然将张馨艺和郭可叫到了房间,跟他们谈《二十二》发行的问题。张婧初给他们泡好了茶,让他们坐着慢慢聊。张然不喜欢说废话,直接就道:“说说你们的电影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张馨艺转头对郭可道:“电影是你拍的,还是你来说吧!”

  郭可当即讲了起来,在2012年,他看到一则新闻,开始关注“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他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短片,当时国内“慰安妇”幸存者尚有32人,片名定为《三十二》。2014年,他决定将所有幸存者的故事都搬上银幕时,由于一些老人离世,只剩下二十二人,片名由《三十二》变为了《二十二》。当时曾担任《三十二》后期制片的澳洲人对郭柯的想法很有兴趣,希望投资《二十二》。不过等到要拍的时候,双方理念产生了分歧,对方觉得不应该一下子拍摄那么多老人,首先是成本问题,其次,一个电影里面20多个主角,在世界电影里也不多见,于是,对方很快撤资而去。

  走投无路时,郭可在朋友圈里发了条自嘲的信息,说他妈愿意卖了房子支持他拍这部电影。张歆艺在下面留言,关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需不需要帮助。其实郭可跟张馨艺并不是很熟,只是在拍《甜蜜都市》时,张馨艺是女主角,郭可是中方统筹。有次张馨艺听到郭柯讲电话,便问他是不是四川人,两个老乡为此交换了一下微信,仅此而已。

  在收到张馨艺留言后,郭可用了一天的时间编辑了一条短信,内容包括,我在干什么事,我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能借我100万吗。短信被他编了删,删了重编,在最后关头点击了发送。没过多久多,张馨艺回复他,没问题。见面谈过后,张馨艺当晚就把钱打到了郭可账上,三天后,郭可出发拍摄。

  说到这里,张馨艺忍不住道:“我听到他为了拍片都要卖房子了,觉得太严重了,要是自己能帮就帮。见面的时候他特紧张,脸憋得通红,跟我说他要拍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要真实记录最后这22位老人的生存状态。听完这些,我第一感觉是你行吗?你怎么知道还剩下22个啊,你怎么知道他们的生存状态什么样啊?郭可赶紧从包里拿出各种历史文献、采访对象的资料、工作人员名单等等。当我听完他讲的这些老人的事情、为电影《二十二》所做的准备,被深深打动了,就觉得这事儿一定得帮他。”

  郭可补充道:“这事真的特别感谢张馨艺,没有她的资助,这部片子可能就拍不出来了。《二十二》拍摄完后,我想在片头加上出品人张馨艺,可是她拒绝了,她说,她并没有给这部作品进行投资,也没想挣钱,完全是帮忙,说她是出品人不合适。”

  听到这里,张然对整个事情大致了解了,心里颇为感动,看着张馨艺微笑道:“馨艺这孩子咋咋呼呼的,给人傻乎乎的感觉,但其实内心是很柔软的,而且特别仗义!”

  张馨艺就道:“张老师,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啊?”

  张然笑着道:“当然是夸你了!你能资助这样的电影,能够为这件事奔波,真的是在做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作为老师,我为你感到骄傲!”

  张馨艺没想到张然会这么说微微一怔,随即笑了:“张老师,那你愿意帮我们了?”

  张然笑着点头道:“你都能毫不犹豫的掏百万资助这部电影,我这个做老师能不帮忙吗?”他看着满脸喜色的郭可道:“说说这部电影吧,你是怎么拍的,你又是怎么想的?”

  郭可知道张然是想听自己的创作理念,简单的讲了起来。在去采访之前,郭可觉得就像普通纪录片那么拍。但当他们开始拍第一个老人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剧本扔了,觉得没有必要用这个东西了,应该真实反应老人现在的生活。在电影中老人们没有自揭“伤疤”,或者向镜头哭诉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电影里也没有戏剧化的桥段和冲突,只有老人最克制、最温和的日常生活。

  听到郭可的陈述,张然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电影了:“其实拍这种题材作品,会有道德上的困境,会有很多人认为,是二次伤害,甚至贩卖伤痛。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在美国就有影评人批评电影让公众此后可以心安理得地走进电影院去消费大屠杀主题了。电影在欧洲引发的争议更大。《浩劫》导演朗兹曼批评斯皮尔伯格把大屠杀主题引入了商业消费,用戏剧化手法和好莱坞的写实主义暴力去再现大屠杀这个不可被再现的事实。戈达尔也是类似的观点,骂过《辛德勒的名单》很多次。

  不过我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历史是需要人们去记忆的,你不去拍摄和记录怎么保住历史?如果人们把这段历史遗忘了,那才是对受害者的最大亵渎。我现在都不敢去见戈达尔,因为我现在拍的电影有大屠杀的内容,戈达尔可能会骂我,而我会跟他对骂,我怕把这老头气出个好歹来,于是,干脆就不见他了!”

  张馨艺他们听到张然这么说,都哈哈大笑起来。

  等他们笑过之后,张然看着郭可严肃地道:“在电影史上,有部电影因为一个镜头引发了过巨大争论。意大利著名导演吉洛·彭特克沃在1959年拍了电影《零点地带》,在法国上映后,引起了《电影手册》影评人雅克·里维特的愤怒。影片描写了一位意大利少女在集中营中试图逃脱的故事,但最终她选择了自杀。里维特批评了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的平移镜头是道德的卑劣,因为在呈现集中营里的成堆尸体之后,镜头被推向高处,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里维特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亵渎。

  这场批评效力是持久的,后来欧洲评论界对《辛德勒的名单》、对《美丽人生》的批评就是这场风波的延续。里维特的观点我倒是比较认同,在大屠杀这种严肃题材面前,任何微小的摄影机动作都不是无辜的,艺术家意图必须是清晰的。在这种严肃题材面前,艺术家必须放弃中立,让位于道德立场,在人道主义灾难面前,艺术家没有道德回旋余地。

  陆钏的《南京南京》就是这个问题,他认为以东瀛兵为主角更艺术,但在观众看来他立场有问题,所以骂得特别厉害。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拍这种题材都要深思熟虑,你的拍摄角度是什么、立场是什么、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必须深思熟虑,每一点都尽量做好。”

  郭可听到张然这么说,不由问道:“导演,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部电影有问题?”

  张然摇头道:“我觉得选择的角度很好,而且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不过这个电影放在春节档、贺岁档都不合适,观众节假日一般不愿意看特别沉重的电影,放在暑期档比较好。从现在到明年暑期档还有一年。我觉得你是不是能再沉淀一下,看是不是能做得更好。你刚才说了,拍摄的时候是二十二位老人,现在只剩下十多个。这部电影可能是最后一部直接采访她们的纪录片,那我觉得你有责任把电影尽量做到最好。如果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我们可以提供。”

  一直在旁边倾听的张婧初补充道:“张然在04年11月,张纯如自杀后就决定拍这部电影,但他准备了十年才敢动手,就是觉得这样的题材自己有责任把拍好。”

  郭可彻底明白了:“张老师,你是对的,回去后我会认真思考,看能不能剪得更好。”

首节上一节51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