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939 第33节

  ......

  刘墨涵指着台下说道:“好,赵昊,由你带队去陕北农村搞调研,帮助边区实现粮食高产,正符合你的专业,没问题吧。”

  “凭什么是我啊,我上有八十岁......”

  “你看,我没说错吧,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键盘侠指的就是你们,看来我还高看了。”

  “在学校一样搞科研。”有人不服气。

  “嗯,在学校一样搞,还可以上网大放厥词,嘴炮强国是吧。”

  刘墨涵毫不客气地说道:“不想去的不勉强,今天不是什么动员会,只是让大家认清楚现实。”

  “海大的学生来源大家都知道,78%来自于省外,现在是寒假,除了过年不回家的外省学子,只有2成多一点的本省学子可能还存在,这个可能性是扣除了外出旅游的因素,因此,在来年开学之后,报道的学生会空出一大半,有些班级可能一个人都没有了,所有的教学计划全部要调整,各班班主任下会之后就去通知,看看还能联系到多少人,根据省委的指示,我校现在由中央直接领导,不久的将来,要承担起全国唯一重点高校的职责,目标是全世界最好的!”

  “啪啪啪”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刘墨涵站起身,走之前扔出最后一句话。

  “其实,我真得喜欢看穿越小说。”

第七十一章春苗计划(上)

  整合资源,是海南省这段时间的工作重心,高等教育、科研力量是重中之重,因为未来所有的工业建设,都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用空出来的外省名额,接纳来自于国内的知识青年,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结构的转化,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过名字的学问大家,有很多现在还处于学生阶段,为此,一个新的计划悄然成形。

  “春苗?”

  “对,春天里刚插下去的秧苗,要精心呵护才能成长,施肥、浇水、除虫,你们要做的,就是扫除一切障碍,建立一个可靠的通道。”

  全国各地的地下党被纷纷发动起来,无论是沦陷区还是国统区,最先接到命令是与苏联交界的新疆。

  抗战以来,作为与苏联有通商口岸的西北重镇,一条名为“西北孔道”的陆上交通线在西北各族百姓的全力支持下很快建成,一车车苏援从这道公路上送往兰州、西安再分解到全国各地,支持着抗战大局。

  迪化,新疆的首府,就成为了物资集散和转运中心,应当地军阀盛世才的要求,我党派驻了相当多的党员帮助他改善经济,加强社会管理,兴办学校等举措,至少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友善的局面。

  1939年2月13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驻迪化的我党组织在八路军驻疆办事处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会议。

  “同志们,接到中央指示,驻疆代表将由康生同志接任,目前在这里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将撤离,另行安排工作。”

  驻疆代表陈潭秋(实际上这个时期的代表还是邓发,不想写他,提前几个月让陈上任好了,就当是穿越的蝴蝶效应吧)向与会人员宣布命令,新疆学院教育长林基路、财政厅代厅长周彬(毛泽民)、航空队飞行教官常乾坤等我党骨干赫然在座。

  “全部走?出什么事了?”

  这一时期双方的合作还是不错的,这样的命令让人有些不解也是正常。

  “正常调换,你们几个负责人心里有数,先不要扩散,也不是一次性走掉,分批来,航空队的党员先走吧,就以抗战需要的名义,盛对我们插手航空队早有怨言,这样做,算是给他一个台阶吧,应该很快能成行,这件事由常乾坤同志负责。”

  “嗯,我明白了。”常乾坤答道。

  “那新疆学院这边?那些进步学生和心向我党的教职员工怎么办,杜先生未必肯走。”

  林基路不无担忧地说道,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些怀疑,现在简直是明示了,盛这个人不可靠。

  “盛对杜先生发表的抗日言论很不满,这个人城府很深,对于他既要团结又要斗争,这样吧,你想办法,说服杜先生去延安考察,到时候,让中央的领导来劝说更好一些,至于不愿意离开的教职员工,不做硬性规定。”

  “好,我去说。”林基路答应下来。

  “周彬同志,你那边呢,政府这一块儿,咱们的同志不少,有没有把握安全带出来?”

