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长歌 第31节

这道理不难理解,周广仁听懂了,喜悦地道:“很有道理!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希望修一条沥青路了!看来我们又要发动一场大会战,修路大会战!如果不能申请到足够的资金,我们就发动村民出义工,必要时还要向村民集资!总而言之,这条路必须修起来!”

周广仁豪情满怀,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大生产、大会战”年代。

闻同反对搞集资,但此时不愿说出来,不想扫周广仁的兴,不想和他就出现分歧。

次日,取得周广仁倾力支持的闻同,召集马凤玲、杜子坤、李远红开会,向他们详尽地解说了自己的构想,要求三人通力合作,拟写发展规划书。

正如周广仁猜测的,闻同的确是盯上了四海有芳。在省城江映第一次相识,万有芳就给闻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闻同看来,这是个精明而有魄力的商人。通过包销西瓜,闻同对万有芳的好感和信心进一步加强了。

在包销杳踪镇西瓜的过程中,四海有芳表现出强大的管理水平,庞大繁杂的销售工作仓促之下仍然组织得滴水不漏,效率之高远胜国有企业。更为可贵的是,四海有芳诚实地履行了包销协议,这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私营企业的作风,更远非“水果贩子”所能企及。

从万有芳电话里透露的来访队伍,闻同嗅到了某种信号。四海有芳四位股东全部到访,这似乎不是作客,商业考察的意味颇为明显。

对方没有明确提出是来商业考察的,周广仁、闻同就不好大张旗鼓,但做的准备工作一样不少,只是不便宣之于口。早在八月份闻同得知万有芳有意来访,就安排杜子坤着手整理相关资料。这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马虎不得。

杜子坤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围绕猕猴桃、红辣椒、蕨菜、香糯米、山药、西瓜、中药材等农林特产,从镇里的自然条件、农技力量、产品质量、现有种植面积和产量、未来规划种植面积和产量、周边乡镇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方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胡林则负责后勤,组织镇上居民清扫街道卫生。

在马凤玲的建议下,闻同决定到早已停办的镇铸造厂、食品厂废弃厂房和杳踪机械厂实地查看。

镇铸造厂、食品厂位于镇外约一里处,紧邻着“三线”军工企业杳踪机械厂。出镇后远远望过去,一片灰红杂间的房屋排列有序,颇有气势。

从镇上通过去的是一条平直宽阔的水泥道,道路两边水田里的稻子已经抽出了穗子,依然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稻花香。在无边的稻田和远山包围中,水泥道显得气势不凡,显露出机械厂当年的繁荣。

宽阔的水泥道如今成了村民们晾晒作物的场所。闻同等人经过时,一路上都是正在铺晒作物的村民,热闹得很。经过西瓜抢收抢售大会战,许多人都已经认识了闻同,不时有人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水泥道尽头,机械厂厂区和生活区连在一起,从外面看进去不见一个人,分外冷清。闻同带着马凤玲和经贸办的小徐,先去了镇食品厂废弃厂房。

食品厂是一座小院子,占地面积四五亩,一面是厂房,一面是办公房和库房,都是平房,并排而对。院子两端的围墙联结着两排平房,中间的空场地足有一亩面积。

院子里蒿草过膝,草丛中散落着砖头瓦砾,碎裂的啤酒瓶到处都是,沾着灰白的泥沙,露出尖锐的锋芒。

厂子的房屋还算完整,瓦屋顶只有几处不算严重的朽败,上面铺盖着石棉瓦防雨。屋内堆放着柴禾、稻草等物,从破碎的玻璃窗里伸了出来。这应该是附近村民存放的,修补屋顶的石棉瓦估计也是他们放置的。

厂房外有一座巨大的水泥池,厚厚的池壁十分坚固。池壁上安置的铸铁水管已经不见了,黑褐色的铁锈痕迹宛然。闻同伸头看进去,池内满是杂物,稀稀疏疏地长着杂草。

三个人正在仔细看着,突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马凤玲一声惊叫:“有蛇!”

闻同被她吓了一跳,连忙抬头看向身周的蒿草丛,没发现什么异常。

还是小徐最先反应过来,指着一座平房说:“那边,库房里,不是蛇。”

库房的门敞开着,里面关着一头水牛,一个黑瘦的村民正在给牛喂着干稻草。听到有人在门外,他回头张了一眼,视若无睹地继续做着自己的事。

库房内狼狈不堪,满地都是牛粪,浓重的气味熏得人不敢呼吸。三人离着几步远停下了,不敢走过去。

铸造厂厂房也是一样的格局,只是要大得多,占地足有十亩。院角的一座高炉已经残破不堪,颇为惹眼。

初见马凤玲时,闻同就从她口中知道了情况,因此实地看到后并不如何失望,厂房的完好程度反而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望着高炉,说道:“房子还行,好好修一下,将就着能用。”

马凤玲已经知道了他的想法,说道:“比新盖成本低,花上三几万,就能恢复过来。”

小徐是不知情的,疑惑地问道:“有人要用吗?还是厂子恢复生产?”

