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486节

  看到这个分数张然露出了笑意,看来大家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他往后翻场刊,想看看影评人对《烈日灼身》的具体评论。

  《正片》杂志主编,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西蒙给《烈日灼身》打了四颗星:“张然的《烈日灼身》,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放映影片中,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张然是当今世界影坛最优秀的电影人之一;他将对人类社会与电影艺术的反思,融入了他所创造出的艺术史诗当中。这部如黑豹一样流畅的剧情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令人窒息的表演,更处处充满着比什么都重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整部电影对主观镜头的运用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先爷临死前的那段20多分钟的主观长镜头,简直可以让人灵魂出窍。《烈日灼身》是本届电影节最疯狂的电影体验!”

  《洛杉矶时报》影评人格伦·惠普同样给出了四颗星:“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张然的回归令人惊喜。《烈日灼身》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电影的故事有些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比《老人与海》的细节描写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考。故事发生在中国,但电影揭示的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如果我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反复看《烈日灼身》,一直到戛纳电影节闭幕,我都愿意的不得了。”

  巴西影评人何塞·卡洛斯给《烈日灼身》打了三星:“大家都对张然寄予厚望,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影迷,都很看好张然的新作。《烈日灼身》确实是一部令人震惊的作品,激动人心,充满了创造力,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过多的主观镜头有过于炫技的嫌疑;而且电影本身是3D,再加上大量晃动的主观镜头,会带来严重的眩晕,造成观影障碍。”

  媒体和影评人反响很好,这无疑为《烈日灼身》的宣传和上映开了个好头。张然心满意足的放下场刊,笑容满面的吃早餐。

  王珞丹见张然满脸笑意,笑嘻嘻地道:“张老师,我刚才去拿场刊时,遇到一个记者,他对我说如果金棕榈不给《烈日灼身》,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会名誉扫地。”

  张然耸耸肩膀,不以为意地道:“场刊和评审团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在三大电影节,场刊最高分反而不容易拿最高奖,都快成魔咒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2046》都是戛纳场刊第一,结果都与大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张灯结彩》在柏林拿到了3.9分的高分,也没有拿到金熊。获奖这事真的看运气,不要多想,保持平常心!”

第1035章 评论

  不只官方场刊的九位影评人对《烈日灼身》给出了超高的评价,英国《卫报》也在第一时间四星力荐,声称张然贡献了一部英雄史诗:“《烈日灼身》是张然所有作品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中的先爷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把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示出超乎寻常、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大自然进行了惨烈的抗争。在大自然释放淫威之时,他们显得那么渺小,未尝没有恐惧,但绝不轻言放弃,哪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法国权威媒体《世界报》同样给出了超高评价:“张然通过一位老人在大旱之年带着一只盲狗守护一颗玉米苗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在绝境面前所呈现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电影并没有停留在抗争这个表层意向上,而是将主旨指向了人该怎么活,怎样活才有意义等形而上的层面,书写了一部充满感染力的精神史诗。”

  影评人尼古拉斯·巴伯观影后在英国BBC文化频道刊登了一篇影评文章:“《烈日灼身》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那种饱受折磨,那种决不放弃,那种投入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的抗争让人为之颤栗。”他对李雪建的表演同样赞口不绝,声称李雪建奉献影史最为杰出的一次表演,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苏菲的抉择》中的表演能够与之匹敌。

  《烈日灼身》不仅在欧洲好评如潮,在北美也获得了超高评价。《综艺》杂志认为:“《烈日灼身》是一部极其独特又极其震撼的电影,电影开头主观镜头很少,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观镜头逐步增多,到最后完全变成了主观镜头。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逐步走进了电影构建的世界,走了先爷的精神世界,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绝望与坚强。”

  《好莱坞报道者》在电影节刚开幕时,就把《烈日灼身》列为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大热门,如今更是称其为一部狂暴惨烈的史诗,一部英雄的颂歌。同时文章对张然在电影中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不要命的夸:“张然发明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时间、空间和记忆来构建他的电影世界,《烈日灼身》和任何其他电影人都不一样,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有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镜头。”

