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1984节

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没有意义,已经履职的小邓同志只能接受现实,但是接受现实不假,却不等于接受任性经济学!前世今生邓华都不喜欢拆光卖光招商的政策,越是了解这项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发恶心剽窃休克疗法的秋文和。

纯粹是剽窃西方的所谓休克疗法,拿在自己手中充当创意十足的政策,简直不要脸之极!邓华正色道:“东部地区有全国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负担!有这些产业工人在手,如果不能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就是领导的问题,不能说领导能力不足我们就一卖了之。”

前世宅男的邓某人,曾经在网上跟人探讨所谓的秋氏模式,十个网友中倒有九个是反对这种方式的。执政为民在秋文和的字典中估计被删除了,你看他每到一地执政都是追求形而上的东西,根本不管当地老百姓是不是改变了生活状态。

也不管那些城市改造项目,能给地方财政带来多么巨额的赤字,这位掏空地方财政储备,甚至把地方政府未来经济潜力都透支,用政府信用获取巨额信贷,来为自己堆积政绩的做法,曾经引导相当一批地方领导。

很多人都效仿秋文和的做派,透支地方经济潜力搞城市改造,结果是地方政府负债凶猛。然而如此的大基建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足够的红利和实惠,最终导致几年后,地方政府为前任的负债买单一年年过紧日子!

最恶心秋氏经济学的无疑是那些继任的领导干部,因为当他们接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政府负债是一个个天文数字!是地方政府永远还不完的利息,是压在地方政府、企业乃至老百姓头上的沉重负担。

现在秋文和来祸害群英市,还是跟自己一个班子的,邓华坚决不答应他的做派:“这样做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跟患感冒就把患者扔太平房不闻不问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妨问问某些人,是不是他们家屋子乱了脏了就不拾掇,然后付之一炬烧掉省心?”

忽然发现这家伙是个愤青啊!偏偏打个比方不伦不类,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么,到底是文化水平不行,还是义愤填膺以至于说话走板呀?

这样的干部太少见!沈明被邓华气乐了,不过沈部长没有打断小邓同志的谈话,而是主动给邓某人倒上水。沈部长曾经是刘枫教授的伯乐,正是他发现了刘枫教授的才华,并且把刘枫调到松港市任职靖江区区长,才创造了靖江区经济发展的奇迹。

作为资深组织工作者,沈部长很清楚能吏都是有点脾气的,沈部长的做派让两个陪在他身边的干部感慨不已。难怪沈明会扶摇直上,就凭人家在下级干部面前的态度,就够他们两个学习的了。

果然就听邓华继续道:“比方说我们的联合化工厂,那一百二十万平米的占地面积,是在人口稠密区是在市区内。这种地方的企业还是化工企业必须搬迁,而搬迁后空出来的地皮大可以搞商业开发,这笔钱足够支撑企业搬迁甚至产业转型升级。”

跟在沈明部长身边的两位,一个拿着录音笔录音,一个居然在摄像。无论是省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敏,还是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左风,都有过地方执政经验,但是对他们来说群英市的现状也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乔老爷和李宗毅二位大佬,不止一次就群英市的问题开会,只希望找到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说实在话两位大佬也不认为拆光卖光招商是一个好办法,那只是实在没辙的情况下,最下下策的招数。

两位大秘也想着为自己的老板排忧解难,只是他们的阅历和才智,还不足以解决群英市面临的极端问题。现在听小邓同志畅谈,两个人很想知道,邓某人提出的策略是不是可行。

最少也要知道邓某人的行事原则,回去后好跟自己的老板交代!邓华却不管别人怎么想:“据我所知联合化工厂也曾经辉煌过,我们完全可以再造辉煌,私企能做到的为什么国企做不到?一样的人一样的企业一样的商业环境,难道卖给私企这些就都变了?”

最后的质问无疑切中要害,即便秋文和自己在这里,也无法回答邓某人铿锵有力的质疑。那些私营企业的老板,还有其他地方过来的企业主,为什么要买走上绝路的企业?仅仅是发善心同情群英市么?

