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药娘 第1036节

“王利耀利用职权跟陈信撑腰,肆意打骂官塾学子,罪不可恕,着,革职,永不录用。”林炤道:“塾丞和生员,警告吧,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数罪并罚,亦不轻饶。”

付祭酒忙磕头:“是。”

林炤这才坐回了龙椅上,对朝臣们道:“你们都起来吧。”等朝臣们都起来了,道:“官塾之事,所有人都需要重视起来,即便是与你等差事毫无关系,但也需要心里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在办理差事的时候,发现了和官塾有关系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尽早解决。”

官员们齐声答应:“是。”

第1291章 沧州的变化

越承耕这一次去沧州,是带着越璞晟的。

晟哥儿今年满十三岁了,也是应该跟着历练历练了。当然,其实这一趟出门,只是来看看沧州这边的一些布防,也不算是是什么大事,出来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沧州是交通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廷册封的恭亲王爵位在这里,其实也有为国驻守的意思。

老王爷性格有些糊涂懦弱,因此之前发生了私盐的事情,私盐引发了疫情,疫情引来了朝廷的关注,当时还是皇长孙妃的越绣宁过来了,然后一连串的治疗接着查案什么的,最后发现,贩卖私盐的居然是当时的世子妃的父亲陈西侯。

恭亲王也被连累降爵了,如果不是因为林炤和越绣宁一直在这边查,亲眼看到恭亲王和世子确实是被蒙在鼓里,被牵连了,而且也有事后挽救的措施,因此给当时的皇帝求亲够的话,恭亲王未必能保住性命。

所以,恭亲王府一家子那时候起就将林炤当成了救命恩人。林炤当了皇帝,他们自然也有种仿佛比别人更亲近的感觉,虽然其实人家来沧州的时候,还是经历了一些风险的,还差点被下毒。

林炤登基之后,也让恭亲王看到了复爵的可能性,王爷和世子虽然都性格懦弱,但头脑还是非常清楚的。王爷派世子专门来过京城,关于沧州的一些情况禀报皇上,其实是想听皇上对沧州的发展有什么要求。皇上说了之后,世子便有了方向,回去了之后跟王爷商议,然后全力按照皇上的意思去发展沧州。

沧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最好的资源,这些年,王爷和世子拿出大笔钱财修路,官道、水陆码头,大力扩建货栈,从自己府里掏钱出来补贴货栈的建设,工匠们的工钱等等,几年时间,沧州这里就成了运河沿岸最大的货运码头。

货运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沧州的富裕程度也快速的增加着。

这是其一,其二,在沧州扩建了一些药材种植地。沧州是有很大一片荒地的,大约有一百多万亩,这些荒地的形成倒不是百姓懒惰或者官府惰症,而是因为这里的荒地都是盐碱地,含盐量太高不适合种粮食。

但含盐量却又没有到了可以出产盐的地步,以目前的制盐技术,这种地根本出不了多少,低产的不能在低产了,根本不值得,人工都挣不回来。

所以,这些地就荒着。

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疫情,皇长孙妃娘娘来这边治疗控制疫情,王爷和世子跟着忙前忙后的,对于医学、药品也有了些了解。

之后世子便想,盐碱地能不能种药材?皇长孙妃娘娘不是说,什么药材适合什么地,都有讲究?就跟种粮食一样?

最后找精通药材的人来询问,还真的有。

金银花、蔓荆子、甘草、菊花、牛蒡子、益母草、黄芪、黄芩、红花、丹参、草决明、薏米、车前子、地肤子、牡丹、芍药、大青叶(根)、荆芥、半夏、天南星、生地、枸杞子等等。

这些都是耐盐碱地的药材。

世子寻来了精通药材种植的一些人,仔细参详,将本地的盐碱地都走遍了,研究透了,最终选择了金银花、甘草、牛蒡子、牡丹和芍药这几种药材来种植。

全都是非常常见的药材,但同时也是用量非常大的。如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可增强免疫力、抗早孕、护肝、抗肿瘤、消炎、解热、止血(凝血)、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等。

