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530节

  “如今天下战乱又起,不少人或是自悟,或是研究,知晓了火药的配方,但配比未必正确。”

  “可配比不正确也能杀人,但是配比不正确开挖水渠炸石开山的时候,却又不好,所以听闻秦国要修渭水灌溉,又担心转运不易,故而将火药配方拿出,希望秦地民众获利。”

  “昔年,当涂山之大巫启,得悟天志,以得火药,助涂山女娇献于大禹,使得天下河川得以治理,民众再无为鱼鳖之灾。火药之物,本就是利民之物,今日既要治水,那还是要从大禹之志……”

  最后的那番涂山女娇和大巫、大禹的那些事,是墨家早就编造的,已经流传了十余年以至于天下都以为这才是正确版本的涂山女娇和大禹、以及大禹之子何以名启的“史实”。

  这是当年火药出现之后适编造的故事。

  秦国使者看着那张被仔细封好、有蜡封的信条,忍不住笑了起来。

  心道,泗上这些人,倒是一些妙人,极为有趣。

  秦国会火药配方的事,整个天下都知道了,而且按照泗上的“以验为先”的方法和准则验证之后,确定无误那就是正确的配方,绝无错误。

  这火药配方要是在五年前拿出来,价值数城,可现在对秦国一文不值。

  泗上知道秦国人知晓,秦国也知道泗上没有给秦国配方,再联想了一下今日他看到的报纸,秦国使者登时明白过来泗上的意思。

  四年前火药之债,今日让赢氏还来。

  四年前借火药事,魏国不敢和秦摩擦,使得秦国变法没有外部干扰。

  现在你们秦人该还债了,所以泗上今天把火药的配方拿出来,那是因为知道这火药配方现在对于秦国来说一文不值,但是火药配方后面的那个故事却是价值整个秦国顺利变法没有外部干涉的无价之物。

  这个一文不值的东西,曾经无价,现在是否有价毫无意义,适只是借此告诉赢师隙,我喷我的,你该干嘛干嘛,你做你认为对秦国最有利的事就行。

  至于盟约,还是算了吧,彼此之间都做最有利的选择,那就比盟约更为有效,今日的事就当还了当年火药的债。

  当年无盟,今日依旧无盟。

第四十四章 外交破盟

  关于战争中的利义之辩,后世孟子曾有过一个说法。

  孟子认为墨家制止战争的说辞,过于功利,尤其是当年墨子制止齐鲁战争的那番话,除了谈义之外,还站在齐国的角度上仔细谈了谈利弊,认为齐鲁战争齐国不会得利,反而可能会遭到魏楚韩越的外交压力和孤立。

  但孟子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不能够谈利,因为谈利的话战争永远没有终结:今日无利便不战,明日有利又该怎么办呢?所以要谈义,要谈仁爱,唯有如此,才能够终结战争。

  泗上墨家虽然经过了适的修正,但在义利这件事上,尤其是战争即将爆发的前提下,除了谈义,更多的是利。

  秦国是否结盟,泗上不在乎也根本不想和秦国结盟。

  报纸上的言辞也不可能触怒秦国,从秦国的政策上可以看出来秦君和吴起等人很明白,真理越辩越明,他们不会选择辩论,甚至不会在言辞上反击,只是在渭水以西禁止墨家、纵横家、儒家、杨朱的学说传播。

  既是要谈利益,秦国很清楚自己在可能爆发的第二次中原大战中的立场。

  中原的事,此时的秦国尚且没有资格参与,地理位置决定了秦国得不到西河之前永远会被困在西陲,远离中原。

  秦国使者已经知道了泗上的意思,也明白了泗上总动员的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欲不战,必要做好战而胜之的准备,这是秦国使者极为佩服的一点。

  在观察了一下泗上的军备情况后,他更确定如果只是围绕着宋国开战,只怕魏韩都要被拖垮,那无疑是对秦国最为有利的状况。

  不久之后他就要返回秦地,时间还有很多,魏楚韩如果真的决定在宋国开战,至少也得准备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足够秦国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

