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长歌 第29节

唐良成极度紧张的精神一下子松驰下来,无暇多想,点了点头,声音干涩地道:“我明白的。”

黑衣人见他听清了自己的话,转身迅速离开,一刻也不停留。

******

九月一日,云缈省委政研室机关刊物《云缈决策参要》刊发长篇文章《警惕粮价大涨,放慢改革步伐,做好过三年冬的准备》,署名作者省委政研室特聘学者闻同。文章认为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正确,但步子偏快、偏激烈,粮食市场是平静的水面下激流涌动。

文章说由于粮食连年减产及生产地区间不平衡,旧流通体制突然被打破,新市场体系尚未成形等原因,在全社会物价急剧上涨的背景下,今冬明春预计会出现一波粮价高涨的风潮,进而诱发社会动荡。鉴于风险预期,文章提出过三年冬的口号,提出适度放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拉长改革过渡期的建议。

文章特别指出国内粮食生产有硬伤,发展受阻于生产体制原因,认为应对粮食生产体制实行适度改革,稳定农村耕地承包关系,大胆推行农村耕地经营权适度流转,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同时持续规范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以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国家宏观目标。这是从中长期降低风险的根本举措。

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应对粮价急涨的短期建议,政府要注意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农户适当备粮,并筹措资金预备对失地农民和低收入市民进行粮价补贴,另外要注意打通粮食市场的区域行政壁垒,引导区域市场进行余缺调剂。

文章事实充分,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入理深刻,结论让许多人信服。不过,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这样的结论和意见格外突兀。更重要的是,文章在有些方面与中央政府的政策方针是冲突的,有些观点也较为超前。所以龚方和斟酌再三,最终决定文章只定位于学术范围,只在省委政研室机关刊物上发表,不向云缈日报推荐,不对外公开发表。

饶是如此,文章仍然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争论。争论先是发生在省内,然后很快扩展到国内范围,最后中央权威理论刊物摘要刊发这篇文章把争论推向最高潮。专家们对粮食生产体制改革已有相当的认识,文章中有关于此的超前观点并未引起过多非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关于今冬明春会出现粮价高涨风潮的预测和过三年冬的口号,大部分人士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缺乏明确的依据。

很快,有关方面出面做工作,争论迅速平息下来。争论虽然平息,但文章的影响力已散发开来。一些地方政府本来就没有真正放松粮食这根弦,经过这场短暂的争论,更是警醒,开始不动声色地做着应对粮价急剧波动的准备工作。

云缈省委钟书记第一时间看到这篇文章,就批转省长、分管副省长。省领导们十分清楚,文章所提到的情况在本省十分严重,事关社会稳定大政,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钟书记还专门召见省委政研室主任和第一副主任龚方和听取汇报。在得知闻同只是一名微末的年轻新任镇长时,钟书记很感慨地说了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

龚方和趁机汇报说省委政研室已经把杳踪镇确定为工作联系点。满头华发的钟书记很是赞同,表扬了政研部门不闭门造车,一头扎进基层扎扎实实搞调研,精神可贵。

争论虽然激烈,但仅仅局限于相关领域和政府中上层,又很快被平息,所以县乡级政府远未波及。身处最基层的闻同,自然是感受甚微,从而得以一如既往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经历大悲大喜的周广仁,在受到县纪委的党内警告处分时,是平静坦然的,甚至不乏暗自庆幸的心理。他清楚这个处分是不重的,县委已经充分考虑了他作为老同志的情面。但是平静过一段时间后,他心里又泛起了微妙的涟漪,特别是金光辉被提拔为正科级给他的刺激很大。

党员受到警告处分的,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不得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作为年届五旬的干部,周广仁的政治生命本已步入黄昏期,现在又被“冻结”掉极为宝贵的一年,前途已是一片灰暗。明年任期一结束,他必然会退居二线,再上一个台阶的愿望已成镜中花水中月,就是平调一个好去处也已不太现实了。患得患失之下,他心理难免又不平衡起来。

闻同敏感地体察到周广仁心理的变化,就没敢急于把想开煤矿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构想和他商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已经对周广仁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个人守成有余,创造性不足,性情还算厚道,并不霸道专横。估计就是因为他性情上的这些优点才得到了赵达成、王金生的赏识,也处了一批象陈金光那样的朋友。

这样的人在目前的处境下,所想的自然是如何平稳地度过剩余的任期,以期在退线时努力谋个好去处,是难有再创造一番耀眼政绩的热情的。

作为初生牛犊的闻同,是怀着满腔热忱和远大理想下来的,想的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可没有一把手书记的鼎力支持,他是难以干成事的。他为此苦恼不已,总是琢磨着怎么样才能说动周广仁焕发热情,全力支持自己放开手脚做事。