甘草,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心气虚,心悸怔仲,脾胃气虚,咽喉肿痛,气喘咳嗽,胃痛腹痛等等,甚至还可以作为一种调料,调和某些烈性的味道,药物等等。

虽然是很常见,但其实应该是很珍贵,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这几种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全九州各地用量非常大。

正好,沧州这边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大量种植的药材能够快速的运出去,量大便宜销售的快,响应官府号召在盐碱地里种药材的人富裕的就快,自然带动的各业都兴旺。

药材种植也带动的整个沧州医学发达起来了,世子也进行了一些鼓励的措施,开医馆医学的,税负方面王府可以负担一些,鼓励发展医学,因此这些年沧州的大夫出了不少。

等等这些措施,确实使沧州改变了不少。

这也是恭亲王能复爵的原因。

当然了,周朝设立的藩王制度,原本是想抑制王爷的权利,让王爷们什么都不做,不接触任何的政务公事,但俸禄给的足足的,这是叫王爷们只每天混吃等死就行了,说的好听点,叫闲散王爷。

目的自然还是避免皇族在封地发展势力,如果势力发展起来了,对皇权自然是非常大的威胁。

所以,之前王爷们对本地的政务如果有过多参与,是会被猜忌的,弄得不好就会被怀疑是不是有造反的心思。

这种情况前朝皇帝的时候最严重。

而到了本朝,林炤登基之后便在缓缓的改变。主要原因就是快养不起这些闲散王爷们了,登基之后大致的叫人统计了一下,只算亲王和郡王,便有近三百人,如果算上直系亲属,便有几万人之巨。

如果算上其他的皇族,即便是只算周姓皇族,各地的粗略估计,也有十几万人!

这些人还在不停的生孩子,因为生孩子朝廷还给奖励,每个男丁意味着俸禄就会多一份。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那么过几年数目便可能翻一倍,再过几年,又翻一倍。

往后想想,举全国赋税之力来养活这些王爷们,只怕都养不起。

这是非常重的负担。

所以,林炤发布了几项措施来改变这种情况,总得就是减少白给王爷们的俸禄,不鼓励王爷们凡事不干,如果能对封地的建设有帮助,朝廷是鼓励和有奖励的。

另外就是对王爷们违法的事情加大查出的力度,等等等等。

第1292章 改变的措施

这些措施并不是一次推出来的,而是分成了几年慢慢执行。

当然,因为这些措施都是侵害了王爷们的利益,朝廷当然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风浪,卢王之事,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林炤也是恩威并施,一方面王爷们如果犯了罪的,决不轻饶,如卢王,另一方面如果王爷们有所贡献的,也会有奖赏,如恭王。

再加上林炤登基之后,手段凌厉但做事的方式并不硬朗,考虑全面并不会急迫,因此威信是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在朝廷和百姓中是很有威信的,尤其是在百姓中间,名声特别好。

百姓拥戴,这对皇族们来说就是一种反向压力,他们想要有什么想法,也的看百姓们的心是向着哪方的,如果当今皇帝昏聩暴戾,不得民心,那么他们想做什么自然是更容易一些,但如果皇帝英明神武,得尽天下民心,皇族王爷们不傻,怎么会选择做反对的事情?

所以,皇帝发出了一些触动皇族利益的制度,虽然皇族们也反对,甚至纠结起来闹事,但并没有闹出多么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沧州这边的情况。恭王因为想要复爵,因此做的非常多,但他和世子很明白,所以修建码头、开荒地种药材和发展医药行业,基本上都是用他们自己的钱。

而且这几项,全都是在之前没有的基础上,重新做的,比如选择新的地方建一个新码头,对于开荒的百姓自己掏钱给补贴。王爷和世子很注意,尽量能够多做事,但能少搀和到目前的本地官府事务中去。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大量的银钱。

好在,王府有钱。

当然了如果一直如此大笔的花钱,便是王府也未必撑得住。不过,码头修建好了之后便有货栈脚行各种行当繁盛起来,荒地开了,里面的药材卖了,这都是来钱的,王府自然也有银钱进账,这就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首节上一节1036/1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