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廖立启蒙,让马承表现的越发出彩后,马超对这个儿子倾注了太多的想法。
西府番号在魏延手里,西府未来肯定安置于河西走廊,魏延和马超谁更合适?
应该是魏延,可如果由马超握着,最终会传到马承手里。
廖立思索一番:“公上,马孟起不适合外放。”
“是啊,他不适合外放,可魏文长爵位较低。世代执掌西府,与礼不合。”
礼是秩序,秩序是尊卑有序,不需要自己强调,朝廷自己会强调这个事情。
如果尊卑秩序乱了,朝廷的根本也就乱了,朝廷比自己还要在意这个尊卑秩序。
魏延功勋不够,爵位不够,这就是最大的缺陷。
皇帝肯定会给魏延补偿许多机会,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魏延自己了,如果抓不住,皇帝也没理由强行提升魏延的地位。
地位不够,那就别想世代掌握西府。
兄弟几个分家产尚且要划分明确,更别说朝廷这个大染缸,里头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总的来说马超还是比较熟悉的。
拉着马超一起打牌,总好过跟几个陌生的人打牌。
把马超推到牌桌上,马超打牌有个分寸在……最起码自己准备胡牌时,打个眼色,马超会考虑是否配合。
至于陌生人……满满熬着吧,这种不熟悉路术的人上了牌桌,一时半会摸不清套路,肯定会吃亏。
朋友找熟悉的好,竞争对手也要找熟悉的。
至于找陌生的强敌来砥砺自己……又不是练级、修仙,犯得着么?
廖立心中焦虑,自己是来讨论字典的,却被拉着讨论北府、西府、卫府的事情。
又不能发作,听田信说:“北伐归来时,北府有百营编制,后割二十营南阳籍贯吏士给卫军;今北府保留建制,兖州、豫州籍贯吏士有三十八营,也应安抚。我不知彭永年能否安抚吏士,还需公渊前往北府,代我抚慰各营吏士。”
彭羕这个北府行军长史到处跑着搜集资料,编纂《北府战纪》,职权由留守长史陆议施行。
对这个任务和安排,彭羕表现的很是积极。
做好这件事情,他才能由内而外融入北府,而非表面职务的融入。
所以更改北府番号的事情通知下达后,田信也不觉得有问题,结果自己的安排下,行军长史彭羕不管正事,对军中酝酿的抵触情绪缺乏敏锐嗅觉。
张白溺亡,陆议跑回来奔丧,没能第一时间处置军中情绪,结果势态扩大,完成串通,就已经不是陆议能处理的,只好上报给自己。
北府不满情绪由来已久,先是关中籍贯吏士所编的四十二营兵不满意主攻地位被取代,北府番号改易与否,与他们关系不大。按照预定的方案,这四十二营关中籍贯吏士会改为西府兵。
对番号改易最不满的反而是兖州、豫州籍贯的吏士,这是田信没有想到的事情。
照理来说,北府改易,这三十八营中原籍贯的府兵就能遣还原籍,过上平民生活。可事情就是这样,从军吏到军士,都不愿脱离北府这个自给自足的大集体……他们已经受够了中原的动荡。
对未来是否能维持太平,许多人持悲观态度。
担心被武装起来,去打一场必输的仗。
与其那样,还不如待在北府不走,这样自身的安全、温饱也有保障,也能受到世人的尊重。
物资极为充足的时代,依旧有人为了一点扭曲的心里感受故意去折腾、迫害别人。
而这个物资生产艰难的时代里,什么都缺,离开北府这个大集体,每个人都显得脆弱,经不起打击。
因此引发的情绪反响是很强烈的,太多的吏士不信任北府外的生活,不认为外面的生活,能比北府的生活更好。
现在已经跟张飞达成协定,自己脱不开身,只好请廖立这个北府护军前去南阳通知此时,安抚军中躁动情绪。
见廖立神情焦虑,虽知他会服从,可心里也会有所不满。
著书立说,是廖立这类人的终极梦想。
宁肯一天吃粟米粥,也不肯放弃梦想。
梦想就在眼前,却要去南阳公干,廖立怎可能情愿?
田信早有准备,安抚:“此去,前后非一月时间不可。何况编纂字典,仅靠四五十人是不够的。公渊此去,正好从各营挑选精干军吏,使来麦城助我编纂字典。恰好也到北府春试的时节,公渊主持考核事项,扩大军吏录入名额,取士两倍以充各营缺额。”
“哦——!”
廖立反应过来,语气拉的很长,眼睛睁的的圆圆:“公上要在军中选取佐史?”
按理来说,这么大的好事情,应该找官吏、故交子弟来打下手,以积累经验,积累名望。
甚至鹿门山那么多讲师、学生,都可以打包邀请过来,管吃管住,让这帮人协助工作。
可现在要甩开各种人,从军中选取军吏?
廖立有些不相信,又很激动,自己去主持科考取士,能积累一批亲近自己的基层军吏;再从现役军吏中选拔适合参与字典编纂的人员,又增大了自己在编纂字典时的影响力。
见他连连点头的模样,田信也不感意外,廖立又非圣人,自然有所追求。
安排好廖立,田信又给陆议发去一道公文,北府各营的少壮军吏得往身边抽一批,让陆议协助廖立抽选军吏。
如果继续放任生长,肯定会越来越歪。
第五百零二章 陈乃新国
江都,大清早的,议郎谯周在自家院落里围绕着黑驴子来回踱步,出于某种猜测,总觉得当初去麦城求种,自己应该受到了糊弄。
黑驴是好黑驴,江都独一份。
可受孕进展跟其他官吏家的马匹比起来有些缓慢,自己或许应该去麦城,找陈公讨个说法?
嗯,应该去一趟,要知道送给麦城的那批鹅蛋足以孵化出一个庞大鹅群……这是一个产业,产业!
许多豪强庄园里不见得有能力养一群鹅,自己可是送了一群鹅,过个十年,得繁育出多少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