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483节

  PS:嗯,老秦人就算用火枪,也还是要用铜件的。云贵邦国铜器事,半真半假,姑且附会。滇池附近、后世庄屩之孙迁都的晋宁,确实是最大的磷矿产区。古滇国铜器多磷,这也确实如此。当然,是否有小的弹性铜器件,那就是故事了。能用和好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且兰国夜郎国都是庄屩灭的,武王伐纣的时候上古百濮就已经参与灭商会盟,青铜冶炼技术自然有。另外,青铜时代的文明交流没有想象的那么闭塞,巴蜀人早就通过云贵地区,和印度贸易;会盟诸侯灭商,云贵巴蜀地区都能参与会盟,可见商朝也能在那边抓人烤干了给天帝当祭品。后来张骞在大夏看到的那些,实在正常。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乱前夕(五)

  等到能够炼制那种青铜的工匠携带着炼制秘方的矿石来到秦国的时候,方士尝试了一下,真的从那些矿石中炼出了“祝融血”。

  遍寻秦地,自然也有云贵邦国的那种矿石,遂加以尝试,加上云贵地区邦国原本就有的技术传承,竟是真的做出了这样的板簧片。

  比起墨家百金之赏所要求的“蓄力十五斤”,自然不足,可未必便不能用。

  大致地讲述了过程,那方士遂道:“既是如此,为何非要用铁以淬火之术得到板簧?何不用铜?我秦人冶铜之术,远胜于冶铁,工匠极多,便多尝试。”

  “墨家以为只有铁以不同方式捶打、淬火才能得到,于是赏金百金以求。他却不知,我历时三年,死人四百,耗铜千斤,不用铁却用磷铜,亦可得之。”

  “工匠已经制出二十支,各自尝试二百次,发火者两千,正有半数。已经可用。”

  他刚说完,吴起已经惊诧起身,冲着秦君拜道:“君上!秦军强矣!”

  随后黯然,想到了什么,委顿于地,悠然长叹。

  秦君焉能不知吴起的心思,亦是长叹道:“先西后东,这是长略。除非天下大乱,魏墨开战,否则我不取西河。想来那也是二十年后之事,二十年后,先生做一手训练的武卒只怕也都已经老去,何必伤心?”

  他并不因此对吴起有疑心,反而更加欣喜,都说吴起无情,若真无情,反倒需要小心。

  吴起再拜而谢,心中既是感激,又是慨叹,心道君上当真有文侯之风。

  秦君并不在意吴起的反应,这也是人之常情,吴起一辈子都被谋功名,为的就是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

  他可以休妻,也有传闻杀妻以求将,可对于他一手编练出来的横行天下的魏武卒,却有一种别样的心态。

  秦君不提此节,心中自有计较,又道:“如此一来,火药我秦人亦可自制,硝石用来换火药,早已在赋税之中。板簧一物,我秦人也有了。”

  “也就铁器,每千斤给墨家一笔钱,这是交易,倒也不贵。再则,我等和墨家还需结盟,暂时并无敌对,只要我们不取南郑即可。”

  “自此之后,我大秦雄师皆用火枪,万枪齐发,谁人可挡?”

  “马镫既出,我看这战车也不用了吧?”

  吴起急忙道:“君上,不可。”

  “欲得西河,称霸天下,战车或可不用。”

  “但若向西,稳固西戎、义渠,战车仍有大用。”

  “以车为阵、辅以火枪铜炮,转运辎重,最适合攻取西戎,稳固西域。”

  “君上可编练两军。一军临西河,不用战车,皆用火枪、武骑士、铜炮。”

  “一军临西戎,多用骑兵,步卒临车而战,以车为阵。水草丰美之地,占而开垦,军功授田,俘获西戎义渠人为奴,分发立功得田者。”

  “我观墨家在高柳之阵,已有所悟,编《车阵》、《甸堡》两册,正可用来开辟西戎。”

  吴起看了看地上的板簧,又道:“墨家说,若得板簧,那么火枪手便可和戈矛手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制铜矛固于火枪之前,阵型更密,以戈矛步阵之势,持秦枪怒射冲击,无人可挡。”

  “墨家多火绳枪,若其弃之不用,需壮士断腕之勇。如此看来,我秦反倒先行一步!”

