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336节

第669章 首日票房

  忙完美国宣传,张然和张婧初回到旌阳老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

  看到张然和张婧初回来,黄莺和张志民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黄莺仔细看看儿子,整个人似乎更瘦了,儿子整个人明明看起来很精神,但她总觉得这份精神是装出来的,在这精神之下藏着重重的疲惫。

  就在这时,黄莺看到张然头上有根白头,心中一疼,眼眶就红了:“儿子,你都有白头发了,你现在已经很有钱,也很有名,就别那么辛苦了!”

  张婧初轻轻叹了口气,前些天就看到了,奥运会总导演的担子实在太重了,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张然赶紧安慰自己的母亲:“没事的,妈!等奥运会结束,我就不会忙了!到时候我过高兴了拍电影,不高兴了就到处旅游,过逍遥日子!”

  大年三十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张然一家,从上午一直忙到了晚上。

  本来张然是希望去酒店里订年夜饭的,省时省力,但黄莺坚决不同意,她认为酒店的饭菜再好也没有家的味道,只有在家里自己做年夜饭,那才是过年!

  于是,黄莺做主厨,张志民和张婧初打下手,忙了整整一天;只有张然被认为是捣乱分子,落了个清闲。

  晚上一家人围座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倒真的是其乐融融。

  这个时候,张然开始讲自己的安排:“妈,过完年,初三我和婧初要去她家一趟。”

  黄莺心里是希望儿子在家里多呆几天的,不过她是做母亲的,知道张婧初的父母肯定希望自己女儿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多陪陪自己,就道:“你们应该回去。我和你爸给婧初的父母买了些礼物,你们过去的时候帮我们一起带过去。”

  “好!”张然看了看黄莺和张志民道,“妈,我和婧初商量好了,今年北平开奥运会,特别热闹,等过完年婧初会过来接你们,到时候你们到北平住半年,看看奥运会。”

  前年,黄莺和张志民到北平住过一段时间,但住了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回家了。张然和张婧初都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陪他们。而他们在北平没有熟人,更没有朋友,除了去旅游景点,要不到就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他们老两口呆得很无趣,住了两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张然知道让父母继续在这边生活,他们会过得更放松,但这次回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到北平去住半年,因为三个月后,旌阳是地震区。

  尽管张然父母现在搬到了新小区,房子抗震性能比较好,而且这里距离震中汶山有一段距离,问题不是很大,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无论如何张然都是希望父母远离地震区的。

  张婧初看着黄莺,道:“阿姨,到时候我来接你和叔叔!”

  黄莺听到去北平看奥运会非常心动,毕竟中国等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才举办一次,自己儿子又是开幕式总导演,她确实想看看,而且儿子现在太辛苦了,张婧初又很忙,自己和丈夫去北平的话,可以照顾儿子的生活,她看向张志民道:“那我们就去北平住一段时间吧?”

  张志民也觉得机会难得:“那就到北平住一段时间!”

  张然本以为会费一番口舌,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搞定了,看来奥运会的魅力真的很大。

  初一下午,张然一家来到了市中心的电影院,准备看《唐山大地震》。就像有观众说的那样,《唐山大地震》是可以看两遍的电影,一遍自己看,一遍和家人看。张然平常也很少回家,现在有自己的电影上映,肯定要带父母一起去。

  进入售票厅,张然让张婧初和父母坐在位置数等候,自己到售票窗口排队买票。因为是大年初一,电影院里排队的人不多,很快就轮到张然了。售票员见张然带着墨镜,还戴着口罩,打扮得跟特务似的,不由看了他两眼,才把票递给他。

  张婧初看了看等候电影开场的观众,发现竟然是中老年人为主,有些诧异:“张然在国内的粉丝主要是年轻人,怎么今天来看电影的都是老年人啊?”

  黄莺笑着道:“唐山大地震那段时间我们这边也在闹地震,那时候我们天天都睡地震棚。对唐山大地震,只要是四五十岁的人,都是有记忆的。我们小区很多老年人多少年都没进过电影院了,听到《唐山大地震》拍成电影,都说一定要看!”

  张婧初奇道:“唐山离西川这么远,你们怎么也睡地震棚啊?”

  黄莺解释道:“不是因为唐山大地震,是这样的,76年7月份开始,蓉城,还有我们这边都发了地震预报,就是说西川会有大地震,很多单位都开始搭地震棚。我们学校家属区也搭设了个很大的地震棚,各家各户都是派人回家做好饭端到地震棚里来吃,吃完饭以后再把碗筷端回去洗好收拾干净,晚上大家都睡地震棚里。”

  张婧初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好奇地道:“那最后这边地震没有呢?”

