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173节

  有说数百的,也有说数千的。

  但略微形容,楚司马便道:“如其所说,成阵列而突,阵整而久、久且不散,必是墨家精锐。”

  楚王点头道:“定是如此。墨家精锐集结,所为何事?”

  他思索一阵,恍然道:“之前城缒草人,被我等识破,只怕也是墨翟有意为之。却趁着我们熟睡,派出精锐,夜袭我军,让我们不能休息,这才是其目的。”

  左尹看着中军的混乱之处,进言道:“墨家人行事,出人意料,我只怕这些人另有目的。”

  “王上不得不防,以免这些人行当年曹沫之事。”

  楚王大笑道:“当年曹沫不过是借鲁侯与齐侯成盟的机会才能动手。便是勇壮如豫让,不也不能奈何赵襄子吗?如今我有带甲之士数万,墨家便是行事出人意料,又能如何?”

  “今日事,必是想要夜袭混乱,让我们明日不能攻城。”

  “前几日墨家精锐出城反击,你们也都看到了,他们号令整齐,与月前夜袭我们的那些人并不相同。他们进退有度,阵前徒卒不能防御,难道就让他们这样安然退回?”

  群臣默然,自然是不愿意的。

  这几天攻城,墨家从转射机、连床弩再到籍车、下磨车、狗走、火甬等等机械展示,已经让楚军心慌心乱,多有传言商丘城只能围而不可攻云云。

  今夜若是再让墨者出城夜袭,导致楚营混乱,而那些墨者全身而退,肯定会招致军心溃散。

  楚王已说,留给楚军破商丘的时间只有三天了,一旦城内在三日之内整合完毕,彻底平息了叛乱,楚军就只能选择围城了。

  围城,最终就会演变为与三晋的决战。而且长久围城士气衰落不说,又有宋人可以助战,加上晋人来救宋人与宋国结盟,楚人的武力威慑成为笑话,郑卫两国只怕顷刻就要投身三晋。

  如此一来,楚人与吴越争夺了百年的淮泗以北就会惶惶不可终日,无一日安宁。

  一切沿着宋国切入阳夏、长平、断鸿沟,郑人与晋盟,那么苦心经营的大梁、榆关、中牟、启封等城邑就会被三晋围困,成为飞地。

  楚人历经数百年获取的北上中原的通路,就会彻底被阻塞。

  今夜墨者精锐突袭,若是成功后全身而退,固然明日不能攻城,只怕后日攻城士卒也无战心,心怀恐惧。

  而后日必然不能破城,又浪费了一天,城内整合完毕,那就在城内粮食吃完之前绝无破城的机会了。

  众人默然之时,楚王除了考虑到这些,还考虑了一些别的想法。

  他已经和墨家成盟,墨家会如当年华元向戊一般,促成晋楚弭兵,熊当三年后要做的是安稳国政,开展变革。

  楚人的士人力量太弱了,贵族力量太强了。

  而从沛县、商丘守城战、那些铁农具、稼穑术等等手段来看,墨家众人的能力很强,很可以成为楚国变革的力量。

  而且是外来之人,正好可以对抗本国的贵族,尤其是现在站在身边的这几位背后的家族。

  以他们为主,如果能够将楚国的士阶层整合起来,或许是可以加强王权,从而走魏人变革的路。

  所以,他希望今天能够俘获一些墨者。

  墨者死不旋踵,这他知道。但是,墨家众人又重情义,这他也知道。

  今日若是能够将这些墨家弟子俘获数百,或者就是围困到天亮,他们无力冲杀的时候以战车冲散从而抓获,那么日后便很好说。

  一则是墨家精锐尽出,若是今夜不能全身而退,那么后日攻城城内也无太多的守备力量。

  二则若是今日能够俘获墨家弟子,待围城事一了,楚人和墨家之间的敌对状态解除,便可以此卖好,从而方便让墨者入楚。

  他是雄主,自然不会在意一时的混乱,所在意的是之后几十年的基业。

  今夜,似乎便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墨者纵不畏死,但是只要能够将他们拖住,组织力量围困,撑到天明,让贵族驾车冲击,必然破阵。

  阵一破,再派人活捉。

  楚王看着左右两翼的混乱,心中犹豫一阵,问道:“只不知左右两翼的情况如何?哪里才是墨家的精锐所在?墨家精锐弟子最多三五百,缘何能有千余?”

