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128节

  再说,二十年前,是宋公是主动前往楚国,求着楚人出兵来对抗皇父一族。为此楚国与三晋在雍丘、黄池两处大战,死伤数万,于情于理这份情谊也不能忘,所以楚王兴师问罪,也是无可厚非。

  三年前那首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的童谣,随着这一段流言的传播,终于在商丘掀起了惊天的骇浪。

  许多人相信,就是因为王公贵族们瞎几把争,才导致了这一次楚人出兵,对于宋公媚晋背楚的行为大为指责。

  商丘城内流言四起的时候,新继位的宋公子田终于做出了重要决定。

  将虎符授予了墨翟,由曾短暂做过宋国大夫、弟子数百名满天下的墨子负责商丘的防卫,包括公室在内,在楚人退走之前,城内的大小事务皆交由墨翟管辖。

  这是被逼到没有办法的决定。

  就在楚人出兵的时候,子田召集群臣,询问对策,希望能够与楚人野战获胜。

  然而,皇父臧与皇父钺翎父子,对于出城决战之事并不关心。

  他们想要依仗的是三晋,如果楚人还没有围城就被击败……那么怎么能彰显自己家族为商丘做出的贡献呢?

  必须要等商丘易子而食、折骨而炊,即将完全撑不下去的时候,再出面安抚民众,说他们会求请三晋出兵。

  到时候这保卫商丘的功劳,自然就落在了自己家族的身上,名声大起,只要商丘的百姓能够支持,那么自己家族就能取而代之。

  虽说商丘的百姓最支持的,还是那些墨者,但皇父一族认为,墨者终究没有太高的贵族血统,他们没有继承权,所以就算商丘百姓支持墨者,但终究需要一个有血统的人当君主,那时候自然是非他们家族莫属。

  毕竟,墨者只是守城,按照计划最终让楚人退兵的还是皇父一族请三晋出兵的功劳。

  因而,皇父一族以及其背后的贵族们,对于出城决战并不关心,也根本不想要出城决战。

  看上去,基本胜不了,但万一胜了呢?到时候功劳可是宋公的,而不是自己一族的。

  不饿死个万把人,怎么能显得自己家族请三晋出兵的重要性?

  另一边的贵族,不要说出城野战,就是连背楚亲晋这件事本身,都极为反对。

  这倒不是他们真的为宋国着想,而是司城一系已经先做了亲晋之事,他们必须要亲楚,不亲楚怎么能斗得过司城皇父?

  楚人就算攻下了商丘,也不可能吞并宋国,宋国终究也是半个万乘之国。

  可以换国君、可以立傀儡,但要是敢把宋国弄成楚的一个县,剥夺本地贵族的权力,这些贵族一定会全力抵抗,楚人还不至于这样愚蠢来做这种事。

  他们倒是盼着楚国攻下商丘,商丘不是他们的封地,只是宋国的国都,那是宋公和皇父一族的势力圈。

  他们的封地既然不在商丘,商丘是否被攻下,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况且如果楚人获胜,他们便能更加方便地扶植叔岑喜上位,这是一位没有太多势力的公族,正适合控制。

  晋国的昨天、郑国的今天,就是这些宋国贵族们最期盼的事,本来就该由六卿共同把持国政,而不是皇父一族一家独大。

  而且他们早有计划,就盼着楚人围攻商丘。

  到时候焚烧城内的存粮,让商丘人死战死伤严重,再饿死个万余人,到时候城内百姓必然激愤。

  到时候振臂一呼,让现任的宋公让贤,答应楚人的条件,到时候大事可成。

  至于说墨者守城,他们也不在意,这城到底还是要守的。

  如果他们直接作乱,迎接楚人进入,反倒不好,城内的百姓会觉得他们无耻,未必会支持他们。

  而如果墨者帮着守城,撑到城内怨声载道的时候,届时他们出面说动墨者“利天下”、“利城内万户”,反而可能获得墨者的支持来搞掉现在的宋公。

  反正墨者对于名分礼法这种事不关心不在意,这是天下皆知的。

  他们更不会愿意征集自己封地内的私兵来与楚人野外决战。

  这种商量的结果也就是必然的:你宋公愿意和楚人决战,自己用自己的兵,我们最多走个形式参加一下,但是……具体打成什么样,那就不是你宋公能决定的。

  宋公虽年轻骄狂,却也知道这时候出兵野战必然失败。

  他到底还是知道当年华元的事,曾促成弭兵会的华元出征郑国,交战前犒赏近侍,唯独忘了自己的车夫羊斟。

  第二天交战的时候,羊斟驾车带着华元直奔郑人的中军,将华元送到郑人手中:昨日你说的算,战场上我说的算!