  “只是……想必我们能制火药这件事,也瞒不过天下。”

  秦君闻言,反问道:“何须瞒?”

  众人不解,胜绰却似乎想到了其中关键,问道:“君上之意,正要用此事搅动天下?”

  秦君点头微笑道:“魏赵弃盟,交战之际,墨家在鲁效宋襄公故事,赵章胆寒,欲要求和。我遣吴起城重泉,于是魏西河武卒不敢动,赵章便坚定心思,继续与魏接战,随后南济水一战传来,赵魏之间攻守之势易也。”

  “寡人不费一兵一卒,以一吴起,使魏击五万西河卒不敢动,赵侯得以坚定叛魏之心。”

  “今日事,天下皆知,唯有墨家会制火药,密不外传。如今,墨家要会盟诸侯,我们却会炼制火药了,天下怎么看?”

  这正和胜绰刚才所想的一致,笑道:“天下必以为,是墨家教会了我们制作火药。如此一来,魏国必惊,以为秦墨结盟。”

  “秦墨若盟,魏国就要两面受敌,到时候君上便可继续变革。魏人不敢动,一则此一战后,非有五年,魏国难以再战;二则这一次墨家损失不大,魏国担心兵临洛渭墨家却在中原出兵。”

  “秦墨若盟,赵人云中地又归属于墨,则秦赵并无龃龉矛盾,秦赵同盟可成。”

  “韩国欲得郑,必怒楚。秦楚联姻,楚魏之恨大梁为证。”

  “如此,魏韩弱矣。东有墨、南有楚、北有赵、西有秦,魏国霸业,再难成矣。”

  “只是……此事尚需计较。火药制作之法,不可外泄,而是等到会盟之后才忽然宣布秦人已经会制作火药。”

  “到时候,若是秦墨同盟可成,最好。若墨家碍于利天下之言不能成,则公布此事,让天下以为秦墨缔结了密约!”

  “数年之内,一旦兵成,渡过洛水野战,以铜炮、火药和新军连破数城,恐吓魏人,若能逼得魏人迁都中原,大势可成!西河便是秦人嘴边之物,待西戎定,便可取回。”

  “西戎定,一则通商于极西之地,秦人虽不能产,却垄断要害之途,最能得利。墨家的各种器物、工具,都可以用官营极西通商之利购买。”

  “西戎定,则得人口数十万,半数授田,半数为奴仆。则可养授田军功卒十万,不稼不穑,专职操练,家中稼穑全靠奴仆。”

  “西戎定,则可得马匹数十万,分与农耕,编练骑兵。”

  “南郑不取,西河缓图,不过洛水,待天下有变。”

  “不得西河,不与魏盟,连墨以制魏。”

  “若得西河,可与魏盟,与墨家断盟,使魏挡住墨家。”

  “先谋西戎,后夺上郡、西河。东西连横,以图魏地。”

  “齐已破胆,且离泗上墨家太近,图强则必挨打,墨家有‘利天下’这个战争借口,随时可用也随时可以不用,齐国若图强则墨家必用‘害天下’为名对齐宣战;赵已封闭,北路云中尽归墨者;韩人国弱,吞郑则怒楚……至于中山、燕,皆小国也。天下大势,今已明了,争天下者,墨、楚、秦三国之事。”

