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1985节

说白了那个君家大公子,来这边不过是镀金,绝对不会强出头跟秋文和杠上。不是说君程怕了市委第一书记,而是他不会给自己贴上保守派的标签,贴上反对改革者的标签。

就算明知道君家是既得利益者,明知道君家人不是那种走在改革前沿的人,但是某些姿态还是要做的。而君程支持邓华反对甚至搅黄了秋文和的拍卖会,绝非是君市长鲜明的政治取向,而是借助邓某人这杆枪打压文和书记的嚣张气焰罢了。

如果君市长真的反对秋文和的政策,他一年内有很多机会阻止,实际上这位君家大公子,何尝不为群英市的下岗职工和破产企业头疼?

问题是他没有能力拯救,或者根本没想过拯救,君大公子比秋文和更注重形而上。毕竟君程的出身决定了,他从来不是那种接地气的干部,也不会到基层去了解民众疾苦,所以沈明不认为君程和邓华是盟友。

邓华不知道沈部长咋想的,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理念中:“我认为群英市的企业是可以拯救的,首先针对性研究每一个企业,研究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找准行业发展方向住产业发展大趋势,跟高校搞联合研发,以技术占领产品制高点,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向外扩张。”

小邓同志的话深入浅出,让在座的三位有了全新的认知,三个人几乎全都被邓某人说动。最少邓某人口中项目不能卖,邓华同志旗帜鲜明的态度,让沈明领教了他的性格。

只是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啊!官场中打磨四十年的沈明,见识过太多只会说大话说空话的干部,真正的实干家着实有限。当年他从单于乡发现的刘枫教授,算得上真正的实干家,也的确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眼前的邓华同志,履历也足够厚实丰满,不过是不是水土不服还不好说。最主要是在班子内能不能找到盟友支持他,刚刚上任的小邓同志,根本没有足够的势力和底气,跟班子内其他人斗法。

也许换做刘枫教授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沈部长还是怀念当年意气风发的刘枫,说实话眼前的年轻人,虽然比当年的刘枫年长得多,偏偏不能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最少省委组织部长不认为邓华同志行。

现在多说无益!沈明看一眼手表:“省里面调你来是有多方面考量的,希望你在群英市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准绳!务必维护班子的团结性,务必保持优秀战士的战斗力,务必在工作中探索出一条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新路,省委省政府领导时刻关注你的工作,支持你为人民服务!”

第3578章 硬菜文化

即便小邓同志情商不高,也听出沈部长话里话外的意思,正常来讲应该说“以市委第一书记为中心”,而沈部长却没有这么说。联系到乔老爷和李宗毅紧急调自己空间群英市,邓某人已经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很显然上面不是让他当一个唯唯诺诺的干部,而是要充当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探索群英市国有企业改制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这样的探索不只是对群英市有意义,对整个白山省乃至东北三省都意义重大。

好沉重的担子啊!自己真的能做好吗?军人出身的他没有选择余地,只有接受任务!邓华正色道:“谢谢领导的信任!谢谢沈部长的勉励,我会在工作中服务大众,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英市数百万老百姓服务,争取让英雄城重新焕发生机!”

很显然小邓同志领悟了白山省领导的意图,没错群英市就是被白山省的领导班子当成试点,就是要当成一个突破口,争取在群英市探索一条新路,让白山省的国有企业走出低潮,让下岗职工获得重新上岗的机会。

现在白山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不景气,九成企业都面临破产危机。眼下全省范围内的下岗职工潮,让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夜不能寐,几乎每个夜晚都提心吊胆,就害怕会突如其来一个电话。

几百万下岗职工,对任何地方政府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沈明站起身笑道:“今天的谈话就到这儿,我们还是出去吧,不要让他们等急了。对了明英书记和宗毅省长让我告诉你,放手去做钱没有精神上大力支持,政策上允许探索,方法上要以民为本!”

