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袁绍想要出兵平原郡,结果用了十天时间,季秋都把魏延派过去镇守平原郡,他都还没完成战争准备了。
事实上,这才是诸侯作战的常态。
一般来说,除非是万人以下的小型战斗,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争,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准备期。
如果超过十万人,这个准备期甚至可能达到两个月。
具体时间,取决于部队精锐程度,以及官府组织体系的工作效率。
……
就在徐州进行轰轰烈烈的战斗准备时,季秋却来到了墨山。
他是独自一人来到墨山的。
之所以孤身来此,是因为先前郑玄发出的种种信号,让他觉得可以和平占领济南郡。
而既然想和平占领济南郡,那自然就要展现些许诚意。
至于安全问题,他并不是特别担心。
有时空门在手,这天下能够困住他的地方并不多。
如果郑玄真的拥有这种手段,那纵然是他带着再多人来,也是无用。
此时已是深秋,墨山褪去了春日的烂漫与盛夏的葱郁,却染上了一层浓重的诗意。
云雾依旧眷恋着山峦,在黛青色的峰巅缠绵缭绕,似是为这方天地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抬眼望去,整座山仿佛一幅被岁月晕染的丹青。
层林尽染,红枫似火,如天边燃烧的云霞,将半边天空都映得通红。
银杏叶金灿灿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撒落人间的碎金,铺满蜿蜒的石板小径。
而常青的松柏,却依然苍翠挺拔,在斑斓的秋色中坚守着那一抹绿意,为墨山增添了几分坚毅与沉稳。
山间溪流潺潺,却不再是盛夏时的激昂,多了几分深秋的清冽与静谧。
泠泠水声与沙沙的落叶声交织,宛如一首悠扬的秋日私语。
溪边的石头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红黄交错,为这清冷的溪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
偶有一只山雀掠过水面,惊起几片落叶,随着溪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向远方。
半山腰的墨山书院,在深秋的映衬下更显古朴沧桑。
飞檐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宛如给书院戴上了一顶别致的冠冕。
匾额上的“墨山书院”四字,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鎏金愈发夺目,似是将千年文气都凝聚其中。
书院门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袍,宽大的袖口被山风轻轻掀起,腰间系着的褪色绦带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无华丽纹饰,却难掩一身儒雅之气。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宛如山间蜿蜒的沟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蕴含着浩瀚的经史子集。
他手扶着斑驳的门框,骨节分明的手指上沾着些许墨渍,那是常年研读批注典籍留下的印记。
微驼的脊背,承载着半生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
目光缓缓扫过书院内古槐的残枝,又望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墨山,似在思索着天地间的大道。
忽然,一阵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掠过脚边,他弯腰拾起一片叶子,轻轻摩挲着,喃喃自语:“《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景亦如诗中画境。”
声音虽苍老,却沉稳有力,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
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青年学子曾围绕在他身旁,聆听他讲解经义,那热烈探讨的场景,与此刻书院门前的静谧交织,更显他作为一代大儒的深邃与孤独。
“可惜这诗经中的美景,也只是出现在这墨山之上而已,天下百姓,又有几人能够看见呐!”季秋轻声叹道。
然后走到郑玄面前,躬身行礼道:“末学后进季秋,拜见郑公!”
“使君无需多礼,使君亲来墨山,一路辛苦了。”郑玄淡淡说道。
季秋轻笑道:“为民奔走,在下并不觉得辛苦。”
“为民?不知使君以为,何为民?”郑玄问道。
季秋笑道:“民者,国之本也!何为国本?在于龙气、赋税、徭役!是故,凡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者,皆为民!”
“此民甚多,如何管理?”郑玄说道。
季秋道:“建大城,聚万民便可。”
“何来如此多的资粮?”郑玄问道。
季秋道:“吾自有办法,泰山郡中十二城,已建成一年,欣欣向荣!”
何为民?