  这些话正是秦君想要说的,如今打仗多少都还需要一点名正言顺。

  在这件事上,墨家是有优势的。墨家的道义、政体,使得墨家比其余诸侯多了一个“诛不义、利天下”的战争借口。

  这个战争借口始终存在,但墨家可以选择用也可以选择暂时不用,诸侯一天不按照墨家的道义改革成泗上的政体,那么这个借口随时就是悬在诸侯头顶的一柄利剑。

  齐墨战争的本质,在数千里之外的秦人看来,只不过是齐国想要通过费国事建立田氏田和一脉的绝对权威,为变法做准备——在秦君看来,这就和自己归国继位之后,编练新军和西戎打仗,先挑个软柿子捏以增强自己威望和实力为变法做准备一样。

  所以墨家便用了“诛不义”的借口,把齐国彻底搅乱,使得齐国再也没有了变法图强的机会。外部环境不允许,变法的前提是要能够抗住内外勾结的反扑干涉,齐国已经不具备这种条件了。

  齐国离周天子太远,而离泗上太近了。怎么变法,似乎都逃不过被墨家干涉的命运;墨家策动的赵魏分手和魏韩矛盾,更使得齐国缺乏了一个可以“哭秦庭”的盟友。

  尤其是传闻齐国要让出莒城、沂水和沂蒙山长城,更让墨家有了“齐魏敢结盟,西线一守,先沿着东线把临淄打下来”的战略优势,齐魏结盟已不可能,除非齐国宁愿自己炸掉也要剪除墨家,拼死一搏。

  秦君对于墨家不要齐西南精华地,却要莒城和沂蒙山区的传闻,极为佩服,多曾研究。

  随着火药马镫车阵等战争手段的革新流入秦国,积极学习,秦国向西戎诸国扩张也成为了当前最为有利可图的方向。

  好打不说,更可以极大地配合新的军功授田改革,使得将秦国新军变为一个为了“土地”、“可支配的奴仆”、“脱产从军为业”、“打仗分配家庭奴隶”的虎狼求利之师。

  俘人为奴仆种地,授田者脱产从军立功,将贵族的秦国,变为军功授田得利者的秦国,不断扩张,便是秦国此时最适合的路。

  此时对于胜绰的分析,秦君称赞道:“甚得我心。第二次变法之令,尽快完善。一旦墨家会盟,立刻公布,趁诸国乱而变法,一举革除旧习。”

  他看向吴起,拜道:“国内旧贵,若有反叛,就全靠你了。”

  吴起安然受拜,回礼道:“君上放心,无能旧贵,以我观之,土鸡瓦狗,不堪一击。如今授田编户新军七万,何须七万?我提三万之师,便可平定任何可能的叛乱。”

  “欲变,则深变。天下将乱,时不我待。此次会盟之际,是最好的机会,五年之内,各国都无战心战力,错过机会,恐怕秦国再无彻底变法之机。”

  “仲尼言: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二十年太久,还请君上只争朝夕。”

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乱前夕(六)

  吴起一言,在场众人尽皆同呼。

  因为除了秦君还年轻一些,方才四十,其余人都已经老了,他们已经等不及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吴起六十多了,胜绰与吴起在鲁国交过手两人平辈也已六十多,跟随胜绰来到秦国的那些叛墨,都是墨家的第一代弟子,子墨子已逝,禽子重病,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只争朝夕,既是为了秦国基业,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十年前吴起可以和文侯谈借墨家搅局中原弭兵,先秦后中原的战略;若换做现在的他,只恨太久;二十年前,胜绰可以廪丘一战成名放弃三晋的邀约,自己投身尚且流亡的公子连,也是因为那时候他还年轻,风华正茂,而现在,再让他有这样的选择,他也不会去做,等不起了。

  秦君冲着众人一拜,诚恳至极地说道:“皆赖诸君之力。子不负我,我不负诸君。你们只道二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却如何不知?”