没钱有政策!至于说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大概是今天最大的收获了,而以民为本是告诫自己,不要像秋文和那样弄出群体性事件。很显然在省委常委会中,对秋文和的拆光卖光招商政策,也是有相当大分歧的。

只不过有些事注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显然省里面有支持秋文和的,也有反对秋氏模式的。出现这样的分歧不奇怪,世纪初华夏的改革开放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扩大开放搞活,还是收一收稳一稳。

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最常见的疑问,改革派中也有激进派和务实派的区别,而保守势力中也有开明的一帮,更有抱着传统不撒手的一群,正如为人所说: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也正因为各种派系林立,才让国内的政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异彩,也正因为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让国家政策在争鸣中趋向科学和理性,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具现,也是现行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无论是世家干部乔明英,还是党系干部李宗毅,都深谙国内政治的艺术,所以才会让群英市的班子如此的组合。有保守的地方派有激进的秋文和,有世家的君程君大公子,也有敢闯敢干却又反对激进主义的邓华!

这样的组合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也不是什么领导都敢这么搭配的,不得不说白山省的领导政治智慧很高。或者说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实在是被逼急了,才想出这么一套折中混搭的班子组合。

四个人走出书记办公室,才发现群英市的干部居然都等在走廊里,大概这也算是另类的拍马屁吧。小邓同志有点嘲弄的看向秋文和同志,看来这位上位如此迅速,不只是因为上面需要一个探路的先锋啊!

就凭聚集干部等在走廊这个细节,小邓同志就对文和同志鄙视至极,就算是拍马屁,要不要这么明显啊?沈明一皱眉却又微微一笑:“群英市的同志太热情!”

“应该的!”秋文和笑容灿烂,根本看不出上午刚刚被人打脸的样子,“部长难得来一次群英市,大家都渴望聆听您的教诲,只可惜您时间太忙。我们在市委宾馆准备了简单的工作餐,还请部长、王主任和左副秘书长前往用餐,这边请!”

今天的宴会很简单,不是那种干部大会餐,之前小邓同志经历过几次地方干部大会餐。每一次都是地方主官上任的时候,才搞出偌大阵仗的,今天这些人真心不算多。

仅仅是群英市四大班子成员,还有像陈怡妃这样群英市的名记者,以及几位看上去年纪有点大的老人。仅仅是这样也足足摆了五桌,小邓同志主角的身份已经完成,所以他选择坐在政府班子中间。

毕竟小邓同志知道自己是来干嘛的,餐桌上的菜品中规中矩,六菜一汤算不上太过火,也不会有人追究违规。不过这六个菜都是硬菜,没错全都是肉食的硬菜,一点青菜叶子或者蘑菇,不过是小点缀而已。

在江滨市工作的时候,来自淮阳省的邓华就体会过东北的硬菜文化,不管是什么样的酒席,如果没有硬菜出现在餐桌上,那是主人家或者买单者不够重视客人,那样的请客还不如不请呢。

没有硬菜出现真的会得罪人,不过像眼前这样满桌子硬菜的饭局也不多见,毕竟还是有人吃素的么。桌子中间那一锅汤,实际上也是东北名菜,白肉酸菜炖粉条。

没错的确是用锅上来的,里面的白肉是农村柴猪的五花肉,白色鲜亮瘦肉紧致,夹起来一块颤颤巍巍仿佛油光闪烁。其实吃到嘴里就知道,这道菜里面的白肉真的不腻人,吃到嘴里鲜香十足入口即化。

主桌那边开始敬酒,小王同志却开始享用美食,另一道名菜应该是小鸡炖蘑菇,别小瞧点缀的蘑菇,这蘑菇是山里的榛蘑,味道最香的蘑菇之一,野生榛蘑产量极少也极为美味。

不过这道菜有点问题呀,那肉块邓华怎么看也不像是鸡肉,夹一块送到嘴里慢慢咀嚼忽然道:“这个味道这个口感,不会是飞龙吧?”

同桌的市政府秘书长韩春风脸色一僵,飞龙学名花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个种,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的栖息地日趋缩小,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或带状,生活在欧洲各国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经灭绝。

生活于东北的花尾榛鸡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因为它的肉味芳香、鲜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还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

第3579章 混混常委?

