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想两地有认同感并促进和平的统一,民间百姓的交流相当重要。
此事就此告一段落。
似乎所有人对沈兵这安排和做法都很满意。
对丘就却而言,虽然亲卫被换成了秦军兵士且自由受限权力受限,但他原本是战败的降将,原本只想着能活命受到较好的待遇就不错了,谁想现在居然还能成为月氏王!
这幸福感有如从地狱升到了天堂,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当然对沈兵充满感激且尽心尽力为秦军做事。
至于月氏军民……月氏王依旧是月氏人,而且还是声望较高的丘就却大将军,这从感情上就更容易接受。
同时在如此强大的秦军的统治之下,对他们来说也更有安全感。
对贵族而言:沈兵既没有动贵族也没有改制度,充分保障了贵族的利益,原本担惊受怕的他们也是暗松了一口气。
于是沙州的局势和秩序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一场灭国之战的交接就有如换一个月氏王般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沙州站稳脚跟后,沈兵第一件事就是飞鸽传书到河套,让秦军已准备好的商队出发。
事实上在此之前秦军的商队已经出发了。
只是因为不确定秦军是否能在沙州取胜,所以商队只行进至西套并在那里等待。
此时沈兵一将战胜的喜讯传回去,这支商队马上就从西套出发前往沙州。
两千多里,大概四十天左右就到了,沈兵这边也要做好接受这些物资及进行贸易的准备。
这方面沈兵尽数交给丘就却去处理。
有句话叫“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所以沈兵知道只要在军权上对丘就却进行有效的限制,其它权力视情况放宽没多大问题。
何况丘就却对沙州的情况及贵族中的人脉也广得多,处理这些事应该得心应手。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丘就却第一时间就在沙州开辟了一个专门用于接待秦军商队的存储和留宿区。
这时沈兵甚至都有些羡慕游牧民族了,因为他们所谓的开辟一个地区就是搭起一个个帐篷,几天就完事。
如果说有什么防护的话,那就是用栅栏将这片地圈起来。
这要是秦军来整,少说也得几个月甚至更久才初具规模。
另外,丘就却还在新区与沙州城之间建立了一个交易市场。
这一来中原商队与沙州之间的交易就方便了……之前中原绸缎换东西会有很多麻烦,主要是因为月氏没有自己的货币通常是以物易物。
若是一匹绸缎拿出来换香料……所有的香料都不够半匹绸缎怎么办?裁成两段?
另外还有物品分散的问题,中原商人要换到中意的东西往往要将沙州逛上一遍甚至有时一遍还不够。
这其间难免就会起争端、语言不通、纠纷等问题。
丘就却在中间建起一个市场就方便多了。
中原商队将绸缎、布匹等运到市场,月氏人则将各种各样的特色产品运来,在市场明码标价还有人管理以及处理纠纷……极大的减少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
更有甚者,丘就却还乘势组建起了自己的商队。
丘就却是这么跟沈兵汇报的:
“大将军。”
“月氏并不富足,中原商品一批批运来,本王恐月氏无法尽数换足!”
“以本王之意,不若由月氏组建商队将换来的物品运至西域。”
“于是月氏又可自西域带来更多中原所需……”
沈兵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往西那就是要经过荒漠地区,是要用骆驼运输而且需要经验。
这不仅可以增加月氏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以接力的方式打开西域的市场将秦国的影响力延伸出去。
第四百零七章 骑军
推荐一本朋友的书:《秘战无声》,喜欢谍战的兄弟可以关注一下。
当然,不只是月氏商人有兴趣去西域经商,中原商人也同样可以。
据说沙州商人之后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以沙州为起点起程赶往西域前,因为要跨过一片凶险的沙漠地带。
为了祈福,于是成行之前都会在山上凿洞窟建佛像,回来之后便可还愿。
时日一久,这洞窟就越来越多,就成了现代著名的“莫高窟”。
由此也可知沙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在沙州补水补粮做好准备再出发,以古时的条件想要到达西域几乎不可能。
这些事沈兵就没多管,他更多的是做军事上的打算。
骑兵瞬间就多了五万,而且还是擅长骑射的月氏骑军。
首次检阅,沈兵见这些月氏骑军士气高昂军容严整,就知自己的做法没错了。
现在能指挥得动而且能较为放心的指挥这支军队,有相当一部份原因是让丘就却当了月氏王,否则这些月氏骑军看沈兵的眼神只怕就是充满了怀疑、戒备和抗拒,而不像现在这样期待中还带着敬畏。
