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939 第241节

  “上次给你的书,都看完了吗?”

  沈蔓点点头:“高数、力学、测量、材料学、建筑学原理、土木结构施工概论、工程预决算......”

  刘清明惊讶地说道:“你都看完了?”

  “我都没看懂。”

  “吓我一跳,以为民国尽是大师和天才呢。”

  沈蔓有些不好意思:“我知道,首长是想让我知难而退,可是没关系,我会努力学习,不懂就问,其实我在陕北公学的时候,数学学得还不错,物理也有一定基础,就是没有太深入,啃你给我的那些书的确很吃力,要是你能抽空多教教我,我会进步得很快,下次野外测量,让我帮你打下手好吗?”

  刘清明看着这个固执的姑娘,有几分无奈:“跟我进来。”

  沈蔓跟他走进宿舍,刘清明放好脸盆,对她说道:“我知道你看不懂,也不是想让你知难而退,只是希望那些书可以让你专心,全国要解放了,知识将是你未来最好的倚仗,我阻止不了你的志向,只能帮你一把,下一期赴海南深造的名额,我们指挥部有两个,你去吧,到了那里,你会有不一样的天地,相信我。”

  沈蔓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神色黯然下来:“你还是想让我走。”

  刘清明答非所问地说道:“刚才你问我,这么大的胜利,为什么不兴奋,现在我回答你。”

  沈蔓抬起头,刘清明的眼神中流露出一股哀伤。

  “那是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个结果,鬼子一定会被消灭,我们一定会胜利,这个国家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强大,变得越来越好,这场胜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会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这不是信念,而是即将成为现实的历史。”

  “我不高兴,不是因为胜利不值得高兴,而是我从来就没有高兴过,知道吗,如果有选择,我一点都不想来到这个时代,每一天,你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吗,如果没有工作来麻醉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我想念我的家人,父母,妻儿,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所以,姑娘,你眼里的首长,其实不是你想像的那样,走吧,别把自己陷进去。”

  沈蔓的眼中闪着泪花,却努力挤出一个笑容:“我也告诉你,我为什么会高兴,来的时候我对你说过,我的家乡在北方,被鬼子给毁了,但是没有告诉你,他们杀害了我的父母、弟弟,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也活不到现在,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延安,一定要加入组织,所以,每一个鬼子被杀掉,我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该死。”

  “所以,首长,我理解你的感受,也请你相信我,让我们一起为建设新华夏而活着吧。”

  “建设新华夏,建设新华夏。”

  刘清明喃喃地念了两遍,突然伸出手擦掉她脸上的泪珠。

  “去准备一下,跟我出野外,我记得你会打枪吧,带上枪。”

第五百二十四章 延安的秋天(二)

  带枪不光是为了防盗匪,更重要的是对付野生动物,这年头野外不安全,不是指的人,而是野兽。

  直到50年代,陕北还有老虎出没呢。

  东关机场的二期工程已近尾声,主跑道和航站楼很快就会投入使用,这是整个华夏大陆最现代化的机场,也将是未来西北地区的航空枢钮,陕北以延长石化为龙头的工业布局初见端倪,接下来最重要的建设就是打通交通线,用铁路、公路网将陕北与外界联系起来,同时也要让边区内部的联系和交流更加通畅。

  “首长,什么叫八横八纵?”

  “八横八纵就是华夏国土上横竖纵横交错的交通主干线,利用高铁这种快速的客运手段连接起国家的主要经济区,大中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一旦建成会极大地方便群众出行,到时候,从北到南,几千公里的路程,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候,你想想,那有多快?”

  骑在马上的沈蔓想了想:“不可能吧,我们一群学生当年从北平到西安转道延安,用了整整两个月呢。”

  刘清明拽着马笼头,不敢骑得太快,警一团一个班的战士为他们护卫的同时,也帮着驮装备,什么帐篷、器具、干粮一一都要准备好,否则没有卫星定位,人家一时半会儿想找到他们都难。

  “北京到西安哪,飞机俩小时,高铁四小时,北京到延安,飞机不到两小时,铁路十个钟头,你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延安,跟回家一样。”

  “这个啥高铁这么神啊?”

