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5节

  原来的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呀?

  在看到台下李处耘,赵普等人惊异的目光后,赵匡胤很快意识到不对劲。

  黄袍加身是计划中重要的一环,早知内情的他们怎么会感到惊异?

  赵匡胤心中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释。

  当看到身后为他批黄袍的人走到身前时,饶是赵匡胤见过许多大风大浪,他一时间也无法再保持完美的镇定。

  怎么会是留哥儿?

  还未等赵匡胤完全从惊讶中醒转,赵德秀就在数万禁军面前对着赵匡胤深深一拜,口中朗声道:

  “天下崩裂,民不聊生,北方鞑虏,虎视眈眈。

  这等局面,难道是崇元殿的那个八岁幼童可以收拾的吗?

  情势至此,生死就在须臾之间,何来退路?

  人固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

  若能死于收复燕云,开创太平的道路上,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这番话赵德秀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喊出,足以让台下的很多人都能听到。

  而对于尽在咫尺的赵匡胤来说,赵德秀的大声劝谏,就好像耳边响起了几道惊雷一般。

  赵德秀的话在台下的禁军耳中听来,是一番饱含壮志的劝进话语,在赵匡胤听来,却又带上了另一层意思。

  赵德秀用这番话回答了他刚才在帐内的教导:

  既然再无退路,那就父子携手无怨无悔,大步前进!

  赵匡胤看向赵德秀的目光,正变得越来越欣慰。

  而赵匡胤的默许,让赵德秀很快进行了下一步。

  在数万禁军的注视下,赵德秀掀开衣摆对着赵匡胤直接跪了下去:

  “儿臣赵德秀参见父皇!

  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德秀的口呼万岁,就像一丝火苗般彻底点燃了数万架在干柴上的禁军。

  在赵德秀的代领下,台下的禁军纷纷对着赵匡胤行大礼,口中兴奋的如赵德秀一般喊着“万岁”!

  数万人整齐高喊,这样的声浪足以响彻天地,震惊数里!

  而在这响彻不的声浪中,赵德秀心中却在剧烈的涌动着一个想法:

  公正的史官何在?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倚长子德秀及诸臣之筹谋,宋祖遂黄袍加身于陈桥。”

  这句话,赶紧给他焊死在史书上!

第6章 疾驰回京

  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万岁”恭贺声,赵匡胤的目光,并未在那数万面容狂热的禁军身上。

  他带着审视的目光,正紧紧盯着赵德秀。

  由于赵德秀为他“黄袍加身”的举动,让赵匡胤这时看向赵德秀的目光中多出了几分其他意味。

  在原来的计划中,为自己“黄袍加身”的人应该是个名字不会被记入史书的人,或者说那人可以随时被舍弃。

  因为“黄袍加身”的举动在今天这场大变中,是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的。

  在一场拥立新天子的兵变中,有人做出了一锤定音的举动,这样的功劳足可称为“拥立首功”!

  拥立之功就已经是一辈子常人难以企及的功劳,更何况首功呢?

  赵匡胤一开始从没想过,要将这首功交给任何一位心腹,包括他的胞弟赵匡义。

  否则在这巨大功勋面前,任何一位心腹将来都可能居功自傲,尾大不掉,这是有志成为帝王的赵匡胤难以接受的事。

  可是若是这人是赵德秀呢?

  赵德秀生于赵匡胤与发妻贺氏成亲的第二年,那一年赵匡胤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不显山不露水闲居在家。

  赵德秀以长子的身份落地,身为人父的赵匡胤曾如大多数民间的普通父亲,亲自为还是婴儿时期的赵德秀把过尿。

  甚至在赵德秀婴儿时期常年生病的时候,很多次是赵匡胤亲手抱着哭闹的赵德秀哄他入睡。

  时至今日,每当午夜梦回赵匡胤想起发妻贺氏时,也会想起十几年前他抱着赵德秀奶香满怀的天伦之景。

  若不是有这般亲情在,在赵德秀今夜请求赵匡胤再给他一次机会时,赵匡胤怎可能轻易答应?

  而有着这般亲情在,赵匡胤难道会在这时候忌惮赵德秀吗?

  不止不会忌惮,赵匡胤反而还会感到欣慰!

  “情势至此,何来退路”的劝进,体现了赵德秀的胆气。

  善于观察局势变化,能在须臾之间就做出争夺从龙首功的决定,这体现了赵德秀的机警。

  既有胆气,又性机警,在这王朝倾覆如儿戏的乱世背景下,新兴的皇朝需要这样的皇长子。

  你想要这首功,那为父就给你。

  审视的目光只是一瞬,取而代之的是赵匡胤愈发欣慰的目光皇长子可期。

  这时没有人知道赵匡胤的内心想法,可在赵德秀的刺激下,有些人是真的再也不敢拖延了。

  台下的赵匡义见赵匡胤与数万禁军的君臣之分已定,他深深看了赵德秀一眼后,率先从数万人中起身来到高台上。

  来到高台上后,赵匡义连拱手对赵匡胤进言道:“今天位已定,光复京城刻不容缓!”