第3576章 伪命题

问题是发善心捐款就可以,接收一个不断亏欠的企业,每年掏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亏损,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承受得了?不管是私企还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谁过来收购都不是做慈善的!

连沈明都陷入沉思,群英市面临的困境他也是头疼,为了解决这里的问题他也是绞尽脑汁。最终向省委班子推荐了自己的老部下,燕京党校客座教授刘枫,只是没想到刘教授不肯回到白山省,结果两位大佬把邓某人弄来了。

根据沈明对邓华有限的了解,这位是一个初中肄业生,跟海归博士刘枫有着巨大的差距。两个人一个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个是连高中都没上过,只有一张函授本科文凭,很难想像这位声名鹊起会跟刘枫教授并列。

两个人成长的环境也截然不同,刘枫教授从小就是学霸,十四岁上大学随后出国拿博士学位,而这一切都犹如探囊取物一般。毫不客气地说,刘枫是那种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眼前这位却不一样。

资料显示邓某人小时候跟古惑仔有得一拼,十四岁初中没毕业,确切的说还未成年就因为惹事不断,被父母送到军队大熔炉中历练。在军队五年档案居然是空白,因伤退伍后反而绽放了过人的光彩,一次次在任职履历中写下光辉灿烂的政绩!

当时看到邓某人档案的时候,沈部长非常好奇,以他的身份地位居然没有资格查阅小邓同志军中五年的履历!沈明好奇那五年发生了什么事,让一个小混混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

“某些人拆光卖光招商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邓华冷笑道,“几年前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不就是如此么?还有二十几年前,英法两国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当年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当时的法国总统,也曾经搞什么民进国退,结果如何?”

英法两国民进国退发生在二十年前,当时石油危机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开始显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不复当年勇。他们的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价格优势,甚至连曾经辉煌的品牌效应都已不再,所以撒切尔才会搞国退民进。

那个时候邓某人似乎才十岁左右,很显然这位也是做了功课的,否则不可能对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如指掌。就冲这一点,沈明也要对邓华刮目相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兴趣了解二三十年前的历史。

如果是刘枫教授在跟自己谈当年的国退民进,沈明并不会奇怪,因为刘枫教授就是研究国际经济的。跟一个初中肄业生谈论国退民进,让沈部长有种恍惚的感觉,真的是不真实呀!

两位大秘都钦佩不已,他们都比邓华年长,王敏是58年的左风也比邓华同志年长十岁。按理说二十几年前正是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偏偏对那段英法历史没有印象,而邓某人却能够侃侃而谈,这就是本事。

小邓同志喝一口茶,那双眼睛熠熠生辉,仿佛面对秋文和在演讲:“同样是面临经济困境,德国、日本、韩国都没有搞什么休克疗法,事实证明这三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效率更高,走出困境后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彻底把英法两国甩在了后面。”

很显然邓某人对秋文和百般看不顺眼,没错秋文和就是秋氏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就是拆光卖光招商的执行者。在邓某人看来,这位文和书记简直成了卖国贼了,这帽子似乎有点大!

很难想像这位是初中肄业生,两位大秘书都是那种能力超强的干部,否则也不会成为白山省的一二秘。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但是听小邓同志谈话,还真的发现自己的不足。

本来听说一个小十岁十几岁的年轻人,居然被省委领导当成拯救群英市的救命稻草,两位大秘和省委省政府机关一帮人,很是不理解,如此年轻的干部能有什么样的本事,力挽狂澜拯救困境中的群英市?

现在看来是两个人孤陋寡闻了,人家展现出来的理念,已经远超在办公室中坐班的两个人。王敏和左风都是白山省本土干部,他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想要让他们找到冲出围城的办法,还真的是难为人。

这个和能力无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邓同志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旁观者,更是时间上的旁观者。毕竟他是重生人士,曾经见证过前世的历史,比眼前几位有着超十年的经历。

尽管前世知道邓某人重生,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凭借前世今生的阅历,邓华不认为群英市不可救药,最少可以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邓华认真道:“现在的困境是经济所有制造成的吗?这是一个伪命题,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竞争,并相互促进。对公有制经济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对非公有制经济应毫不动摇地支持与鼓励。”