  黄莺道:“最后地震了,不过不是我们这里,8月份的时候松蟠地震,7.2级,地震中心离我们这边有几百里,没有太强的感觉,只是地面有些摇晃。那时候我刚刚怀上张然,在地震棚里住了两三个月,记忆特别深。”

  张志民也想起很多往事:“有一次高音喇叭通知说地震了,大家赶紧撤离。我就赶紧抱着黄莺赶紧往外面跑,大家都跑到学校的球场上,等了半天地震也没来。过一会高音喇叭又通知,各位革命群众,地震从我们边上绕过去了,大家可以回家睡觉了。气得大家破口大骂,地震能绕过去吗?”

  张婧初咯咯笑了起来,地震绕过去了,这也太胡来了!她挽着张然的胳膊道:“叔叔对阿姨可真好!”

  张然笑着道:“要是地震了,我也肯定会抱着你往外跑!”

  张婧初轻轻一笑,将头靠在了张然的肩膀上。

  听到这话,黄莺马上问道:“婧初,你有了?”

  张婧初赶紧摆手:“没有,还没有!”

  坐了一阵,张然一家检票进入了放映厅。等到电影开场的时候,张然扫了眼放映厅,坐了差不多一半,这个上座率实在一般。

  电影开场十多分钟,黄莺看得很欢乐,不过地震一开始她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张然什么事也没干,就不停的给黄莺递纸巾。这个场景让张然想起小时候黄莺带自己看《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时候她也是哭得稀里哗啦的。

  等到电影结束,张然将自己的一包纸巾都交给黄莺了。

  电影院里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眼眶都是红的,感叹声、讨论声纷纷响起,观众一边往外走一边小声的议论着在,这部电影真的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应。

  “这部电影拍得太真实了,地震真的很恐怖啊!那年,我们西川到处都在闹地震,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等到松蟠地震了大家才放松下来,这一晃都三十多年了!”

  “对啊,好多人房间里竖着倒立的瓶子,一旦看到瓶子倒了,拔腿就往外面跑。张然不是我们这边的人嘛,要是他能拍拍那段时间的经历,倒是挺有意思的。”

  “张然才三十来岁,那个时候他应该还没出生,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段经历。不过张然真的很厉害,这部《唐山大地震》拍得真的太好,比张艺谋强多了,去年张艺谋拍的那个《黄金甲》简直乱七八糟的,太难看了!”

  张然一家没有急着起身,坐在位子上,听着离场观众的这些话,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黄莺和张志明更是觉得特别骄傲,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为儿子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等到观众都离开了,张然他们一家才起身。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黄莺笑眯眯地对张然道:“儿子,你这部电影拍得真的好,比以往的电影拍得都好!”

  张然笑着点点头,能够把这么多平常不进电影院的中老年观众拉进电影院,观影人群扩大了很多,《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肯定会大爆!

  初二早上,《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数据出炉,首日票房1900万。

  这份数据还不如《集结号》,而《集结号》投资只有8000万,《唐山大地震》投资却是3亿。首日1900万,这个成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春节是比较冷淡的档期,走亲访友是大家对春节固有的观念,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影并非春节休闲活动的首选,前些年电影院在大年三十下午便会停业,大年初一是固定的休息日,这几年情况开始好转,但依然不是什么好档期,没有哪部大片会在春节期间首映;再加上《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感人的电影,媒体和看过的观众都在反复强调一个字“哭”,而过年期间观众是很避讳哭的,所以《唐山大地震》开局不佳并不奇怪。

  其实不少人都建议《唐山大地震》在贺岁档上映,但张然坚持放在了春节期间。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肯定会放映两个月,能够从2月一直放映到4月份。到了5月,观众对电影中地震的惨烈印象还没有消除,对地震还是心有余悸,这个时候加维约的文章放出来,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张婧初听到首日票房后,有些担心:“自从你担任奥运会总导演以来,就有很多人对你不满,尤其南方系总是阴阳怪气的,现在首日票房不好,那些人肯定会大肆唱衰!”

  其实从张然担任奥运会总导演以来,部分精英,尤其是南方系媒体就对他意见很大。《唐山大地震》本身有政府投资,而且对解放军有大量正面描写,这些人肯定就更不爽了,只要有机会肯定会跳出来进行抹黑。

  现在《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不佳,这些人肯定会出来带节奏!

