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94节

  遂将经内阵图进行改良,形成这一八阵图。

  若我军用此阵,环环相连与契丹军作战,契丹军的骑兵优势将再难发挥,势必折戟于我军阵下。”

  自信的光辉,在赵光义脸上洋溢。

  浑然不知三位大将看向他的目光,已变得越来越奇怪。

  当然在最后,赵光义还是适当谦虚道:

  “此阵如何,还望诸位品鉴。”

  赵光义这话一出,让田重进感觉如饮砒霜。

  他真的品鉴不来。

  众人中,唯有潘美还能保持一定的冷静。

  “郡侯是想将这阵,用在这次征战中吗?”

  “若有机会,自要一试!”

  潘美问的小心翼翼,赵光义答的理所当然。

  听到这回答,潘美暗自神伤。

  他方才觉得赵光义尚可,真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这阵图看起来都要耗费不少功夫,更何况要实地列阵?

  几乎是一眼之间,潘美就看出这八阵图的硬伤:

  列阵繁琐,指挥困难,易被分割,地形适应差种种。

  而这每一个硬伤,都可能让敌人抓住时机,让宋军万劫不复!

第105章 诱敌深入 德秀入淮

  宋军抵达涡口的消息,很快就被斥候送至李重进的手中。

  当得知宋军主将是赵光义后,李重进忍不住在众将面前大笑起来:

  “凭心而论,若此番是赵贼领兵前来,吾当避之三分。

  若是小赵贼领兵,吾亦当重视待之。

  没想到贼军主将,竟是那赵光义?”

  相比于威名赫赫的赵匡胤,及初有声名的赵德秀,赵光义的到来让李重进悄悄松了口气。

  李重进故意在众将面前说这番话,为的便是提振军心。

  从众将脸上露出的笑意来看,李重进的目的达到了。

  然众人中,还是有人给出善意提醒的。

  翟守起身对李重进说道:

  “贼军兵强势重,还望节帅不要掉以轻心。”

  见翟守一副慎重模样,李重进再次笑道:

  “吾当然不会大意。

  不过贼军主将有变,那我军的战术亦当有所改变。”

  当李重进说到这处时,翟守脸色微变。

  举事之初,翟守力劝李重进要吸取李筠教训:

  “主力不轻出,坚壁清野为要。”

  这对淮南来说,表面上看是最佳方略。

  然兵无常势,这番方略是用来应对赵匡胤及赵德秀的。

  今赵光义领兵,未知具体才能如何,李重进起了试探之心。

  见翟守面露担忧,李重进笑道:

  “吾有一军,名驰影,善奔袭。

  吾有一马,名凝汗,日行数百里。

  区区赵光义,何足惧哉?”

  李重进并未夸口,当年跟随周世宗征淮南时,他就是靠着这一军一马,多次立下战功。

  说罢后,李重进的心中渐渐有了一番新的方略。

  闻听李重进新的方略后,翟守面上表现欣喜,内心中却颇有急切。

  作为心向朝廷之人,大战之前是能将军情传递出。

  然大战开始后,扬州城戒严,传递军情一事就没那么轻松了。

  另外纵算军情能传递出,那也是需要时间的!

  当浮桥修建完毕后,赵光义领着数万宋军踏过浮桥,登上了淮南的土地上。

  一进入淮南地界,赵光义就命大军稳步前行。

  赵光义是将门子弟,基本的军事素养他是有的初入敌境,先稳步前行。

  当赵光义领兵抵达定远县附近时,有斥候来报,说是前方出现一支敌军。

  敌军乍现,让赵光义来不及施展阵图布阵,这倒也无妨。

  自幼受到的军事素养,让信心满满的赵光义很快下达了命令。

  “全军迎战!”

  在赵光义的将令下,精锐宋军前锋迅速摆开阵势,朝着定远县的敌军冲击而去。

  而为了体现自身英武的一面,赵光义身披甲胄,驱使战马,亲自来到前锋军中指挥宋军作战。

  王全斌见状,忍不住劝道:

  “郡侯千金之躯,怎可冒险?”

  王全斌的劝说,并未让赵光义打消主意。

  赵光义慷慨的说道:

  “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吾岂忍坐观!”

  此话一出,周围将率无不振奋,争先之志愈盛。

  赵光义深知主将亲临前线的重要性,虽今日他未如赵德秀那般身先士卒,然亲临前线足以使他在军中初步建立威信。

  宋军本就精锐,加之士气旺盛,很快就击溃了定远县外的那支叛军。

  骑在战马上的赵光义,望着前方狼狈败逃的叛军,脸上笑意怎么压都压不下来。

  他果真有名将之资。

  方才八月上旬,他就已取得首战之捷。

  赵德秀两月定潞州,他未必不能一月定淮南!

  一想到这点,赵光义便打算改变原有战术。

  “传令全军,急速前进!”

  这道军令一发出,潘美就来劝谏道:

  “淮南精兵,向来骁勇,今无端一触即溃,恐有诈矣。”

  潘美忧心忡忡。

  田重进当下是不在前军的。

  自那日见识到赵光义的阵图后,想起赵德秀嘱托的他,就自请率军在后方护卫。

  潘美的劝谏,是出于一片好心。

  可他的话落入赵光义耳中,却让赵光义本能的不喜起来。

  刚愎自用,是赵光义的另一个性格特征。

  在赵光义的视角看来,叛军前锋一触即溃,是他亲临前线,英武指挥的结果。

  怎能算的上无端呢?

  自己的作战成果,不容质疑!

  好在赵光义当下并未承袭帝位,面对潘美的劝谏,他并没有出言训斥。

  “仲询勿忧,吾自有计较。”

  潘美劝完后,王全斌提出了另一点可疑。

  “先前据情报所言,叛军应在扬州附近集结才是。

  怎会有部分叛军来到定远县外?”

  面对这一点疑虑,赵光义的心中早有看法。

  “定是李重进轻视于我,想趁着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突然袭击。

  他定料不到,我早有防备!

  今叛军首败,士气正丧,正是我军猛进之时。”

  言语间,赵光义流出对李重进的轻蔑。

  赵光义的解释,让王全斌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把嘴巴闭上了。

  虽心中尚有疑虑,然他的前程全系赵光义一身,私心大于公心的他,自不会有固谏的打算。

  见两位大将都无“异议”后,赵光义果断下令道:

  “传令给田将军,命他速速率军与前军汇合。”

  这一道坚决的军令一出,潘美识趣的退下了。

  当赵光义的军令传至后军时,田重进的眉宇再次皱了起来。

  定远之后,便是滁州。

  后方粮道初建,大军若太过深入,并不是一件好事。

  赵光义的领兵,给田重进一种奇怪的感觉。

  赵光义是知兵法的,这从“直袭扬州”或“亲临前线”这两点就能看出。

  但他有时却又展露出,令人费解的举措。

  军令难违,田重进是一定要率军前往定远的。

  不过在前往定远县前,田重进还有一件事要做。

  在帐内亲笔写好一封密奏后,田重进唤来亲卫:

首节上一节94/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