  刚被赵匡胤亲扶起身的赵德秀,恰好就听到了赵匡义的的这番进言。

  赵匡义口中的“光复”二字,险些让赵德秀笑出声来到底谁才是叛军?

  怪不得历史上他的这位叔父能深得赵匡胤信重,单这语言艺术就不是常人能有的。

  不过嘛,赵匡义说的的确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赵匡义话音落下后,台下就有几位重将连忙上台,将赵匡胤扶至台下的一匹早就准备好的骏马上。

  待赵匡胤上马后,许多大将就将赵匡胤环绕着保护起来,高声呼喊的数万禁军这时亦在诸位将校的指挥下齐齐凝神噤声。

  数万人皆齐齐望向赵匡胤,等待着他下达称帝后的第一道圣旨。

  开封城内那位小皇帝的生死,及城内十数万百姓的安危,便都在赵匡胤即将下达的第一道口谕中决定。

  而就在赵匡胤正欲开口之时,刚才一直被赵匡胤带在身边的赵德秀就连忙站出身来,挽住身前御马的缰绳献言道:

  “诸军将校,若恃功肆行剽略,使民肝脑涂地,非顺天应人之意,更会让新朝失去民心,愿陛下誓而后进!”

  相比于刚才在高台上的高亢劝进,当下赵德秀的语气以沉稳为主。

  可当下语调的降低,却反而让周围的赵匡胤一众心腹齐齐大惊。

  赵普,沈义伦,王仁瞻等谋士听完赵德秀的话后,忍不住将目光看向赵匡胤。

  刚才不论赵德秀在台上的表现如何,他们都认为一切是赵匡胤的事先授意。

  赵匡胤就是想将从龙首功给赵德秀,让他初步积累出一定的声望,为赵德秀以后的入朝奠定部分基础。

  从龙首功向来敏感,人臣能不沾就不沾,唯一承担这功劳将来又不会遭到反噬的也只可能是赵德秀。

  对于赵匡胤的这点安排,赵普等人都能表示理解。

  但眼下不同!

  眼下是赵匡胤成为新君后将要发布第一道圣旨的时候,很明显这第一道圣旨将会是新朝前期的政治纲领。

  而赵德秀在这时出来献策,这很难不让人报以遐想新君是有意现在就让长子涉政了吗?

  不止赵普这么想,立于赵普之后的赵匡义几乎是顷刻间,也在脑海中浮现出了类似的想法。

  这一想法让赵匡义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因以往的成见,赵匡义打心底里认为,今日赵德秀的每一言一句皆是赵匡胤的特意安排。

  一想到这,不甘的情绪就在赵匡义的胸膛翻滚着:

  就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兄长就要硬生生扶起一个阿斗吗?

  可不管赵普及赵匡义等人怎么想,赵匡胤自己是知道一切的。

  见赵德秀能有“控制虎狼,安定民心”的政治见解,尽管这政治见解不全面,可至少能体现赵德秀在政治上是有着可造前景的。

  赵匡胤再也抑不住内心的欣喜,他于马上以马鞭指向赵德秀言道:“皇子仁德,国之幸也!”

  说完这句赞语后,赵匡胤便挺身看向周围的数万禁军。

  被数万虎狼包围的赵匡胤镇定自若,语气威严:

  “吾有号令,尔能从乎?”

  赵匡胤声若洪钟,他的话音一落下,马下的众多大将皆齐齐参拜回道:

  “陛下有令,效死从之!”

  得到了众将的回应后,赵匡胤很快便仿照当年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对数万禁军下达了第一道圣旨:

  “周太后幼主,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

  周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

  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

  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赵匡胤最后以深重的告诫,结束了属于他约法三章的内容。

  当初步定下新朝前期的政治纲领后,赵匡胤又接着高喊道:

  “王彦升,潘美何在?”

  赵匡胤的话音刚落,就有两员将领挺身而出立在赵匡胤前方。

  “臣,敬领命。”

  看着身前的两员爱将,赵匡胤快速说道:“朕命汝二人率三千精骑先行疾驰回京。

  务必要在消息传回京城前,掌握住京城的城防。

  另外代朕,向城内的人宣告朕称帝的事。”

  赵匡胤下达的每一道命令,赵德秀都在认真的听。

  陈桥兵变作为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变之一,其中有太多优秀的经验需要他消化。

  当然,只是消化哈

  而赵匡胤这时候下达的每道命令,都与历史上的大差不差,就在赵德秀还在苦心钻研之际,他耳旁传来了一道威严的呼唤:

  “德秀!”

  见赵匡胤有唤,赵德秀立刻来到潘美身旁站定。

首节上一节5/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