  “再派人去探!若能确定是墨家精锐,即刻回报。”

  “传令两翼,营寨不得乱动,只能固守,以强弓劲孥攒射。再传令中军,准备集结。”

  “令集结勇士,拖住那些墨者。车广众士,着甲步战,不求击破墨家弟子,只要将其拖住即可!”

  大声宣令,身旁人听命准备,楚王的计划已经大致成型。

  夜里想要组织军队,极为困难,这一点他很清楚,夜里能组织起来的,只能是自己身边的精锐之士。

  如果让墨家精锐不顾一切地冲击,营地只会越来越混乱,按照现在那些人的推进速度,对一道营垒那边根本就不能指望那里组织有效的反击。

  只能从王帐附近的中军和王师中,组织起来数千人,准备将这些墨者围困。

  为了防止这些墨家溜走,又必须需要精锐力量黏住这些人,让他们既不能走也不能进,只要能僵持一个时辰,楚王便可以集结中军王师完成调动。

  如果能够围困住,让他们冲不出去,那么天一亮便可以用弓弩阻止他们突围,准备战车将其冲散。

  楚王知道,要黏住这些墨家精锐,非是自己的车广精锐步战不可,只是不知道来的人有多少。

  这种死战的事,那些徒卒和农兵根本不能派上用场,让他们和精锐混杂,还不如让他们不参战的好。

  待命令传达后,楚人的精锐车广与楚王近侍,还有中军武士便开始集结。

  这一次与上次不同,楚王知道其中凶险,也知道墨家精锐步战之能,所以不敢冒险如上次一般领军亲自围困。

  他虽着急,可是夜里忽然集结也需要很多时间,纵然召集的都是精锐,也不是那么快可以完成整队的。

  此时调派弓弩守御,也是用处不大,夜里虽有月光,但是黑黢黢的,根本不能够远程抛射形成杀伤。

  以重箭近射,又非是精锐不行,而若是精锐重箭近射,又恐这些墨家精锐抵近突破厮杀。

第二三六章 戈矛穿击五步盟(六)

  待楚王身边能够集结的精锐整队之后,楚之司马便请命帅军阻挠墨家精锐的夜袭,从而拖延时间,让楚王集结夜里所能集结的力量,围困墨者。

  此时,局势已经明朗。

  远远看去,楚人尚未混乱的营寨已经点燃了明火,只是坚守,不敢出击。

  左右两翼虽然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是和中军的混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中军那些墨家精锐的突进速度极快。

  楚王略微犹豫了一下,总感觉今夜的夜袭,有些不对。

  可这犹豫也只是一瞬间,他担心这些墨家精锐有恃无恐,只想着造就更大的混乱再退走。

  既想破城,又想今后晋楚争霸获得先机,更想着今日俘获一些墨者从而在围城战后邀墨家入楚。

  种种考虑之下,之前的犹豫也只持续了一瞬,便让楚司马领军反击。

  此时中军精锐已经集结,只能命令左尹右尹等贵族赴于左右,集中营寨之士,从后合围。

  楚王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左右两翼营寨的楚军朝中心行动,从侧后围住墨家精锐的时间。

  而这时间,就需要自己的车广精锐与王师勇士去创造了。

  再晚一刻,只怕那些墨家精锐就要全身而退,那明日士气只会更加低落。

  楚司马得令,夜里不能乘车,便着甲持戈,做步战之势,率领近千精锐整队前行,沿途还要冲散那些溃退的败军和逃亡者。

  这些能够在夜里集结起来的精锐,不是贵族,便是贵族子弟,要么就是自小操练的士阶层。

  他们平时都是乘车作战,但是不需要乘车的时候,步战也远胜徒卒,虽然队形不整,但至少还能保持个阵型的模样。

  ……

  穿阵而击队形一直没有散乱的墨家精锐与沛县义师,正在前行,公造冶不知道带人驱散了几次楚人的集结。

  他还没有疲惫,也知道和他一起冲锋的那些人,都是自小训练的勇者,暂时也不会疲惫。

  而沛县义师与两翼护卫的墨者,至今还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战斗,气力正在积攒。

  加上夜袭之下,楚人一触即溃,士气正高,正堪一战。

  公造冶站在一块巨石的附近,回忆着适画的地图,望着远处高高的迎敌祠上的油火,心道此时距离楚王不过二三百步。

  只是若想逼迫楚人成盟,只能五步之内,因为血只能溅五步!