这是东大自古以来的一个大问题。
或者可以说,整个东大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字的演变史。
先秦时期,所谓民,指的其实就是拥有正式身份的国人,也就是士族。
主要成员包括贵族下层、工商业者、平民。
他们拥有政治参与权、军事参与权、祭祀与教育权。
同时也承担赋税与徭役,和保卫国家的义务。
从秦到前汉,随着天下一统,王朝统治的疆域与百姓数量都大幅度提升,以国人为民的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维系了。
于是民就变成了那些应有一定财产土地的小地主。
这些小地主承担了为国家纳税的主要义务。
前汉一以贯之的陵邑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地方上小地主们的利益,将那些压制和迫害小地主们的大地主和大豪强全都强制性的迁走了。
但后汉建立后,因为刘秀起家依靠的就是大地主和大豪强,所以他也只能为何这些大地主和大豪强们的利益。
这就导致了如今天下的民,已经变成了那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了!
总而言之,民者,就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核心和主体。
所以郑玄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问何为民,其实是在问,季秋准备以哪个阶层作为势力主体!
是在问,他这个势力,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而季秋的回答,则是非常明确的说,民就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的底层百姓。
他们就是国家的根本,他的势力就是代表他们利益的。
郑玄说,底层百姓太多,朝廷难以直接管理,那该怎么办呢?
季秋则说,可以建立大型城池,将大量底层百姓聚集到大型城池里,如此就能由朝廷越过中间商,直接管理了。
郑玄说,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粮食,这些资源和粮食又该从哪来呢?
季秋说,我有办法解决,你不用担心,泰山郡中有十二座大型城池,已经平稳运行了一年之久,至今也没有发生问题。
郑玄深深看了季秋一眼,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而是问道:“听闻使君对治下世家大族颇为苛刻,已经消灭了治下所有城外世家,却不知使君以为,世家可以禁绝乎?”
“不能。”季秋摇头道。
郑玄道:“那又为何要如此行事呢?”
“虽不能彻底消灭,但只要能够对其作出限制便可以了。终我一世,只要能将世家大族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可以了。”季秋平静道。
世家大族这个阶层,即便是到了现代都没有完全消灭。
只是改变了一个形态而已。
所以从未奢望过彻底这个阶层。
而且客观来说,若是真的消灭了这个阶层,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个层次的诞生,本质上是源自于人性。
如果彻底消灭了这个层次,那就是彻底消灭了人性。
当人类失去了人性,会发生什么,真的很难说。
所以季秋的目的,从来不是消灭世家大族阶层。
他只是要将这个阶层限制在一定的范畴内。
就像前汉的陵邑制度一样,定期收割世家大族!
第151章 恐怖的郑玄
“善!使君能如此想,实乃九州之福也,日后还请使君能够善待济南百姓!”郑玄平静说道。
季秋微微一愣,迟疑道:“郑公的意思是,您愿意让济南郡归降于我?”
“当然,使君不正是为此而来的吗?”郑玄笑道。
季秋皱眉道:“难道郑公就没有其他要求?比如优待济南郑氏……”
“何须优待?若使君能够善待百姓,纵然没有优待,他们也能安稳度日。
若使君不能善待百姓,纵是优待他们,他们依然难以长久!
老朽愿举济南而降,看中的是使君这个人,而非是使君许诺的优待!”郑玄淡淡说道。
季秋立刻竖起大拇指,高声赞道:“说得好!郑公不愧是当世第一大儒,思想觉悟就是高!
真该让那些整日里只想着门户私计的世家大族们过来好好看一看!
看他们会不会被直接愧杀!”
只是口中虽然称赞,但心中却还是有些狐疑。
这郑玄真有他表现出来的这般大公无私吗?
不是他不信这世间有圣人,而是这事也着实有些太顺利了。
即便郑玄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他又怎会如此轻易的相信季秋呢?
整件事,顺利的就如同是在走过场。
就好像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等着他如玩偶一样,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剧本任务。
不过心中再是迟疑,也不可能把已经吃到嘴里的肥肉,再重新吐出来。
所以只能是先吃下去,再看有什么问题了!
于是季秋开始清点此行收获。
首先是郑玄这个人。
郑玄是一品巅峰士人,拥有先天秘术,教化。
该秘术不仅可以将自身拥有的秘术,在降低修炼要求后传授给学生,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品巅峰教化秘术,可以将秘术难度降低为三分之一,同时提升三倍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