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631节

  看到了刘展在旁边站着,便过去打了声招呼道:“县长,过几日就要服役了。墨家军中像我这样的勇士,可以做连长吗?”

  他这些天听了不少泗上的事,知道泗上军中的编制。政策又是有意打破之前的尊卑有序的传统,是以刘三并不害怕这个管着好几千户的县长。

  刘展心想,解悬军中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凡有勇力便可。

  再说你们这些服役的也不是去作战部队,县里征调的服役者是去鄂邑建设的,于是便道:“打仗还轮不到你们。不过服役得有服役的样子,解悬军连连获胜可不是靠你这样的人。”

  “泗上不是遍地勇悍亡命的人,但泗上现在一条鳄鱼、一只老虎都没有。”

  刘三嘻嘻笑了笑,问道:“服役不打仗是去做什么?”

  不待刘展回答,旁边有人喊他,他便道了声别,匆匆离开。

  几天后,县辖的各个村社服役的人都在蕲春聚齐,到第二天刘三便和这些人一起,乘船过了江,去了江南岸。

  到了江南岸,那里正有一个兵站,在那里一起洗了个澡,一人发了一套军装、一套肥皂猪鬃毛牙刷一点牙粉。

  刘三看着头发上的黑白色的泡沫愣愣出神,他在村社见过这东西,事实上供销社也有售卖,但是村社的人不会选择购买这些东西。

  虽说三天两头地宣讲道义、宣讲新生活卫生之类的事,可终究还没到众人都接受的地步。

  泗上众人可以接受,那是因为之前几年泗上就是一个大兵营,扫盲、卫生运动、新生活习惯、新称呼等,基本都是在服役期间解决的,并且花了三十年时间形成了风气。

  刘三没有想到军中还会发这些东西,这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想象总是源于现实的,之前的村社制度和军事制度构成了他想象力的基础。

  刘三知道解悬军能打仗,按照他的想象定是挑选勇士服役,可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洗过了澡,便吃饭。饭比起在村社里的生活要差一些,至少他是偶尔吃肉的,但是在这里吃饱不成问题。

  每人一碗粗米饭,地瓜和南瓜管够,菜是他没见过的萝卜,粗米饭中还有一些豆子和他今日才认识的花生,菜中还有一些他也不认识的植物油。

  之后的两个月是痛苦而且疲惫的。

  刘三在这个兵站中学会了很多。

  比如每天要洗脸刷牙、每隔几天要洗衣服、上厕所不能随地拉尿要去厕所、互相之间要称呼同志。

  比如每天吃过午饭后要学习认字、唱歌;要练习跑步队列;要明白纪律和服从;要明白平等和兼爱;要懂得这支军队存在的意义种种种种。

  比如有人专门讲述一些简单的自然原理,展示一些看起来仿佛神迹但现在很容易做到的实验。

  至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刘三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是他还能够理解的。

  等到两个月后,数千仿佛脱胎换骨的人重新站立在荒地上的时候,最起码已经可以站得直、站得稳、听得懂各种命令了。

  当有人念到他的名字时,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喊了一声“有”,然后伴随着口令站了出来。

  为期两个月的操练结束了,刘三以为自己会领到一支火枪,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领到的是一支铁锹。

  他被分到了一个名为“建设军团第三师”的部队,在一个连队中做了个建设军团的士卒。

  而和他一起来的一些同村社的人,有的分到了“打渔连”、有的分到了“伐木连”,总归听起来就不像是要打仗的样子。

  刘三至此才算是明白,自己这两个月训练期间吃的鱼、住的屋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他心想这服役倒也有趣,不打仗却要打渔;不伐敌却要伐木。

  心中虽是疑惑,却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心想这不是和以前的劳役差不多?不过又不太一样,最起码这是管饭的,而以往给封地主人耕作的时候,是需要自己家人送饭的。

  很快,连里就推选了士兵委员会,他因为聪明,之前学过几个字又会算一些简单的数字,成为了士兵委员会的一名委员,主要也就是监督一下零用钱的发放。

  虽然平时是供给制,吃饭都是一天三顿,但是每个月还是会发一些钱到连队中。

  他并不知道这一是为了让连队里的人都认识到钱可以买东西;二也是为了培养一下连队中的士兵对于平等和监督的认识,不求做到后世那样,但也要培养一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认知。

  这些钱可以在军营附近的供销社和随军商贩那里买到一些东西,比如棉布、肉干、糖、茶等东西。

  而同样这些钱和他们在村社里面见到的钱是一模一样的,很多人知道可以买到铁器、棉布之类的家里需要的东西,所以平时都是尽可能地节省下来,等积攒几个月一并发放自己存起来。