  换成宋公,也是一样。

  今日说的算,没有用,战场上倒戈把你坑死的事,贵族们完全干得出来。

  PS:

  羊斟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第一七二章 墨守成规心余悸(四)

  宋公无可奈何之时,墨者如同久旱之雨,让宋公看到了希望。

  上一任宋公临去会盟之前,曾想要去沛邑看看墨者是否真的能够大治,也想让当初痛骂他的墨翟知道自己的占星祈禳之法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可惜没有机会。

  新任的宋公年轻,又向来瞧不起自己的父亲。

  于墨者平日也有接触,加上墨者帮着守城也不是一日两日了,略微商量,当即就将守城的虎符献上,将商丘城的防务全部交给墨翟。

  这是墨翟行义五十年所得到的信任。

  适在墨子号令之前,已经大体摸清楚了商丘城内底层的情绪,对于那些流言和童谣,哂然一笑。

  一首是他编写的,另一首显然也是为了配合这首童谣编造出来的,他根本不在意。

  墨者守城,一定要先讲清楚号令,适带着一部分宣义部的人就是为了到时候先把墨者的守城号令讲清楚。

  守城不比平时,所以墨者的律令极为严苛。

  之前墨者宣讲律令,还需要自上而下传达。

  如今有了宣义部、有了早已在商丘布局的工匠会、麦粉铺、磨坊等一些集会场所,想要宣传墨者守城的律令就简单的多。

  适也是第一次见到墨者的守城律令有多么严苛。

  几张纸上,是墨子口述、书秘吏书写的律令内容。

  适打眼一扫,整整齐齐的一排“杀”。

  官吏、兵士和百姓仿效制作敌人的服饰的和军门旗帜的,杀。

  不服从军令的,杀。

  擅发号令的,杀。

  延误军令的,杀。

  靠着战戟悬身下城的,杀。

  上城下城不与众人配合的,杀。

  不是响应号令而胡叫乱喊的,杀。

  放走罪犯遗失公物的,杀。

  长他人威风灭我志气的,杀。

  擅离职守,聚众瞎谈的,杀。

  听到城墙鼓声却在应鼓击过五次之后才赶往办事地点的,杀。

  不在某办事点却擅自进入的,杀。

  带领手下人离开自己的办事处进入别人的办事处的,杀。

  该处办事人员不予捉拿的,杀。

  挟拿私人书信,杀。

  替人请托成私的,杀。

  弃城防事去干私事的,杀。

  偷取他人妻子婴儿的,杀。

  守城期间勾引他人妻子的,杀。

  没有凭证却在军中乱窜的,杀。

  敌人兵将少而说成多,军纪混乱却说整肃,敌人进攻办法愚蠢却说巧妙的,杀。

  敌人用箭射来书信,不经允许而去捡的,杀。

  敌人向城内故示伪善,响应的,杀。

  城内将书信射给敌人,触犯这条禁令的,杀,尸体还要挂城示众。

  趁围城抢劫财物的,杀。

  城内放火的,杀。

  城内失火、不经请示擅离职守,即便出于好心,杀。

  奸淫妇女的,杀。

  故意烧毁粮食的,杀。

  故意损毁兵器工坊的,杀。

  ……一条条,一件件,适数了一下,加到最后一共是八十多条杀令。

  显然,这不是墨家第一次守城,也不是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号令,而是之前几十年的守城经验中磨合了无数次,许多墨者甚至都能够背诵下来。

  如今有了纸张,这种律令更为正式,书写了几十份,选取墨者中能言善辩的,穿着特殊的服饰在城内宣讲,力求让每个人都知道。

  这八十多条,还只是砍头。

  随后还有三十多条,则是族三族、绞死、车裂等等刑罚。

  适看完之后,想要补充一些,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补充,墨者多年的守城经验是实践中用血换来的,可谓是增一字不可、减一字不妥。

  而这些,用的也不是墨者的名义,而是用的宋公的名义来颁布的,因为墨者实际上是在帮助宋公守城。

  城内不少人也不是第一次见识过墨者守城,这些规矩一经颁布,很快就传遍了商丘。

  宣义部的人,自然会讲道理,但这一次不需要讲道理,而只是将这些律令解释清楚就可以,最多说一些让民众知道为什么会这么严苛。

  城内的墨者已经开始忙碌,挑选士兵、分配守城任务、征召妇女做饭、挖掘厕所、堵塞城外的水井、烧毁城外百步之内的树木……

  墨者超于此时的组织力和行动力,在几天之内彰显的淋漓尽致。

  适返回到墨者身边,准确抄录下一份律令的时候,墨子冲着适招手道:“抄律令的事,先交由笑生去做。”

  适扫了一眼,发现都是一些赏赐,墨子解释道:“有赏有罚,才能守住。赏罚严明,才能持久。只罚不赏,岂能让众人归心?”

  适走到墨子身边,说道:“先生,今日我在城墙观望,看到城外的宿麦,心中不安。”

  墨子点头道:“这正是我叫你来的原因。城外的宿麦,太过靠近的,一定要铲除烧毁,不能留给楚人。这件事若是做不好,恐怕商丘未必能守住。楚人因地就粮,围城一年,只怕商丘又要有无数饿殍。”

  适点头道:“先生曾说,守城若是没有外援,要以出城击败敌人为上策。但先生如今准备要烧毁城外的宿麦,看来只有死守一条路了吗?”

  墨子沉声不答,半晌问道:“你怎么看?”

  适摇摇头道:“城内流言四起,萧墙之祸近在眼前。城内民众也未必愿意死守,守住了又能怎么样呢?楚人又不屠戮,终归还是为那些王公贵族守,就算到了楚人那里,也是一样要缴纳粮赋。”

  这一番很明显的“叛国”言论,在墨子听来却极为顺耳。

  原本宋国就不是百姓的宋国,墨者想要利“天下”,就不可能用什么宋人的宋国之类的说法来激励民众,必须普天下适用的道理才行。

  墨子叹息道:“我来守城,不是为了宋公与六卿,可得利的却是他们。其实,我也不是为了商丘城内的百姓,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首节上一节128/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