  《纽约时报》盛赞《烈日灼身》是一部真正的大师级作品,文章中毫无保留地抒发对张然的导演功底与叙事手法的敬佩之情,形容张然是有悲悯情怀有生命意识的导演。文章表示:“电影通过绝境下的抗争,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以此引发观众对人的本性和生存进行思索。《烈日灼身》绝对是张然最了不起的影片之一。”

  在社交网络上,《烈日灼身》也成为热门话题。首场放映后,影评人和观众纷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将“张然和烈日灼身”送上了Fly热搜榜的首位。

  “我被《烈日灼身》的惨烈和史诗般磅礴气势吓到了,《烈日灼身》讲述了大旱之年,一位老汉和一只盲狗一起守护着一颗玉米苗,艰难生存的故事。电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抗争和互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影评人大卫·安森

  “张然在《烈日灼身》中奉献了电影史上最精彩和最复杂的一段长镜头,张然用他精湛的技艺,用他的绘画天赋精心组成画面,揭示了他世界里的颜色,纹理以及声音。可以肯定的说,张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语言演奏家。”——《电影手册》前主编,著名影评人付东

  “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一段震撼人心的表演,电影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但《烈日灼身》更绝望,更悲壮,也更震撼人心。看完这部电影,我决定决定养一只狗,在院子里种一颗玉米!”——意大利影评人艾米利奥

  国内媒体对张然,对《烈日灼身》,对李雪建都是极尽溢美之词,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什么“雅各布痛哭半个小时”、什么“观众鼓掌十五分钟”、什么“对民族精神完美的书写”、什么“入魂入骨的杰出表演”等等。

  在豆瓣上,看过《烈日灼身》的记者和影评人写了98条短评,其中76条打了5星,15条给了4星,而且这些短评比媒体写得还夸张。

  “这部电影真的牛逼到爆,给张然跪了。我一直以为这种关于农民,关于土地的电影只有第五代导演才拍得出来,没想到张然不但拍出来了,而且拍得比第五代导演还要牛逼。这是一部让第五代导演哭泣,让第六代导演绝望的电影!”——陀螺凡达可

  “长镜头看过不少,但很多导演其实不懂长镜头,所谓长镜头就是把镜头拍得很长,实际上是瞎几巴拍。真正懂长镜头的有戈达尔、安哲、塔尔科夫斯基,以及杨索,看完《烈日灼身》,我真的给张然跪了,觉得自己就像没有看过长镜头。我相信就算杨索看到《烈日灼身》的长镜头,都要喊说个‘服’字!”——图宾根木匠

  “看完《烈日灼身》,我想起了古龙小说中的一句话,他有一股气,一股侠气,一股血气,一股义气。就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人有这么样一股气,所以正义才能击败邪恶,人类才能永远存在。先爷有这股气,张然也有这股气,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电子骑士

  不过张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评论,吃过早餐后,他没有回房休息,而是带着李雪建和王珞丹去接受媒体的采访。

  戛纳电影节期间的媒体采访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官方安排的新闻发布会,在竞赛影片放映后,影片主创会先接受组委会官方媒体的集中拍照、小型访谈,然后走到电影宫举行媒体发布会;另一种是媒体私下采访,各大影片的发行方都在戛纳聘有公关公司,媒体可提前通过电话、现场等方式预约采访,并接受对方安排,这部分采访归公关公司统筹,与电影节无关,而且这种采访往往是要收费的。

  比如,今年开幕片《摩纳哥王妃》主演妮可·基德曼的采访价是2000欧元,导演和妮可·基德曼两人的采访费就达到了4000欧。

  采访费主要付给电影的发行方,由于欧美是这些电影的主战场,因此欧美记者采访往往是免费的。戛纳电影节大牌明星很多,但很少有中国记者去采访,就是这个因为约大明星采访要付钱。

  《烈日灼身》是戛纳关注度最高,也是最火爆的电影,想要采访张然他们,当然也是要付钱的。倒不是张然在乎那几个钱,而是公关公司认为约张然采访的媒体实在太多,收费可以减少申请采访的人数。不过张然他们收取的费用不高,三人圆桌采访收只1000欧,绝对是良心价,而且他们还特别规定,中国记者免费。

  采访地点的在电影宫对面的普拉达专卖店的二楼。专门布置了采访区,有一张圆桌,对面摆着一排沙发。接待小姐站在专卖店门口迎候。由于张然缺席了昨天晚上的发布会,记者们都特别想采访张然,听他谈对《烈日灼身》的看法。在普拉达的门口,记者们排成了长龙。

  整个采访是戛纳有名的圆桌采访,八九个记者一拨,围着圆桌向采访对象提问。采访一般是按顺序,每人先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再抢问。

  第一批采访的九个记者屁股还没坐稳,一个美国女记者就抢先问道:“张先生,第一次到戛纳参赛,就拿下场刊最高分,感觉如何?”

