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传 第11节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的强烈愿望。在当时,起到了激励人民斗志,推动革命发展的巨大作用。群众曾为此而热情歌唱:

太阳出了三丈三,

跟随天王打江山;

打平江山享天福,

享了天福永无穷!

这首歌谣,表达了人民革命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所渴望的“天福”,就是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绘制的理想蓝图。

但是,总纲中提到的分田方法,是无花果。花虽然好看,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来。因为在小农经营的水平上,想用平分的方法,废除私有制度,达到“处

处平均,人人饱暖”的理想,是不现实的,是行不通的。不过,这个伟大纲领的革命精神,却狠狠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在《天朝田亩制度》公布后的第一年(1854年),杨秀清、韦昌辉和石达开联名写了《奏请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上报洪秀全。大意是:建都后,军队人数增加得很快,要有足够的军储。江西、安徽都是产粮区,希望老百姓照旧交粮纳税。

洪秀全看后,批准了。于是,又按照清朝政府征收田赋的一套老办法行事。可是,建都初期,洪秀全在《百姓条例》一文中,不是明文规定“不要钱粮”的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洪秀全规定的“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的财经政策,已完全行不通了;靠没收地主和清朝官吏的财产,靠人捐献,都不够国家的开支。

从这点上也不难看出,洪秀全一心想开创“新朝”,但却没有创立新的社会制度。他有美好的革命理想,却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途径。遇到困难,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好走回头路,依然保留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承认封建剥削方式,这是农民战争不可避免的悲剧。

在开创“新朝”的思想支配下,洪秀全还改革了

考试制度,废除对考生门第、出身等限制,录取的名额,也比以前多。选择人才,不拘一格。还建立了招贤的制度,广泛招揽各种人才。有的工匠和农民,被选拔为天国的官员。难怪地主讽刺说:“文武各官三百六十行。”

洪秀全对孔丘、孟轲等书籍,宣布为“妖书邪说”,一律要烧毁,不许买卖藏读。在军队中,严禁读《四书》、《五经》。他对儿子幼天王规定,不许看“妖书”,只准读天国规定的书籍。对起义以来所发表的文件,一一审查。凡发现引用《四书》、《五经》,或其他古书中的字句,都全部删掉。如《原道醒世训》一文中,引用了《易经》中的134个字,也被删掉了。

洪秀全还专门设立了“删书衙”。此外在修订和公布各项政策法令时,洪秀全真是呕心沥血。

第六章天京内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建都后不久,洪秀全就开始喜欢别人吹捧,歌功颂德了。

赞颂洪秀全的小册子纷纷出笼,小册子的内容,空空洞洞,乏味得很,都是天国的文臣们,为了迎合洪秀全的心理而写的吹捧赞颂的文章。中心内容就是宣扬洪秀全是“真命主”、“圣天子”。要求人们相信:只有天王才是顺天心,合天意,替天行道的“天才万国独一真主”。文章还肉麻地吹捧说:“若不是天父和天兄,能从广西打到南京,能在南京建都吗?”

在一阵阵的吹捧声中,洪秀全和首领们,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头脑昏昏沉沉。他们认为:“真主灭妖,灭得差不多了!”“群魔的妖气,也快扫完了!”因此,骄傲自满,盲目乐观,以为大功告成,该享“小天堂”之福了!

这种思想,首先表现在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宫殿上。每天,出动一万多民工。天王府的围墙很高大,围墙周围有10多里,分内外两重。内层叫“金龙殿”,外层叫“太阳城”。宫门口悬挂着一副用黄绢写的对联:

上联是:“众诸侯,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下联是:“予(我)一人,乃(是)圣乃神乃武乃文”。

宫门外,挂有洪秀全写的布告:

大小众臣工,

到此止行踪;

有诏方准进,

否则雪云中。

“雪云中”是“刀”的隐语。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如未经允许,私自到天王宫走动,就要被杀头的。

从此,金碧辉煌的天王府,成了天王的牢笼。那高大的宫墙,把他和老百姓隔开了。为了照顾洪秀全的生活,宫内大小官员及服务人员,总共有1600多人。

洪秀全规定老百姓“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高级官员和他例外,宫内有宫女上千人。他有108个妻子。他儿子洪福琐说:“我有88个母后。”

洪秀全在宫里,成了“朕即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了向各国前来朝见的使者显示荣华富贵,洪秀全头戴纯金做的王冠,挂金项链,身穿金钮绣金龙袍,乘坐由美女牵的金车。他所用的各种物品,大多是用金子做成的。一时,杨秀清的东王府,韦昌辉的北王府,石达开的翼王府都金碧辉煌,相互攀比,比阔气,比排场,穷奢极欲。