  就在他们编入连队后不久,就到了五月,军中吃了一顿古怪的饭:用大叶子或者竹叶包裹的精米,里面还有一些这里难见名为枣的东西,听说是为了纪念在江口水战中为利天下牺牲的同志们。

  后来刘三知道了这东西叫做粽子,而且几年之后他们退役回到村社后便成为了习惯,家家户户每年都会如此的习惯。

  但此时,刘三吃过粽子之后,连队里下达了命令,说是要每个人收拾好自己的被褥和随身用品,明日开拨前往鄂邑。

  他听说过鄂邑,其实距离这里也不过几十里的距离,距离他们村社也不过隔着一条长江,但对他而言这曾经是个极为遥远的地方。

  事实上第二日他们并没有直接到鄂邑,而是到了鄂邑东南的江边,那里已经有了一些简易的住房,许多个连队就暂时驻扎在那里。

  第二日一早,他们连队便接到了任务,去江边的码头上搬运一些货物。

  他见过船,虽然第二天他见到的船要稍微大一些,不过船终究还是船,上面有帆,后面有舵,只是略大一些。

  但卸货的时候,他见到了他之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一根长长的足有七八个人那么长、沉重的需要好些人才能够抬动的、模样古怪的下面宽而上面窄的、铁做的东西。

  大着胆子而又充满好奇地问过之后,才知道这东西叫“轨”,修好之后可以在上面用特别的马车拉动货物的东西。

  听说泗上一些产铁的地方已经用这种东西代替道路了,因为马可以拉的更多,所以可以产更多的铁,然后造更多的轨,再拉更多的矿,再产更多的铁。

  他想不通什么样的马车能够在这上面跑。

  装卸了两日后,这些船又继续北上,听说船里面还有不少的铁器农具,要送到上游再将上游的稻米粮食运送到这里。

  等到第三日装卸的东西出现之后,他更加看不懂了。

  那是一堆奇怪模样的铁器,他认得这是铁,但却看不懂这是个什么东西。

  问过之后他才知道,这东西可以靠燃烧一种黑色的石头来提水,而鄂邑附近的大铜矿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挖到了水线之下,使得大量的奴隶和奴工每天将大量的精力用来向外排水。

  刘三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些奇怪的铁的东西怎么能够提水。

  当然,他甚至想不出来那些水线之下的矿洞,之前又是怎么开采的,但他知道这东西可能会省很多人,那些省下来的排水的人手可以挖更多的矿,冶更多的铜,造更多的炮——那种当年在战场上让他们心惊胆战的东西。

  刘三忽然觉得,从现在开始,他会看到许多在之前的村社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见过的奇奇怪怪的东西。于是他更加好奇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三观

  天下这个词,这几个月刘三听人提起过许多次。

  对他而言,这个词于此时其实很难理解。

  于村社之人,天下是什么?

  他们知道天下很大,但却不知道天下到底有多么大,而且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村社三十里之外。

  三十里的天、三十里的地、三十里的人,从很遥远的地方运来的盐,再加上星星、月亮、太阳,这边构成了他们眼中的全部天下。

  从墨者开始进入村社之后,他从那个骨子里有些懒散不喜欢耕田,变为了想去看看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想,天下总有不耕田就能生活的人。

  他见过,比如村社原本封地的主人,那名楚国的中士。

  那名中士不用干活,至少不用耕田,家里面就会堆积着吃不完的粮食。

  他曾以为墨家也是这样,但没想到墨家的人根本没有再派一位中士占据封地,而是将封地分掉,并且告诉他外面的世界还有很多不需要耕田就可以活下来的办法。

  但都需要劳作。

  恍恍惚惚间,这几个月刘三已经逐渐接受了财富源于劳作的说法,并且对于墨家说的“劳动者占据劳动创造的财富”的说辞极为认同。

  可都是劳作,却又各有不同。

  这几天看到了许多奇怪的东西,譬如铁轨、譬如烧煤的机器、譬如煤,但他觉得这样的劳作虽然不是耕田,却也不是他所喜欢的。

  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天下到底有多少种行业,故而也就无法选择,甚至无法想象。

  于是他睁大了眼睛,观察着所能观察到的一切新鲜的事,想要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喜欢的行当,等到将来自己或许可以从事。