  张然对自己的电影有足够的信心,淡淡笑道:“放心吧,《唐山大地震》的票房不会差的,票房很快会转暖的!”

  就在所有人期待《唐山大地震》票房回暖之时,第二天的票房给了所有对电影抱有期待的观众一个沉重的打击。

  票房只有1500万!

第670章 专家教授

  《唐山大地震》连续两天票房不佳,让很多对张然不满媒体和精英觉得机会来了,媒体和网络上开始出现各种针对电影的批评,“质量平庸”、“叫好不叫座”、“票房惨败”、“张然惨遭滑铁卢”之类唱衰声音更是大规模出现。

  “电影故事不错,却完全没有任何的深度与批判,好一出落难家庭的温情重逢剧。有人会说你一个人不哭并不代表什么,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人哭,整齐划一,好似某场追悼会。可那样有劲么?如果泪水有用,制造它一吨又何妨。这部电影无法透过表面去看问题,给观众带来更多思考。”

  “《唐山大地震》有总局参与,有政府投资,意味着这部电影本质上并非商业片,而是一部政治宣传片。只不过它披了一层商业的外衣在,这意味着张然从平民导演走向经营导演,走向主旋律导演,张然失去了平民本色,获得了身份的承认,不知道张然作何感想,但是我想,那些喜欢看小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人们,已经不会再有期待和惊喜了。”

  《新晶报》这个老对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直接刊登了清华大学教授肖膺撰写了一篇“大地震惨遭滑铁卢,外媒恶评如潮”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在《唐山大地震》全球公映两天之后,某国字号媒体的编辑电话约我给张然这部电影写评论。我拒绝了这位编辑的约请,理由很简单,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部电影,尽管国内媒体上已经把它炒作成拯救中国电影的史诗巨制。

  我不打算看《唐山大地震》,是因为在看过《时空战士》、《飞行家》和《三个傻瓜》后,我就决定不再看张然的电影了。理由很简单,这三部创造了票房神话的大片,不仅一部比一部更烂,还把他骨子里的文化虚无主义和电影拜金主义展演无遗。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电影家,张然除了从好莱坞学来的二流视觉手段,并以此为电影震憾之外,已经无技可施。

  我在浏览了国内对《大地震》以美誉为主调的舆论之后,用心搜索浏览了海外尤其是欧洲媒体对《大地震》片的报道和评论。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我不仅没有在欧洲媒体上看到观众一致好评的信息,而且来自欧洲专业媒体对《大地震》的各种恶评。

  《泰晤士报》的影评家凯特·缪尔则给出了两星的评价,文章指出,看来中国过去遭受的苦难和如今文化产业的雄心壮志都将借助该片激发出人民的民族热情,与以往中国拍摄的黑白宣传史诗作品相比,这部新片加入了更有形象造型和高科技元素,使整部电影变成了庸俗商业片和政治宣传片的混合体……”

  在网络中各种针对《唐山大地震》的批评文章就更多了“《唐山大地震》两大败笔”、“不去电影院看《唐山大地震》的五大理由”、“《唐山大地震》八大失败之处”、“《唐山大地震》十大恶心之处”等等。

  电视剧《奋斗》编辑石糠在自己的博客里狠狠奚落张然:“《唐山大地震》中人人都是好人,只有老天是恶魔,因为它搞的地震使人们的幸福统统失败。傻瓜也不得不问一句,这可能吗?张然终于学会了张艺谋那一套,且比张艺谋玩得还要牛,但那东西无非是一边揭人旧伤疤,一边往新伤口上涂红药水儿,叫人家又疼又感激且谁也不得罪,可,犯得上吗?”

  向来以有态度的媒体自居的网易,态度确实非常明确,直接搞了个专题:“《唐山大地震》难称佳作!”

  那些本来就喜欢黑张然的喷子,这次逮到机会,在各个论坛,甚至跑到张然的微博来开嘲讽。

  “煞笔张然,你的电影拍得太烂了,这回赔本了吧!”

  “当你拍摄救灾过程时,知不知道,为了所谓的面子,放弃向国外求助?”

  “中国电影完了,为了学好莱坞把31年前的灾难都搬了出来!”

  “坚决不看唐山大地震,鄙视张然发国难财!”