沈兵不知道的是,这些骑兵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方面的确有月氏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秦军刚刚将他们打败,而且他们还败得心服口服。
游牧民族通常有个习惯,那就是敬畏强者。
如之前所言,这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一种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就像狼群以最强壮的狼为王一样,月氏人认为屈居强者之下也是理所当然的。
何况秦军还是以不到四万的兵力十分干脆的击败了月氏七万大军。
更让月氏心惊胆颤的还是……秦军那有如变魔法般的又是“霹雳火球”又是“毒烟”又是“火弹”。
他们早就被秦军这些新装备吓坏了。
此时成为秦军的盟友……当然名义上依旧是盟友,于是马上就有了一种安全感和自豪感。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国的观念不是很强,甚至其本国就是各部、各族互相吞并融合在一起的结果,也更容易接受眼前的现实。
不过这支骑军兵力虽多但终归还是无法担大任。
毕竟他们的军官大多是月氏贵族。
沈兵很清楚一点,月氏贵族有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此时委屈求全跟随秦军就是为了活命,所以在关键时刻是无法期望他们不顾一切的献出生命与敌人作战的。
同时对于月氏骑军来说,他们其实是月氏贵族的奴隶,是附属物。
所以根本不存在舍身杀敌成为英雄后就有赏赐乃至晋爵封地之说……这同样使他们没有牺牲自己的动力和理由。
因此沈兵看重的终究是自己组建的骑军,也就是带领的以蒲类骑兵为基础的西域骑兵。
他们就有牺牲自己的动力和理由了。
因为其由秦军指挥也就随从秦制,二十军功爵位制对他们同样适用,他们要是战死立功,家人就会获得封地,且爵位还可以传给孩子。
简单的说,就是月氏军依旧是一支没有灵魂、没有军魂,甚至连国家认同都处于混乱状态的军队。
对此沈兵有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
于是不用想,继续扩大蒲类骑兵的规模大量面向月氏招收新兵。
这一招新兵影响就大了。
沙州共有四十万人口,月氏统领征兵时,百姓是能躲就躲……他们在月氏置下是奴隶,当兵除了死伤之外几乎得不到任何东西。
但秦军招兵就不一样了,有人身自由不说还有军功爵位,更重要的还是可以让家人入秦籍。
这一点是必须的,如果家人不入秦籍,那么兵士立功晋爵后,又如何把封地和爵位给其家人?
这么大的诱惑这么大的反差,那当然是加入秦军。
于是不过短短十余日,置下的蒲类军已由五千余人增至万余。
这其实也是沈兵有意为之……骑兵不能由蒲类一家独大,就算对沈兵忠心耿耿也不例外。
大量招收月氏骑兵后就会形成蒲类、月氏两大势力。
事实上应该说是三大势力……第三势力就是西域各国来投的散兵,他们若是实力太弱就必然会抱团取暖。
这三大势力之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竞争关系于是互相制衡。
不过当然,在军中“拉帮结派”终究不是好事。
在今后的战斗中,沈兵会将那些立功升迁的军官互调。
也就是月氏兵升迁后调到蒲类,蒲类兵升迁后调至月氏,散兵同样操作。
时日一久,这军中帮派自然而然就会被打散了。
让沈兵意外的是月氏居然也有冶炼铜铁的技术。
问了丘就却后才知道月氏的冶炼技术是从秦国那学来的。
丘就却是这么回答沈兵的:
“原本我等也不愿费事冶炼铜铁,只需使用牛马或毛皮与秦国交换即可。”
“冶铁即费事耗时且质量不佳,倒不如多养些牛羊!”
这一直都是装备和技术上的一个巨坑。
现代有句话叫“造不如买”。
简单的说,就是许多东西如果要自己造的话,比如生产坦克、飞机,这其中投入的研发费用及人才培养的时间和资本成本都是个无底洞。
单从钱的角度来说的确是“造不如买”,因为造的费用会比买贵得多,有时甚至是投入几十倍的资金进去造出来的东西却比不上买来的。
于是为什么不直接花点钱买呢?
又便宜又省事,还更高大上。
然而,一旦买了某种装备而放弃自己造的话,其结果就是军事被它国卡脖子注定要成为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所以网上以某国拥有购买的先进装备说事……直接忽视就好,购买装备而不会自行生产,一旦开战那就是损失一个就少一个。
反之,若是自行生产的装备再加上工业基础及生产能力,那就是损失一个可以生产两个,可以越打越多。
简而言之,购买的装备基本可以说是花瓶,用于和平时期充充门面用的。
月氏原本可以用以物易物从秦国买到金属,但若是被赶到沙州远离秦国……就不得自行生产了。
第四百零八章 据险而守
史上的月氏其实是因祸得福,因为其从秦国学会冶铁,对其在西域成为强国乃至西迁至蓝氏城轻松立国都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