  几天后,他们连队再次调动。

  隔壁的几个连队被安排挖沟渠,一个是连接从长江到鄂邑的水运航道,另一个也是建设一片将来可以灌溉的农田区。

  看着那些挥舞着铲子挖掘河道的人,有人告诉他,泗上有专门以此为生的人。

  不是服役,而是被人雇佣挖掘河道,每天的收入大约可以换取二十斤的小麦。

  刘三暗暗摇头,心道,这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即便这不是耕田。

  村社里已经开始使用新的度量衡,刘三知道斤这个概念,对于在泗上劳作一天所得钱能够换二十斤小麦的事颇为震惊。

  原先村社的那些人,一家劳作一年,只怕也剩不下多少粮食。挖河这种事在他看来,是个男人就可以做,居然每天可以得到二十斤小麦,这实在是让他理解了泗上的富庶。

  不过他现在是义务服役,可就没有那么多了。

  在心里暗暗记下每天二十斤小麦这个数字,他便跟随着自己的连队离开了这里。

  几天后他们来到了一处荒地,几个人正在用一些在刘三看来极为古怪的东西对着远处看,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却知道那种活自己肯定做不了。

  连队分派的活都是他们可以做的,看上去有点像是筑城,在村社的时候曾经被封地主人叫去挖土修筑过封地的围墙。

  远处不少穿着和他一样军装的人正推着一个个独轮车,将土堆放在已经有些模样的道路上,后面有好多人拉着沉重的石碾子在上面轱辘着碾压。

  “这是要筑城吗?”

  他问了问连长,连长说不是,只是在修路。随后就分派了他们的任务,是去远处的一个石场背石头,每天必须完成定量,超额完成会有金钱奖励,但是这钱暂时不会发放,因为就算是发放这里也花不了,而且就算去了城邑这时候也买不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如果大家都想买东西的话更是如此。

  刘三是信任连长说的话的,连队里的人都信任,因为他们确信一个把土地分掉而没有占据那些最好的封地田的墨家,不会说话不算话。

  至于这些石头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也没有问。

  到了石场之后,每个人都背上了一个柳条筐,刚刚领取完就听到了几声仿佛雷鸣一般的爆炸声。

  他用过火绳枪,知道火药的存在,却没想到会有这么响的声音。

  碎石纷飞,他想这可真是能够把山给炸开啊。

  那些炸山的人穿着和他们不一样的衣衫,是靛蓝色的,头上戴着有些古怪的帽子以作分别。

  后来刘三才知道,这些炸石头的人都是从泗上调集过来的,因为他们用的火药不是那种黑色的火药,而是另一种。

  说这个故事的人可能知道,但刘三并不能知晓他说的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只能隐隐约约地联想到这种炸药好像和泗上的一些制碱、制皂的作坊有关,但再多的他就不清楚了。

  回去洗头的时候,他还好奇地看着配发的肥皂,心想这东西怎么能和爆炸联系在一起?

  然后看着水面上漂浮的那些肥皂泡慢慢碎裂,他若有所悟,似乎明白了,其实根本什么都没有明白。

  他和连队的人背了半个多月的石头,终于明白背石头原来真的是用来修路的,那些碾平夯实的道路上堆放上这种石头,然后上面铺上了一些木料。

  这些木料都是从不远处的森林里运来的,旁边就有一个水力的锯木作坊。

  铺上这些木料后,又将之前他们在江边装卸的那种长长的名为轨的铁,安放在这些木料上。

  刘三心说,终于能够看到这种路到底是什么样的车能够在上面跑了。

  心中好奇之余,他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每天虽然疲惫,但是每十天可以休息一天半,剩下半天时间还要听人讲义、识字之类。

  每天可以吃得饱,虽然吃的不好。每隔十天休息的时候,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以去的地方,不少人会跑到树林里自己释放一下憋闷已久的情欲,彼此默契也不是什么尴尬的事。

  附近又几乎没有女人,有的女人也是有丈夫的,墨家军中又没有营妓,也只能如此。

  休息的时候,他曾好奇地问了问那些负责炸山的人,他们每天可以赚多少钱?

  对方给了一个数目,大概是每天可以赚八十斤小麦,而出来到楚地还要再多给一些。

  刘三不禁眼热,便问对方这样的活怎么才能做?对方说,得识字,得上完小学还得上专门的学堂去学一些基础,还要培训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对方很明确地告诉刘三,他没机会了。

  对方还告诉刘三,这种活很危险,很容易出事,所以薪酬才高。不过他们是隶属于公营的,如果伤残了上面会发钱供养到死,如果能够活着干到五十岁,便可以退休了。

首节上一节631/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