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463节

  王建国看着清瘦的李雪建,吃惊地道:“你这么瘦,还要减肥?”

  在场的其他领导也都有些诧异,如果是其他人,他们觉得可能是在开玩笑,但李雪建特别实诚,不是随便开玩笑的那种人。

  李雪建轻笑道:“这是电影拍摄的需要,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先爷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身体状态不错,但随着剧情的进展,吃的越来越少,人肯定越来越瘦。如果电影开头和结尾人物是一样的,那就非常虚假了,所以,肯定得减肥。”

  张然介绍道:“拍这部戏,李老师真的是特别辛苦,先是增了一段时间的肥,增加了几斤的体重,最近又开始减肥。每天只能吃一小团饭,肉只能吃白水煮鸡胸肉,因为鸡胸肉的成分是蛋白质,只含有极其少量的脂肪,没有碳水化合物;菜也只能吃白水煮菜。不能吃高热量的东西。隔段时间,饭就完全不能吃了,只吃白水煮的肉和菜,以及营养粉。这真的非常辛苦,一般人是承受不住的!”

  王建国听完对李雪建肃然起敬,忍不住道:“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

  张然对很多所谓的艺术家不以为然,但对李雪建极为佩服:“李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经常听到电视里说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我对此颇不以为然。但说李老师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这个我绝对服气。”

  李雪建见王建国和张然都夸自己,谦虚地道:“我只是一个演员,算不上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张然这样的。你说中国画的卷轴、还有宋词,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可是有谁能够想到,电影的画面能够像卷轴一能展开呢?又有谁能够想到宋词的结构能用在电影上?只有张然!以前都是咱们学别人的电影语言,但现在很多外国年轻导演开始学张然的电影手法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王建国笑道:“你们两位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有你们,中国电影才充满希望!因为有你们,中国电影才熠熠生辉!”

  吃过中午饭之后,王建国一行在张然的带领下,与群众演员进行了简单交流。他叮嘱大家要和剧组配合好,要发扬雒阳人民吃苦耐劳,不畏艰辛,能打硬仗的精神。随后,王建国一行与剧组的主创,以及群众演员合影留念,然后离开了剧组。

  下午一点半,整个剧组动了起来,开始为下午的拍摄作准备。下午要的还是拍祭天戏,主要拍村民在盲狗牵出来绑在水缸山上这部分内容。

  剧组演员和群众演员本来就穿着戏服,不用换衣服,不过妆还是要重新化。演员上了化妆车,而群众演员则在周小西带领下,来到了剧组临时搭建的化妆棚内,开始化妆。

  群众演员没有特写镜头,不需要化得特别细致,化妆师化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给他们化好了。然后,周小西赶紧将群众演员集合在一起,将他们带到了祭坛。

  到达祭坛之后,几个场记马上拿着连戏表,以及群众演员站位的照片,给他们安排位置:“那个帅哥,你过来,站在这里;那个美女过来,你站在这里……”

  下午的戏和上午拍的内容是一场,是连在一起的,就必须要确保演员和群众演站位跟上午一模一样,否则观众就会发现,这个演员开头站在左边,怎么突然跑到右边去了,电影就穿帮了。在拍摄的时候,剧组的场记会详细记录服装、演员的站位等细节,并且会拍照保存,等到再次拍后面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记录和照片进行还原,这个叫做连戏。

  很快,李雪建和王珞丹他们几个演员也来到了片场,在张然的指挥下开始走位。

  杨英站在一旁,羡慕地看着认真排练的群众演员。她本以为自己加入了协拍办,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电影里跑一回龙套。没想到这部戏群众演员只要那种又黑又瘦的人,皮肤白皙的她根本不在剧组的考虑范围之内,这让她好生遗憾。

  在旁边看了一阵,杨英脚有些酸了。她抬头看了看,就看到摄影组摆在不远处的一堆箱子。她知道这些箱子可以坐,摄影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坐在箱子上休息。于是,她就走过去,坐在了一口箱子上。

  只是杨英的屁股还没坐热,一个摄影助理就走了过来,板着脸道:“谁让你坐镜头箱的,你懂不懂规矩啊,不知道女人不能坐镜头箱啊?”

  如果对方说,不要坐镜头箱,镜头很贵的,杨英肯定会觉得理亏,但对方竟然说女人不能坐镜头箱,这就让她有些不快了,皱了皱眉头道:“什么意思,什么叫女人不能坐镜头箱?”

第976章 传说

  摄影助理解释道:“这个是剧组的规矩,女人不能坐镜头箱器材箱,因为女人不洁,会给拍摄带来霉运!”