这个提法似乎跟当前的风向唱反调啊!两位秘书交换一下眼神,不过两个人没有打断小邓同志的谈话,他们今天来就是带着耳朵和眼睛的,是要负责把听到的全都传递回去,至于说邓某人说什么是不是正确,跟他们没有关系。

身为两位大佬的贴身秘书,要有很明确的定位,什么时候该有自己的态度,什么时候应该充当传声筒和复印机,那是需要领导意志决定的,和他们本人态度无关。

没有这样的觉悟,两个人早就被人取代了,怎么可能在白山省二位大领导身边任职?连沈明都没有说话,沈部长想要知道邓某人最真实的想法,实际上沈明同志已经开始改变初衷了,他开始被小邓同志说服。

不管接下来邓华同志采取的办法是不是可行,不管他在群英市折腾出什么花样来,最少他的三观正确。态度正确对领导干部而言很重要,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没有一个执政为民的初心,根本不配做地方领导干部!

第3577章 行不行?

非但不配做,一旦坐上领导宝座还是非常有害的,就像当年靖江区的区委书记聂四虎。那位任性的家伙仗恃强大的背景在靖江区为所欲为,上演杀人灭口的戏码,甚至搞出来火烧连营的惨剧,给当年的松港市带来极端恶劣的影响。

这些年沈明见识过很多惊采绝艳之辈,不得不说都是一时瑜亮,但是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那些才华横溢的干部,恰恰是倒在了自己的聪明伶俐上,因为聪明所以不甘寂寞!因为聪明所以想要投机取巧!

只可惜仕途是一辈子的路,取巧永远走不到终点,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眼下群英市的班子中,入得沈部长法眼的干部,也只有秋文和、君程和邓华等几位罢了,这其中谁是聪明伶俐的?谁又是大智如愚的?

现在没有办法下定论,必须要时间来验证,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对于初来乍到的邓华,沈明还需要考察一番,而不是妄下结论。

三人倾听邓华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便不是从经济所有制的角度出发,仅仅是作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而言,也不能那么任性的一卖了之。孩子有病就扔掉而不是救治,这样的父母不要也罢,他不配为人父母更不配当父母官!”

对于这样的指责三人还是持保留态度的,这些年东北三省的领导干部没少费心,也曾经无数次尝试拯救。只是当大家都筋疲力竭的时候,才弄来秋文和尝试最后的办法,却被小邓同志如此指责。

东北的经济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地方政治大气候的因素。毕竟这里是执行前苏联时代计划经济最坚定的堡垒,也是执行计划经济时间最长的地区,早已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执政风格。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经济会步前苏联的后尘走向崩溃,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作为外来者邓华还是不够了解这里,他没有长期的工作经历,很难了解基层那种人情社会给发展带来的巨大阻力。

不过没有人反驳他,调邓某人到群英市来就是要尝试不一样的经济模式,尝试不一样的工作模式,能不能给群英市带来全新的生命力,能不能让这里的国企起死回生,这也是白山省高层全新的一次尝试。

对于白山省领导而言,一个群英市而已,搞成什么样都不是问题。如果真的从群英市探索出一条新路,不只是拯救了群英市,对整个白山省乃至整个东北三省来说,都是一次伟大的成就。

这才是邓华备胎存在的意义!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出售国有资产不是不行,是要区分进行,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不能出售!那些关系到国家公共安全的产业不能出售!那些影响深远的项目不能出售。比方说医院,比方说学校和托儿所,比方说供热供电供水,比方说公路、铁路交通,比方说消防和大型企业。”

他也说可以出售,既然都是出售又有什么不同?再听小邓同志的禁忌,沈明笑了,让他这么一说还是不能卖呀!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被他邓某人贴上非卖品的标签,但是在秋文和这边,却是什么都能卖,包括交通包括路桥!

两个人还真是针尖对麦芒!沈明几乎可以想像得到,未来的群英市班子是何等的热闹!一边是强势的秋文和,一边是毫不示弱的邓华,至于说君大公子,沈部长还真的不认为他会左右大局。

首节上一节1984/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