  “是啊,啥叫高铁,首长给说说呗。”

  战士们也凑过来,刘清明向他们解释了后世让华夏成为交通发达国家的这张优质名片,听得众人心生向往,在一个普遍行程要以月来计算的国家里,能够朝发夕至,本身就是最神奇的事情,小小的队伍不知不觉慢下来。

  “......所以,高铁好是好,可还得我们来修建最基础的铁路线,只有先把路给修通了,才能跑火车、汽车,运输越有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就越多,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每节省一点时间,就相当于你的生命延长了一点,想一想,我们的工作,可以让全国所有的人延长生命,更加快速地建设国家,是不是非常有意义?”

  “啪啪啪”

  掌声响起,打断了他的科普,众人转过头,刘清明一眼就看到了主席的身影。

  “主席。”

  “小同志啊,我们刚从军委回来,正好看到你们的队伍,就想过来打个招呼,木想到啊,听到你一番高论,受益非浅喽。”

  主席也是骑马,军委一局局长聂鹤亭率领翟作军等警卫员担任护卫,沿途还有各地驻军策应,可能是由于胜利的原因,主席的兴致很高,看到他们一行笑容满面。

  “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报告主席,我们要去蟠龙镇进行野外测量,为修建一条铁路专线做前期准备工作。”

  “喔,是不是上次你们打报告的那个神府煤田专线铁路啊?”

  “对,就是这条专线,它将联通榆林地区最大的神府煤气田,将优质的煤炭和天然气送到延安及周边地区,为正在建设的化工基地和别的工业提供能源,同时它也将联通边区的几个县,促进人员和商品流通,加快经济发展。”

  “对对,就是这个资源专线,明远同志介绍过,要想富先修路吗,小同志啊,修路是你的长项,对于边区的建设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啊。”

  “边区人民很穷,直到后世都是全国经济落后地区,尽管也有一些工业但是投入的太晚了,现在不一样,我们相当于是把延安当作首都来建设,东关机场,延长化工,从榆林到鄂尔多斯的资源一条线,都将给边区带来长足的经济增长,只要解决交通问题,让人员和物资通行无阻,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将是新华夏首屈一指的。”

  “哎哟,生活水平高,这是大好事啊,边区的人民为革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现在要解放了,我们不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把一个穷乡僻壤留给他们,共产党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哪,小同志,好好实现你的规划,多修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代表他们感谢你哪。”

  “主席千万不要这么说,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有木有什么困难哪?”

  “我有个建议,以边区建设为契机,锻炼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工程建设队伍,为将来全国建设做好准备,基建工程在建国的初期,人口密度和组织能力最强的时候,征地难度最小的时候来做,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时候,农田水利、乡村公路都可以发动群众,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其中,也是加强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最好时机。”

  主席颇有些意外,本来只是想听听他对交通建设的意见,没想到听到了一个通盘的全国建设规划,不由得喜出望外。

  “有想法,小刘同志啊,请你得空的时候写一个报告递上来,我们拿到中央讨论讨论,尽快实现他,好不好啊。”

  送走刘清明一行,主席在马背上沉吟了一会儿,对聂鹤亭说道。

  “胜利大会是几点开?”

  “晚上6点,主席。”

  “那还有时间,你去请一下总书记、陈云、还有吴明远同志来我家。”

  “请问主席,以什么名义呢?”

  “就说,讨论一下我们的首都放在哪里比较好啊。”

  

第五百二十五章 延安的秋天(三)

  吴明远现在做的工作,有点像是国家计委,也就是后来的发改委,为国家整体产业布局提供发展规划。

  相比行政事务繁重的一省之长,他更喜欢当下的工作,专业性和成就感都足以满足自己的心愿。

  但是讨论首都归属的问题,还是让他难以想像,原来不知不觉中,抗战已经接近了尾声,全国解放不远了。

  目前落入我党的解放区包括山东全境、苏北、上海周边、华北的河北、察哈尔、热河、东北的辽西、营口到沈阳一带、陕甘宁边区等等,总人口超过6000万,一俟东北解放,就将超过一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4分之一。