  如果是因为工作上的考虑,比如担心碰坏器材,杨英完全能够理解。但现在对方竟然说女人不洁,会给拍摄带来霉运,她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什么叫女人不洁会给拍摄带来霉运?我怎么就不洁了?

  杨英非常愤怒,质问道:“什么叫女人不洁,什么叫女人不洁会给剧组带来霉运?都什么年代了都,你们竟然敢公然歧视女性!”

  摄影助理见杨英发飙,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道:“我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是剧组的传统!”

  杨英毫不留情地反驳道:“裹小脚还是传统呢,那是不是也要恢复?”

  旁边的摄影助理过来劝道:“这确实是剧组的规矩,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他真的不是有意针对你。”然后,他将杨英争吵的助理拉走了。

  杨英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她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坐在镜头箱上继续看张然指导演员进行排练。没隔几分钟,那个跟杨英争吵的摄影助理过来说要用镜头,杨英就站了起来。

  没想到摄影助理拿着箱子,走了两步,然后把箱子放在地上自己坐了上去。杨英意识到对方根本不是要换镜头,而是嫌她坐镜头箱,不愿意让她坐。杨英彻底火了,大吼一声:“我就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这他妈有意思吗?”

  杨英真的特别生气,远远的找个地方坐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她觉得特别委屈,自己堂堂县政府公务员,主动要求到剧组来帮忙,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累得跟二傻子似的,可剧组的人竟然嫌弃自己。她正哭得厉害,有人将一张面巾纸伸到她的面前。她抬头一看,是张婧初,就叫了声“婧初姐”,接过面巾纸擦了擦。

  张婧初见杨英哭得伤心,就问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欺负她了。杨英把刚才的事讲了一遍,说这是歧视女性。张婧初直皱眉头,作为一个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演员,她清楚剧组的种种规矩,也知道女人不能坐道具箱的规矩。有人说这是港台传过来的规矩,女生来姨妈坐镜头箱,拍出来的影像会有不干净的东西;有人说是以前梨园传下来的规矩;还有人说,是因为女性属阴,男性属阳,所以女性坐镜头箱会让镜头失焦。在张婧初看来,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对女性的歧视,非常反感这个规矩。

  张婧初当即将杨英拉了起来,带着她找到了刚才的摄影助理。她看着摄影助理冷冷地道:“从解放到90年代,咱们内地的剧组都不兴这一套,连开机艺术都没有,电影还不是照样在拍!人家的好东西你们不学,却把香江剧组的陈规陋习捡来回来,还当成了宝!还什么女人坐器材箱,镜头就会坏了,简直是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骂完后,张婧初语重心长地道:“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特别迅速,跟好莱坞以及欧美电影人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有男有女,等到你们跟外国团队合作,有外国女工作人员坐了镜头箱,要是你们跳出来说女人不能坐,当心人家告剧组性别歧视!”

  在张婧初面前,摄影助理哪有辩驳的勇气,只能乖乖地向杨英道歉。不过他心里还是很不服气,这种事情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老人都说,这些规矩是很管用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张婧初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然。张然对剧组的这些规矩是不大在意的,他的剧组开机时连神都不会拜,只有一个简单的开机仪式,不过他对剧组的这些规矩也不反对。

  张然知道电影拍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受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拍摄耽误。剧组工作人员的压力就比较大,所以,很多人都会寻求心理安慰,搞出了很多规矩。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电影的拍摄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到了第三天,剧组遇到了麻烦,天气出问题了。根据雒阳市气象局的消息,在未来一周之内,老树坡村一带以阴天为主,并伴有小雨。

  《年月日》剧组对天气非常重视,跟雒阳市的气象局联系过,让他们每天提供老树坡村一带的天气预报,便于剧组调整和判断。不过光是预报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年月日》这个戏都是晴天,需要强烈的眼光,而且跟其他戏不一样,必须按顺序拍,还能调换顺序拍,面对持续的阴天,张然和剧组成员根本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停机。

  这个时候剧组的主创都特别怀念临安的摄影棚,在摄影棚里拍摄就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在片场布置出相应的光线来。

  “大家,都安静了!”酒店会议室里,张然用力拍了下手掌,示意大家安静。

  会议室中议论纷纷的众人,便立即安静下来。

  “我们接到市气象局的消息,未来一周都是以阴天为主,而且可能会有小雨。一周之后是什么情况,现在气象局也说不准。”张然没有废话,直接进入正题,“我们肯定不能傻等着,必须要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来。大家集思广益吧,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赵飞是剧组的摄影指导,对于镜头和光线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如果不行就放弃长镜头,改用分切镜头吧!”