  张然作了个哭丧脸:“最大的感受就是,完了,金棕榈飞了!”记者都知道场刊高分难拿大奖的“魔咒”,顿时大笑起来。等大家笑过后,张然继续道:“很高兴这部电影反响不错,对我来说,观众的反应是最重要的,比任何奖项都更有价值。”

  张然刚回答完,另一个美国女记者马上抛出了问题:“《烈日灼身》最后那20多分的主观长镜头非常惊人,而李雪建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了,我都不忍心看,是怎么拍出来的?”

  张然解释道:“这场戏我们设计了两种拍法,一种是主观长镜头,另一种是先爷和盲狗两个的主观镜头,镜头在他们两个间来回切换。这两种都拍了,最后我们选了长镜头。长镜头是把摄影机装在李雪建老师身上,由他来完成的。因为是3D摄影机,非常笨重,不是李老师最瘦的时候拍的,而是他体力比较好的时候拍的。即使如此,整个拍摄的过程也很困难,对表演、对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我们拍了七天,拍了十八遍。但最终效果很好,我很喜欢这个镜头。”

  不等其他记者提问,第一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问:“电影中有大量的主观镜头,临场感特别强,不过有影评人认为电影过于炫技,你怎么看?”

  张然轻笑道:“我没有故意炫技,就像最后那个长镜头,其实我们拍了两种,之所以选长镜头,是因为这种拍法临场感更强,会更加震撼,不少为了炫。”

  张然刚回答完,第二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抛出了问题。她们终于惹恼了其他人,一位法国记者大声道:“两位女士,能否让我也问一个问题?”

  两个女记者有些不好意思了,都闭上了嘴。

  张然冲法国记者笑了笑,道:“你有什么问题?”

  法国记者马上道:“导演,你的电影里总有很残酷的东西,这是你生活的视角,还是单纯的创作视角?”

  张然的电影偏好孤独和悲剧,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但这些没法与外人说。他没有正面回答:“佛家有言,众生皆苦。叔本华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我电影中的主人公会遇到困境,甚至会很悲惨,但我不是为了渲染这些。”他顿了顿,眸子闪着淡淡的光芒:“在困境中奋起的精神和勇气才是我想要呈现的,那是人类的希望之光。正是这种精神把我们带到文明的今天,也会将我们带到更加文明的未来。”

第1036章 只求留名

  在法国电影圈,戈达尔是神一般的存在。你去考法国的电影学院,要是说不喜欢戈达尔的电影,根本就不会被录取,会认为品味有问题。

  这次戈达尔的电影《再见语言》在戛纳首映,自然受到媒体和影迷的强烈关注。在放映前一个小时,电影宫六个入口处的队伍都已经超过一百米,大多数人都怀着朝圣的心情来的。

  戈达尔没有出席电影的首映礼,在跟张然见面后,他就回瑞士去了。电影的几位主要演员入场后,卢米埃尔厅的灯光逐渐昏暗下来,现场广播提示:“请大家戴好入场时领取的3D眼镜,《再见语言》是一部3D影片。”

  特别有意思的是,电影开始后,到场的记者们像来听课的学生一样,齐刷刷地拿出笔记本。但在影片放了十分钟后,他们放弃了记录,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在电影在讲什么。

  戈达尔一直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大片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的旗手,他自然不会屈从于好莱坞的手法。影片开场就是一系列混乱、支离破碎、色彩复杂的图像,甚至出现了左眼和右眼画面不同的场景,再加上电影说的是法语,字幕又时有时无,张然看了十多分钟就睡着了。当然,不只张然睡着了,大部分记者看睡了,整个放映厅鼾声四起。