  谁都知道,东北解放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他应邀来到主席的窑洞时,听到里面正在讨论蒙古问题。

  “辽西战役结束的第二天,钢铁同志就以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名义向我党中央发来了贺电,据任弼时同志反映,莫洛托夫同志也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向他表示了祝贺,并且非常爽快地确立了外蒙和东北地区非军事化的基本上框架,很显然,苏联政府是打算要从对日作战当中脱身了,把远东军尽快调往欧洲地区,毕竟这是红军当中唯一经受了实战检验的部队,比起那些新组建不久的军区,战斗力更有保障。”

  “是啊,钢铁同志一定在检讨苏德战争初期的得失,苏军的大溃败,其实与欧洲部队扩充过快,缺乏实战检验有很大关系,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正是来自于远东地区的部队顶住了德国人的疯狂进攻,并在随后的反击中表现出色。”

  “希望他们不要再打一场苏芬战争,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还结下一个死敌,最后辛苦抢来的土地,在战争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跑题了跑题了,你们呀,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德国现在正在忙于进攻西欧,波兰这个夹在双方边境上的邻国成为一个缓冲,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两国在今年或是明年开战的可能性,历史已经改变了,英法两国的联军在法比边境止步不前,都还没有向德国宣战,显然是在考虑如何应付这支德军的攻势,一国元首被刺,比收复传统失地,更让德军战意高涨,我们有句话叫做“哀兵必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主席看到吴明远进来,摆摆手招呼他坐下,继续说道。

  “卢森堡已经投降,荷兰也撑不了几天,他们的女王逃到了伦敦,比利时稍久一点,我看两周之内就会见晓,接下来,德军一定会突破法比边境,因为战争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英法的犹豫造成了一个什么情况呢,比历史上更加难以支持,现在看来,德军在战争初期的攻势,还会保持下去,因为即使知道历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很难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可以预见的。”

  “嗯,我们给法国人的提醒,经法国驻莫斯科大使,应该为巴黎所知,但是他们又能做什么呢?战争的形式已经完全改变了,一战时的堑壕战被坦克、飞机组成的突击方式所取代,静态防御已经毫无作用,我们在辽西战役中的表现,一定会被西方记者发回国内,欧洲战局日后的走向,在我看来,还是会像历史上一样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法国战败和苏德战争都将不可避免,而真正躲在后面的美国,也将迎来军工生产的爆发期,如果苏联得不到美援,反而要面对一个加强版的欧洲,那么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华夏,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经济依赖将是空前的。

  蒙古高原,这个连接中苏的地广人稀之地,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区域,因为它安全。

  “苏联撤军之后,我们就要接收蒙古了,虽然不能驻军,但是政权的组织,治安的维持,还有意识形态的稳定,都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同志坐镇啊。”

  “乌兰夫同志怎么样,他目前就驻扎在归绥,可以带蒙旗独立旅前往乌兰巴托,就地转为警察部队。”

  “我也推荐一个,傅作义部的101师师长董其武,他长期驻扎在内蒙,擅长与当地人打交道。”

  “我看,外蒙问题主要是个政治问题,我有个人选推荐,饶漱石同志,他有丰富的国际政治斗争经验,精通俄语,又在共产国际工作过多年,要与苏联人打交道,具有一定的优势,以他和乌兰夫同志为正副主任,组成蒙古工作委员会,担任接收当地政权的工作,怎么样?”

  吴明远万万没有想到,主席会提出这个人选,要知道他的问题直到后世也没有平反过,是定了性的问题人物。

  洛甫等人都没有说话,主席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

  “你们有顾虑,我知道,原本的打算是将这批人放到党的理论研究工作上去,不过我觉得,有些同志还是可以用一用,发挥他们的才能,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也许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组织部是不可以与他谈一谈,听听他的想法再说?”