马凤玲笑道:“暂时用不上,以后就难说了。”

小徐还算机灵,没有乱打听,说道:“那要不要保护起来?村民放的都是东西,一点也不爱护,搞得不成样子。”

马凤玲考虑了一下说:“是要管起来,你先了解一下,都是哪些人在用,完了告诉我,我要求村委会,让村委会出面办理。”

第44章 惊喜的发现

三个人从铸造厂出来,穿过一段水泥道,去往杳踪机械厂。

道边零零星星散布着一些平房,其中有一间近百平米的石棉瓦铺顶的棚子。棚子里架着几块粗陋的长条水泥预制板,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干枯得分辨不清本来面目的菜叶子。马凤玲告诉闻同,这是菜市场,原来供应机械厂职工。

在菜市场的边上,是一间小卖部。一位懒起的农妇坐在门前小矮凳上,连货架前的木橱窗都没打开,张着嘴打了个大大的呵欠,两眼无神地看着从门前走过的三人。

三人走过小卖部,进入了杳踪机械厂的生活区。十几幢新旧不一的居民楼人去楼空,很少看到有阳台挂着晾晒的衣服。

“机械厂是军工企业,有一两千职工,主要生产机枪,文革时就搬进来了。最兴盛的时候是七十年代,效益好得很,来来往往的车子不断线。后来大备战、武器出口时又红火了几年,再往后就一直走下坡路。军品生产线早几个月整体搬迁到定府去了,现在只剩民品分厂还在,不过也早已停产了。”马凤玲介绍道。

闻同站在生活区里,游目四顾。这里俨然是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居民楼、澡堂、食堂、医务所、理发店、商店、幼儿园一应俱全。地上散落着满地的垃圾,想是大搬迁时留下的。

“这里居民楼空了,镇里住房紧张,可以考虑搬到这里来。”闻同突然说道。

“太好了,闻镇长,真的搬过来吧?”小徐忘情地说。正处妙龄的她中专毕业分到镇里,和同事合住一间小平房,感到生活十分不便,一听到有机会住上宽敞的楼房,急切间忘了在领导面前保持谨慎。

“小徐急着想住楼房了!”马凤玲打趣道,“是不是和秦小丽一起住平房,男朋友来了不方便?”

小徐的脸刷地一红,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忸捏地道:“这么多空房子,放着也是放着,我们搬进来多好!”

闻同不太善于和女孩子打交道,倒没计较小徐的鲁莽,对马凤玲道:“回头让胡书记找机械厂留守的人谈谈,先看看他们的意思。”

马凤玲的丈夫在镇中学当教师,她和丈夫一起住在学校。学校的住房虽说也是楼房,但只是把一个大单间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住着夫妇二人,外间白天是客厅,晚上就成了孩子的卧室。作饭就在楼道里,上厕所得下到一楼,很不方便。只有骨干教师和老教师才能住楼房,一般的教师只有一间平房,既是住房也是办公室。

机械厂居民楼大都是两居、三居结构的住房,厨房、卫生间齐全,条件比学校住房好得太多了,就是县城里大多数单位的住房也赶不上。现在有希望住上这样的好房子,马凤玲当然也很兴奋,赶忙一口应承下来。

和生活区隔路相对的是厂区,一排排高大的厂房排列有序,只是已经空空荡荡,垃圾满地。

马凤玲神情兴奋,指着厂区道:“机械厂刚搬来时的那批老厂房已经拆光了,这些大多是八十年代初期修建的。那个时候厂子有钱,富得冒油!我当时还在上学,经常听大人们说到。”

她又指着厂房后面的山坡说:“里面都被掏空了,其实是大库房,存放着厂里生产的枪支弹药,以前一直有武警把守的。”

闻同顺着她的手势看过去,厂房后面紧挨着一座两三百米高的山坡,山上林木葱郁,半点也看不出里面掏空出一座巨大的库房。

在马凤玲引导下,三人一座座厂房看过去。设备搬迁时虽然拆得七零八落,遍地垃圾,但厂房的主体结构仍然完好无损,看得出来建筑物的用料和施工质量很好。毕竟是生产军品的企业,对建筑工程的验收当然是很严格的。

对杳踪机械厂这样的企业来说,老厂房是没有必要全部拆除的,技改对厂房土建并没有特殊要求。厂里在八十年代初期拆光老厂房全部新建,可见那时的效益的确是好。企业效益好,钱不花放在账上就是死的,没准哪天就被上级单位给划走了,想办法花出去就变活了。资金“活”起来,某些个人才有机会,这道理不难懂。

细细打量着这些坚固的建筑,闻同心里一阵阵惊喜,暗道如果就这样在风吹雨淋中剥蚀掉,可真是暴殄天物。

厂区一角一处高大的厂房,看着没有别处的脏乱。马凤玲告诉闻同,这就是还没有搬迁的民品分厂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门窗紧闭,窗玻璃上落满了浮尘。屋内光线暗淡,人贴着玻璃逆光从外面看进去,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

“民品分厂是前年上的生产线,生产电力线缆,听说质量不过关,一直没怎么见往外销。”马凤玲说道。

首节上一节31/8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