  不过张然没睡多久就被鼾声惊醒了。睁眼看时,左边的胖记者睡得鼾声如雷,右边也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认识右边的记者,《卫报》的安妮·比尔森,前几天还采访过他,据说是戈达尔的铁粉,没想到她也睡了。

  让张然惊奇的是,在电影结束出字幕的一刹那,呼呼大睡的记者们都惊醒了,全场起立鼓掌,一边鼓掌,一边赞叹,完全是看完神作的表情。安妮·比尔森更是边鼓掌边感叹:“真是太惊人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张然嘴角一阵抽搐,你明明刚刚才睡醒好不好,他故意问道:“你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吗?我怎么觉得这部电影像半完成品。”

  安妮·比尔森没认出张然,因为张然带着《黑暗骑士》中小丑的面具。她以为张然是诺兰的粉丝,露出鄙视之色道:“那是故意的,这是大师的作品,他是在玩电影,是在享受电影。”

  走出放映厅时,张然听到几个中国记者都表示自己看睡着了。只有一个年轻记者第一次到戛纳,觉得看大师的电影看睡着很丢脸,掐着大腿看完的。年轻记者苦恼地道:“我根本就不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影评怎么写啊?”

  旁边的老记者教育道:“戈达尔的电影都看不懂,不光我们看不懂,外国记者一样看不懂。这种片子只要夸就对了,直接写戛纳又一部神片诞生了。”

  在《再见语言》上映第二天,全球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类报纸纷纷刊出影评,对《再见语言》各种吹捧。安妮·比尔森更是热情洋溢地写道:“电影院没有上帝,只有戈达尔。”

  中午,张然和张婧初通话的时候,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她听,还表示:“等我到了戈达尔这个岁数,我要故意乱拍一部电影,拿到电影节参赛,让几千记者和影评人在大厅里鼓掌与欢呼,严肃地讨论和分析电影背后的意义,而我在家里二郎腿说,你们都被我耍了!”

  张婧初哈哈大笑道:“这么好玩的事一定要叫上我,女主角我预定了!”

  结束和张婧初的通话后,张然准备前往电影宫,参加《聋哑部落》的首映。瑞恩·库格勒对张然说过,这部电影是受《一个人张灯结彩》启发才拍出来的,电影的导演非常希望张然去参加电影的首映。

  就在这时,张然接到了天工重彩VR小组的电话,说他们已经到瑞士了。戈达尔对VR特别感兴趣,在跟张然交谈之后,他就急不可耐的返回瑞士,等天工重彩送设备上门,开始尝试VR电影。

  张然告诉天工重彩的工作人员,好好跟戈达尔合作,自己明天上午到瑞士。

  第二天上午,张然赶到了瑞士沃州莱芒湖畔的小城尼翁,来到了戈达尔家。

  安妮·比尔森有句话没说错,戈达尔是在玩电影,是在享受电影。张然到戈达尔家的时候,老头正带着带着工作人员和两个演员在院子里试拍。

  男演员头上戴着头戴式VR摄影机,和一个女演员边走边聊。戈达尔坐监视器后面,兴致勃勃的看着两个演员进行表演。

  戈达尔看到张然,当即喊了“停”,让两个演员休息。等张然走过来后,他就像拿到了新玩具的孩子,兴奋地对张然道:“这东西有意思极了,比电影更接近真实,也比电影更自由。我拍了一段,你看看效果怎么样?”

  张然非常想看看戈达尔拍出来VR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戈达尔一辈子都在探索电影语言,拓展电影语汇,对空间,对画面,对镜头的理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拍出来的VR肯定跟其他人不同,也许能够对张然有所启发。

  张然戴上VR眼镜之后,张然发现戈达尔拍VR跟拍电影,拍3D电影一样任性,根本就不管规则,也不管观众接不接受,反正老子拍爽了就行。VR不能剪辑,但戈达尔偏偏就剪了。于是,张然就看到女演员就跟会瞬移似的,一下在自己的左边,一下在自己的右边,而且两个演员说的是法语,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待张然摘下VR眼镜,戈达尔饶有兴致地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张然知道戈达尔是直脾气,毫不客气地道:“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鬼片,跟我对话的不是人,而是女鬼,她在我面前飘来飘去,嗖嗖的!”