  “张然的电影大多没有灵魂,肖膺先生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不过张然粉丝们不是吃干饭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向来火气就很大,更何况这些年来他们也是身经百战了,都比较彪悍。现在看到这些人喷自己偶像,他们二话不说,过去就破口大骂;甚至还排出各种队形,进行花式谩骂。

  这一番骂战,绝对是昏天黑地!

  这些专家教授哪里遇到这种千人唾骂的场景,而且骂得极其难听,不是爹死妈,就是骨灰漂移,一个个气得心脏病差点发作。只是他们自持身份,也不好回骂,只能在博客、微博痛斥:“真是有什么偶像,就有什么粉丝,看看这都是什么素质啊?简直是流氓黑社会!”

  其实张然粉丝也不是不讲道理,比如石糠说《唐山大地震》里人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张然粉丝就反驳,在电影中张婧初回到唐山的时候有一个镜头,一辆宣传车缓缓开来,有一个姑娘在车上广播:“全市公安民警动员起来,警惕有人哄抢国家财产,发国难财,一经发现,就地正法,决不手软!”就是反应当时有人抢劫,只不过电影中没有直接表现,这么浅白的东西都看不出来,简直智商有问题。

  对于肖膺“欧洲媒体恶评如潮”的评价,粉丝们直接把欧洲各大评分网站的截图搬了过来。欧洲媒体对张然电影向来评价不高,因为他太好莱坞,《唐山大地震》在欧洲的差评确实不少,但作为灾难片,《唐山大地震》拿出了很多新东西,所以欧洲媒体依然是好评居多。各个评分网站媒体的评分都是及格的,而观众的评分则是好评如潮,这些截图把肖膺的脸都打肿了。

  张然没有心思搭理这些专家教授,他关心的是票房走势。在第三天的票房出炉后,张然就彻底放心了,第三天票房1900万。按照正常规律,春节档影片走势是从初一到初七,逐步递减的。现在《唐山大地震》票房回升到1900万,说明电影开始回暖。

  造成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现在还没有春节档概念,大家还没有春节进电影院的习惯,初一初二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再加上很多人听说看完《唐山大地震》哭得比较厉害,比较避讳;不过到了初三该走的亲戚都走了,对于哭也没那么避讳了,观众就开始进电影院,票房自然就开始回暖。

  相信接下来几天票房会越来越好,等到情人节档期会迎来彻底爆发!

  张婧初的堂妹张婧心听到姐姐姐夫回来了,就跑到张婧初家凑热闹。她见张然跟没事人似的,跟张婧初父母说笑,不由问道:“姐夫,你没上网看吗?网上骂《唐山大地震》的人好多啊,好多专家教授都在批你哦!”

  张然不以为意地道:“理那些砖家叫兽做什么,他们不过把对政府的不满发泄在我身上罢了。这些人明明端着政府的饭碗却跑来指责我为政府做事,说我在权力面前的卑躬屈膝,贱不贱啊!他们真要有本事,就不拿政府工资,再出来跟我叫板。说到底,他们其实就是羡慕嫉妒恨,他们现在抨击我,就跟80年代抨击谢晋,90年代抨击老谋子一个道理,谁站到我这个位置谁都会挨骂的!”

  张婧心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又问道:“那你不反驳吗?”

  张然高风亮节道:“这些专家教授中很多是来碰瓷的,借着我的名气炒作,我要是搭理他们,岂不是正中他们的下怀?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了,懒得跟这些叫兽一般见识。”

  张婧心不解地道:“可是他们写这么多文章,说电影这不好那不好的,会影响票房啊!”

  张然笑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宽泛了很多,不像过去报纸上说什么大家就信什么,他们的言论对票房造不成什么影响的,真正能够影响票房的是观众口碑。有些人思维还停在二十年前,总以为观众像过去那么好忽悠,其实观众比他们聪明得多,大家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张婧心跟张婧初聊了会儿,抱着笔记本上网去了。很快,她喊了起来道:“姐夫又有个教授出来骂你了!”说完她补充了句:“同济大学的朱大柯!”