当时,在太平天国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如天地会、红巾军、小刀会、金钱会、捻军、白莲教??都纷纷起义,反对满清政府。各地各族人民也掀起了反清的高潮。

满清政府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咸丰皇帝捶胸顿足,说:“朕的心被打碎了啊!”他像惊弓之鸟般日夜担心洪秀全派兵北进中原,直捣他的老巢北京。

假如这时洪秀全立即调动主力军北伐,占领北京推翻满清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敌人连吃败仗后,人心惶惶,上上下下一片混乱。遗憾的是洪秀全没有这样做,他坐失良机。英国朋友伶俐说:“天王在南京停留下来,防守自己的阵地,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洪秀全及几个主要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他们认为,敌人已经快完蛋了,只要派很少的兵力,四面出击,就会“东无不荡,西无不除,南无不顺,北伐无敢违”,就能全部消灭敌人,就能“寸土皆属天朝”了!

如果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便不难看出:太平军打进南京的时候,号称拥有“百万雄师”。但真正能作战的精锐部队,也只有二十万人左右。当然,太平军人心齐、士气高、胆量壮,作战指挥灵活??而敌军却将帅不和,兵无斗志。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敌人虽然连吃败仗,却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太平军虽然打了许多胜仗,却没有消灭敌人的主力。何况,建都不久,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就率领一万多精兵,驻扎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建立了一个“江南大营”。接着,琦善又统率几万清兵,集结在扬州城外,建立了一个“江北大营”。

这两座大营像两只呲牙咧嘴的恶狼,凶狠狠地盯住天京,恨不得扑上去一口吞掉它。

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洪秀全在战略决策上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走过的成功之路:“先定江南,再图进取。”乘敌人打败仗,士气低落时,集中优势兵力摧毁江南与江北两个大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派大将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形成一统局面,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伸出拳头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可是洪秀全认识不到这一点,他在江南站住脚后,既不发展生产,又不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建都初期,每人每天领米一斤,到后来就减到半斤,甚至减到二两半,最后,只好喝粥了。当军民中出现了投敌和逃跑的情况时,洪秀全只知道贴出告示,劝老百姓不要一喝粥就变心,要像天兄那样,钉在十字架上都不怕。但他这样自欺欺人的说法,什么

实际问题也解决不了。老百姓大失所望,怨声载道,外逃的人日渐增多。

第二种选择是全力北伐:当时清军连遭惨败,人心惶惶,惊慌失措。如果乘机攻打北京,推翻满清的可能性很大。可是洪秀全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胜则骄,骄则惰,没有乘胜追击穷寇,这是严重的战略失策。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选择,是分散兵力四面出击:洪秀全等领导人偏偏选了这样的作战方案,把精兵强将不多的太平军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保卫天京,一部分去北伐,一部分去西征。由于兵力分散,战线又长,彼此不能互相支援,只好各自为战。结果,敌众我寡,不但歼灭不了敌人,反而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三万北伐军飞越黄河天险,神出鬼没,风驰电掣地逼近保定、天津,吓得皇亲国戚官绅商民魂都没了,纷纷逃离北京,连咸丰皇帝也打算去热河逃难了。正当敌人末日将要来临的时候,北伐军自己也面临灾难,难以支撑了。原来,他们孤军长途转战,得不到休整,兵员、粮草、弹药、补给都日益困难。

眼看冬天来到了。北国风寒,战士们没有棉衣,冻伤、患病、死亡的人数,一天天增多??

北伐军为了摆脱困境,一面派人回天京求援,一面被迫南撤。

直到第二年的2月4日,洪秀全和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求援的消息,曾两次派兵增援。但因兵力单薄,都被敌人围攻、阻挡了。

1855年3月7日,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负责率领北伐军的林凤祥英勇牺牲了!5月底,北伐军全军覆没。

北伐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驰驱6省,震撼了满清的心脏——北京。后来,洪秀全还特地追封林凤祥为求王,表彰他和将士们的功绩。

西征的情况怎么样呢?洪秀全和杨秀清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西征军,于1853年5月19日,从天京出发沿着长江往西行。6月,占领了安庆,不久,打到了江西。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分散,不能狠狠打击敌人。西征军的情况一度很不妙,围攻南昌不克,在湘潭战役中又连打败仗。湘军头目曾国藩杀气腾腾地叫嚣着,要“肃清江南,打到天京去!”

1855年初,曾国藩带兵窜到九江城外。九江是江西、湖北、安徽三省水陆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很重要。洪秀全和杨秀清先后派了罗大纲、石达开和胡以晃等大军去增援,打了几次胜仗,才扭转了战局,形成互有胜败的相持局面。然而,太平军已失去战争的主动

权,整个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清政府的方面发展。

首节上一节11/2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