  但无论打还是不打,对于秦国都是好消息,无非就是大利和小利的区别罢了。

  打,自不必谈。

  不打,经宋国一事,魏韩都需要在东线部署大量的兵力、牵扯极多的精力。

  ……

  在和楚国使者以及秦国使者交谈之后,泗上长袖善舞的外交政策也继续盯向了另一个国家。

  几天后,宋公和宋国民众请求墨家出兵平叛的书面文件抵达泗上的同时,一队泗上的时节大张旗鼓地前往已经衰落的郑国。

  同一天,泗上这边约见了韩国在这边的长期使节,谈了一下泗上对于宋国事的态度——宋地的事由宋地人民决定,就像是负黍的民众选择归于韩国使之免于战争之苦。

  约见之后,泗上的外交方向就朝着继续瓦解魏楚韩可能同盟的方向而努力。

  绕开了魏国,泗上直接派出使者前往郑国,也就是前往韩国认为是自己的盘中餐的势力范围的郑国,用最大的阵仗刺激一下韩国。

  自从十余年前驷子阳政变被杀、驷子阳余党杀死郑公、魏楚争霸楚国战败、郑国一分为三之后,郑国就是卡在魏韩关系中的一根无法取出的鱼刺。

  当年对楚战争、和干涉齐墨战争,以及赵国继承权战争中,魏国为了获得韩国的支持,以及继续维系双晋同盟,默许了韩国对于郑国的蚕食。

  一分为三的郑国,魏国吃掉了一部分,打穿了大梁和河东地的走廊。

  剩余的部分,韩国吃了大半,剩余的郑国国土还在魏韩楚的夹缝中存在着,这里面魏国不想要直接吞并郑国因为那样魏韩关系会极度紧张,当然也不希望韩国吞并郑国。

  郑国和韩国死仇,郑公死在了韩侯的剑下,驷子阳从七穆中脱颖而出,就因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煽动了国内民众的情绪,获取了支持,从而一直把持着国政。

  驷子阳之死,也正是因为他想要谋取郑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最终在国内反对者和国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死无全尸。

  郑公被子阳余党所杀,郑国分裂被魏韩瓜分了大半土地之后,剩余的郑国土地仍旧坚持和韩国作战。

  十余年的时间,围绕着负黍郑韩之间爆发了几次战争,几次易手,凭借着驷子阳变法留下的底子,郑国有胜有负,再加上这几年楚国北进、泗上西进导致的外部局势紧张,为郑国分担了极大的压力。

  不久之前,负黍本地的人在韩国的煽动下集体叛郑,因为连续十几年的战争,使得那里的百姓不想要再打下去了。

  郑国已经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打下去也没有意义,韩国势大,数年间围绕着负黍死了太多的人,韩国利用民众的这种心态煽动了叛逃得到了负黍,也使得韩国得到了颍水北岸重要的桥头堡。

  魏国对于韩国的动作很是不满,并不希望韩国一步步蚕食郑国,因为韩国强大的话三晋同盟便再无可能,三晋同盟的基础必须、也只能是魏强韩弱,二晋压赵形成三晋同盟。

  因为魏韩需要共同面对楚国和泗上的威胁,赵国躲在后面,出工不出力,而且每次分配利益的时候都在中原地区排挤赵国,这使得实质上的三晋同盟就是魏韩同盟。

  韩国这几年也开始了变法,并且因为郑国的存在,使得韩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魏国将郑国看做一个缓冲,以及一些维系魏韩同盟的诱饵。

  如果魏国直接吞并郑国的剩余土地,或者和韩国瓜分,那么魏韩之间缺少了足够的缓冲地,双方的矛盾就会激化,很可能出现韩赵同盟的局面。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魏韩同盟的瓦解,也正是郑国被韩国吞并之后发生的,原本历史上在十年后,魏国公子争位,继承权战争爆发,韩赵出兵干涉,甚至准备直接废掉魏国,将魏国分为河东河西两国,分为东魏和西魏,使得两公子各得一国,彻底毁掉魏国。

  魏国一直很警惕郑国方向,既钓着韩国的胃口,又借助郑国的力量来压制韩国,这便出现了极为有趣的局面。

  一方面在对泗上和楚国以及赵秦的大局上,魏韩同盟。另一方面在郑国的事上,魏国一边诱惑韩国说你再出点力我就把郑国让给你,一边又悄悄支持郑国对抗韩国。

  韩国为了这个大饼,着实出了不少力,可到现在郑国还存在,并没有被韩国完全吞并。

  不是说韩国打不过郑国,真要是有灭国之心,韩国只需要几日时间就能灭亡郑国,但因为魏国的存在,郑国的事和宋国的事一样,不是本国能决定的,而是外部才能决定的。

  郑国的事,墨家一直没有参与,或者说没有明面上参与,对于当年郑国三分、驷子阳被杀、郑公被弑的事,一直以来泗上的官方态度就是“狗咬狗”。

  但是暗地里武器卖了不少,也一直保持着和新郑公的接触。

  郑国,就是韩国的软肋,也是可以通过外交斡旋瓦解魏韩同盟的破局点。

  负黍当初反郑归韩,魏国对此很不满,认为这件事是韩国在背后煽动,尤其是在郑国已经臣服于魏的情况下,弄出负黍事件,魏韩关系便有些紧张。

  泗上一直对此事没有表态,而是借机感慨了一下天下万民苦战久矣,顺便发起了一个各国弭兵的号召。

  当时的弭兵号召是这么说的:由各国民众选出各地的贤人,九州之内同义同律,剥夺贵族们的兵权。

  这是明显各国都不可能接受的,但墨家喊得最欢,虽然墨家也根本不想这样因为会留下极大的贵族残余,但正因为明知道各国不会同意,喊口号的时候就可以又高又远。

  这种恶心各国的手段,墨家用了不止一次,韩国不在乎墨家的态度,但却在乎魏国的态度。

  负黍事件,不是民族自决,因为负黍多数都是郑人。负黍事件的本质,是负黍的百姓打累了、不想再打了,选择了敌国投降。

  郑国国力衰弱,变法中断,民众三患,韩国也不是什么好鸟,既然都一样,那就不如选一个大国站过去,至少可以不用打仗了。

  因为当年子产不毁乡校和邓析在民间定法的原因,郑国百姓的参政程度很高,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十余年前郑楚开战郑国民众集体叛逃不抵抗以抗议对楚开战的事。