  张然本来懒得搭理,但听到朱大柯眉头一皱,从张婧心手中拿走了笔记本,翻看起朱大柯的文章来:“电影是一个文化工业,张然由于文化素养所限,只能用工业营销的态度对待电影。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它的立足点不在于工业,而在于文化。没有充分的文化素养和真诚的艺术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高水平的电影作品的。无疑,因为张然明显而且难以改变文化局限,我们是不能期望于他执旗建设电影强国的。这不仅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证明了,而且也在今天被错误追捧的《唐山大地震》片中再次证明了。在缺少电影灵魂的意义上,《唐山大地震》不过是翻版的《天云山传奇》的翻版。

  威尼斯获奖的《飞行家》,是张然电影艺术的一个句号,也是张然电影生涯的一个预告;那个句号表明,张然的电影不是没有正视过现实世界;而那个预告则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以后的张艺谋电影将‘迷途知返’,将‘返朴归正’,回到谢晋的道路上。只是比起谢晋的团团作揖,张然更加可耻。谢晋拍片通常是同时满足官家和观众,用那个时代的说法叫做,让党和群众满意;而张然的电影除了让党满意,更是直接跪在了人民币面前……

  ……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是犹太人的哀歌,张然的《唐山大地震》却拍成了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荒诞的现实。”

  张然看着文章不住冷笑,好几秒钟后,才开口道:“二十二年前,你们泼在谢晋身上的脏水该洗掉了,这个案就让我来翻吧!”

第671章 化身喷子

  张然对中国电影评论界不满很多年了,他一直认为这帮人的榆木思维是中国电影的祸害,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以及对象开喷,现在朱大柯这个让张然极为鄙视的所谓评论家跳出来,他总算是有了个靶子。

  坐在电脑前,张然思考了两秒钟,就噼噼啪啪的敲击起键盘来,将自己内心的不满化为了一个个字符,然后以长微博的形式,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

  等张然噼噼啪啪敲完,张婧初直接把笔记本抢了过来,只见微博上写着:“我一直听说中国文化圈有个碰瓷专业户,上世纪八十年代碰瓷谢晋一炮而红,从此他发现胡说八道不仅可以掩盖肚子里没有墨水这一事实,还可以提高知名度名利双收,于是以碰瓷为己任,碰到现在竟然碰成了文化学者。

  没想到今天碰瓷竟然碰到我身上来了,可惜我不是谢晋、也不是张艺谋,可不会任别人侮辱不吭声的习惯,对于朱某这样的碰瓷者我是没有好脸色的。其实我之所以如此厌恶朱某,不是因为他碰瓷,而在于这个跳梁小丑把中国电影坑惨了!

  建国前中国电影的中心在魔都,而魔都电影人主要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建国后这些电影人成为各家电影制片厂的主力军,上影厂也一直延续着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到了80年代上影厂开始重新向好莱坞学习,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拍摄科幻片;与此同时,在西影厂,张艺谋他们这些毕业于北电的第五代导演也正以先锋电影的姿态跻身影坛。

  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如果大家各自探索,各自发展,那么中国电影很可能像美国电影那样出现两个电影中心,商业片中心和艺术片中心,从而两条腿走路。

  但86年朱大柯发起的对谢晋模式的批判,把谢晋模式与好莱坞模式联系一起,认为上影厂深受美国好莱坞影响,其导演接受了好莱坞的文化殖民。

  在85年国内开始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朱大柯现在说上影厂和谢晋接受好莱坞文化殖民,对上影厂和谢晋来说就面临政治风险。于是,谢晋开始寻求转型,再也没拍出像《芙蓉镇》那样的杰作;而上影厂也由中国电影主力,逐步沦为毫无创造力的三流公司。

  这次针对谢晋的批判毁掉了谢晋,毁掉了上影厂,更重要的是毁掉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积累下来的最宝贵财富——用影像讲故事;中国电影的主流转向追求哲学意念,淡化情节,反对尖锐矛盾,强调挖掘人性,从此中国电影与观众越走越远。随着中国电影在海外不断拿奖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急速崩盘,到了94年不得不引进好莱坞大片来提振市场。

  不过历史的讽刺与羞辱是辛辣的,二十年后,被朱大柯他们推崇的第五代代表张艺谋、陈凯哥现在都在全面学好莱坞,回到谢晋模式上,然而他们是以反故事反戏剧起家的,他们现在的电影被观众骂的最多的就是不会讲故事!

  今天把这件事讲出来,不是要朱大柯为中国导演不会讲故事负责,也不是要他为中国电影这失去的二十年负责;而是像朱大柯这种评论电影时动不动喜欢扯思想,追求哲学意念,动不动要深刻的傻逼思维,还是中国电影理论界和电影教育的主流,这种思维不改,中国电影的根基就是烂的,这种思维不改,中国电影就没救!

首节上一节336/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