  巨石的前方,一群楚人打着火把,正朝这边挺进。

  一些溃散的楚人,如同那些被急流冲的晕乎乎的鱼虾,或有不知深浅的,撞击在那些打着火把的楚人军阵之上,即刻就被淹没。

  “这必是楚军精锐!这是楚王之前的最后一道防御,若能尽快冲破,楚王便无可奈何!”

  公造冶心中暗喜,知道夜里能集结起来的精锐不会太多,如今这些人恐怕就是楚王身边的所有精锐了。

  他原本也不担心这些人在营寨内固守,因为他有两种对付营寨的破城手段。

  一是有些人持带着铁器工具,另一些人则背着足够的火药,只要靠近营寨就能炸开,这些楚人死守也无用。

  如今他们集结起来反击,在不知道墨家精锐的真正力量之前,这无疑是上策。

  公造冶看着两侧,知道两侧的楚人短时间内不能威胁自己的侧翼,虽说他们已经胆寒,但万一有勇战之士抓住机会,那也不得不防。

  他知道只能尽快突破前面的防御,因为前面这些人可能退走百步就重新集结,因此需要不断追击。

  一旦追击,自己的阵型就会散开,到时候便是最危险的时候,拖的时间越久,就越可能被楚人从两翼击破。

  眼看对方已经靠近,公造冶吹动陶哨,身后的鼓声忽然急促,数百人齐声高喝,一同站立。

  前排的沛县义师兵卒反手握住长矛,向前伸直,知道这一声急促的鼓声,是在告诉他们今晚上的真正战斗就要打响。

  持剑盾或是短戈的两翼墨者,也立刻从原本的松散队形紧密排列起来,保持与中间的沛县义师平齐。

  公造冶等可以投掷火药雷的壮汉,三人一组,站在剑盾的后面,将佩剑插回剑鞘。

  他左手拿着火绳,右手拿着一个黑黝黝的铁疙瘩,上面露出了一截火索。

  再一次鼓动陶哨,身后的腰鼓开始缓慢地敲动起来。

  站在沛县义师矛阵前排的沛县乡间少年们,士气正浓,今晚上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尝试真正的战斗,所看到的只是两侧的墨家如同驱赶小鸡一般将那些稍微集结起来的楚人驱散,心中极为振奋,又悔恨自己不能参加这样的战斗。

  他们不知道对面的楚人有什么特别,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或许会惧怕战车的冲击,但既然对面也是步战,他们心想只怕也不过如此。

  站在中间的一名前排矛手,听着后面的鼓声,如同平日训练一般,知道这鼓声的意思是慢步前进,远远不是冲击的时候。

  他觉得这鼓声像是有什么魔力,让自己的左右脚跟随着鼓声一同踏动。

  “这一声是左脚……”

  他喃喃一句,想到自己学会了区分左右花了许多时间,也想到了为此成为了最前排的矛手。

  想到了因此有了皮甲,有了小铜盾,每个月也能领到更多的钱。

  这些钱,是沛县的民众缴纳的,他听墨者宣传过无数次,也知道这些钱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沛县万民的公意。

  万民的公意是什么?

  他想了想,想到了墨者的宣传,便是税赋取之于万民用之于万民等等许多他觉得很有道理的理由。

  但是,他也知道,万民之中有他,也有他的家人,所以他在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家人想要的是什么?

  自己的弟弟在沛县乡校跟随墨者读书学字,自己的姊妹还在家中,自己的兄长父亲参加了沛县的水渠修筑……

  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

  过上那首奇怪的《七月》乐土中的生活。

  曾经看似遥远,因为他们家是为了逃避军役和赋税逃亡到沛泽之中的,当《乐土》诗篇传唱的时候,他曾以为那是天上鬼神才能过上的生活。

  然而,短短三年,他心中的乐土,从天上搬到了地上。

首节上一节173/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