直接向周广仁坦陈心迹,沟通得好也不失为一个法子,沟通不好就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心态微妙的他也许会认为年轻人急于接班,并因此产生抵触心理,那样的话事情就会弄巧成拙。

第41章 婉转曲折醉翁意

一连考虑几日,闻同决定还是采取温和的方式诱发周广仁的激情,尽量避免和周广仁之间产生嫌隙。两人刚刚共同经历过一场大风波,站到一条船上,好不容易处好了关系,他无论如何不想这难得的融洽关系变坏。

在闻同的怂恿下,周广仁欣然同意去丰收乡转转,假借着考察的名义,找老朋友陈金光喝几杯,谈谈心。

陈金光率领乡党委、政府两套班子,迎出了大门外。杳踪镇这边去的阵容并不庞大,仅周广仁、闻同、胡林、杜子坤和司机小马五人,陈金光可是给足了老朋友面子。

宾主双方见面格外热情,陈金光很夸张地给了老周一个拥抱,口里连呼“欢迎老朋友”。老周心情很好,也是连连说道“陈疤子叨扰了”。二人关系十分亲密,在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也十分随便,半点也不加掩饰。

既然是来考察的,那就得有个考察的样子,安排喝酒娱乐那是考察完之后的事,否则被人说闲话,扣个聚众玩乐的帽子就不值了。毕竟老朋友身上背着的处分还新鲜热辣呢,陈金光不能不为他考虑。

丰收乡准备得颇为充分,会议室长桌上摆满了茶水、点心、水果、香烟等。待众人一落座,陈金光致欢迎辞:“我代表丰收乡人民,热烈欢迎杳踪镇党委、政府领导来我乡交流考察,恳请周书记、闻镇长和各位领导不吝指教,也请我们乡党委、政府的同志们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向兄弟乡镇学习……”

周广仁代表杳踪镇考察团做了应答,不外乎深深感谢、认真学习之类的谦辞。

接下来丰收乡的分管副职们,先后就各自分管的工作作了发言。周广仁、闻同等人认真倾听,不时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陈金光没有保留,副职们的发言很翔实,总结得很深刻到位。

闻同听着暗想,丰收乡的诸多先进称号并非浪得虚名,的确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看来这一趟来值了,真能学到不少东西。心下这样想着,他听得就愈发认真。

客人态度端正,主人也更加热情投入,双方渐渐热烈地交流切磋起来,不时地还发生一些争论。周广仁原本并不是那么认真的,很大程度上是抱着散散心和作秀的目的来的,见此情景也被触动了,不自觉地也跟着讨论起来。

趁中间休息间隙,闻同提议下午到几个村去实地看看,参观一下丰收乡的糯米基地、红辣椒基地。来之前他就做足了功课,对丰收乡的情况摸了个大概,知道陈金光搞的糯米基地、红辣椒基地有模有样,已经见到了较好的效益。周广仁搞西瓜基地就是受他的启发,只是管理不到位,运气也差点,才没有达到预期效益。他这次之所以鼓动周广仁来考察,就是想以丰收乡的成功来刺激一下老周,唤起他消退的激情。陈金光是老周的朋友,来这里考察老周不会有抵触情绪,老朋友成功的榜样只会更激起他的争胜心。

陈金光痛快地答应了闻同的要求,马上吩咐人去安排。既然下午要下乡实地考察,周广仁就婉拒了中午的宴请,午饭只简单地吃了个便饭。

丰收乡的糯米基地有几千亩,种的是晚稻,郁郁葱葱的稻苗已经合垄,苗下的水面已经看不到了,长势十分喜人。稻种是县农科所培育的,杜子坤参与了培育工作,对丰收乡的基地也很了解。因此丰收乡的农业副乡长就没有班门弄斧地过多谈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着重介绍糯米的销路和效益。根据他的介绍,糯米主要供应江映、边湖市场,已经有几拔粮商来接洽收购。

闻同显得兴趣浓厚,不时插嘴询问。杜子坤很快就心有灵犀地介绍说,杳踪镇的土壤、水质、气候条件比丰收乡更胜一筹,更有利于晚稻糯谷的生长,生产管理到位的话,产出的糯米质量更好,既香浓又筋道、粘滑。