  陈云点点头:“我亲自和他谈。”

  蒙古问题能得到迅速解决,得益于我军在对日作战时良好的表现,双方承诺分别不在外蒙和远东地区驻军,也从一定程度上打消各自的疑虑,但是这样一来,定都问题就有待商榷了。

  “北平不合适,从地理上讲过于靠近北方,又不在中心轴上,城市古建筑过多,发展空间有限,人口数量大,需要的资源太多,在国民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要投入大量宝贵的资金,经济发展之后,水资源、粮食都需要大量外调,对国民经济是一个负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主席也赞同:“我也认为北平不好,共产党坐天下,跑到皇家园林里高高在上充什么大老爷,与群众完全脱节,这不是一件好事。”

  吴明远又愣住了,后世的首都居然第一个被否决,这蝴蝶翅膀扇得是不是大了点?

第五百二十六章 延安的秋天(四)

  第二个被否决的地点是海南,在座的众人一致认为,无论是海口还是三亚都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原因很简单,华夏是个传统的陆权大国,把首都放在大陆之外的岛上,无论从哪一点上来讲都非常地不合适。

  吴明远也是这么想的。

  紧接着,东北的沈阳、山东的济南都被一一否决,他们的地理位置比北平还要偏东,东北做为华夏未来的重工业基地,将得到大量的投入,再来作为首都之选,发展上就太不平衡了,济南也有同样的缺点,本来就离海岸线不远,而沿海城市天然就有发展优势,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

  同样的理由,上海也不合适。

  “大家不妨畅所欲言呐,我们今天只是谈一谈这个事情,不会形成决议,定都问题,是一定要通过政治局会议甚至是中央全会来确定的,今天讨论的结果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呀。”

  主席很随意地坐在炕上,点烟的手指指洛甫和陈云二人:“你们两位呀,都是上海人,所以呢,不会同意选上海,生怕人家说为自己的家乡谋福利。”

  又点点吴明远:“你是海南派哟,那肯定不能选海口、三亚了嘛。”

  “木有关系,共产党人都有一颗公心,就像我不会因为出生在湘潭,日后发达了,衣锦还乡了就利用手中的权利把它定为湖南的省会,不会的哟,所以你们也不要有什么顾虑,给中央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为以后的上会讨论定下调子,要不然,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讨论个三天三夜都没有结果,会耽误事情嘛。”

  吴明远有些明白了,这是在为以后的定都做调研,至少划出一个范围来,让大家可以投票啥的,免得一个候选地的问题就要讨论好久,历史上,其实是在进了北平城以后再来讨论首都问题,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北平天然就占了优势,哪怕是民主人士,也会以为共产党属意这里,只会拼命地找理由附和,并不客观嘛,主席对于北平的印象会好吗?还真不会,那些压抑的高墙曾经多次让他抱怨过,但是组织制度摆在那里,又能怎么样呢。

  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屋子里已经开始讨论起来,既然沿海不合适,那么目光便投向了中原地区,郑州、武汉、南京这些当前还在果府手中的城市都经过了一番分析,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很难说哪一个更合适,西部的西安也是个热门,盛世王朝的都城嘛,兰州,做为秋海棠叶的地理中心点,也纳入了视野中,甚至于长沙、重庆都有各自的理由,每一个城市,主席往往都能引经据典,追溯往来,听得吴明远津津有味,冷不防被人一口叫到。

  “吴明远同志对此有何意见,怎么没见你发言?”

  陈云一言点破,主席和洛甫也笑咪咪地看着他,吴明远想了想。

  “接到通知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大家刚才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些选择也没有错误,无论选哪一个,我相信最终这个城市都会发展得很好,能够担负起华夏首都的职能,选在北边有北边的好处,中原有中原的好处,南方也有南方的便利,要是投票,我真不知道应该投哪个更好一点。”

  洛甫笑着摇摇头:“之前主席讲,吴明远这个同志讲政治,我还在想是什么理由,现在明白了,这是谁也不得罪呀。”

  主席哈哈大笑,指着洛甫说道:“总书记这张嘴,蛮有理论水平的呀。”

  被两位最高领导揶揄,吴明远心里想的却是,这样的政治氛围,再过一年可能就看不到了,那些高墙大院不光挡住了危险,也隔离了人心,慢慢地开始有了官场,有了规则,有了所谓“政治智慧”,最后有了自己。

  “我想从发展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吴明远缓缓地道出心中所想,主席他们听着听着,神色开始专注起来。

首节上一节241/3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