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第178节

  但董卓却发现,不知何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洛阳周边三辅之地,居然已经变成了生灵死绝的不毛之地了。

  荒废的村庄随处可见,但往往走出数百里,都看不到一个人影。

  大片种植着庄稼的农田,就这么无人问津的扔在了那里!

  董卓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他知道,他想从洛阳周边三辅之地征兵征粮,训练二十万凉州铁骑,横扫关东联军的想法,肯定是泡汤了。

  如今这三辅之地的鬼样子,别说是训练二十万凉州铁骑,便是两万凉州铁骑都练不出来!

  绝望的董卓,最终选择了撤回虎牢关的守军,将洛阳城给付之一炬,然后迁都长安城。

  而因为迟迟无法攻克虎牢关,也快要崩溃的关东联军,在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虎牢关后,却是再也不敢西进一步了。

  他们驻兵在虎牢关上,就这般眼睁睁看着董卓撤去了长安城,然后开了场庆功宴,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随后,袁绍占领渤海郡,准备夺取冀州。

  公孙瓒占领了渔阳郡,正在谋夺幽州。

  袁术占领了南阳郡,计划吞并豫州。

  曹操占领了东郡,打算把兖州变成自己的地盘。

  董卓封闭关中,已无东出的雄心。

  刘焉虎踞益州,蠢蠢欲动。

  刘表单骑下荆州,正在梳理内部。

  陶谦整合徐州,开始思考身后事。

  扬州刺史陈温并无实权,每天琢磨着怎么对付麾下的六个强势太守。

  交州刺史朱符每天横征暴敛,已经离死不远了。

  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两郡,割据称雄。

  整个九州开启了新剧本,诸侯割据!

第142章 一个合格主公的自我修养!

  泰山郡,州牧府,议事厅。

  青铜兽首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将烛火熏得明明灭灭。

  檀木长案上摊开泛黄舆图,朱笔圈画的据点星罗棋布,在摇曳光影里仿佛随时会跃动起来。

  季秋斜倚在虎皮铺就的檀木主位上,玄色广袖垂落扶手,腕间鎏金错银的护臂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他半阖的眸中流转着鹰隼般的锐芒,指尖慢条斯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铜虎符,将满厅文武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尽数收入耳中,却始终不置一词。

  直到众文武们将日常政务都探讨处理完毕,方才淡淡说道:“诸位,已经九个月了,咱们拿下齐郡与乐安郡已经九个月了!

  九个月里,咱们不但彻底消化了齐郡和乐安郡,自身实力获得了巨大增长。

  外部环境和天下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是时候讨论一下,我军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主公所言正是,忍耐了足足九个月,我军出兵的天时终于到了!

  如今董卓迁都长安,对关外事务,已经彻底失去影响力。

  而关东诸侯组建的讨董联盟也名存实亡了。

  所有诸侯都返回各自老巢,开始争抢地盘了。

  此时我军再也不用担心董卓和关东联盟的干涉了!”戏忠轻笑道。

  先前停兵九个月,主要目的果然是为了理顺内政,彻底消化齐郡和乐安郡。

  但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防止讨董联盟和董卓的外来干涉。

  季秋当时是既要出兵青州,占领青州部分郡县,让这两大势力放松警惕,彼此开战。

  但同时又不能占领太多地盘,暴露出太多实力,以免引来两大势力的忌惮,对他发动雷霆一击。

  总之,个中分寸的把握,着实是考验能力。

  不过好在他麾下人才众多。

  尤其首席智囊,军务部长戏忠拥有先天秘术星罗推演,最是擅长做这种事,这才能把分寸把握的丝毫不差!

  季秋轻笑道:“那志才以为,我军接下来的目标在哪呢?”

  “主公这便是明知故问了,我军接下来的目标,自然是那青州牧孔融了!”戏忠轻笑道。

  早在数月之前,董卓就已经下令,任命孔融为青州牧了。

  他的初衷,自然是希望孔融能够整合青州力量,从而压制季秋。

  至不及,也要拖延季秋夺取青州的速度。

  不过他实在是高度这位孔圣后人,海内大儒了。

  孔融接任了青州牧以后,跟他接任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依旧是每日待在国相府中,宴请宾客,高谈畅饮。

  至于说是对季秋的影响,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但也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了。

  戏忠轻笑道:“虽然孔融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青州牧这个官职的威力,但他的名望和地位,依旧是青州境内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时北海国,也是青州六郡之首。

  我军若能一战败孔融,拿下北海国,必能极大震慑青州境内其他势力,让其望风而降!”

  “言之有理,既然如此,那就先打孔融吧!