  听到张然这么说,两个演员,以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大笑起来,他们也是同样的感觉。

  戈达尔也哈哈大笑:“你这就不懂了吧,我是在探讨世界的真实性。”他看着张然,好奇地道:“我听他们说,你准备拍一部VR长片,你打算怎么拍呢?”

  张然摊开双手,无奈地道:“现在只有大的构思。我要拍的是一部赛博朋克电影,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人物会在不同的网络空间穿梭,可以避免场景转换带来生硬感,让我顺利完成叙事。第一场戏,我想好怎么处理了。但后面还没想好。只能慢慢尝试,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属于VR电影的语言。”

  戈达尔盯着张然看了几秒钟,突然笑了起来:“我相信你能够找到的。”

  张然笑道:“对我这么有信心啊?”

  戈达尔很认真地点头:“在电影诞生之初,对电影语言进行探索的梅里爱、格里菲斯他们都才华横溢,同时要么足够有钱,要么有大公司在背后支持,所以他们才能进行探索。你同样才华横溢,而且更有钱,更具探索精神,我相信你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电影艺术来。”

  说到这里,他看着张然,略带不解地道:“我探索电影语言是因为电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那么你呢,探索电影语言是为了什么?”

  张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非常认真地道:“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说我们没有信仰。这是不对的,我们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是历史。你们基督徒追求的是上天堂。”

  戈达尔打断了张然的话:“我不是基督徒,我的信仰是共产主义。”

  张然听到这话笑了,作了个抱歉的手势:“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最高追求是青史留名。我们国家有个商业片导演叫冯小刚,他的商业电影很受欢迎,但前两年他拍了部偏艺术的电影《1942》。在拍之前,他就知道票房不会太好,因为电影非常压抑,不是观众喜欢的类型,但他还是拍坚持拍了。他说,希望拍几部能够被记住的电影。道理很简单,他现在什么都有了,就欠一个青史留名,我也是这样。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很多红极一时的导演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但我们还记得格里菲斯、记得爱森斯坦,因为他们奠定了电影语法的基础,是所有电影人的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在几百年后依然被铭记。”

  说到这里,张然呼了口气道:“你刚才说,你在探讨世界的真实性。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因此困惑过。我觉得人活一辈子,总要留下点什么,告诉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所以,我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创造一种新的电影。”

  转眼间,已经是5月25号,戛纳电影节闭幕的时间到了。这个时候,该放映的电影基本上都放映了,此时奖项归属成为各路媒体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戛纳是继2000年之后,质量最高的一届,是难得的大年。今年主竞赛单元的19部电影,场刊评分超过3分的有5部,其中张然的《烈日灼身》以3.8分高居榜首,迈克·李的《透纳先生》以3.6分排名第二,俄罗斯电影《利维坦》以3.5分排名第三;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冬眠》以3.4分排名第四;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以3.1分排名第五。

  在这五部电影中,《透纳先生》的导演迈克·李和《两天一夜》的导演达内兄弟都获得过金棕榈,再次获奖的可能性比较小。金棕榈基本上就在《烈日灼身》、《利维坦》和《冬眠》这三部电影中产生,其中《烈日灼身》的呼声最高。

  影帝的热门人选,一个是《烈日灼身》的主演李雪建,一个是《透纳先生》的主演蒂莫西·斯波。媒体普遍认为李雪建的表演更出色,难度更高、完成度也更好,但戛纳现在有明确规定,一部电影只能拿一个奖。《烈日灼身》的质量特别高,肯定有奖,而《烈日灼身》一旦拿奖,李雪建就不可能拿奖了,因此,蒂莫西·斯波获得影帝的可能性更高。

  当然,这只是媒体的预测,奖项的归属从来都与媒体无关。凡是能成为戛纳评委会主席或者评委的,都很有个性而且固执,不会轻易被媒体和观众所左右。真正决定奖项归宿的,是评审团九位评委的喜好。

第1037章 闭幕

  在距离戛纳不远,有一个叫多梅尔格的海景庄园,这是戛纳电影节最后一天闭幕日,主竞赛单元评委被关起来,讨论奖项归属的地方。评委们从早上九点开始讨论,在中午前必须讨论出结果,这样才有足够时间把获奖者从其他国家召唤回来。