  张然摇头道:“不行,这几个长镜头不能分切。分切之后,不光3D效果会减弱,而且我要通过长镜头传达的一些东西就出不来了。比如村民逃荒的长镜头,村民出了村子是往左走,与此同时,先爷出了村子正在往右边走,这是逆行关系。同时逃难的村民非常多,是一个集体;先爷只有一个人,加上一只盲狗;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对比。通过这种对称与对比,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苍凉悲壮之感!我希望通过这个长镜头里感觉到了一种慢慢渗入全身的孤独感。如果采用分切镜头,就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赵飞知道张然对这些镜头的使用是深思熟虑的,不可能轻易换掉,他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在赵飞发言之后,其他人都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建议。不过这些建议要么被张然,要么被其他人否掉了,没有一个可行。

  张婧初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然,要不这样吧!你带李雪建老师回临安的摄影棚拍摄,我带部分工作人员在这边盯着,等到天晴的时候,把那几个镜头拍了!”

  张然看了张婧初一眼,笑着摇头道:“那几个镜头调度比较复杂,而且特别重要,还是我自己来比较好!”

  张婧初噘了噘嘴,心想你不信任我,觉得我拍不了大场面!其实她心里也知道这种大场面调度对导演的调度能力要求极高,自己要驾驭的话确实比较困难,就道:“那我就没办法了,你有什么主意吗?”

  张然轻轻呼了一口气,看着赵飞,又看看其他人,缓缓地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了,用灯光把几座山都打亮!”

  赵飞微微一怔,随即笑了起来:“没想到传说变成现实了!”

  剧组其他人听到这话,也都哈哈笑了起来。

  在国内的电影剧组流传着各种传说,其中就有导演用灯光把山打亮的传说。在上一世,用灯光把山打亮传说的主角是张艺谋,而这一世,这个传说的主角变成了张然,因为张然比张艺谋有钱多了,在电影拍摄上他是不吝花钱的。

  关于张然的传说是这样,在加拿大拍《时空战士》的时候,一组白天的镜头被耽搁了。到傍晚才能拍,光线不够了。张然招招手,将灯光师叫来,指着远处的小山头漫不经心地道:“去,把那山给我打亮。”灯光师立刻布置灯阵,整座山就被灯光打亮了。

  用灯光把山打亮,在技术上肯定可以做到,但很少有剧组会这么做,因为要把一座山打亮,需要动用的设备太多,特别烧钱了,根本就不划算。

  张然见大家都在笑,也笑了起来:“你们都严肃点,我们正开会呢!”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更厉害了。等到笑声停止,张然看着赵飞问道:“如果把打山亮,需要多久时间来准备?”

  赵飞从影快三十年了,布光极为丰富,有过大面积用灯的经验。有一次剧组为了赶进度,晚上要拍白天的戏。赵飞就带着灯光师在山顶布置了几盏大功率的镝灯。灯光从山顶打下来,将整个村庄照得跟白天一样亮,确保了拍摄顺利进行。但利用灯光把一座山打亮还是第一次,难度也超乎想象,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沉吟了十几秒钟后,赵飞抬头道:“现在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灯具的问题,我们需要24千瓦,18千瓦的镝灯。这次过来,我们只带了一盏24千瓦,两盏18千瓦的镝灯,要把山打亮,设备根本不够。18千瓦的镝灯在郑州应该能够找到,但24千瓦的镝灯在国内只有我们和中影有,从临安运过来比较远,非常耽误时间;因此只能找中影。不过设备从北平拉过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电源也是个麻烦问题,这些灯肯定是布在对面山上,但对面的山都不通公路,发电车根本开不上去,只能找发电机,然后把发电机抬到山上去。由于我们要把整座山都打亮,需要的灯具比较多,100千瓦的发电机需要好几台,我们必须花时间找发电机。还有,我们必须考察对面山上的环境,考虑发电机放什么地方,灯放什么地方,然后拿出准确的布光方案来。”

  赵飞顿了顿,看着张然道:“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至少要三天时间!”

  张然会布光,而且布光水平非常高,不过即使让他来布光,三天也肯定搞不定。听到赵飞只需要三天,他便笑了起来:“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那事情就定了,用灯光把山打亮!”