  政府部门不比学院,盛世才抓得很紧,周彬沉思了一会儿。

  “正好有一批外国党的同志从咱们这里过,可以用护送的名义抽调人手,盛巴不得他们赶紧离开呢。”

  “那就好,不过,你自己呢?”

  “我晚一点吧,不然会引起他的怀疑。”

  “会议就先开到这里,各部门负责人下去后抓紧时间落实,老常,注意方式方法。”

  常乾坤“嗯”了一声,抓起帽子起身离开,陈谭秋却暗地里拉了周彬一把。

  “老周,等一下。”

  “怎么了?”

  “你估计要早走,第一批,主席亲自下的命令。”

  周彬一愣,陈谭秋特意点出主席,事情显然比他想像的还要严重,因为这根本不是主席的作风,自己的亲人,一向都是冲锋在前、撤退没门的。

  见他有些迟疑,陈谭秋拍拍他的肩膀:“别多想,你身体有病,需要好医生,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医生到延安了,中央希望你能有好身体,更好地承担起革命工作。”

  “我服从组织决定。”

  周彬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也没再多说什么,一切到了延安就都会知道。

  陈谭秋的理由是真实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五位大夫在前一日也就是2月12日抵达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

  “这么多人?他们在做什么。”

  柯棣华看到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十分诧异,因为在出国前,就有人提醒过华夏很贫穷、很落后,到了这里,又有人提醒他们,陕北比别的地方更为艰苦,可是他分明看到了大型施工机械呀。

  随行的翻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正想找人问问,戴着黄色施工帽的刘清明挟着一卷图纸走过来。

  “老外?”

  “这是印度来的国际友人,为了支持我们的抗日事业,千里迢迢来到边区。”翻译对他有些不满。

  “失敬失敬。”

  刘清明的历史不太好,但也知道有这么回事,换成了英语对他说道。

  “欢迎来到边区,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工地,我们打算扩建跑道。”

  带队的爱德华很吃惊,随便碰到一个人,居然也会讲流利的英文。

  “这么多的机械,也是国际援助的吗?运过来不容易吧。”柯棣华很好奇,这一路上他们见识了华夏偏远地区的交通状况,自然知道其中的不易。

  “是很困难,为此我们出动了这么多人。”

  “群众的力量。”

  “群众的力量。”

  刘清明很认同。

  在组织力方面,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华夏做得更出色,即使只实行了“减租减息”,还没有上土改这个大杀器,边区人民依然衷心拥护边区政府,原因很简单,相比其他地区果府的吃相,这里不要好太多。

  于是在到来的第一天,五位印度大夫就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是很贫穷落后的乡村,大部分百姓还住在山洞里,另一方面,这里的医生正在谋划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医院!

第七十二章春苗计划(下)

  “延安?”

  北平城钱粮胡同的一幢四合院里,清华大学教授邓以蛰躺在炕上,手边的木凳上放着一碗熬好的中药,使得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浓浓的药香,一个车夫打扮的男子坐在他身边,放低声音说道。

  “对,延安,先生如果有意,我们有妥善的办法,可以送先生一家过去。”

  “可我这个身体?”

  “不就是个肺病吗,只要先生有意,这都不是问题。”

  邓以蛰还是有些犹豫,北平沦陷前,北大、清华等各大高校都先期搬走了,目前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以前的同僚多次来信请他过去执教,都是因为这个病未能成行,连累一家老小也跟着成为了亡国奴,离开北平固然欣喜,可是去延安?自己是个教美学的,人家会要吗?有没有用武之地。

  来者仿佛看出他心中所想,继续劝说:“先生放心,过去只是为了瞧病,若是不愿意留下,我党的政策是来去自由,绝不强留。”

  没等他答话,一个年青人冲进来,激动地说道:“爹,咱们去吧,我都失学一年多了,我想上学。”

  “这是犬子稼先,让先生见笑了。”

  来者饶有兴趣了看了年青人一眼:“令郎求学心切,这也是个好机会啊。”

  “贵方的好意我们知道了,且容我们家人商量一下,好么?”