  “昔者魏文侯在时,人才济济。李悝、西门豹、北门可、段干木、田子方、乐羊……无不是一时人杰,可他们的年纪,却也和文侯相差无几。文侯逝,不到数年,魏国竟无大贤,再难施展。”

  秦君望向众人,感情流露,说道:“我自幼流亡,深入中原,如今得吴起、胜绰、荀无且、王孙通……”

  他每念到一个名字,就将目光投向在座的一个人,感情浓重地道:“你们都是天下俊杰雄才,非是西秦一地可比。”

  “如今你们年纪也都大了,旧法未变,新法既行,也需二十年三十年方能遴选出人才。”

  “况且,秦地狭小,不过雍州五有其二。如何及得上青、徐、扬、荆、豫、冀、兖九州之才?”

  “秦地闭塞,虽通中原,却在天涯。”

  “秦地将变,旧君子之士,必以秦为残暴虎狼不仁不义之国,不会来。”

  “徐州早变,心怀天下目光长远不守旧之士,多投泗上,亦不肯来。”

  “秦国之运,只在这二十年。不只是天下将乱,中原阴云密布,一触即发,无人能干涉秦之变法;更在于人才难求难得,诸位将老,若是你们在时我秦尚不能完成变法,秦将永守西陲,天下与秦再无关乎。”

  他停声再拜道:“若大事成,待我葬时,必以诸君陪祀,赢氏子孙,世代祭祀不绝。”

  这话说的极为沉重,也极为郑重,这是他能给出的最好的奖赏。

  变法之后,无功者无爵,这是吴起的底线,他们两个也一样要以身作则,不可能一边变法一边为自己子孙求封地,况且吴起对于子孙远不如自己的抱负更重要。

  众人闻言,连声感叹,对天盟誓,君不食言,必不负秦君。

  此时的忠诚,更像是一种契约:你不负我,我才忠诚,你若负我,我必复仇。

  盟誓已毕,于是商量变法之事,又令心腹人约车百乘,出洛水而至泗上,参与即将展开的会盟,并力求达成连横墨家以制魏韩的战略,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秦国已经掌握了火药秘方之事,迫使魏韩以为秦墨同盟达成而恐慌。

  ……

  泗上。

  秦国想要连横以制魏韩的泗上。

  挖掘了七年的沟渠和运河边上,耸立着一座煤矿。

  木质的轨道从煤矿的里面蜿蜒而出,小车吱吱扭扭地将从地下挖出的;如今已经是泗上璆琳、丝帛等行业血液的煤炭运出。

  运河旁,等待装货的船只早已在那等待。

  上工挖煤的矿工提着装着小雀的鸟笼,在矿井旁等待着换班入井。

  远处却传来一阵鞭炮声,笼中用来提防井内空气不足或者有毒气体的小雀立刻扑棱棱地尖叫起来,几个等待换班的矿工也被吓了一跳,立刻破口大骂道:“谁他妈的大清早放炮?”

  前一阵有个矿井刚刚因为气体爆炸而死了七八十人,如今矿工一听到爆炸声仍旧心有余悸。

  鞭炮响动的地方,正在举行一个颇有泗上风格的奠基典礼,鞭炮声声,烟雾缭绕,一块红布被压在石头下面。

  几匹马拉着一个奇怪的大铁锅正朝这边驶来,这个煤矿的负责人拍着旁边一人的肩膀道:“还是你们好啊,不用担什么责任。我们这天天心惊胆战的,生怕又死了人。”

  “你们制械所的人天天往屋子里一蹲,不用风吹日晒,还有名声。”

  “我们呢?担着煤矿出事的风险不说,督检部的人一年查我们八遍……”

  那个被拍了肩膀的制械所的人呸了一声,骂道:“累不累,自己知道。你只当我们日子过得快活?我还说你们这些人更好呢。”

  “就为了这个破器械,我们还死了俩人呢。逼得没办法啊,缺人啊,到处都缺人。”

  “要是泗上有千万人,还用制机械?你们这矿井的水,直接拿人往外运就行,正好还能让多出来的人有饭吃。”

首节上一节483/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