第977章 把山打亮

  山脚下的空地上停着十几辆卡车,几十个村民和剧组工作人员正将巨大的灯具、遮光布,以及笨重的发电机往车下搬运。

  赵飞拿着喇叭喊道:“大家小心一点!这些灯非常贵,一盏要几十万,千万不要摔着了!”旁边一个乡镇干部模样的男子也跟着喊道:“都小心点,不要把设备搞坏了!”

  在会议结束之后,赵飞迅速跟雒阳和郑州的影视器材公司联系,询问灯具的情况。雒阳没有18千瓦的镝灯,郑州有18千万的镝灯,但大部分是国产的,只有一家有阿莱的镝灯。赵飞就让郑州的公司将阿莱灯送了过来,然后迅速联系中影和北平城的影视器材出租公司,让他们送赶紧送一批18千瓦和24千瓦的阿莱镝灯过来。

  为什么非要用18千瓦和24千万的镝灯呢?因为镝灯亮度高,而且镝灯的色温是5600,这是正午时刻太阳的色温,剧组模拟日光用的往往基本上是镝灯。至于为什么一定要用18千瓦和24千瓦这种高功率的镝灯,一个是灯足够亮,二来是灯可以拉很远,这样不但可以使光线覆盖很大一片区域,还可以让光线方向更平行,各个地方受到的光照更均匀。

  在赵飞联系灯具的同时,剧组的制片也在联系发电机。不过发电机倒不像灯具对品牌有要求,只能用某个牌子,剧组很快联系好了机械公司,对方很快将发电机送到了剧组。

  在灯具和发电机都运抵剧组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笨重设备运到几百米高的山上。24千瓦的镝灯很大,灯筒有差不多1米4高,重量差不多是140斤,一个人要把这么重的灯搬上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两三个人抬。发电机就更重了,一台100千瓦的发动机有几百斤重,需要七八个人抬。剧组平时拍戏用的都是发电车,拍摄的时候直接开到片场,但现在发电车开不上去,只能把发电机抬到山上去,这就非常费劲了。

  为了将这些笨重灯具和发电机搬到山上,协拍办从附近的村子征集了几十个青壮年,再加上剧组的工作人员,有将六十七人。即使如此,大家还是一直忙到傍晚,才将全部设备运上山。

  赵飞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粗气道:“太不容易了!这感觉简直像是在打仗!”

  这些设备非常贵,一台24千瓦的阿莱镝灯将近100万,所有设备加起来将近2000万,放在山上很不安全。为此老树坡村所在的茅坪镇派出所大部分的民警都被派来看守设备,整座山都被围了起来,可以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除此之外,考虑到当地气候干燥,使用这些灯具会带来高温,为了避免引发火灾,县消防中队专门派了一队消防官兵在山上待命,以便处理突发情况。

  在赵飞带着灯光组忙碌搬运设备的之时,在对面山上的老树坡村,张然也正带着剧组的演员和群众演员进行排练。因为接下来要拍摄的镜头都是长镜头,非常考验演员、以及剧组各部门的配合,一个地方没配合好就要重拍,因此需要反复排练,直到大家能够熟练配合为止。这样等到正式开拍的时候,演员们才能够熟练的完成表演,不需要一遍又一遍重拍。

  正式拍摄这天,张然七点就赶到了片场,而群众演员们早就已经换好衣服化着妆在等他了。张然没有多说,让王珞丹他们去化妆,然后带着群众演员开始进行排练。

  上午九点,清池县县长带着几个领导过客慰问剧组,并送来了一批慰问物资。自从电影在老树坡村开拍,几乎每天都有政府官员过来探班和慰问,县里的、市里的、省里的都有。其中不少人希望在电影中露个脸,这个要求自然被张然无情的拒绝了,因为这些官员大多肥头大耳,没有半点山村农民的感觉。

  当然,也不是什么领导到剧组来探班都会被张然接待,至少要副县长级别才行。县里有个叫陈宏的副科长是张然的粉丝,他以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见到张然,跑到县里打听情况,结果被县委组织部领导骂了一顿:“连我们都被要求不准随便打听,你还敢问,常委才有资格见!”

  清池县县长跟张然寒暄之后,看到了对面山上大炮筒子似的巨大灯具。他心里非常震撼,忍不住道:“从这么看过去,就像炮兵阵地,每一盏灯就像一门大炮!”

  张然也觉得有点像炮兵阵地,笑着道:“确实像炮兵阵地,不过这些灯比大炮大多了,甚至比巨炮都要大!24千瓦的镝灯有1米4高呢!”

  县长知道剧组因为光线不得不停工都事,问道:“用这些灯能够解决太阳光的问题吗?”