  负黍不是泗上墨家真正想要恶心韩国的地方,整个郑国才是墨家想要借此恶心韩国的地方。

  大张旗鼓地派出使者前往郑国,其实是给韩国看的。

  对于韩郑战争,墨家至今还未表态,但并不是不能表态。

  如果韩国加入魏韩楚同盟,围绕宋国开战,那么泗上就可以支持郑国反韩。

  反过来,如果韩国不加入魏楚韩同盟,那么郑国的负黍事件,就是民众自决,有法理,墨家支持。

  墨家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注定了宋国就是北方势力范围的极限,郑国的位置比宋国更为容易出事:西边是周天子、北边是魏、西南是韩,南方是楚,这是墨家暂时不可能也没有兴趣干涉的地方。

  舍弃本就关系不大的郑国,以郑国作为牺牲品,诱使魏韩关系更加紧张,这就是适此时的目的。诱使韩国为了私利趁机吞郑,从而彻底瓦解三晋同盟。

  宋国是泗上的卧榻之侧,郑国也一样是韩国的后庭,韩国若是有出兵之意,泗上这边纵然不能派兵支援,但是派些帮助守城的人手、支援一部分贷款、武器的能力还是有的。

第四十五章 郑国策(上)

  各个诸侯看似势力强大,实际上弱点也很明显。

  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也没有一个为这个共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所谓礼法制度,都不过是器,用于统治的手段。

  他们不会为了这个理想而献身,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先生的反倒是一些小贵族和士阶层。

  这就是泗上可以借用贵族矛盾分化瓦解的基础。

  三晋同盟的解体,在地缘政治上源于郑和中山这两国。

  只要中山复国,魏国对赵就不是三面包围的局面,赵国就可以摆脱魏国的控制。

  只要郑国被韩所吞,魏韩之间的缓冲消失,魏韩之间的矛盾也就指日可待。

  五年前第一次中原大战,魏赵翻脸看似是因为魏国干涉赵国继承权内战,实际上今日翻脸明日未必不能和好。

  但因为中山君复国,使得赵国完全摆脱了魏国的三面包围的局面,魏国对赵国而言只是一个南下的阻碍和竞争对手,甚至于必要的话可以联合楚国攻打魏国。

  这一次对于魏韩联盟的瓦解,适也想要利用郑国。

  历史上韩国灭郑,用的是闪击战,五日亡郑,借助的就是魏楚开战魏国会盟一众附庸的时机,韩国大军连夜过河,直插没有防御的郑国国都,内部细作协助,很快灭亡了郑国。

  原本历史上那一年,魏赵已经翻脸,甚至赵楚联盟了一次一同攻打过魏国,赵韩之后不久干涉魏国继承权内战想要将魏国一分为二的情况。

  那时候魏国急需韩国的支持,韩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以“我不打你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为理由,闪击郑国灭郑,使得魏国捏着鼻子承认韩国对郑国的占领。

  既然韩国能做十五,适自然觉得自己可以做初一。

  郑国对墨家暂时没有任何利益,反倒可以挑唆魏韩、韩楚矛盾。

  中山国已经在五年前复国,郑国如果再被韩国吞并,世上将永远不会有三晋同盟的存在。

  因为墨家的道义,所以不能赤裸裸地和韩国进行彭城密谋或者阳翟密谋,以默许韩国吞并郑国为代价使得韩国不参与魏楚韩可能对宋的干涉战争。

  因而这就需要用倒逼的方式。

  如何倒逼,这自然是要让韩国感觉到墨家可能会大力援助郑国,使得越晚吞并压力越大,迫使他早点动手。

  因为郑国对泗上此时毫无意义,所以要作势大力援助郑国。

  因为泗上作势要大力援助郑国,所以韩国必须提早动手吞并郑国。

  看上去泗上援助的郑国被吞并大为吃亏,实际上却赚大了,等同于用一张空头支票,瓦解了魏韩同盟,毁掉了宋国干涉战争的三国结盟可能。

  可就算是空头支票,那也得耗费一张纸,这张纸就是这一次派往郑国的使节团以及他们带去的一些武器和关于继续援助的后续谈判。

  只要韩国趁乱吞郑,魏楚韩的会盟就少了韩国一方,只剩下担忧被秦背刺的魏、和被国内集权变法搞的焦头烂额的楚,局面也好看多了。

  魏楚韩三方不能会盟合力,齐国就必然继续保持中立,不敢说话。魏韩齐楚都只能喊喊口号表示谴责,那么越国也就会安分守己。

  能够用外交斡旋的纵横家方式将宋国干涉战争避免,便可以再为泗上赢取几年的时间,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

首节上一节530/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