周广仁似有所思,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一改之前的只看不说,也不时插话询问。

一直陪同在侧的陈金光渐渐地看出了些门道,心里猜测出了闻同的用意,看向闻同的眼光就有些特别起来。但他不说穿,就和什么也不明白一样。

红辣椒基地种植的也是经县农科所改良后培育的新品种。这时节已经进入采收后期,枝叶稀疏的茎杆间挂着鲜红夺目长长的辣椒,醒目诱人。杜子坤特别向众人介绍说,红辣椒、晚稻糯谷新品种还有猕猴桃一代、二代新品种,都是县农科所林忠轩老师主持培育的。

陈金光介绍说红辣椒也是销往江映、边湖市场,旱地种植的效益甚至高过水田稻谷种植效益近两倍。

有闻同的热心带动,有杜子坤的专业讲解,大家在田间地头交流得十分热烈,既谈论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交流技术问题。不知不觉间,周广仁也象闻同、杜子坤一样投入其中,早已不是初来时的无所谓态度。

考察完毕已近傍晚,周广仁改变初衷极力谢绝了陈金光的留宴,坚持马上回镇。作为相知多年的老朋友,陈金光知道他还是顾虑头上的警告处分,也有些受了丰收乡成功的刺激,就随了他的心意,安排人备了些礼物后,不再挽留。

回镇当晚,闻同带上马凤玲搜集整理的杳踪镇煤矿资料,还有杜子坤根据他的授意操刀写就的猕猴桃发展规划,找到周广仁的宿舍。他没有过多地绕弯子,略寒暄几句后就把话题引到今天的考察上。

提到这个话题,周广仁脸色就凝重起来,有些沉闷地说了句“老陈搞得确实不错”后,就沉默起来,显见确实受到刺激了。

闻同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理了理思路,谨慎地道:“周书记,这段时间我又跑了几个村,有了些不成熟的想法,想向你汇报一下。”

周广仁笑了一下,说:“什么汇报不汇报的,我早说过了,我们一起搭班子,说话不要这么见外,有什么直接说。”

闻同也笑,说:“那好,我就直说了。前段时间下乡看了八里源熊宝金的猕猴桃园,就安排子坤写了个猕猴桃发展规划。还有,原来在市里时,我就隐约听说我们镇储藏有煤炭,来后就请钱书记、马镇长搜集了一些资料。前段时间都忙,没顾上和你说。资料都在这里,你先看看。”他说完递给周广仁薄薄一叠资料。

周广仁有些诧异地看了闻同一眼,心下突然明白过来他为什么提议去丰收乡考察了,但没说什么,接过资料就闷头看起来。

闻同看着他浓眉微蹙的样子,心下惴惴,一时看不出来他的心思。

周广仁看得很慢,其实是在边看边思量。闻同有意于先、考察在后是确定无疑的,意识到这一点,他就感觉很不舒服。闻同这么安排,把他蒙在鼓里,是在耍心眼。经过被唐良成坑一事,他对这类行为分外敏感,心里说不出地厌恶。

但周广仁到底是一个厚道人,还是能够站到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他想到在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风波中,闻同选择了和他站到同一条船上,帮了他天大的忙,替他背了不少黑锅,他的厌恶感又淡了许多。

他想,闻同对他不应该怀有恶意的,不应该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耍心眼确实让人反感,但动机应该是好的。自己也年轻过,家中子女也都是年轻人,对年轻人还是要多体谅,不能要求太高。一个年轻人这么煞费苦心地谨慎行事,自己还是不必要计较过多,毕竟他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

一番考虑后,周广仁进而又想,老陈和自己年龄不相上下,却干劲不减,这几年切切实实地做成了一些事,看来真有可能再上一个台阶。自己占着县里第一大镇,竟然没有一事拿得出手,想想还真是不甘心。自己在县里老关系不少,闻同在市里甚至省里肯定也有些人脉关系,我们两个要是通力合作,也应该能干出一些成绩来的。真要是有过硬的政绩,凭自己和赵书记、王部长的关系,未尝不能再上一个台阶,起码也能谋个中意去处养老吧?

左思右想之下,周广仁心里渐渐理清了利害得失关系,脸上表情就跟着慢慢缓和下来。闻同一直在对他察言观色,见此就知道他已经动心了,才暗自松了口气。

“你怕是已经想得差不多了吧?”周广仁把手中的资料在桌面上墩了墩齐,端端正正地放下,不紧不慢地说道。尽管心里差不多想通了,有了主意,他也不想急于表明态度。当了多年的领导,他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闻同说道:“还只是有个大概的想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首节上一节29/8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