  张然自信的一笑:“可以,等几分钟你就能看到了!”

  山下的停车场的入口跟平时一样挤满了人,有记者,有影迷,但主要是附近的村民。现在是11月,地里庄稼早收了,也没多少农活干。每天都会有很多诺村民赶到山脚,等着看剧组拍戏。当然,也有村民试图翻山越岭,潜入拍摄现场看,但山路的各个路口都有人把守,而且经常有警察搜山驱赶记者,他们无法突破剧组的封锁线,只能聚在山脚的入口处。

  虽然看不到剧组是怎么拍戏的,但每天能够看到张然他们进出,能看到各种领导的车辆进出,村民们还是觉得没有白来。

  此时此刻,聚集在入口处的村民们都激动地议论着,不过他们议论的不是剧组的某个演员,不是来探班的领导,而是摆在山上的灯光设备:“那山上摆的是什么呀?看上去好像是大炮哦!”

  “不是大炮,没有大炮长,我看有点像电影里的探照灯!”

  其中一个村民得意地道:“那不是探照灯,那个叫什么镝灯!专门用来拍电影的。剧组有各种灯,打出来的光不一样。这种打出来的光跟上午太阳光的颜色一样。这种灯可贵了,小点的一盏要50万,大的那种一盏要100万,光是灯泡一个就要好几万呢!”

  村民们听到灯泡要几万,根本不信:“一个灯泡怎么可能几万,你吹牛有个限度吧!”

  “一个灯泡几万,那个灯泡是金子打的还是银子打的?简直吹牛不打草稿!”

  “对啊,你当我们是傻子吗?灯泡怎么可能几万块嘛!”

  那村民哼一声,露出鄙视的目光道:“昨天往山上搬灯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我们几十个人忙了一天才把那些灯搬到山上,这些都是剧组一个叫赵飞的领导说的,你们懂个啥!”

  一个记者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过来问道:“赵飞有没有告诉你们,剧组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灯搬到山上?”

  村民们见记者问话都露出警惕的目光,不再说话了。县里面交代过,不能透露任何消息给记者,还要求附近几个村子要是发现陌生人要登记身份证,上报村里,就是怕影响剧组拍摄。那个说话的村民见记者问自己,得意地道:“说了,但我不能告诉你!”

  记者还要再问,周围的村民突然发出“哇”的惊呼声,所有人都露出震撼的目光。记者顺着众人目光看去,只见老树坡村,不,老树坡村所在的山都被强烈的光线所笼罩。明明是阴天,但眼前这座山却“阳光灿烂”,给人一种烈日炙烤的感觉。他转过头,向对面山上看去,山坡上的那一个个巨大的圆筒正投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柱。

  正是这些光柱将老树坡村,将整座山打亮了!

  记者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简直说不出话来,用几十盏灯把整座山打亮,只有疯子才这么做吧!他喃喃地道:“疯了!简直是疯了!”

  老树坡村,现场的演员、工作人员,甚至是清池县县长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他们亲眼看到对面山上一盏灯光亮起,又是一盏灯光亮起,最终连成一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灯阵。

  这是大家以前谁都没有见识过的震撼场面,无论谁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都会目眩情迷,心动神弛!

  半晌之后,县长回过神来,感慨道:“《年月日》这个故事讲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老天爷的惨烈搏斗;你们也与老天爷斗了一回,老天爷不出太阳,你们就用灯光造成了人工太阳!”

  张然没有说话,微眯着眼睛,嘴角挂着淡淡笑意,灯光把整座山都打亮了,拍摄终于可以开始了!

  在灯光师们用镝灯将整座山打亮后,剧组没有马上就开始拍摄。阿莱镝灯刚启动时候打出来的光有点偏绿,色温也有偏差,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不过剧组的工人员都动了起来,补妆的补妆,放烟的放烟,所有人都在为拍摄作最后的准备。

  半个小时后,镝灯色温达到了标准的5600,白平衡也恢复正常,剧组工作人员迅速就位,与拍摄无关的人员撤出现场。

  在接到副导演郭帆可以正式拍摄的信息后,张然拿起步话机,问道:“演员和群众演员情况如何?”

  村子左边,负责群众演员的周小西回答:“A点演员全部就位!”

  村子右边,负责李雪健的副导演回答:“B点演员已就位!”

  张然喊道:“无人机准备!”

  无人机操作手回答:“已经准备好!”

  场记将打板对准悬浮着的无人机,对准备无人机下的摄影机,开始报场数:“《太阳,你好!》、第8场、第1镜、第1次拍摄!”

首节上一节46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