  不过孔融可是孔圣后代,文圣子嗣面前,却是不可太过无礼,还是要先礼后兵才行。

  我意先给那孔融写一封劝降信,若他能够看清形势,直接归降,便也可少了一场兵戈。

  各位以为如何?”

  “主公仁心仁德,此举实乃是给足了孔融面子,那孔融若是稍明事理,就该立刻投降才对!”戏忠立刻说道。

  其他臣子也纷纷赞同,大赞季秋仁慈,有王者堂皇正道之风。

  季秋微微抬手,压下这些马屁声,然后说道:“既然如此,那这封书信,就请叔治代为执笔吧!”

  叔治是王的字,而季秋此举也正是为了王。

  纵观季秋起兵以来的历次战役,他可不是什么有妇人之仁的人啊。

  那这次为何对孔融却格外优待呢?

  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有心收服孔融。

  这是孔圣后裔,海内名儒,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自身也有强大的能力。

  若能收服他,自会再次提升季秋势力的总体实力。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先前答应过王,会给孔融一个体面的机会。

  而此时,就是他履行承诺的时候了。

  不过就他个人而言,他并不认为孔融会珍惜并抓住这个机会。

  虽然孔融的能力很强,但并不是强在眼力和识时务上。

  不然,他不会此时还毫无所觉的在国相府中宴客。

  所以这封书信,注定是要打水漂了。

  但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王从文官队列中走出来,向着季秋大礼参拜,感激道:“臣谢主公,必尽力劝说孔融看清时局,投降主公!”

  他自然清楚,季秋肯给出这个机会,完全是看他面子。

  但同时他更清楚,以孔融的性格,是绝不会因此而投降的。

  他送出的书信,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只能是激怒孔融。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季秋的感激和好感。

  因为季秋此举既是在履行承诺,也是在表达对他的尊重。

  前者代表季秋是一个重视承诺的信义之人,自然让他好感大增。

  后者则更加让他感动,在这个讲究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被主公尊重,是足以让属下效死的!

  季秋斜倚在檀木主位上,感受着心眼秘术传递回来的,王迅速提升的善意情绪,不由淡淡一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麒麟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提升属下忠诚度这种事,就是要作为一项日常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尤其是通过尊重或是其他正面的情绪价值,来提高属下忠诚度的这种惠而不费方式,更要经常去做。

  这是一个合格主公的自我修养!

  随后王奋笔疾书,很快就写成了一封劝降书信,然后交由信使送出去。

  而季秋则与戏忠等人,继续讨论该如何拿下北海国。

  如先前所说,这封书信99%是要打水漂的,拿下北海国,终究是要打一仗的!

  ……

  北海国,国相府。

  华灯初上,暮色漫过了北海城头。

  朱漆门庭悬着九盏青铜宫灯,烛火在精美的云纹灯罩里摇曳,将照壁上“礼贤”二字映得金辉流转。

  前庭池畔丝竹叮咚,宾客们踩着蜿蜒的汉白玉曲桥鱼贯而入,宽袍大袖拂过雕栏,带起阵阵沉水香。

  宴厅内高悬的十二扇彩绘屏风将空间分隔成雅座,中央空地上舞姬踏着编钟节拍旋身起舞,金铃缀成的裙摆扫过青砖,惊起细碎银光。

  孔融宽衣博带立于主位,酒樽里琥珀色的美酒随着他爽朗的笑声轻晃:“今日不议军政,只论诗书!哪位先生愿为这‘北海月’续上佳对?”

  话音未落,左侧席位的白衣书生已举杯而起,月光透过窗棂在他鬓角染霜:“孔融大人既以月为题,在下斗胆‘北海月悬千盏雪,东溟潮涌万重星’!”

  四座顿时响起喝彩,邻席的老儒抚须大笑:“好个‘千盏雪’‘万重星’,倒衬得这琼浆玉液都失了颜色!”

  忽然,角落传来清越琴声。众人循声望去,见素衣女子指尖在七弦琴上翻飞,弦音忽而转为慷慨:“孔融大人治下百姓安居,何不将此宴雅兴化为诗赋,刻石勒铭?”

  此言一出,满座文人皆目光灼灼。

  孔融拊掌大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玉冠上的东珠随着动作轻颤:“妙极!来人,取竹简笔墨!今夜我等便要让这北海雅集,传名天下!”

  夜风卷着桂花香掠过雕梁,将满厅的高谈阔论、琴瑟和鸣裹成一片锦绣。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却惊不散这方天地里肆意流淌的才情与豪情,烛火愈燃愈烈,将众人投在屏风上的身影,映得如同画中仙人。

首节上一节178/232下一节尾节目录