  “那是自然,有什么决定,两天之内我都会在胡同口拉洋包车,告辞了。”

  来人走后,邓稼先又央求了一遍,邓以蛰摸着他的头说道。

  “你想师从的几位先生都在昆明,若是去了延安,我怕此生再与学识无缘,这样你也肯么?”

  邓稼先略有些挣扎,不过想到如今在家一无事事,又坚定了几分。

  “我想去,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延安,那里一定有吸引我们的地方。”

  邓以蛰没有再说什么,他对华夏党并没有偏见,相反,做为陈独秀的同乡和鲁迅先生的好友,他对主义有过很深的研究,这或许真得是个机会,突然对于延安,他的心里也多了一份期待。

  昆明巡律街9号一所名为“止园”的宅院,1939年2月迎来了一对同为建筑师的客人。

  梁思成和林徽因

  从北平一路颠沛流离辗转了大半个华夏来到这里,本就体质虚弱的林徽因感染上了严重的肺病,梁思成也病了大半年,疾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金钱的匮乏,为了帮助他们,西南联大校委会决定聘请夫妻二人为学校设计新校舍,梁思成也接受了学校的聘任担当讲师,靠着他的收入,勉强支撑一家的生活。

  2月13日,好友周培源携夫人王蒂澄造访,得到了梁家的热烈欢迎。

  周培源的长女如枚和梁思成的长子从诫年龄相仿,早就玩到一块儿去了,主客四人围坐在沙发上,王蒂澄一边欣赏厅里淡雅的布置,一边和林徽因聊天。

  “徽因,你的病好些了吗?”

  “还是老样子,不过没有以前那么闷了,我和思成商量,打算退这个房子,到乡下去自建居舍,图纸都画好了。”

  王蒂澄没有劝阻,她知道这是无奈的选择,由于大量人员的涌入,昆明城区的物价飞涨,这里地段不错,租金自然不便宜。

  “乡下风景如画,空气清新,于你的病是极好的,不过你想过没有,或许还有别的选择。”

  林徽因不解地看着她,王蒂澄指指丈夫:“还是他来说吧。”

  “培源老弟今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哪,有事不妨直言。”

  梁思成注意到,好友的神色有些怪异。

  “不知道该怎么说。”

  周培源组织了一下语言:“学校接到了邀请,请一些教授去做学术交流,我是其中一个,物理系的叶企孙、王淦昌、吴有训、钱伟长、赵九章等人皆在此列,建筑系就有你梁兄,他们还特意附上了一份设计合同,指定要由林先生来完成。”

  林先生指的自然就是林徽因了,这么称呼而不是梁夫人,更显出对方的尊重,林徽因生出了兴趣。

  “什么样的设计?”

  “中式园林式建筑,如果先生有意,可以实地查看后再决定签不签,对方给出的报酬不菲,不过答应与否,全在足下。”

  梁思成微笑着说道:“什么来头?一次邀请这么多教授,建筑系倒也罢了,你们物理系岂不是要停课?”

  “自然是有兴趣的才去了。”

  周培源向他们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对方是一所来自于海外的院校。

  “海南大学?”

  “没听说过啊,难道像集美大学一样,是华侨出资办的?”

  夫妻俩毫无头绪,周培源自己也是一头雾水,不过前来接洽的人具有某种进步色彩,又和校长梅贻琦有交情,事情就变成了自己决定是否参与。

  “你呢?有意去否。”

  周培源看了夫人一眼:“蒂澄与嫂夫人一样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对方答应给予救治,我想梁兄也不妨考虑一下,这是个好机会呀。”

  梁思成心动了,无论是高薪还是设计合同都不足以打动他,但妻子的病,实在让他揪心,昆明已经没有办法了,出国又不现实,或许当真可以试一试呢。

首节上一节33/3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