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花尾榛鸡密度竟下降了84%。花尾榛鸡的几个主要产地的密度都不高,乌桓岭地区为每公顷0.08-0.22只,小乌桓岭地区为每公顷0.10-0.17只,长白山为0.08-0.19只,极北部地区的数量就更少了,很多地方的花尾榛鸡则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把产地如此广阔的花尾榛鸡吃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似乎也不只是华夏饕餮民族的特性,毕竟现在欧洲花尾榛鸡的出产也开始少了,要怪也只能怪花尾榛鸡的肉太好吃吧!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春梅一叠声道:“养殖的!养殖的飞龙!群英市有几个特种养殖大户,里面应有尽有,不止有花尾榛鸡还有大雁、天鹅和孔雀以及鸵鸟等。他们的产品不只是供应群英市市场,还供应省城各大宾馆酒店,放心不会有人追究你吃国家保护动物的!咯咯咯!”

瞧人家多会说话,几句话轻描淡写,一边告知邓某人这些食材来历分明不违规。一边潜台词却是,那个特种养殖场不只是供应群英市的官方,也供应省政府宾馆之类的,小邓同志还真无话可说。

野生的花尾榛鸡是保护动物,但是有特种养殖证的养殖场,这些都不是事。只要冠上养殖场的头衔,飞龙也好孔雀也罢,都会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

不过想起即将开始肆虐的萨斯病毒,小邓同志对这只飞龙炖榛蘑忽然没有了胃口,尽管明知道东北的野物没有萨斯病毒源。韩秘书长也是尬笑两声:“邓华同志一眼看出来是飞龙也是本事,难道之前就曾经吃过这个?”

“吃过!”邓华夹一口尝尝,“的确没有十五年前的好吃,那时候我们在北蒙搞生存训练,曾经猎捕到飞龙烧着吃。当时只以为是一般的野鸡呢,后来才知道是飞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被关禁闭一周,还罚款五千块,那是我吃过最贵的鸟怎么可能不记得?”

他是耿直还是底气十足不在乎?换任何一个干部在这种场合,不会说自己吃过野生飞龙,偏偏邓某人根本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其实小邓同志有点记混了,花尾榛鸡是八十年代末才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他那次吃鸡应该在九十年代初。

就是在他退伍前两年的事情,朱春梅忽然道:“十五年前?邓华同志72年的吧?十五年前十六岁未成年呢,就算是吃了也不承担责任的,不过我好奇你当兵真早啊!”

嘿嘿!说起来那是上辈子的事情了,邓华摇摇头:“小时候淘气胡打烂敲的,老爸老妈害怕我在家惹是生非,结果十四岁就把我送军队去了。还真要感谢军队大熔炉锻炼了我,如果不是军队培养锻炼,现在的我估计也就是街头一混混,顶天是混混头子。”

呃!哈哈哈!没有听领导干部这么聊天的,偏偏这位在政府班子中是大人物,进入常委的市政府班子成员啊!最起码是名义上的市政府第三人,在座的各位也只能是大笑,掩饰自己的尴尬。

但是在心里却开始鄙视这位“混混常委”了,哪一个领导干部会自曝其短啊,也只有眼前粗鄙的家伙吧。还别说的确有股子匪气,甚至比群英市街头大混混更有匪气,这样的干部是怎么爬上来的?

倒是美女记者陈怡妃十分好奇,好奇这位三十一岁的市委常委,是如何积累那么多眩目政绩的。当邓华同志被沈部长找去谈话的时候,陈怡妃已经拿到了邓某人的详细资料,美女记者算是跟邓某人杠上了。

因为这位自称混混头子的常委,他的履历太过光鲜,就算是有人为他歌功颂德,也不敢写的如此眩目吧?偏偏人家的履历就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眩目,陈怡妃已经打定主意,要揭穿某人贴在脸上的那层光环。

眼下群英市有三位光环笼罩的市委常委,一位是市委第一书记秋文和,带着秋氏模式的光环,成为改革派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市长君程,眩目的执政履历让人看着心慌,再一个就是邓某人了。

到底谁的光环是画出来的?掀开蒙在脸上面纱那一刻肯定很有趣!美女记者的眼神在三位常委身上逡巡,没有人知道陈怡妃脑子里疯狂的想法,居然想要揭穿三位领导的真面目。

换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这么想,更不要说做出来了,那是妥妥的找死行为啊!只是一向胆大包天的陈怡妃,根本不在乎后果如何,她只喜欢惊悚的标题,只喜欢足够的新闻性。

首节上一节1985/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