  此时,庄会议室内,主竞赛单元的九位评委正集中在一起,讨论奖项的归属问题。

  戛纳电影节的评奖规则跟威尼斯和柏林类似,大致上有两种;第一种,大家先把最好的七部电影选出来,然后分配奖项;另一种是按奖项分别讨论,讨论后马上投票;然后再讨论第二个奖项。采用哪种规则由评审团主席决定。

  在会议开始之后,简·坎皮恩就宣布按奖项讨论,然后大家投票。首先讨论的是金棕榈的归属,这是电影节的头等大事。

  第一个发言的是索菲亚·科波拉,作为张然的脑残粉,她肯定是为张然大唱赞歌:“《烈日灼身》是电影节开幕以来,唯一让我感到精神一振的电影。越看越觉得巧妙,越看越觉得意蕴悠长,越看越能够体会到电影的乐趣。我完全进入了张然构筑的电影世界。我认为不把金棕榈给《烈日灼身》完全说不过去。我支持把金棕榈给《烈日灼身》!”

  贾樟柯跟张然关系非常好,这个时候肯定要站出来挺自己人了:“戛纳电影节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精神,就是鼓励新电影语言的诞生,表彰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观照。《烈日灼身》大家都看了,对画面、对空间、对声音的处理都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整部电影完成度非常高。我认为不是金棕榈不足以表彰这部电影。”

  全度妍也特别推崇张然的电影,这个时候也是力挺:“《烈日灼身》真的太震撼了,电影拍摄的手法让你觉得你好像和角色在银幕中生活了一遍一样,让我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的角色。”

  这时候,简·坎皮恩开口了:“《烈日灼身》是一部非常出色电影,但张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导演,根本不需要金棕榈,他本人也不在乎。我们都知道,张然并不想来戛纳,是福茂和雅各布请了他好几次,才把他请来的。对张然来说,拿不拿金棕榈意义不大。相反,锡兰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从未想过对商业市场做出迎合和妥协,我觉得这样坚持自我的独立导演更值得肯定。”

  丹麦导演尼古拉斯·雷弗恩表示认同:“我同意,《冬眠》非常广阔,这种对人生、人性和生活理解的视野广阔性,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那样的视野不仅在文学中少见,在电影中就更少见了,《冬眠》值得一座金棕榈。”

  索菲亚·科波拉听到他们这么说,非常不服气,马上跳起来反驳:“我们这是电影节,我们评判电影的标准难道不应该是探讨电影本身吗?难道不应该选最好的电影吗?为什么要扯其他的?张然的电影是最好的,为什么要把奖项给其他人?”

  贾樟柯坚决反对:“我们都是做电影的,应该知道电影创新有多难。你们去看那些成名的导演,绝大部分都在原地踏步。如果说需要鼓励的话,难道张然这种不断寻求突破,不断探索电影语言边界的导演不更值得鼓励吗?”

  简·坎皮恩哑口无言,在座的其他评委也陷入了沉思。

  在评审团讨论奖项归属的同时,戛纳的记者们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经打探消息,各种谣言在网络上乱飞。比如简·坎皮恩不喜欢《冬眠》,在看电影的时候看睡着了;尼古拉斯·雷弗恩认为《烈日灼身》过于炫技等等。

  中国记者今年比谁都积极,简直跟疯了似的,蹲机场的蹲机场,守酒店的守酒店,找旅行社的找旅行社。只要有可能打听到奖项消息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记者的身影。

  《烈日灼身》质量可以说是所有参赛影片中最高的,而且还拿到了创纪录的3.8分,是金棕榈的大热门。而中国上一次拿金棕榈是1993年的《霸王别姬》,那已经是21年前的事了。记者们都非常希望《烈日灼身》拿下金棕榈,自然比谁都上心。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获奖结果出来后,电影节组委会就会通知获奖者参加颁奖礼。不过在通知的时候,组委会是不会说具体是什么奖的,因为万一人家已经飞回家,你跟他说他拿了尾奖评审团奖,那人家可能不愿意为了拿个安慰奖飞回戛纳。

  在这个召回的过程,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消息泄露的情况。那些离开戛纳的剧组坐飞机回来,而且他们参加完颁奖礼,又不可能马上离开,肯定要住一夜,所以,从航空公司,从酒店前台都有可能打探到相应的消息。

首节上一节486/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