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 第916节

想到刘琰这一茬事情,胡济不着痕迹扫一眼马秉……有些可怜这个家伙。

关兴为了缓和局势把自己的婚姻大权交给丞相,让丞相以此来做文章,好消弭旧臣之间的裂痕。

原本已经选定马秉的妹妹,跟马良的妻子、马谡通过气,达成相关的和睦协议,敲定了一切章程,就等着向朝野通知。

可丞相从麦城调研回来,皇帝就给了这么一份大礼……现在,谁还敢提这桩婚事?

马秉的妹妹就养在太后的宫中,哪怕是清白的,可发生了胡氏一事后,必然会有风言风语。

这种节骨眼再把马氏嫁给关兴,别说朝野诽议,就是大将军那边就不好交代。

婚事还没有对外宣传,想必当事人马氏已经知情……如果贸然中止,以马氏的门风,恐怕会逼死这个无辜少女。

再等半个月朝廷就要启程向雒都迁移,必然会经过大将军驻屯的叶县。

不管是胡氏一事,还是坏了马良女儿婚事,大将军绝不会轻易饶恕皇帝。

如果马良的女儿顶不住压力轻生寻死,那绝对会把大将军气炸,已经稳住的马谡绝对会生出其他变化。

作为丞相的主簿,拾遗补缺本就是胡济的工作范围,心细谨慎是他的第一要务。

犹豫再三,胡济还是决定开口提醒马秉,以免一时不慎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至于未来风言风语带来的马氏家族清誉受损……哪里比得上朝野政局稳定?

再说了,马氏养在宫中何处……本就不为外界所知。

等风头过了,还是可以从容商议的。

以大将军的为人,肯定会补偿马良,到时候介入婚事,肯定能成。

所以眼下要通过马秉的嘴,向马氏传达信息,免得想不开寻了短见。

第八百五十三章 两位孔明

寿安殿中,并不似胡济想象的那样有什么争议、批评。

皇帝避入寝室,殿中两位孔明端坐对弈,品尝荆山新茶,如果忽略一旁寝室里自闭的皇帝,那这种场景看着应该很是惬意。

对于下棋,丞相不擅长这个,比起闲逸能有时间专心钻研的胡昭来说,丞相是不擅长的。

但胡昭又胜在讲学、教授学生……实际的棋术也算不上高手。

也就看着惬意、高档,论棋术两人勉强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能杀的有来有去,颇多乐趣。

何况朝野之事已到如此地步,再争什么胜负已经不重要了。

如何体面收场就成了两人共同的目标,反正半个月后朝廷北迁途径叶县时,大将军自然会出面收拾皇帝。

哪有犯一次错挨两次打的道理?

一盘棋下完,胡昭很是尽兴的投子认输。

活到现在这个年纪,能找个地位相仿的人,能杀的难分难舍不在意输赢本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哪怕输棋胡昭也不觉得输了,终究是年岁太高注意力容易分散,精力不及丞相,输了也是很正常的。

他是输的很尽兴,丞相赢的也没多少值得骄傲的。

本就是一起下棋散散心转移注意力,只要朝廷重臣不乱,中军、卫军、益州军、南中军不乱,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棋分胜负,胡昭又伸手收拾棋子,一枚枚黑瓷棋子丢入藤编的小壶里清脆作响……对他这样的闲散老人来说,李严对他最大贡献就是烧制了许多生活中方便使用的瓷器。

棋子入笼,胡昭才慢悠悠说正事:“葛公,陈公月前来书,邀老朽前往南山讲学。素闻陈公打击私学尤为强劲,姻亲庞氏也难避免。老朽无意效仿庞氏,可陈公为何如此看重老朽?”

都是字孔明的,也不好互称孔明公。

丞相手里攥着几枚棋子,浅皱眉头思索其中深意。

自郑学、卢学、蔡学联合终结了古今文经之争后,经学就已经在理论上剔除了易于曲解、争论的瑕疵,可以说是趋于圆满。

圆满就意味着无法更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学生无法超越孔子;卢学、蔡学因为历史站队问题不显于世,流行的是郑学……同样道理,郑学门人自然无法超越郑玄。

这对普通士人、官员来说不是问题,这就不是这些人有资格关注的问题。

到丞相这个地步,自然要关心学术问题,学术是朝野、未来的心,心不正,以后教育出来的士人肯定也立场不正。

而当世流行的郑学并没有随着魏国衰落而衰落,正向汉室朝廷蔓延、侵袭。

不是说郑学不好,只是郑学已经点满,很难再超越。

毕竟郑玄不在了,若在世,还有改进、纠正发展方向的余地。

现在的郑学势头猛烈,却后劲无力,缺乏潜力。

能接郑学的学说就三个,先帝受业于卢学,田信师出蔡学……卢学与蔡学,并不一定比郑学高。

因为战乱、人为原因,卢植、蔡邕的传承已经散乱,这与郑学不同。

郑学传承完整,郑玄已经指出了终点,他本人就是终点所在,这比卢学、蔡学要深远。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一个尊师重道摆在面前,郑学的门人很难从理论上超越郑玄。

而卢学、蔡学传承不完整,与郑玄同属新学,反而旁观者明,能吸纳郑学的优秀理论,并从容超越。

残缺,就给了后人进行纠正、增益、补充的余地。

与这三个不一样,胡昭与郑玄、卢植、蔡邕比起来,在当年连提鞋的资格都无。

可胜在胡昭避居陆浑山,研究学说自成一系,关键是还活着。

绕开了经学,以旧《汉书》为科,捣鼓出了偏向于田信理论的史学、汉书学说。

田信主张六经皆史,意在废除经学传家的各家对道德标准的掌控力。

故南山学院有史科、德科、经科、道科,其中经科的教材选用以‘导人向善’为原则,不管什么经,能劝人向善的才是经;德科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修养,修的是戒律,不作恶就是德。

首节上一节916/96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